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佛教也爱用金银珠宝?
一般人印象中,佛教的僧侣超脱于凡尘俗世之外,一心修行,对于现世本来没什么追求。但我们也经常发现,一些寺庙里堆满了金玉。佛祖的雕像用黄金锻造、佛祖的袈裟镶满珠宝……那么,为什么对于凡尘俗世无所牵念的佛教,要鼓励用金银珠玉来装饰佛教的殿堂庙宇呢?
泰国护国玉佛
西游记第九十八回《猿熟马驯方脱壳功成行满见真如》中描述了这样一个佛教世界:
“宝焰金光映目明,异香奇品更微精。千层金阁无穷丽,一派仙音入耳清。
素味仙花人罕见,香茶异食得长生。向来受尽千般苦,今日荣华喜道成。”
西方极乐世界
由上看出,佛教世界是珍宝楼阁、奇珍异香充斥的功德圆满之地。或许大家会有疑问,佛教强调“少欲知足”、“一切皆空”,佛也经常劝诫世人不要被荣华富贵所迷惑,因为金、银、珠宝等物品会给修行者带来困扰,成为修行的业障。既然如此,佛教世界为什么还要靠珍宝异香等贵重物品来装饰呢?
《西游记》描述唐三藏的锦蝠异宝袈裟:“上边有如意珠、摩尼珠、辟尘珠、定风珠。又有那红玛瑙、紫珊瑚、夜明珠、舍利子”
事实上,宗教能够在日常生活中起作用,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因为人们身边有宗教物品,使宗教得以具体化。佛教世界依靠各种珍宝异香等贵重物品装饰,也是同样目的,使人们更加相信佛教世界真的存在。只有世人多行布施为自己或亲人积功德,死后超脱“轮回”之苦,方能进入遍地珍宝、衣食无忧的佛教世界。
佛教在强调“少欲知足”、“一切皆空”的同时,也肯定“庄严具足”在装饰佛、菩萨、净土世界中的价值。佛教典籍中记载的净土世界不是简谱庄严的场所,而是充满宝石的乐园。如《阿弥陀经》记载,西方极乐国土有“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皆是四宝周匝围绕……极乐国土有七宝池,八功德水充满其中,池底纯以金沙布地。四边阶道,金、银、琉璃、颇梨合成。上有楼阁,亦以金、银、琉璃、颇梨、车、赤珠、马瑙而严饰之。”由于往生西方极乐净土可以接近阿弥陀佛,并且可以听佛说法,所以西方净土是修行的好地方。
当然,《阿弥陀经》并未主张用宝石严饰对修行有障碍,相反,此经利用豪华的物品来吸引信徒,并令他们为往生净土而更积极地修行。
因为有人会认为佛不应该持有与使用金银、珠宝等奢侈品,所以《大智度论》就解释说:“随中众生所好可以引导其心者为现。又众生不贵金而贵余色琉璃、颇梨、金刚等。如是世界人,佛则不现金色。观其所好则为现色。”也就是说,对佛来说,金、银、琉璃等宝石都一样,他并没有执著于物质的现象,但由于世俗的人士脱离不了他们既有的价值观,所以佛只好用较通俗的物质观来吸引他们。所以从佛教教义上看,金银珠宝只是一种用于布道的外在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