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腕上的秘密佛珠,它凭什么保佑我们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在手腕上戴起了佛珠手串。

佛珠,原本是佛教修行持咒所用的一种法物。佛经中提到最早的佛珠,是用一种叫木患子的植物种子串结而成。经载:“若欲灭烦恼障、报障者,当贯木患子一百八,以常自随。若行、若坐、若卧,恒当至心,无分散意,称佛陀、达摩、僧伽名。”

木患子,也叫无患子。佛弟子通过持念木患子佛珠修行,来熄灭烦恼忧患,祛除痛苦业障

然而,在现今社会,无论信不信佛,甚至对佛教有没有了解,原本作为佛教法物的佛珠,现在却为越来越多的社会大众所接受和喜好。

无论是在人流匆匆的大街、拥挤的地铁、机场大厅、候车室甚至时尚购物商场,你都很容易能发现人们佩戴的佛珠。

佛珠,就像是手腕上的秘密,在纷繁复杂的众生世相中,隐藏着人们各种各样的的心事。

许多人佩戴佛珠,只是当做一种时兴的装饰。因为他们看到身边越来越多人在佩戴佛珠,甚至许多自己关注的名人明星,在日常生活或出席一些公众活动时,都佩戴着佛珠。而在当下的许多时尚着装搭配理念里,佛珠也是一种常用的装饰元素。

基于佛珠的装饰意义,其实相当一部分人佩戴佛珠,只是为了满足一种攀比的心理。当一个人发现身边朋友都在佩戴佛珠,茶余饭后以此作为炫耀的谈资时,似乎自己不戴个串儿,都不好意思参与一些社交活动。在这样的社会风气影响下,人们对佛珠虚荣的攀比心理也在相当大程度上,促进了近几年文玩珠饰行业的兴盛。

当然,也有相当一部分人,佩戴佛珠则是因为自己确实是虔诚的佛教信徒。佛珠就是自己信仰的标配,无论日常持咒念佛,或者焚香拜佛,佛珠都是自己信仰物化的一部分,对佛虔敬皈信的一种圣物。

不过,对于更多的国人来说,他们并不算是佛教信徒,但是由于佛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深刻的影响,许多人都在一种似乎无意识的行为里,希冀借由佛珠,来满足自己的一些心理诉求。

高速发展的社会,让每个现代人心中都越来越多地充满着不安与焦虑。于是,人们需要一种象征物来抚慰内心。越来越纷繁的信息,让人们每天都在感知着世事的无常,对于自己人身的平安、内心的平静的渴望,也让佛珠成为了大家心中的一种依托。

至少,佩戴佛珠是一种很有用的心理安慰。对于习惯佩戴佛珠的人来说,哪天出门忘了戴佛珠,内心的不安与不适感都会很明显。

然而,一串小小的木质的、菩提质的或者其他玉石类的珠串,它们到底凭借什么来保佑我们呢?

有人会讲,自己佛珠是经过大师、活佛开光的,佛珠的神奇作用是开光赋予的。

然而,正如之前对开光真义的探讨,其实真正的开光,只是开启我们内心之光,让我们明白学佛真正的意义。而对佛珠如法的开光加持,其实也是为了告诉我们佩戴佛珠的真正意义。

佛珠,在佛教中有一种理解是“弗诛”,也就是勿生诛杀的意思。一方面,不论在家出家,佛教第一大戒都是不杀生。所谓“上天有好生之德”,佛教更是注重这一点,佛珠戴在身上或者拿在手中,也是时时在提醒我们要爱惜物命。

再进一步讲,“弗诛”其实代表的是佛教“慈悲”的思想。佩戴佛珠,就是时时规劝自己心怀慈悲。

按照佛教教义,万事万物皆有因果。一个人不杀生、常行护生,也就是在长养自己福德寿命。一个人心怀慈悲,时时处处行慈悲之事,也是在为自己积累福报,从而获得身心安康。

就像中国古人喜欢佩玉,佩玉的人看起来举止文雅、品性高洁。然而在中国真正的玉文化中,一个人的品性并不是因为佩戴玉这种外在的行为而实现的,而是通过佩戴玉,将玉的精神内化到自己内心实现的。所谓“谦谦君子,温润如玉”,玉有仁、义、智、勇、洁“五德”,佩玉的真正意义是让我们拥有美玉所代表的品性。

佩戴佛珠,也是要让我们通过佛珠,来内化佛教的精神。佛教的教法主旨在于“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佩戴佛珠,就是要让我们时时刻刻观照自己的心行,在起心动念中念善去恶、举手投足间行善离恶,并且让自己内心回归到清净的本性。

只有这样,我们借由佩戴的佛珠,在生活中践行佛法,我们才会获得真正的福报、平安,得到真正的保佑。

如果说佛珠有什么神奇的意义,或许这才是真正的秘密所在。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地藏经解释忉利天宫神通品第一(解)佛在忉利天的天宫里,显起神通来,召集会众。这是本经的第一品。品是经文段落的名称。(释)在我们的头上,第一重是四天王天,在须弥山的半..

一、依印光大师教导的方法。《阿弥陀经》一遍,往生咒三遍,赞佛偈一遍,念诵佛号百声千声万声,随自己闲忙而定。菩萨名号各三声或十声,后发愿回向偈一遍。南无莲池海会佛..

蒋贡康楚仁波切是大宝法王噶玛巴的重要法子,藏传佛教噶举派(白教)的四大法子之一,是噶举传承内的重要上师。远为毗卢毗那佛化身,近为阿难尊者化身,与金刚尖锐为三人。..

嘎玛仁波切:发愿和回向的差别贪念是在作善事之前,先为自己打算,以自利而作;而愿力是为了利益别人,先为别人着想,再想到自己。而发愿和回向的差别是什么?是有没有完成..

科学研究的是物质,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就是假设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也就是物质和意识必须要截然分开;佛学研究的东西是意识,佛学反而认为主观和客观、物质和意识不能分开..

贵州省某县,有吴仁吴义两同胞朋友,父早亡,受母李氏抚养成人,吴仁娶妻孟氏,吴义娶妻崔氏,吴仁居长,性情良善,孟氏亦贤淑。吴义居次,年虽幼而性狡猾,崔氏性情亦横泼..

注:这个故事的讲述者是阿康仁波切,他是70年代伦敦桑耶寺的住持。第16世大宝法王在世时曾经给过我很多舍利,他对我总是有求必应。有一次,我向大宝法王提出了一个请求,我..

唐罽宾国三藏般若奉诏译尔时普贤菩萨摩诃萨,称叹如来胜功德已。告诸菩萨及善财言。善男子,如来功德,假使十方一切诸佛,经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劫,相续演说不可穷尽..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观世..

关于入门

入门网为您提供最新的入门信息,让您快速了解入门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入门。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