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缸:佛教中的安葬方式
“坐缸”是 “坐化”与“缸葬”合称,并非佛教本有名相。所谓“坐化”,是指一个修行有所成就之人,能够于临终之时,端然坐直而至命终,故又称“坐亡”。
“坐化”之所以能够体现出修行人的境界不同于凡俗,主要体现是临终时的姿势是坐着,而一般人通常是躺着。在佛教史传中,并无坐化之后将尸体安放于何种容器中之记述,且坐化后遗体一般予以火化。
所谓“缸葬”,又称“瓮棺葬”,是指将尸体放入一种陶制容器中予以安葬。这种丧葬习俗可以追溯到距今约5000—7000年的仰韶文化时期,因为该时期的彩陶工艺十分发达。现今出土的“瓮棺”,大多是两个瓮对接合扣起来,且在两个瓮底都有一个小孔。这种“缸葬”文化早在佛教传入中国之前,就已经在黄河流域流行了。
佛教僧俗将“坐化”与“缸葬”结合起来,最早出现于明代。明代明河法师所著的《补续高僧传》卷十六中有云:“季善,祖凤阳人……示寂后,真身覆以缸龛,藏天真石洞中。”此处记载的即是将尸体装于缸中进行安置,是典型的“缸葬”。 “坐缸”本不是佛教本有的葬法,乃是佛教传入中国后世俗化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