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家人也过端午节,细数佛教中的端午节
唐语曰“旧来传五日,无事不称神”。“五日”一直被认为是很神圣的日子。佛法东来后,端午的神秘性逐渐渗透到佛教中,使一些佛教的大事也与端午有了联系。
1、佛教高僧五月五日出生或圆寂
首先,一些高僧生于端午。生于五月五日的孩子常被抛弃,父母或将此日出生的孩子送往沙门为僧,如唐代著名的“法云公”。
其次,一些高僧于端午圆寂
丹阳县道成禅师,隋文帝开皇十九年(599)五月五日在兴严寺圆寂;唐代越州称心寺大义禅师,在武则天天授二年(692)五月五日坐化。
这些高僧在五月五日坐化,常常伴十分神奇的情景。金熙宗皇统三年(1143),觉禅师将死作《颂》交代后事:“今年五月初五,四大将离本主;白骨当风扬却,免占禅那地土。”他在钟声渐入坐逝之境,侍者想起他们的约定:“吾化后,可唤之。若能回来,是有道力也。”
于是,他连唤三声,觉禅师果然复活,问到:“你有什么事?”侍者说:“和尚何裸跣而去?”他反问:“来时何有?”侍者要给他穿几件衣服,他说:“不用。留给后人吧。”他书偈云:“七十三年如掣电,临行为君通一线;铁牛踍跳过新罗,撞破虚空七八片。”然后,晏然而逝。
这些五月五日出生和圆寂的高僧,遂成禅门佳话。
2、许多端午发生的事件被佛典记录下来
唐代翻译佛经常在五月五日开笔。《全唐文》卷916载,不空大师翻译《大乘瑜伽金刚性海曼殊室利千臂千钵大教王经序》和《大乘瑜伽金刚性海曼殊室利千臂千钵大教王经》等,在唐玄宗开元二十八年(740)五月五日奉诏开译。佛教经典《一切如来大教王经》和《瑜伽秘密金刚三摩地三密圣教法门述经》等,在唐德宗建中元年(780)五月五日开译。
其次,所译佛经如果在五月五日这天封笔,也是佛教的大事。《大乘入楞伽经》七卷、《入定不定印经》一卷、《大方广普贤所说经》一卷等,是三藏法师义净等于武则天久视元年(700)五月五日在东都洛阳的三阳宫译毕,《大周刊定众经目录》第十五卷予以明确记载,朝廷也下诏褒奖。
唐肃宗上元元年(760),肃宗派大臣到广东韶州(今韶关)曹溪南华寺将禅宗六祖惠能的传法衣钵借到京城,作为“镇国之宝”供养皇宫。衣钵没有及时归还。唐代宗永泰元年(765)五月五日,惠能大师便托梦给代宗皇帝要求归还:“梦六祖大师请衣钵。”
七日,敕刺史杨瑊:“朕梦感能禅师请传法袈裟却归曹溪。今遣镇国大将军刘崇景顶戴而送,朕谓之国宝。卿可于本寺如法安置。专令僧众亲承宗旨者,严加守护,勿令遗坠。”可见禅宗索回镇教之宝,亦得借助端午节这个特殊的日子。
由以上的叙述,可见端午与佛教的联系有着深刻的文化意义。端午节扎根于中华民族文化的底层,深深地积淀在佛教文化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