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托钵乞食:为解脱故,自降其身而行乞也
深入来讲,以佛法所蕴含的深意,佛陀示现乞食之行,有着许多内涵。
首先,乞食可以离俗。
只是靠乞食而生,可以远离俗世营生,少与世俗纠葛,方能专心修行。
其次,乞食能更深刻地感知众生平等。
佛陀虽曾贵为太子,依然要引领众弟子于众生门前乞食,即使成道后深受弟子尊崇,他依然不愿安享别人的供奉,而是亲自托钵乞食,这就是身体力行来教导弟子及信众,懂得众生平等之理。
经文中讲佛陀“次第乞已”,是说佛陀乞食不分贵贱,均依次挨家沿门托钵。无论丰薄、荤素,皆欣然接受。
第三,托钵乞食可以修行忍辱。
“忍辱”作为佛教六度波罗蜜(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之一,是成就菩萨道的重要修行。
众生觉悟不同,并非所有人都愿意恭敬布施给修行者,沿门乞食,难免遇到羞辱。因此,在托钵乞食过程中,就要常行忍辱,成就忍辱。
第四,托钵乞食为了寡欲知足。
纵你有广厦千间,一晚不过只睡一张床;纵然世间山珍海味万千,所求不过一日三餐果腹而已。
修行者乞食,不嫌寡淡,能果腹即可。将生活中对物质的需求降到最低,然后才能懂得知足,在知足中获得生命的喜乐。
第五,托钵乞食,去除我慢,修行无我。
“慢心”是修道中最大的内心障碍之一。慢心体现在倚恃我相,于他有情心生高举,亦即恃己凌人。而慢心不调,学法无益。
而“我执”则是《金刚经》甚至整个佛教修行中,都极力教导破除的心念,因为这是人生痛苦烦恼的根源。
佛陀在《金刚经》中开示:“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一切的讲法都是从入舍卫城托钵乞食开始。比丘、比丘尼在乞食中破除我慢,我慢既破,无始以来之我执、我见、我爱等我相,亦皆随而易破,我相破已,即是无我,若得无我,无我智则现前。
第六,托钵乞食,培养对众生的感恩。
佛语说:施主一粒米,大如须弥山,今生不了道,披毛带角还。
接受众生的布施,就得一心修行,为众生祈福、修福,发愿度化众生。
佛教戒律中,有着许多对比丘、比丘尼乞食的戒条,以便规诫弟子,领悟佛陀教导托钵乞食的真义,如法修行,自利利他,自觉觉他,成就圆满。
领悟了这些佛陀托钵乞食的意义,希望每一个修行者也都能从中有所体悟,在生活中践行佛陀法教。
学佛过程中,如有任何疑问,欢迎向我们提问,互动交流,修行路上一起精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