诵经时如果不明白其中的含义还会有功德利益吗?


许多学佛者都有诵经的习惯,如果能多了解有关诵经的相关知见,在修行上一定会有直接的帮助。

首先我们来了解“读诵”的意思。平实导师在《优婆塞戒经讲记》第五辑中,对于“读诵”的解释:“读”是了解经中的义理;“诵”是读不懂,而把它作为早晚课诵的内容。所以“读诵”包括了解经中的义理与课诵。即使是课诵,一般人在诵经的过程当中,也多少会同时思惟其中的法义,因此除了诵之外,也有读的成分在里面,而不只是把经文诵念出来而已。

所以无论读或诵,最重要的目的就是去了解经中的义理。提出“诵经时,如果不解其中的道理有没有利益?”这个问题,多少也显示对于经典的正确理解,确实是不容易的事情。一方面,大家常常诵念的经典里面,有一类的内容因为涉及第一义妙法的开示,例如《金刚经》、《心经》、《法华经》等,因为这些经典里面的法义非常胜妙,如果事先没有在善知识那里建立正确的佛法知见与架构,以及熏闻第一义的正理,要直接经由读诵经典来正确了解经中的核心法义,是相当困难的。譬如在《心经》里面,除了说明真实心之外,也同时在说明妄心,因此如果没有先建立“众生都有八识心王”的知见,那就很难正确理解经典;因为第八识是真心,其他七个识是属于生灭性之妄心,而真心与妄心的体性是不同的;因此如果没有这样的基本知见,即使要大略读懂《心经》或其他第一义的经典,都是相当困难的。因此必须先把基本的正知见先铺设好之后,才有机会正确了解第一义经典中所开示的道理,如果再加上经典内开示的第一义内容,都是隐覆密意而说,那又是更难懂了。因此许多人诵经时,不了解经中所开示的核心义理,其实是很正常的事。

另外一个原因是经典大多是在古代的时候翻译的,在文字上,相对于现代的白话文,是比较艰深与简朴的,因此形成了理解上的另一种困难。这也需要透过善知识的教导,或者常常读诵经典来克服。虽然经典里面的文字,比较艰深与简朴,我们在读诵的时候,更特别要心存恭敬与感激之心;因为在古代翻译及印制经典,都是非常不容易的事,大多需要皇帝的支持,并且动员当时国家的力量才能顺利完成。而且这些经典在古代必需要千里迢迢去到印度,再从印度带回来,需要心性非常慈悲勇猛的菩萨,经历九死一生才能够完成的;再加上从古代历经战乱,流传至今,真的是非常的珍贵。因此现在有经典可以读诵,真的是非常难得的事情,对于经典心存恭敬,就已经有第一分的功德了。

如上所述,因为古代与现代文字的关系,便有许多人希望透过阅读经论的注解,来了解经典;但是要提醒诸位的是,在选择注解的时候要非常留意,无论是古德或者现代人的注解都要留意;因为如果阅读了错误的注解,那对于经典的真正义理,是无法了解的,甚至会被误导而成为邪见,那问题就严重了。尤其是在现代种种国内外之佛学著作、期刊与文章等大量出版,也都可以很轻易甚至免费取得,但其中亦混杂着大量的邪见与相似佛法,因此正确的抉择所要阅读的对象与内容,在现今之时代尤其显得特别重要。

上面略述几种现代人没有办法了解经典意涵的几种原因,当然还有一些原因,是与个人生生世世以来的修学有关,而每个人心性与善根福德不具足也有影响。要克服这些问题,想要正确的理解经中的道理,最有效的方法,当然是亲近正法道场与善知识,也可以大幅降低走错路的机会,因为善知识可以为我们把基本与核心的正知见,有次第与系统性的铺设,让我们易于理解;而如果我们有问题,也可以随时请教善知识,这样才是最快而有效的。因此除非不得已,千万不要只靠自己摸索。

另外一个原因,是因为佛法它是属于实证性质的,单单从表面的文字,往往不容易了解经中要传达的真实义理,因此有许多人就会产生误解,以自己的想法来解读经典,因此也造成了修行上的偏差与错误。因为经中有些内容,通常是需要有实证的善知识才能看得懂,这些在智慧禅定方面有实证的善知识,依他们的证量可以正确解读经中的道理,那我们依据善知识之善护密意,以及方便善巧的教导,才能正确及有次第的修行。

另外有些法义是有关联性的,或者修学方法是有次第性的,而需要采用哪些修学法门,也与个人的根性有关,这些都得靠善知识来协助。譬如修习禅定不可以只靠打坐,也要精进降伏或断除五盖性障,这样禅定才能够成就;要证解脱道或佛菩提道之法,必须先让次法成就;或者要证悟实相,需要先断我见等等。

从上面的举例我们可以了解,在法义上之关联与修学次第,也是具有关键的重要性。又譬如在《大般涅槃经》卷26中的开示:“金师之子应教数息,浣衣之人应教骨观。”即使方法本身是正确的,但是不同根器的人,却需要修学不同的法门才能成就。因为金师之子与浣衣之人,他们所受的熏习与熟悉的境界不同,适合修学之相应的法门就不一样,包括五停心观也是一样的道理。都需要善知识之善观根器与方便善巧,才能让弟子正确修学。所以,初学者要自己由经典中去摸索出这些有关联性的法义,及修学上的次第性,确实不容易,因此,务必要依止真善知识来修学。譬如在《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卷1中的开示:“如有智人能善思惟,观察生死险道之中,莫能过于无所依怙。譬如大海舟船而无商主,其中有情多所漂溺,涌浪洄澓,破坏沈没,种种诸难常有忧患,求于吉祥无上船师以为依怙。”因此在三界六道轮回生死之中,最危险也最可怜的便是没有三宝与善知识能够依怙,想要出离生死之苦乃至破除无明,单纯靠自己,那是非常困难的。因此有智慧的人应该要归依三宝与寻求善知识的教导,包括想要正确的理解经中的道理,也是以这种方式最为稳健可靠。

如果现在还没有办法完全懂得经中的道理,当然继续读诵,还是有很大的利益。首先我们可以了解,诵经本身就是一种修定的方式。在诵经的时候,我们的心是安住在经文及相应的义理上面,因此不会跟平常一样,到处攀缘六尘与五欲境界,也不会一直想东想西,妄念不止;因此诵经,可以让我们的心安止下来,这本身就已经有很大的利益。而且愿意经常诵经,代表着对于佛法有信心,也因为常常诵经的关系,信心越来越坚固,使得信根能够逐渐成就;同时未来世碰到这部经典,或者经中所出现的佛菩萨名号、佛法名相等等,也都会觉得很欢喜而希望进一步修学。因此藉由读诵经典,也可以把这些善净法的种子,种进心田之中带到未来世去,届时便很容易与佛法相应,因此利益很大。即使对于经中的某些义理无法完全理解,但是因为时常诵念经文的关系,把这些经文记在心里面,或者有时候就把其中几句经文,在心中让它浮现及思惟它的义理,有时候就突然懂了;或者因为听到别的法义,而让原来其他不懂的法义,也跟着懂了;或者因为某些境界的现前,也突然间领悟到原先不懂的法义;这些都是因为种种因缘的出现,使得逐渐把一些经文弄通。这种方式,因为是一点一滴累积出来的,对于诵经者来说,会有比较深刻的了解与体验,因此,如果没有听闻正法的因缘,靠诵经也是有机会逐渐了解经中的义理。但是,要能够如理作意思惟,也是以依止善知识比较稳靠,也可以避免受到邪法的错误影响而落入不如理作意思惟。许多经典里面,除了开示正法道理之外,也常常开示有关诸佛菩萨的种种慈悲利益众生之行,以及无量无边的智慧与广大威德。因此常常读诵经典,就会在无形中受到佛菩萨的熏陶,让自己也能够发愿,生起菩萨性,行菩萨道,而希望效法诸佛菩萨成就大慈大悲之行。因此藉由诵经也能够逐渐让自己具足对于佛法僧的信心,以及发起菩萨大愿。单单从这个面向来看,如果能藉由读诵经典,发菩提心,生起菩萨性,那就已经有非常广大殊胜的利益了。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问:弟子的母亲三年前接触佛法,经常听您讲经开示,早课念佛背诵《阿弥陀经》,晚课也是一样,但几个月前突发心脏病往生。弟子赶回家时,母亲已经往生。我强忍悲痛将母亲送..

佛说阿弥陀经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大阿罗汉,众所知识:长老舍利弗、摩诃目犍连、摩诃迦..

伤肾损精的问题现在患颈腰椎病的人越来越多,是什么原因呢?中医认为,是肝肾亏损造成的,因为“肝主筋”,“肾主骨”。什么原因能造成肝肾亏损呢?当然,原因很多,但最主要..

佛教律学入门虚云老和尚讲述甲、叙意乙、持戒的功德丙、犯戒的过失丁、余义甲、叙言戒的意义,就是止恶生善的意思,止除十恶五逆的罪恶,如防流水,似护眼珠,滋长善法,是..

佛教五戒诵戒仪轨一、上香(三拜)二、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三拜)三、忏悔(三番三拜)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今对佛前求忏悔。罪从心起将心忏,..

逆境见修行一、难行莫胜忍,功德非常大忍辱的功德非常大,难行莫胜忍。没有一种修行比忍辱更难修,表示修忍辱的功德跟它的难度一样大,所以靠忍辱可以累积无边的功德。很多..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观世..

佛门把贪、嗔、痴、慢、疑叫做“五毒心”。因为有了它们的存在,修行人的本心本觉将会被遮蔽,就无法明心见性。现简述如下:①贪:贪有很多种,普通来讲我们有财、色、名、..

关于常识

常识网为您提供最新的常识信息,让您快速了解常识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常识。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