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宗中的“禅定”有什么含义?该如何获得?
在解释“禅”之前,我们先要对儒学、佛学有个根本的了解。
儒学、佛学从根本上来说,是相同的,本质上都是教人转换心智系统。
科学上讲,每个人都有两套心智系统,第一套是我们从娘胎里就启用的心智系统,那是一种天性,出生后就自然而然的保留了,如果不经过训练,所有人终其一生都只会使用这一套心智系统。
而第二套心智系统,需要经过专门的训练、学习后,人才会使用,这是非常高级的一套心智系统,如果不能从内在觉悟或痛醒,是很难真正获取的。
孔子的儒学、释迦牟尼的佛学都是教人心智系统转换的。区别在于:孔子是在动态中进行心智系统转换,而释迦牟尼是在静态中进行心智系统转换。
但是,总体的过程和目的都是一样的。如何获取这第二个心智系统呢?请接着往下看
先从平常的思维状态(外思),转变到具有类似形而上的思维(内思)状态,之后,在内思状态的基础上,再进一步让第一套心智系统停止,进入到第二套心智系统。如下图:
在第一套心智系统停止第二套心智系统开始后,实际上就进入到了“冥思”的状态,在《大学》中称为:定,佛教中也称为:定。
如果勤加修炼,在第二个心智系统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这种超高的“内思”状态,在《大学》中称为:虑,佛教中称为:禅。禅,就是静虑的含义。而禅宗中被称作“禅定”。(对于禅定,应该是少林寺的达摩法师做的非常好,并且把禅宗在中原地区无限地发扬和传承了下来)
所以,要想先进入禅定状态,首先要摒弃第一套由社会和外界的长期熏染而形成的心智系统,进入到纯净、冥思和更高级的第二套心智系统,之后才能通过各自的悟性和修炼达到“禅定”境界。
至于佛教中的涅槃境界,一般人是很难达到的,我们在理解和认识上都无法全部和彻底贯通,更别说在行为和实际获求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