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如何才算的上明心见性?
首先谈谈心是什么?性又是何物?所谓“心”,不是人身内之肉专心,而是对境生起来的念头和思想,经典上称为“六尘缘影”,也就是色、声、香、味、触、法、洛射的影子,简称为集起为心,意思是说我们本来没有心,而是由于有六尘色等境界存在,才从各别的镜缘上领受它的形象,产生认为,起了思想和念头,分别它的同异,好丑安立名字,发生爱憎,取舍造作,才生出种种心念,这心是和环境集合起来而产生的,不是单独起的,因此称“集起为心”,也就是现代社会学说所谓:“思想”是客观环境的反映,它可以分为八识心王和五十一心所,要详细谈它的形象和内容,法相宗的“成唯识论”说得很清楚。
“性”又是何物所谓“性”是生起心的根本,是心的本源,现代社会学说认为它是生起心的能量,没有它,对境生不起心来,但它是无形无相,所以眼不能见,但它能起种种作用,故确实是有。古人曾比为色裹膠青,水中?味,佛经上它有很多异名,如一真法界、真如、佛性、如来藏、真心、大圆镜智等等,只因众生迷而不觉,不知有此妙体,无始以来,只与生灭和合,为妄心所覆盖,故心性原是一物,如水与波,不是两回事,人们之所以能思考、工作、创造发明等,全靠性的作用,所以性虽不能眼见,但确实在起一切作用,犹如电虽不能眼见,而一切照明、发动等等都是它在起作用,经典上称性为体,心是用,性是理,心是事,宗门下常两者混用,称为心性,称性为心,称心为性,我们只要洞悉它们的底蕴,搞清它们的分野,也就不致为混淆惑乱了。
明白了心和性的形貌和定义,更须明白,明心见性的含义包括些什么?怎样才可以明它、见它,出离生死。
所谓明心见性者,即明心虚妄了不可得,息了狂心见真性也;我人欲了生死,先须知道生死之由来,譬如欲断其流,先须识知源之所在,而后方可塞其源,断其流,逍遥于生死之外,芸芸众生在六道内头出头没地轮回不息,究竟何由而生起?佛说:“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分析起来,乃是说:一切众生本具如来藏性,它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来不去无相灵敏之万能体,它不属迷悟,体绝凡圣,只因众生不觉,不知妙体本明,而生一念认明,以本有得妙觉智光,幻为妄明所明,将原为一体之觉明觉即明,明即觉,非有二致,分为觉明相对,觉外有明,明外有觉,觉为明所明,明为觉所觉,而为能所双立,即“楞严经”所谓“性觉必明,妄为明觉也”由此无明故(此明觉即吾人通常所说的无明),迷本圆明,将本有无相之真如转为阿赖耶识,于是灵明真空,变为顽空,复于顽空中,无明妄动,凝结成四大妄色(如来藏性本具之性能地、水、火、风四大种因,因妄动而显相,世界即此四大所凝成),此即“楞严经”所谓“迷妄有虚空,依空立世界”,由有四大妄色,则本有之智光转为妄见,复以彼妄色为所见之境,妄见既久更博取少分四大为我,于是妄见托彼四大以为我身,即无明里定八识潜入身根,四大本是无知,因妄见执受而有知,真心无量,今被无明封固,潜入四大以为心,即所谓色杂妄想,想相为身,是为五蕴之众生,亦“楞严经”所说“想澄为国土,知觉乃众生”也。
由此可见,身心世界之所妄起,实系一念认明(即无明)之过咎,众生既迷失本性,而认物为已,于是追逐物境,迷着不舍,造业受报轮回不息!经云“心生则种种法生,法生则种种心生”种子起现行,现行复熏种子,由因成果,果复成因,因因果果,果果因因,周而复始,循环不已,因是众生从无生死中,枉受生死轮回之苦,不得停息!
所以说:我人的心是虚幻不实的,它只是六尘落射的影子,而六尘(即世界万物)又由无明妄结而幻现,本不可得,佛经上所谓:不自生,不他生,不共生,不无因生。因此,由它生起的妄心更是虚幻中之虚幻了,现代哲学家们也说“心”是客观物质的反映,但它们只说心由物产生,没有道出物何由而产生,不及佛经说得全面,佛说“心不自心,因物故心,物不自物,因心故物”。这就是将心物互为因果而虚幻生起的道理,说得一清二楚了。心物既具虚幻而不可得,我人一旦梦醒,了得身心世界本空,这就是“明心”。
于本空处,非如木石无知无觉,而是虚幻了了,虽了了虚幻而寂然不动,一念不生,即吾人不生不灭,亘古长存之真如自体,当此自体豁然显露时,即谓之亲证本来面目,亦谓之曰:“见性”。
所谓见性,并不是用眼睛去看见什么东西,而是心地法眼亲切深澈的体会与神领,经云:“见见之时,见非是见”,故明心见性乃于打破妄知妄见,狂心息处,身心消殒时澈见真性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