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经对四缘的解释


一切有为法所藉以生起的四类条件。即因缘、等无间缘、所缘缘,与增上缘。在佛学体系中,为说明万法的因果关系,曾立有六因、四缘、五果之说。此中,六因说与四缘说皆是就因而立论,然四缘说系自‘果’之产生以考察各种‘因’的起源。六因则着重说明业报轮回产生的条件。大小乘虽均采用此四缘说,然因二乘之根本义并不相同,因此对四缘的解释遂有差别。玆略述如下︰

(1)因缘︰指生起某一现象的主要条件。如竹器以竹为主要条件,竹就是竹器的因缘。佛教通常认为因与缘不同,就产生的结果而言,亲生(即主要条件)是因,疏助(即次要条件)为缘。于此乃说因即是缘,故称为因缘。小乘以之为直接产生果的因,包括六因中的俱有因、相应因、同类因、遍行因、异熟因等五因。大乘则说是产生果之众多因缘中,主要的不可或缺的亲因缘,如法相宗以第八识种子为一切事物的亲因缘。亦即真实的原因。

(2)等无间缘︰又称次第缘。指前念为后念生起的原因。即认识活动形成的条件。由于前念已灭时,能为后念的生起开路,使后念得以产生。因此,前念为后念之缘。在心、心所之相续不断状态中,前后二念的所属种类是相互关联的。前行的思维大体规定后起思维的种类。前后之体等同,称为‘等’。而前念引导后念,其间相续无有障碍,故称‘无间’。又,前念心导引后念心产生,因此又称‘次第缘’。唯识大乘以为八识体别,故各自前后相续而起,成‘等无间缘’;小乘则认为异识之间亦可互为‘等无间缘’。

(3)所缘缘︰旧译为缘缘。指诸心、心所攀缘的境界。亦即认识的对象。能思虑的心必须依托外境才能产生思虑。亦即外界客观事物既能使主观心识生起缘虑作用,又能限制其缘虑的范围。可见外境本身既是所缘,又是一种缘。亦即为所起的‘心’作‘缘’,故称为所缘缘。

(4)增上缘︰指任何一个事物对于其他一切事物的影响与作用。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能促成其他事物生起的条件,如阳光、空气、雨水、肥料等,此称与力增上缘。另一类是不障碍其他事物生起的条件。此称为不障增上缘。亦即一切事物皆具有增上缘的功能,唯不能作为自身之增上缘。又,一切由因缘和合而成的有为法不能作为影响无为法的增上缘。因为无为法本是无生法,在四缘范围之外,并非有为法所能影响。

一切法可分为心法、心所法、心不相应行法、色法及无为法等五大类。其与四缘的关系,大致可分二种︰

(1)一切心法、心所法皆由四缘生,唯无想天之天人无知觉,外境无法具有所缘缘的作用。故无想天的心法及心所法不由四缘生。

(2)色法与心不相应行法由因缘、增上缘二缘。由于色法及心不相应行法非能缘者(即知觉者);又以色法的前后两相,其中的关系既非一定相等,又非必相续,与心法的前衰后起者不同。而心不相应行法在宇宙出现,并没有固定的相续次序,故二法俱无等无间缘。总而言之,心的现象之生起须具四缘,物的现象之生起只须因缘与增上缘。

此外,就时间、空间方面来看,等无间缘属时间的因果,所缘缘属空间的因果,因缘及增上缘则通于时间与空间的因果。此外,此四缘的关系约可分为两种,一是直接的、亲的因生果关系,此即因缘;二是间接的、疏的因生果关系,此包括后三缘。

◎附︰景昌极〈能所双忘空有并遣的唯识观〉

缘有四种︰(1)因缘,(2)等无间缘,(3)所缘缘,(4)增上缘。世间既然一切唯识,而一切识皆是四缘所生,所以名为一切缘生。

第一重要的是因缘。诸识的因缘是‘种子’,种子本身就是一件非空非有的东西。即如谷种能生谷芽,你说谷种里有谷芽吧,何以剖开种子找不出谷芽来。而且谷芽既经有了,何必更待水土日光,然后发生。你说谷种里无谷芽吧,那么,谷种既无谷芽,麦种豆种也无谷芽,同是无谷芽,为何偏偏谷种能生谷芽,而麦种豆种不能(这便犯了论理学上的‘充足理由律’,佛家叫做不平等因)。非有谷芽,非无谷芽,而有发生谷芽之功能,斯为谷芽之种子。非有诸识,非无诸识,而有发生诸识之功能,斯为诸识之种子。例如小儿,尚未能思想,但有能思想之功能,所以年长缘熟,即能思想。但是一块石头,纵然加以若干增上缘,也断不会思想。我们当然可以讲,小儿有思想的种子而石头没有。又如今天做了一件事,明天便能记起,今天识了一个字,明天便能认得。我们当然可以讲,这好似今天播种,明天发芽。记忆认识(皆为六识和心所的作用),固然如此,一切心识,莫不皆然。心识的播种,叫做‘现行熏种’。种子的发识,叫做‘种生现行’。种生现行,有似‘本无今有’。现行熏种,有似‘暂有还无’。其实有非真有,无非真无,只是许多非空非有的幻识生灭隐显罢了(按种子与‘净色根’‘本质尘’同是八识相分,而根尘也自有其种子,所以八识又名‘一切种子识’,立种子而立八识,是唯识家所特有。可以说明下意识的现象,而不就是下意识。可以矫正唯现象派的寝疑,而不陷于武断)。

第二种缘叫等无间缘。一类相续,前为后缘,是为等无间缘。一类谓之等,六识只能做六识的等无间缘,不能做五识的等无间缘。相续谓之无间,第一念只能做第二念的等无间缘,不能做第三第四念的等无间缘。此种缘,在意识里特别活动,休谟他们讲的许多‘联想律’,全是这等无间缘的作用。至于前一刹那的五识七识八识,为后一刹那的五识七识八识的等无间缘,虽是前者不灭,后者不生,也有‘缘’义,然而因果关系,却不像六识那么显着。复次,其他诸缘,总与所生的果(即识是)和合俱有,而此缘必缘灭而后果生,所以不和其他诸缘和合。

第三种缘叫所缘缘。第一‘缘’字,是缘虑觉知的意思。第二‘缘’字,是缘托依赖的意思。例如眼识的所缘或相分是色,色的本质尘(八识相分,也是一种功能),便是眼识的所缘缘。又如意识缘‘他心’,起了一个‘他心’的影像,这影像是所缘,‘他心’便是所缘缘。(按,他心和色声香味的本质尘,同是在个人经验范围外,而不容人不承认的东西。假如世界上有一个人,既不承认本质尘,也不承认他心,硬说世界上只有他一个人,更无父母朋友更无历史文物,那么他的学说,尚不失为局部的一贯。但是有谁肯这样讲呢?至于唯感觉派,一面不承认经验范围外的本质尘,一面又承认经验范围外的他心,便是佛家所谓不平等因。至必罗素辈,又说色声等关系可离感觉而存在,而不知离去感觉而存在的,已经不是色声等,而是另外一种功能。又色声等虽显,彼种功能仍自存在,色声等是五识的相分,而彼种功能是八识的相分。色声就是感觉,安得离感觉而存在。感觉离感觉而存在,岂非不通。梦境离梦而存在,谁能相信。所以醒境和梦境的分别,在醒境的‘能缘’,每每有他心和别识(谓第八识)做所缘缘,而梦境没有。至于‘所缘’不离‘能缘’,按之实际,且是一体,无有所谓‘能’‘所’,那梦醒是一样的。而且醒境也不都是有所缘缘的,例如一个人白天里沉思默念,想入非非,这些思念,都是所缘,和色声香味一样,不过不尽有所缘缘罢了。但是所缘缘,不是他心,便是自己的八识,也是缘生,也有觉性,也都无常。所以又和康德他们的物之自体迥不相侔。)复次,相分对于见分也可勉强称所缘缘。那么,凡‘所缘’皆是‘所缘缘’,意识缘龟毛兔角也有所缘缘。但是既然终归和见分是一体,还是说他‘所缘’非‘缘’为佳(唯识或称所缘为亲所缘缘,称真的所缘缘为‘疏所缘缘’,此点于〈见相别种辨〉〈唯识今释补义〉两文中,皆有讨论)。

第四种缘叫增上缘。除去以上三缘,其余诸缘,都是增上缘。世间所谓因果,大半是增上缘的作用。例如先生教学生读书,先生便是学生的增上缘。风起花落,火烧水沸,风起火烧,便是花落水沸的增上缘。这是就诸识相续讲的(起落烧沸,都由眼识相续而成。有如活动影戏,那动是由许多片子相续而成。此理精微,读者细味)。若就一识讲,眼识有九缘。

(1)空(空指八识所变的空)。(2)明(指光之本质或功能)。(3)根。(4)境(通是八识所变的功能)。(5)作意(一种心所,当于注意。所谓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便是缺乏作意这个增上缘)。(6)八识。(7)七识。(六识(这儿单指见分而言)。(9)种子。这九缘中,等无间缘不在内,因为前一刹那的眼识先灭了,不能和其他诸缘和合俱有。其余八缘中,种子是因缘,境是所缘缘,剩下的通是增上缘。各识的增上缘,有多有少。眼识最多,如上所说。耳识除去‘明’。鼻识舌识身识又除去空。意识又除去自己,合根与七识为一(因为意识即以七识为根,而前意识于后意识为‘等无间’,非‘增上’)。七识、八识又除去自己和六识,算只有两个增上缘了(七、八识互为增上缘,再加作意,故只有二)。五识待缘多,缘多难办,所以常常间断。六识待缘少,而且所待众缘无时不具,所以除掉遇到‘违缘’以外,无时不起(佛家说与意识相违的缘有五种︰(1)无想天,(2)无想定,(3)灭尽定,(4)极睡眠,(5)极闷绝)。至于七、八识,所待众缘,既无时不具,并且连‘违缘’也没有,所以永远现行。

四缘生识,有个特须注意的现象,这现象就是刹那生灭,或顿生顿灭。这是我们实际的经验,然而我们往往不自觉。世界上的东西,恰如活动影戏一样,不过活动影戏,是此去而彼来,而诸识的交替,是前灭而后生。你看好好一个少年人,会变老了。他这变老,不是忽然变老了的。可以说无日不变,可以说无时无刻不变。推之,刹那是时间的单位,我们当然可以说无一刹那不变。不过由少变老一刹那一刻一时一日之间,前后相似者多,相差者少,我们不觉得罢了。但是不能因为看去不动不变就说他静止或常住。你又看钟表上的短针,看去不是静止不动的样子吗?但是过了一点钟去看,他便移动了。这移动不是一点钟后陡然移动的,在一点钟之中,可以说无一刹那而不移动,不过你看不出罢了。世间一切新陈代谢,莫不如此,简直没有一样常住的东西。岂但没有常住的东西,并且没有暂住的东西。希腊哲学家说,有如插足长流,再入已非前水。可谓善譬(《大庄严论》卷十一,以十五因成立内外诸行刹那生灭,复有九因成内,十四因成外,可自参看),不过这里有须特别注意的一点,就是诸识相续,前灭后生。此中并无一个东西由此时变到彼时,由此处跑到彼处。即如由少变老,少年人断不是老年人,并非有个同一的人,昔时为少,今转成老。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弥勒菩萨住在欲界兜率天的内院,如何与十法界中六道轮回的“天道”相区分呢?答:十法界由“地狱、恶鬼、畜生、人、天、阿修罗”之六凡和“声闻、缘觉、菩萨、佛”之四圣组..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观世..

佛说阿弥陀经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大阿罗汉,众所知识:长老舍利弗、摩诃目犍连、摩诃迦..

地藏经解释忉利天宫神通品第一(解)佛在忉利天的天宫里,显起神通来,召集会众。这是本经的第一品。品是经文段落的名称。(释)在我们的头上,第一重是四天王天,在须弥山的半..

一、依印光大师教导的方法。《阿弥陀经》一遍,往生咒三遍,赞佛偈一遍,念诵佛号百声千声万声,随自己闲忙而定。菩萨名号各三声或十声,后发愿回向偈一遍。南无莲池海会佛..

蒋贡康楚仁波切是大宝法王噶玛巴的重要法子,藏传佛教噶举派(白教)的四大法子之一,是噶举传承内的重要上师。远为毗卢毗那佛化身,近为阿难尊者化身,与金刚尖锐为三人。..

嘎玛仁波切:发愿和回向的差别贪念是在作善事之前,先为自己打算,以自利而作;而愿力是为了利益别人,先为别人着想,再想到自己。而发愿和回向的差别是什么?是有没有完成..

科学研究的是物质,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就是假设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也就是物质和意识必须要截然分开;佛学研究的东西是意识,佛学反而认为主观和客观、物质和意识不能分开..

贵州省某县,有吴仁吴义两同胞朋友,父早亡,受母李氏抚养成人,吴仁娶妻孟氏,吴义娶妻崔氏,吴仁居长,性情良善,孟氏亦贤淑。吴义居次,年虽幼而性狡猾,崔氏性情亦横泼..

关于常识

常识网为您提供最新的常识信息,让您快速了解常识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常识。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