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破红尘”是世人对佛教最大的误解
当看到出家僧人的时候,当听说有人信佛的时候,世俗大众脑海里可能首先浮现的一个词,就是“看破红尘”了。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人们把出家、信佛,与“看破红尘”联系在一起,认为出家、信佛的人,大抵都是因为“看破红尘”的缘故。
然而事实上,许多我们对佛教的了解,很可能都是误解。
特别是这个“看破红尘”,可以称得上是世人对佛教最大的迷障。
“看破红尘”这个词出自哪里,究竟是什么意思,又是否可以代表佛教的思想呢?
首先,“红尘”二字并非佛教词汇,而是出自中国传统文学作品。
西汉班固《西都赋》中有“阗城溢郭,旁流百尘,红尘四合,烟云相连”,用以形容西都长安城的繁华景象。其后,唐卢照邻诗《长安古意》有“弱柳青槐拂地垂,佳期红尘暗天起”;宋程颢诗《秋月》有“隔断红尘三十里,白云红叶两悠悠”;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一回中云“有城曰阊门,最是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
历来,在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红尘”都被用来形容繁华的世俗世界。“红尘”一词最早在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的出现,略早于佛教传入中国,更早于佛教真正在中土兴盛。况且后世的佛教典籍里,也并未使用“红尘”这个词。
而“红尘”一词与佛教扯上关系,可能就要拜后世的文学作品,特别是世俗小说作品所赐了。
其次,“看破红尘”也不是佛家的讲法。
在世俗理解中,“看破红尘”被解释为:看穿人世间的一切,对生活不再有所追求。
相对于“看破红尘”并非佛教用语而言,人们对“看破红尘”这个词的理解,所导致的对佛教的误解则更深。
在我们谈论“看破红尘”的时候,我们往往讲的是那些仕途失意的人、那些事业挫败的人、那些家庭离散的人、那些感情受伤的人……他们在对生活绝望、在对这个世界心灰意冷时,不再抱有任何追求的一种境况。
所以,世俗理解中的“看破红尘”,其实是一种消极、避世的状态。同时,这种以“看破红尘”为代表的,认为佛教其实是一种消极、避世思想的看法,也正构成了世人对佛教的误解。
包括真正的佛教本身,出家、学佛的真义,并不是世俗所理解的悲观消极、逃避现实。事实上,真正的佛教反而是最积极的。
首先,作为佛弟子,学佛的意义在于觉悟人生、奉献人生。从受戒皈依那一刻起,佛弟子们便发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普度众生,精进修学,这是何其积极的一种人生状态?
其次,信佛、学佛不一定就要出家,出家也不代表着避世。信佛、学佛、出家的目的,在于去了知世间万事万物的真谛,从而更好地拥有觉悟的生命,让自己及世间众生解脱烦恼、超越轮回。
再次,佛教让我们积极面对世间的一切,甚至世俗世界的人们所不敢正视的生老病死、世间无常,都要去积极面对?这岂是一种消极逃避?佛教修法讲求勇猛精进,在寺院中,僧人们也是早晚课勤奋修学,毫无懈怠。哪里曾体现出消极?
如果非要从“看破红尘”中找到佛教的正知正见,则是:
我们应该看清,这世俗世界中人们物欲驰逐的一切,都是那样的无常,都是一场虚空,甚至都是带给我们无边烦恼、无尽痛苦的东西。
通过佛法修行,拭去我们内心的尘蒙,看到万事万物的本真,看到生命的真正意义,从而更好地在这世间生活。这才是佛教真正所倡导的。
最后,借用禅宗六祖慧能大师那首著名禅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