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常识:佛教中清明节的意义


由于二十四节气客观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降雨、物候等方面的变化,所以古代劳动人民用它安排农事活动。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可见这个节气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此一时节,万物“吐故纳新”,无论是大自然中的植物,还是与自然共处的人类,都在此时换去冬天的污浊,迎来春天的气息。

清明节的习俗大约始于周代,是一个充满祥和惬意气氛的节日,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现时的清明节,是阳历四月四日或五日,此时春暖花开,万物复苏,天清地明,最宜扫墓祭祖、春游踏青;踏青除了欣赏大自然的湖光山色、春光美景之外,还开展各种活动,增添情趣。二零零六年,“清明节”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谈到清明习俗的由来及演变,须从古代一个非常有名的、现已失传的节日——寒食节说起。寒食节相传源于春秋时代的晋国,是为了纪念晋国公子的臣子介子推。晋国公子重耳,流亡外国十九年,介子推护驾跟随,立下大功,后来重耳返国即位为晋文公。晋文公即位后,不求名利的介子推便背着老母,躲入绵山隐居。晋文公前往寻找,却怎样也找不到,于是放火烧山,想把介子推逼出来,不料介子推却和母亲抱着一株大树,宁愿烧死也不出山。晋文公伤心不已,下令把绵山改称“介山”(即山西介休县境内的介山),又下令把介子推被烧死的那一天定为“寒食节”,以后年年岁岁,每逢寒食节都要禁止生火,吃冷饭,以示追怀之意。因此,寒食节,又称“熟食节”、“禁烟节”、“冷节”。

而在寒冷的冬天,要禁火吃冷食,怕有些老弱妇孺耐不住寒冷,同时也为了防止寒食伤身,于是就定了郊游、踏青等户外活动,让大家出来晒晒太阳,活动活动筋骨,以增加抵抗力。

汉代以前,在这个春意盎然的三月里,还有一个“上已节”,节日为三月上旬的巳日(后来则固定为农历三月三日),其日子正与寒食及清明重迭。“别馆青山郭,游人折柳行;落花经上巳,细雨带清明。”这首唐朝羊士谔所写的诗,就画意般地歌咏了人们在清明这一天走出家门,到青山远村折柳、踏青的情景。“上巳”,指的是农历的阳春三月。据记载,春秋时期上巳节已经开始流行,《论语》中所说的“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七沂,风乎舞雩,而归”写的就是当时的情形。今天,上已节已经从中国人的节日谱中消失了,但过去它曾是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之一。

到了唐玄宗时,诏令天下,“寒食上墓”,定寒食扫墓为当时“五礼”之一,因此每逢清明节来到,“田野道路,士女遍满,皂隶佣丐,皆得父母丘墓。”(柳宗元《与许京兆书》)扫墓遂成为社会重要风俗。

由于寒食节的日期,距冬至一百零五日,也就是距清明不过一、两天,所以,后世便逐渐把寒食扫墓的习俗移到清明之中。宋代之后,寒食节与清明节已合而为一了。所谓“清明祭扫各纷然”(宋代诗人高菊卿诗句),其实“祭扫”(拜祭、扫墓)只是清明其中的一项活动,真正具有丰富人文内涵和时令乐趣的是“踏青”、“春游”、“折柳”、“拔河”、“蹴鞠”(踢足球)、“放风筝”和“荡秋千”等重要内容。由是,清明节便由一个单纯的农业节气提升为重要的大节日,寒食节的影响也就消失了。但寒食节中的若干习俗仍传承下来。因此,清明节除了祭祖扫墓之外,还有各项野外健身活动,使这个节日,除了有慎终追远的感怀,还融合了踏青赏春的欢乐;是一个极富民族特色,别具意义的节日。

清明扫墓与踏青,本来是两个不同的文化主题,宋代以后慢慢融为一体,并不断地被赋予深层的文化意义。人们把祭祀先人与中国传统重视孝道、慎终追远的民族性格直接联系起来,认为清明节习俗体现了中国人感恩、不忘本的道德意识;落实了中国圣人孔子与佛教始创者释迦牟尼佛,于公元前六世纪所提倡的孝道。人们会在当天前往祖先或亡者的坟墓、骨灰塔祭拜打扫,并以亡者的名字做功德

孔子与佛陀虽分别住在中国和印度,但两者却生存于同一时代;孝道是两者为促进人间和谐,共同提倡的教义。孔子所提倡的孝道已根深蒂固地融入中国人的社会体系,以致每个人都明白到自己在清明节对祖先所应尽的义务;其文化意义正是中国社会数千年来得以和谐稳定发展的支柱,有助于在古人与今人、前人与后人之间建立和谐的代际关系,进而促进人与人、人与自然乃至万物之间的和谐关系,这是清明节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人文内涵所在。

在佛教的《善生经》中提到,为人子女的义务就是时常做功德回向给已故的父母。因此,身为佛弟子者应在清明节追思怀念已故的祖先,并以亡者的名字做供养来帮助他们解脱。是故清明之际,佛教各大道场都会举行清明思亲法会,超度十方六道亡灵,而居家佛弟子则可以实行以下的项目:

一、到祖先灵位的坟墓、骨灰塔等地做打扫和拜祭。

二、到寺庙为往生者做超度法会,并将功德回向给亡者。

三、为亡者受戒,并将功德回向给亡者。

四、为亡者做任何功德,如供僧、点灯等,并将功德回向给亡者。

五、为亡者做一切善行,如放生布施等,并将功德回向给亡者。

因此,在清明节的时候,除了扫墓及祭祖以外,应遵循祖先的教诲、发扬祖先的美德,并且将一切善行功德回向给他们,令他们早生净域,离苦得乐,这才是实践孝道最具体的表现。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地藏经解释忉利天宫神通品第一(解)佛在忉利天的天宫里,显起神通来,召集会众。这是本经的第一品。品是经文段落的名称。(释)在我们的头上,第一重是四天王天,在须弥山的半..

一、依印光大师教导的方法。《阿弥陀经》一遍,往生咒三遍,赞佛偈一遍,念诵佛号百声千声万声,随自己闲忙而定。菩萨名号各三声或十声,后发愿回向偈一遍。南无莲池海会佛..

蒋贡康楚仁波切是大宝法王噶玛巴的重要法子,藏传佛教噶举派(白教)的四大法子之一,是噶举传承内的重要上师。远为毗卢毗那佛化身,近为阿难尊者化身,与金刚尖锐为三人。..

嘎玛仁波切:发愿和回向的差别贪念是在作善事之前,先为自己打算,以自利而作;而愿力是为了利益别人,先为别人着想,再想到自己。而发愿和回向的差别是什么?是有没有完成..

科学研究的是物质,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就是假设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也就是物质和意识必须要截然分开;佛学研究的东西是意识,佛学反而认为主观和客观、物质和意识不能分开..

贵州省某县,有吴仁吴义两同胞朋友,父早亡,受母李氏抚养成人,吴仁娶妻孟氏,吴义娶妻崔氏,吴仁居长,性情良善,孟氏亦贤淑。吴义居次,年虽幼而性狡猾,崔氏性情亦横泼..

注:这个故事的讲述者是阿康仁波切,他是70年代伦敦桑耶寺的住持。第16世大宝法王在世时曾经给过我很多舍利,他对我总是有求必应。有一次,我向大宝法王提出了一个请求,我..

唐罽宾国三藏般若奉诏译尔时普贤菩萨摩诃萨,称叹如来胜功德已。告诸菩萨及善财言。善男子,如来功德,假使十方一切诸佛,经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劫,相续演说不可穷尽..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观世..

关于常识

常识网为您提供最新的常识信息,让您快速了解常识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常识。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