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迦牟尼为什么出家?佛经和史学家说法都不同
一、佛经上是怎么讲述释迦牟尼的早期生平的
1、非同一般、惊天动地的诞生
释迦牟尼诞生于公元前565年,他的父亲名叫净饭,是迦毗罗卫国的国王,非常英明仁慈。母亲摩耶夫人,是拘利国的公主,为人十分贤惠。它45岁的时候,怀孕太子,已满足了10个月,在归宁途中,距离国都约5英里的蓝毗尼园,诞生了太子。
太子生下来就能周行七步,脚踏之处,现七朵莲花。举目四顾,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说:“天上地下,为我独尊。”传说当时天上飘落香花,还有九龙吐水为太子沐浴。
太子的父母晚年得子,喜出望外。当太子回宫后,全国举行欢庆,有阿私陀修士来访,说太子相貌庄严,语言太子将来可以做一统世界的“转轮圣王”,或博学的“一切智者—佛陀”。父王对太子寄予非常殷切的希望,所以特请著名的婆罗门教徒,替他取个名字,叫做“悉达多”,是吉财及一切功德成就的意思。
2、聪明早慧、文物双全的少年
悉达多太子诞生七天时,母亲就去世了。姨妈摩诃波阇波提成为净饭王继后,抚养太子。她把太子当作亲生儿子一样疼爱,使太子依旧在幸福舒适中生活长大。七岁时,太子开始读书。净饭王聘请名师教他学习梵文,由浅入深的研读五明(语文、工艺、医药、伦理、宗教)和四吠陀(雅利安婆罗门教文化:赞歌、颂文、歌词、咒术)。聪明的太子,闻一知十,十二、三岁便博通了一切学问。后来又学习了兵法与武术,也很快就精炼了。在一次王家子弟的比武会中,他表演了优越的体力角度和超人的射箭武艺:诸王子中最好的,只能一箭射穿三面鼓,太子却能一箭连穿七鼓。
十六岁时,父亲就让他结婚,娶的是邻国公主耶输陀罗(有说悉达多有三位夫人,耶输陀罗是第二位),佛经上说耶输陀罗有着惊人的美貌。后来耶输陀罗生下一个名叫罗睺罗的儿子。当罗睺罗出生时,太子叹气道:“罗睺罗有般奴”,意思是镣铐锁住了父亲的颈项。净饭王很爱太子,希望他继承王位,所以特别为他建造了“寒、暑、温”三时宫殿,挑选许多宫人美女服侍他,让他过着快乐的生活。
3、为了拯救大众而出家
如此安心、舒服地过着官二代和富二代生活的太子悉达多怎会出家?佛经接着讲述说:悉达多看见当时印度四种姓的不平等待遇,十分不满意。他常想:“首陀罗为什么做奴隶?难道他们不是人吗?有什么办法,使他们过着自由平等的生活?”
又一次,悉达多太子随着父王,到田野去游玩。看见农夫在耕田,上身没穿衣服,子在猛烈的阳光下晒着,全身是泥浆,大汗直流,气喘不息。耕牛脖子上勒着绳子,皮破血流,还要受农夫的鞭打。犁过得泥土,翻出许多小虫,鸟雀飞来争着啄食。太子生起慈悲的同情心,觉得为了求生存,贫民是多么痛苦!而生命界的互相争斗残杀,更是一幕大悲剧啊!他便在大树下静静地想着:应该怎样去救济他们,让大家过着合理的生活?
悉达多出生的时候,有人预言太子将来会出家,净饭王就问有什么办法防止太子将来出家?回答说,不要让太子看到老人、病人、死人和出家人。于是在悉达多成长的过程中,净饭王想尽办法不让悉达多看到这四种人。但是有一天,悉达多出宫游玩,随从防范疏漏,竟然让太子在一天之内,看到了这四种人。这引起了悉达多的深度思考,结合老人、病人、死人的痛苦情形和出家人的快乐神情,他知道任何人都逃避不了生老病死的痛苦。且一切众生为了求自己的生存,更做出种种罪恶,甚至不惜互相残杀,造成种种悲剧,结果还是向着老、病、死亡的道路上走着。这悲剧的生命界,这矛盾不合理的人生,应该如何去解脱痛苦呢?
这些问题,使太子不能安住于王宫,享受着尊荣与富乐。终于在29岁(有说20岁)的一个月圆之夜,目睹宫女们的睡态之丑,狠下决心,放弃了王位、财富与父母妻子。只带着侍从车马,偷偷地离开了王宫,夜行百里,赶到了阿那玛河畔罗摩村的山林中,拔剑削发,披起出家人穿的袈裟,进入修道者聚集的苦行林。
以上是佛经上记载的悉达多出生、成长和出家的简单经过。问题是,这些经书是在释迦牟尼圆寂几百年后才出现!所以在历史学家眼中,以上说法大多不靠谱!
二、历史学家考证的释迦牟尼生平
1、首先,迦毗罗卫不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国家,实际上是一个主要是释迦族的大部落。他们不是雅利安人,应该属于黄种人。
2、其次,悉达多的父亲不是什么国王,悉达多本人更不是什么太子。迦毗罗卫施行的是贵族共和体制,执政者不叫国王,而是叫罗阇,是定期选举的。悉达多出生的时候,他的父亲可能只执政者,但后面肯定就不是。悉达多本人更不可能有什么王位的继承权。
3、至于生下来就能说话、走路,九龙吐水为太子沐浴等,就更不靠谱了。不能看到四种人的说法,也属于佛经对悉达多出家的自圆其说。
4、按佛经的记载,悉达多的成长、生活一帆风顺,没有什么挫折和痛苦的事情。虽然生下来七天,母亲就去世,但对于襁褓中的悉达多不会留下什么不愉快的记忆。那悉达多究竟是出于什么原因而出家呢?
三、历史学家考证的悉达多出家可能的原因
从公元前8世纪起,雅利安人一路从西北向西南入侵,一直到恒河流域。这里的国家和居民有的接受了婆罗门教文化和社会模式,有的则激烈反对。上一篇文章中说过,终其释迦牟尼的一生,都是处于战国时代。这些国家不是你灭我,就是我灭你。长期的兼并战争,加剧了社会的动荡不安和人民的痛苦。很多国王十分残暴,为所欲为。在早期的佛教经典中,把“国王之难”与“盗贼之难”相提并论。不少人为躲避战乱和残暴统治而逃亡到山林及边远地区,或者出家。
释迦牟尼的国家迦毗罗卫(或部落)附属于大国拘萨罗国,拘萨罗国后来发兵灭了释迦的国家。当时被杀的释迦族人,积尸如莽,流血成池。悉达多曾听到本族五百妇女被杀含苦称佛的声音,无可奈何,只能为他们祈祷:“羁缠五欲,流转三涂,恩爱别离,生死长远。”
所以,阶级关系的剧烈变化、战争的频繁,造成和加剧了社会的痛苦和不幸,使悉达多产生消极厌世思想的主要原因。而亡国灭族可能直接导致了悉达多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