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佛教要吃斋?


出家人向来以吃斋念佛为主,佛教由来已久,一直都是戒荤戒腥只能吃素。很多在家修行居士也都坚持不吃肉,以素食为主,以为吃的就算是斋饭了,但他们往往把吃斋和吃素混为一谈了,事实上两者有本质区别,完全是两回事。

吃斋属于佛教的一种戒规,是一种重视心灵的虔诚与纯洁的仪式。吃素只是不吃荤腥及五辛(葱,洋葱,蒜,大蒜,韭),而吃斋绝不是吃素的意思,因为这个斋未必是素,因为佛陀比丘戒中没有戒肉,乞食的时候,施主给什么就吃什么,不允许挑剔分别。后来佛教在中国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吃素的传统。

“吃斋”严格来说应该是“持斋”,为什么要持斋呢?因为佛陀时代,有位弟子傍晚托钵乞食,吓到一位孕妇导致流产,被人唾弃,又因如果一天两次托钵,就会减少弟子学佛修道的时间,所以佛陀从此制戒规定过午不食,叫做“持斋”。后来在流传过程中由于“吃”和“持”二字同音,而且又是跟吃有关,所以慢慢就由“持斋”误传成了“吃斋”。

佛教礼仪发展到现在已经形成了一套严格的吃斋礼仪。碗筷摆放、使用和添饭加菜的步骤与方法都是非常讲究的。吃饭时不能讲话,不能随便出声。饭前饭都要念诵供养偈》与《结斋偈》,表示供养诸佛菩萨、供养众生

首先是过堂。在过堂时,僧众排班,整齐有序地进入斋堂。在斋堂里,不可在中堂走动,保持中堂的安静与庄严,以示对诸佛菩萨的尊敬。行堂的义工拿着装食物的桶和勺子,沿着桌子走来。过堂期间,僧众不能说话,要用特定的手势对行堂的人表达自己的意思。

接下来要进行两次行堂。第一次行堂时,只要僧众不拒绝,行堂的人通常就会把每种食物都在碗里装上一点。如果僧众不想要某种食物,或者觉得碗里的饭菜已经够吃,可将右手竖起,掌心向外,或用右手在碗卜方做——个遮挡的动作,以示需要。过堂时端身正坐,脊背挺直,不要趴在桌上,不要低下头用嘴凑近桌卜的碗,双脚不要交义或翘起。不能浪费食物。

第二次行堂时,如果僧众需要添加食物,就把碗向前移动,伸到桌子外沿附近。可用筷子或手指在碗里比划一下,表示需要添加食物的多少。想要添加某种特定的食物,就把那种食物从碗里夹起来,向行堂的人示意。对于某种食物还想再添加一些,可用筷子或手指在碗边轻点一下。对于某种食物只想要一点点,可用右手拇指和小指比一下,表示“少量”。对于稀饭,如果想要比较稠的,就用筷子或手指在碗里做一个竖插的动作;如果想要比较稀的,就用筷子或手指在碗上面平划一下。

用餐完毕,将碗叠起,放在靠近桌子外沿的地方,将筷子放在碗右侧距离约一寸的桌面上,筷子与桌沿垂直。

佛教提倡带着一颗慈悲心去吃素,那么不仅可以获得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还能培养自己的善根,本身也是一种修行。他们始终认为,无论你吃什么东西,便有那种成分在你身上,因为你所吃的东西,要与你合股,合而为一,变成你身上的一部份。你吃什么样的东西吃多了,身体便会变成它一样。因此,吃猪肉多了,便会变猪;吃牛肉多了,便会变牛。一碗肉汤里面含藏的怨恨,似海般深,说不尽的。我们应该与众生断绝因果,不要与牛羊鸡犬互造罪孽,便能慢慢地把世界上的恶气转化过来。

佛家饮食虽然不吃荤腥及五辛,但如今的僧人们也讲究饮食的多样化,讲究吃出滋味来,追求营养价值和健康。

佛家饮食包括饮料和饭食两类。饮料指各种浆、羹、水,如蜜浆、果浆、醍醐、甘蔗和净水、茶水等;饭食指米、面、酥酪、肴馔等。这些饮食都可以“资色身,进道业,而证菩提”,所以,用它们来供养佛僧。

佛教常用的供养饮食主要有净水和饼、粥、果、羹、米饭及圆根、长根等食物。佛经中记载了有关饮食的供养,即用百味的饮食供养诸佛、菩萨及众僧,除米饭外,还有饼、果、药草等。

虽然吃素有很多功德,但是我们不能因为片面的追求功德而去吃素、吃斋,更不能执着这件事情本身,如果因为自己的执着而给不信佛的家人、同事、朋友带了种种不便,那就不太好了。信仰是自己的,一切随缘就好,不必强人所难,佛在心中,重在虔诚。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南怀瑾老师解读:“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善言古者,必有何于今;善言人者,必有厌于己。”

八关斋戒为了方便在家学佛的人,可以自己在佛前自受,日期就是居士菩萨戒上说的每个月的六斋日,即是农历的初八、十四、十五、二十三、二十九、三十这六天。当然实在自己有..

弥勒菩萨住在欲界兜率天的内院,如何与十法界中六道轮回的“天道”相区分呢?答:十法界由“地狱、恶鬼、畜生、人、天、阿修罗”之六凡和“声闻、缘觉、菩萨、佛”之四圣组..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观世..

佛说阿弥陀经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大阿罗汉,众所知识:长老舍利弗、摩诃目犍连、摩诃迦..

地藏经解释忉利天宫神通品第一(解)佛在忉利天的天宫里,显起神通来,召集会众。这是本经的第一品。品是经文段落的名称。(释)在我们的头上,第一重是四天王天,在须弥山的半..

一、依印光大师教导的方法。《阿弥陀经》一遍,往生咒三遍,赞佛偈一遍,念诵佛号百声千声万声,随自己闲忙而定。菩萨名号各三声或十声,后发愿回向偈一遍。南无莲池海会佛..

蒋贡康楚仁波切是大宝法王噶玛巴的重要法子,藏传佛教噶举派(白教)的四大法子之一,是噶举传承内的重要上师。远为毗卢毗那佛化身,近为阿难尊者化身,与金刚尖锐为三人。..

嘎玛仁波切:发愿和回向的差别贪念是在作善事之前,先为自己打算,以自利而作;而愿力是为了利益别人,先为别人着想,再想到自己。而发愿和回向的差别是什么?是有没有完成..

关于常识

常识网为您提供最新的常识信息,让您快速了解常识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常识。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