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境法师:观身无常、苦、空、非我,是名为慧


修智

又复观身无常、苦、空、非我,是名为慧;

前边的文是约智慧解释什么是缚、什么是解。而这些文和前面连接起来,都是约病,约众生的病痛来解释这个菩萨道──怎么叫智慧、怎么叫慈悲、怎么叫缚解这些事情。这底下是单独约身来说,约身体来说明什么叫做慧、什么叫做方便。

又复观身无常、苦、空,非我,是名为慧:若是这个有疾菩萨,他能够观察他的身体是无常的,这个身体一定是要败坏的,一定会死掉了的。这个无常,分一种观法,观察这个身体(色受想行识)刹那刹那地生灭变化,这也叫做无常;观察这个身体或者活一百岁、或者活两百岁,终究有一天要死,这也叫做无常;说是在活的时候,在这个寿命存在的时候,也难免会有意外的事情会死掉的,那么也是无常;就算是没有意外,生存的时候也未必完全是安乐的,有的时候也有很多的苦恼,这也是无常。那么观察种种的无常。

在《四十二章经》上说,人命在呼吸间,这一口气呼出去不回来就死掉了。有的经上有一句话:是死怖可畏,迅速难防护,或於戏笑中,忽尔而长逝。这个死是很可怖畏的、很可恐怖的;迅速难防护,它若到来的时候,可能是很快的,你很难保护住自己的。是死怖可畏,迅速难防护,或於戏笑中,就是在你在戏笑的时候,忽然间就死掉了。这可见这个无常的迅速,所以应该警觉自己,菩萨这样子修无常观来警觉自己。

苦:又复观身无常、苦,观身是苦,苦和乐是相对的,佛教里边也常是说人生是苦,但是我们可以表示不同意,因为人也有快乐的时候,不完全是苦。譬如人饥饿的时候,我们吃饱饭了心情也快乐嘛,不能说完全是苦,那么为什么说人生是苦呢?佛说人生是苦,是深一层的说法。怎么样叫做深一层呢?我们的感觉从表面上看有三种──有苦的感觉、有乐的感觉、有不苦不乐的感觉,有这三种感觉。

这个苦的感觉,我们应该是同意,有的时候我们会有些痛苦的感觉,譬如说有病了、有些不如意的事情,我们心里面不快乐,应该说是苦恼。这个乐的感觉,我们人世间是有的,天上的人也是有的,可是这种乐不会永久存在的,它要消失的,它消失的时候,人就会感觉到苦恼。在佛法里面说,人是欢喜安乐,欢喜安乐就要追求这个安乐的事情,追求的时候也是很辛苦,追求到了以后,追求成功了还要保护它,这个保护也就有个不安乐的意思,也有一点不安乐的,若是保护得不对劲、失掉了,人就会很痛苦。

我们昨天说,大功德天还有个妹妹,就是人世间的不美满,虽然是有如意的事情,也会有很多苦恼的事情。这个《史记》上说,刘邦是统一中国了,成功了回来,他就回到徐州,到他的家乡去,集会了很多年轻的小孩子,大家吃酒、唱歌。刘邦自己也唱歌,他的歌是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他唱了这个歌唱完了就流泪了!他本来是很快乐,但是快乐里面有点悲恸。

大风起兮云飞扬,就是风太大了,这个云不能停留在虚空里面,都吹跑了,其实这是一个譬喻。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就是他的力量很大,所以把其他的敌人都消灭了,就是大风起兮云飞扬,大概是这个意思;那么成功了以后,回到他的故乡,他很光荣,威加海内兮归故乡。最后一句就是安得猛士兮守四方,秦朝的天下他拿过来了;他也会想到,还有有野心的人也可能会要打倒他、要做皇帝的,所以他也想到,怎么办法能够得到一个猛士(勇猛的将军)能保护我的天下、保护我的安全呢?唱到这里这个眼泪就流下,泪数行下!所以,有如意的事要保护,也是有点苦恼,也是不快乐。

我们读这个《寒山诗》,《寒山诗》有几句话:是重岩我卜居,鸟道绝人迹;庭际何所有?白云抱幽石。住兹凡几年,屡见春秋易;寄语钟鼎家,虚名定无益。我现在是讲《维摩经》,现在讲《寒山诗》去了,不过也是有意思的。

重岩我卜居:我们简单的说。寒山他说(他是在天台山),这个高山很高很高的那个地方,在那里面住下来。鸟道绝人迹:这个地方,飞鸟可以飞来的,人迹是没有的,很少有人会到这个地方来,鸟道绝人迹。庭际何所有:我住在这个地方,都有什么东西呢?白云抱幽石:就是天空的白云飞到这里来,抱了一个黑石头,就是有这些东西,其它的东西没有。

住兹凡几年,屡见春秋易:我们会想到,那样的境界怎么能在那里住呢?可能住几天就跑了吧?他说,住兹凡几年,我住在这里多少年了,屡见春秋易,春天来了、百花开了,秋天来了、草木都黄了,一次又一次很多次了,就是住了很多年了。最后边两句,寄语钟鼎家,虚名定无益:我们说,你在那里住是很苦,那怎么不到人间来住?在人间来享受富贵多好呢?在那里住那么苦,有什么好?

那么他回答了我们的问题:寄语钟鼎家,我就用这首诗当一封信,给这些富贵人写这一封信,我告诉你:虚名定无益,世间上的富贵都是虚名,没有真实的利益的,没有。刚才我说这个刘邦,他心里面并不快乐,他最后要死了,他想要保护他的儿子赵王如意,都不能保护,他想要保护他的戚夫人,都不能保护了,他只有天天流泪。我们贫苦的人看见富贵人很快乐,其实富贵人的苦恼比贫苦的人还更多。所以,修行是对的!修行是很对的。

这里说,又复观身无常、苦、空、非我,能这样观察,这是一个大安乐的境界。禅师语录上有一位叫做省念禅师,有人问他,说:如何是大安乐人?怎么样才是一个大安乐自在的人呢?他回答了:不见有一法!如果你能够不见有一法可得,那你就是一个大安乐的人──那正是:观察无常、苦、空、非我,就是不见有一法了。

但是我们若不学习佛法,可能也很难体会到这里。我们在人间的人,我们的生命体就是这样组成的,又要吃饭、又要穿衣服、要生活,很多很多的问题,所以生活很难。但是我们看天上的人,欲界天的人他们也吃饭,但是都是营养,所以不排泄,那和我们人就是不同了;那么再高一层到色界天上的人,他根本不吃饭了,他生来就有那样的衣服、有现成的宫殿。我们看《法华经。化城喻品》会看到,天上的这种人,欲界天也是一样,乘着宫殿在虚空里飞,从这个世界飞到他方世界去,有那样大自在的境界。但是色界天他们不须要饮食,他们就是入了禅定就好了,一入定等于是有饮食了。但是天上的人,虽然色界天的人比欲界天好,但是他们也要死,还有这个问题。

那么修学圣道,如果你能够观身无常、苦、空、非我究竟成功了,就超出三界了。超出三界,从大乘佛法来讲,那是没有老病死的这回事了。我昨天说那个大功德天还有个妹妹,这是人世间都有这个问题,欲界、色界、无色界都有这个问题,都是大功德天有个妹妹的;若是修学佛法成功了,就没有这个妹妹的问题。所以说无常、苦、空、非我,你这样去修行有什么意思?这是非常有意义,非常重要的。

无常、苦,我刚才讲这个苦,讲了苦苦。

这个苦苦这个话,苦恼的这种事情现出来的时候,有三个时间:一个是生、一个是住、一个是灭。这个苦生出来的时候,我们会感觉到苦;它存在的时候,我们也感觉到苦,所以叫做苦苦;它若灭了,我们就不感觉苦了,所以叫做苦苦。

快乐的事情我们不感觉到苦,但是它若坏的时候,我们就感觉苦了,所以叫做坏苦。这个坏了我们会感觉到苦这个地方也有一点分别。佛在世的时候,佛问诸比丘:说是遥远的地方有一棵树,这棵树有人把它砍了、偷跑了,我们内心里面感觉什么?说:我们不感觉有什么问题,他砍他就砍,他拿走他就拿走了,我们心里面什么事情也没有。说:若是你的衣服、你住的房子,你的衣服被人偷去了、你住的房子被人破坏了,你心里怎么样?说:这时候我们心里不高兴,就不高兴了。

那么这表示什么呢?我们不关心的事情、我们不爱着的事情,它坏了我们没有关系,但是我们爱着的事情若有变化,我们心里就会苦,我们心里就会苦的。所以修学圣道,无一法可得的时候,完全爱着心没有了,就是他的生命体被杀害了,他内心也不动,也是不动的。但是我们凡夫不是这样子,我们凡夫有爱着心,有爱着心所以会有苦。那么这些爱着的安乐的事情出现了,心里面快乐;它继续存在的时候,心里也快乐;但是被破坏的时候,心里就苦恼了。所以从这个地方看,乐的事情也有苦,就叫做坏苦。

那么第三个不苦不乐的感觉,怎么也说它是苦呢?因为不苦不乐的感觉,不会永远停留在这里,它在时间上一秒钟一秒钟向前进,终究会碰到苦苦、或者是坏苦的,所以也是苦了。那么这是一种观察法。

其次,观察人生是苦:我们久远久远以来,我们一直地是有些贪瞋痴的烦恼,我们造了很多很多的罪业,这些罪业有的受果报了、有的还没有受果报,这些没有得果报的业力还在我们心里面储藏着,还在这里,那个业力几时要发动了,我们就苦恼了。就像你驾一个车在公路上跑,这个车有毛病,毛病不发作没有事,发作了立刻就有问题。我们心里面有很多罪业,它不得果报,我们感觉也很自在;它要来了果报的时候、一发生作用得果报的时候,就不得了!所以从种种方面去观察,我们人的境界不是那么好,都是苦恼境界,所以叫做又复观身无常、苦。

空:这个空像前面讲过的,我也空、法也是空,空也是空,这样分别。

非我:这前面讲过的,在我们的色受想行识里面,没有一个有实体的我存在的。能够这样观察,你逐渐地逐渐地就会灭除所有的烦恼了,所有贪瞋痴的烦恼都灭掉了,你内心就得大自在了,就会得安乐了。

是名为慧,这就是大智慧境界。

修悲

虽身有疾,常在生死,饶益一切而不厌倦,是名方便。

菩萨自己观察自己的色受想行识的身体是无常、苦、空、非我,能断除去烦恼的病。这个能断除烦恼病这句话,这是大概的是这样说;但是,初得无生法忍的这个菩萨,他是断除去一部分的烦恼,还有烦恼没有断掉,要继续用功修行才可以。所以他身体还是有疾,还是有烦恼的病;有烦恼病,身体也可能也会有病。

虽身有疾,虽然他的身体有病,他的大悲心还是很强的、很坚强的,所以常在生死,饶益一切,他能够长时候期地,他不弃舍一切众生,他常在众生的这个世界里弘扬佛法,来利益这一切众生,利益他们,希望他们能够觉悟。而不厌倦,度化众生这件事,菩萨自己也有病,可是在生死的世界度化众生不是暂时的,时间很久很久他也不厌倦,就是他的大悲心和他的道行的关系,所以他会有这样的表现。是名方便,这就是这个菩萨的方便,他有这种功德、境界。

维摩诘所说经文殊师利问疾品讲记》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佛说阿弥陀经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大阿罗汉,众所知识:长老舍利弗、摩诃目犍连、摩诃迦..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观世..

地藏经解释忉利天宫神通品第一(解)佛在忉利天的天宫里,显起神通来,召集会众。这是本经的第一品。品是经文段落的名称。(释)在我们的头上,第一重是四天王天,在须弥山的半..

一、依印光大师教导的方法。《阿弥陀经》一遍,往生咒三遍,赞佛偈一遍,念诵佛号百声千声万声,随自己闲忙而定。菩萨名号各三声或十声,后发愿回向偈一遍。南无莲池海会佛..

蒋贡康楚仁波切是大宝法王噶玛巴的重要法子,藏传佛教噶举派(白教)的四大法子之一,是噶举传承内的重要上师。远为毗卢毗那佛化身,近为阿难尊者化身,与金刚尖锐为三人。..

嘎玛仁波切:发愿和回向的差别贪念是在作善事之前,先为自己打算,以自利而作;而愿力是为了利益别人,先为别人着想,再想到自己。而发愿和回向的差别是什么?是有没有完成..

科学研究的是物质,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就是假设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也就是物质和意识必须要截然分开;佛学研究的东西是意识,佛学反而认为主观和客观、物质和意识不能分开..

贵州省某县,有吴仁吴义两同胞朋友,父早亡,受母李氏抚养成人,吴仁娶妻孟氏,吴义娶妻崔氏,吴仁居长,性情良善,孟氏亦贤淑。吴义居次,年虽幼而性狡猾,崔氏性情亦横泼..

注:这个故事的讲述者是阿康仁波切,他是70年代伦敦桑耶寺的住持。第16世大宝法王在世时曾经给过我很多舍利,他对我总是有求必应。有一次,我向大宝法王提出了一个请求,我..

关于妙境法师

妙境法师网为您提供最新的妙境法师信息,让您快速了解妙境法师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妙境法师。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