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与俗人混,不与僧相杂。出家无欲者,实为修行人
注意第二句:“发菩提心”。菩提心的内容是:“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第一句就要求度尽众生。
如果一个人不愿意利益众生,不愿意与众生结缘,就表明他的菩萨性还很浅。小乘心态严重。而念佛法门却是典型的大乘法门。所以,若无摄取众生的心愿。很难与净土法门相应。
而大乘菩萨道,却必须摄受众生。摄受众生的方法是“菩萨四摄法”:布施,爱语,同事、利行。
这四摄法,正需要“跟俗人混在一起工作生活”,不可排斥。
当然,诸佛世尊也是“无缘不度”。身为凡夫,莫说度众生,自身都尚未得度。但是,却一样要以菩萨四摄法与众生结缘。否则,未来你开悟明心成为实义菩萨之后,有能力度众生了。却很难度人,因为多生多劫以来你的冷落与忽视,这个种子依然藏在众生的如来藏中,所以他们一见你就讨厌,不会听你说什么。
如果你认为“度不度众生没什么大不了的”,又是小乘心态。而且,这样会让你在菩萨道上走的很慢:因为度众生不给力,会使你的福德资粮很缺乏。
如果你想自己建立一个净土,那是在成佛之时才可能。那时,愿意往生到你的净土的众生会比较少:因为你不太愿意与众生结缘。这种习气往往是多生多劫形成的,学佛人应该有抛弃这种习气的发愿。逐渐转变,才能自利利他,也符合诸佛本怀。
南无常住十方佛
佛在法句经里面说,“不与俗人混,不与僧相杂。出家无欲者,实为修行人”。如果约发心来讲,真正的出家,出家无家,处处为家,走到哪里,安在哪里。
如果一个修行者时常和世俗的人相混在一起,就不利于我们的道业。混,就是不谈论道业了。昨天有人说:很奇怪,有一个出家人,在我们寺里只住了一晚上就走了,在离寺庙不远的俗人家住了七天。当然,不是说完全不能到俗家去。但是,一个真正的修行者,如果你的程度还不够的时候,和世俗人混杂在一起,会对道业有影响的。就象清凉国师,他发愿胁不着白衣之床的。
不与僧相杂呢?就是出家以后,要举眼向上,向圣贤之人看齐。所以,老法师在世时常说,“争当下游,不做下流”!也就是说,出家者,如果和他在一起,能增进于道业,那才与他相处。如果在一起,谈论国论、男论、女论、贼论,这是出家人不应该作的。出家无欲。作为一个真正的修行者,确实要能够放下世间的一切。
看到人命无常,真正的心里很着急。一个出家人,舍弃父母,世间的种种事业,为的就是出家,要了生脱死,要能够成佛度众生。我们已经出家,如果不能全然的放下世间的一切,在道业上是很难增进的。
真正的出家了,我们就要做一个真正的佛子,每天心缘于法上。佛法道理很容易懂,但是修呢?一定是一步一步的修过来的,烦恼必须都要断,先粗后细。大德曾告诉我们,解其佛觉,行以次第,我们学的时候,可以生起来,佛的觉悟,但是行时,一定要有次第。
我昨天鼓励小众,你不要看每天这样忙啊,忙啊,无形当中消了我们很多的业。有位小同学说,去年和今年不同了,以前,可能是信心不够,今年生起信心来了。我说,这个原因很简单,你为大众服务中,让自己的业障消了,这就是得到了加持,所以,你觉得心安定了,信心生起来了。不管比丘尼师父也好,小众也好,耐得了寂寞,忍受得了痛苦,包括身心各方面的。也就是说,没有经过实际训练的人,以后是经不起风吹雨打的。所以说,每天生活当中的点点滴滴,都可以让我们反省,都是可以让我们觉悟的。
我们无论在学、修、做,都应该有一颗欢喜的心。当你用一颗欢喜的心来接受一切时,所作的一切就成了我们修道的资粮。我觉得,真正的能够从点点滴滴当中去反省,觉悟,那我们终究一定会得到像佛一样的大彻大悟,我个人也是这样一点一点走过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