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境法师:佛为何不赞叹世间上的荣华富贵
须菩提!若菩萨摩诃萨远离般若波罗蜜,如恒河沙劫寿,财施、法施及禅定福德,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汝意云何?是人得福多不?
这个地方,和前面的相貌有一点不同;但是,原则上还是一样,还是用有所得心修功德。
须菩提!菩萨摩诃萨他不学习大乘的无相法门,如恒河沙劫寿做什么呢?财的布施、法的布施,去饶益一切众生去。及禅定、福德,他不但是财施、法施去饶益、利益众生,而他自己还学习禅定,学习这个四禅八定。学习禅定的时候,这个禅定是大福德境界,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果没有禅定,没有禅定做功德,都是散乱的善法;得了禅定,那就是叫做定善。
所以善有二种:散善和定善。那么这个定善── 有了禅定,就容易有神通,所以对于度化众生是很有效,的确是有效!但是,若是有所得心,没有般若的智慧,没有入圣道,禅定还靠不住、神通也是靠不住的。是禅定、福德,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个人财施也好、法施也好、禅定的福德也好,他都回向无上菩提的,这样子。
这个回向,这两个字怎么样解释?应该解释一下也好。这个回是回转,向是对向,是个方向,或者说是志向,这个向就是人的志愿,叫做向。就是你在学校读书,你目的将来要做什么呢?就是那个目的就是你的一个方向。那么回转,就是转变你的方向,转变你的志愿,就是这样意思。这样意思,说是在这里怎么样解释呢?就是我们不是佛教徒的时候,一般非佛教徒的人,他们也都有向,有方向的,他们方向什么呢?就是希求世间的荣华富贵,或者是愿意生天国去享福去,就是这么一个方向,非佛教徒都是这样子。现在转变成为佛教徒的时候,这个希求世间的荣华富贵,或者希望生天国,这个都是不究竟的,这都是苦恼的事情,荣华富贵实在是个骗人的局面,并不真实是荣华富贵,是苦恼境界。佛不说世间的国王大臣是荣华富贵,佛不这么说,因为那些人很苦恼。只有你若是学习成就圣道,把烦恼贼杀死了以后,你才是荣华富贵,你真实是自在安乐的,不然都是不安乐。
我这里,我想出一个故事。就是隋文帝,隋炀帝的父亲:隋文帝。隋文帝还应该说是一个好皇帝,原来是南北朝的对峙的局面,他是统一了,把中国搞的还是很富强,这话不提。他的宫里面,当然是有一个姓陈的夫人── 陈夫人,是他的年轻的时候结婚的夫人,当然,做了皇帝了,就是皇后了。但是,他又在皇宫里很多女人,又有一个心爱的一个年轻的女人。
这一天,他办完了国家大事,就回到家里去了。回到家里,就去找那个年轻的女人。一找呢,说这个人被人杀死了,被人杀死。他立刻这精神就不正常,说:我做了皇帝还不自在,还有人搞我这件事,搞我这些事情。他立刻就骑着马,就不在正常的道路上跑,就是乱跑,跑到野外去,各处跑。后来和他亲近的这些大臣,有两个人也就骑着马,就把他找回来、请回来了,请回来了。回来以后,这个大夫人就向他磕头,拜一拜,这个时候就正常了,精神就恢复过来了。
那么这看出来,隋文帝有这种事情,就是他做了皇帝,一切都是随心满意的?也不是!他欢喜的事情,还有人来给他破坏,其实就是陈夫人,把他那个亲爱的人杀死了,杀死了。当然,这样说,这还算是轻微的,其实那就是一种苦恼!
我们看那个刘邦。刘邦到做了皇帝以后,他很早,他的夫人就是吕后;但是,那是从小的时候的太太。做了皇帝以后,很多的太太,其中有一个是戚夫人,他好像是都欢喜这个戚夫人。戚夫人生一个儿,就封之为赵王,那么他欢喜赵王这个儿,他认为这个儿像他。他有心把吕后生的儿── 吕后生的儿已经封之为太子了,有心把他废了,然后封这个戚夫人的儿子如意── 赵王,封他为太子;但是办不到。虽然是汉高祖刘邦不得了!但是也是办不到。办不到怎么办呢?天天就是抱着这个戚夫人哭,天天是这样哭。后来也是安排了一下,没有用。结果是被这个吕后,这个谁呀?汉高祖死掉了以后,死掉以后,这个吕后的儿子是孝惠帝吧?就做了皇帝了。做了皇帝,这个吕后就把赵王如意调来了。调来的时候,但是惠帝还欢喜这个弟弟,保护他。那么那吕后就想要杀他,杀这个赵王;但是这个惠帝保护他。但是有一天,她把皇帝调到别的地方,就剩下一个小孩子在那里,她就用毒药就把他药死了。后来,又把戚夫人调来了。调来以后,怎么办呢?就把她鼻子割去了、两个耳朵也割、把眼睛也挖出来,然后把两个胳臂、两个腿都砍掉,放在盐缸里腌起来。腌起来,然后叫她的儿子来看。惠帝一看,就吓得不得了!哎呀!这人怎么这样子?后来就有病了。有病了,惠帝就死掉了。死掉以后,这个吕后就是垂帘,就等于是做了皇帝了。
所以,我感觉这个富贵的人家里面,就是这种事情,就是这些皇帝表面上看是很威风,很大的权力;但是,家里的事情,就是完全都是烦恼。所以,你说我们一般人都愿意做董事长、愿意做总经理、愿意做皇帝,等你做上去,你就知道那个味道是苦的,并不是快乐。
所以,佛不赞叹世间上的荣华富贵,这就是唯有佛法能够杀掉了烦恼贼,才是安乐的。人内心里面有贪瞋痴烦恼,那就是苦恼事,无论你有几大的富贵,那都是假的。只有是断了烦恼,断惑证真,得入圣道以后,才是自在安乐的,只有这一样。所以,我们相信了佛法以后,我们多做功德,能够财施、能够法施,利益众生,将来我们福报、智慧也能大一点;能修了禅定,没有欲了,能够生到色界天去,也非常的安乐,但是终究有一天也要死,还是不能了脱生死。
这样说,所以这个回向就是需要了。所以,佛教徒要回转你原来的那种方向。你原来希望得到荣华富贵:我能够生到天上去,享天福。这样的思想是错误的,要回转你原来的方向,改变成佛法的思想、佛法的方向。佛法的方向是什么呢?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是我们一切佛教徒的最后的一个方向,我们要到这个地方来,要成就无上正等正觉!这是我们的方向,是这样意思,这叫做回向。当然,我们日常做功课,我们也回向。回向,那又有其他的种种回向,也是很好,要利益众生也是好: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这个回向也是很好的。
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汝意云何?是人得福多不?这个人得福多不多?须菩提言:世尊!甚多!甚多!佛言:不如是善男子、善女人,深般若波罗蜜如说修行,乃至一日财施、法施、禅定福德,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得福多。
你同样是财施、法施、禅定福德;但是,你用般若波罗蜜来回向的时候,用般若波罗蜜来观察的时候,你的福德就大过没有般若智慧的功德了。
何以故?什么原因呢?
是第一回向,所谓般若波罗蜜回向;若远离般若波罗蜜回向,是不名回向。须菩提!以是故,若菩萨摩诃萨欲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应方便学般若波罗蜜回向。
那么这是说出这个原因。什么原因呢?是第一回向,就是所谓的般若波罗蜜的回向。加上了般若波罗蜜,就是观察这些功德:我修的财施也好、法施也好、修的禅定福德也好,都是毕竟空的;它是因缘生法,也是毕竟空的。我回向无上菩提,无上菩提也是因缘生法,也是毕竟空的。说是能修财施、法施、禅定福德的,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个人,这个人的色受想行识也是毕竟空的,回向者不可得,这就是般若波罗蜜的回向了。这个回向是最殊胜的!所以叫第一回向。
若远离般若波罗蜜回向,你若不能这样回向,喔!我做的功德很多很多,你不如我!这样子,是不名回向。
须菩提!以是故,若菩萨摩诃萨,欲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应方便学般若波罗蜜回向,你应该方便── 就是善巧方便的智慧,或者是采取这个行动,你要学习这个般若波罗蜜的回向,你要进行这个回向。这样回向的时候,就没有毛病,没有毛病,你就能够心里很安闲、很自在的,就与诸法如能够相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