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境与红尘


上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期,我在《青年人报》做过一段时间副刊编辑。《青年人报》思想开放,文风活跃,譬如一小片云破处的天空,常有年轻气盛的“陨石”砉然划过,留下一道道燃烧后的痕迹,如今箭响林外的楚中作家诗人,当年半数都是我那里的常客。

一日有朋友推荐作者来报社找我,来人是一位额发蜷蜷巧笑吟吟的小姑娘,拿几首写在抄写簿上的诗让我看,那几首诗的内容如今已是记不得,只记得印象里那小姑娘才思敏速,口吐莲花,惹得报社其他同事放下手头的稿笺过来听新鲜。小姑娘走后,一位资深老编辑悠悠的开口说,这姑娘日后若不在天上飘着,便一定在山里锁着。

这姑娘就是韩雪。

老编辑的话我并没当真,以后也没有再见过韩雪。直到二十年后,我由武汉迁居伶仃洋畔,再见到韩雪,知道她少女时代便初发心从佛,皈依中原名刹归元禅寺当时的监院、如今的大和尚隆印法师门下,做了诚结万善之缘的在家居士,若干年后,又以居士之身入了佛门,成为归元禅寺文化中心的负责人;她带领归元禅寺文化中心一众姐妹兄弟发心善与爱,广建功德,推动“善缘义助”公益事业,为无钱读书的寒门学子筹得善款数百万,种下无边福田。这个结果令我惊讶,想想多年前那位老编辑的话,竟然被他一语言中。

如今,韩雪的《净土》书稿安静地躺在我的书桌上,它是一部佛界人写的书,我猜想,两年的时光,作者是怎样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在汉阳那座粉墙青瓦的宝刹中,在北院藏经阁后那棵370多岁古龄皂荚树的默默相视和相伴下,一页页如琉璃串珠掀动,最终完成了这部厚厚的书稿?

《净土》讲的是佛境与红尘两重世界的故事,故事以晚清后长达半个世纪的岁月为时间轴,说的是一段因古琴发缘,连绵三代人际遇流离的沧桑往事。小说人物众多,内容繁复,情节曲折,如此包罗万象,作者用春夏秋冬四季巧妙地将其结构起来,将全书分为四曲、十四个幻境章节,让所有充满灵光的生命真情灼灼,粉墨登场,其间高僧、琴师、良医、报人、青楼女、军阀、倭寇,一众人生,跌扑卷轴,可谓恒沙界外,十方微尘合成一界,梵呗咏歌自然数奏。

饶有趣味的是,佛教在精神气质上主张圆融,而作为佛界中人,作者却在《净土》中建构了一组生命与生命、生命与世界的巨大冲突场,其中最大的冲突来自作者对生命意义的反复追问。小说中使用了大量的真实史实、稗史资料和民间传说,故事充满纵横捭阖的历史事件、家国恩仇、绵缠恻隐的恋意爱情,作者在故事中通过一组组人物的跌宕命运提出了一连串设问:面对现实苦难何以对抗?心灵的危机如何救赎?所谓命运果真跟灵界无关,由人性决定?灾难历尽是否能等来人性的温暖?人活着历经伤痛究竟是为了悼念苦难,还是快与不快都只感恩?那些艰难尘世里无处安放的灵魂,它们的救赎在哪里?这些来自个体生命的一个个设问,正是人类现实境遇和精神困境的集中表现,怎么解决?

拨开错综复杂的时代背景和云山雾绕的人物命运,很容易发现,《净土》有一个始终不变的关键词,信仰。作者为其找到的答案是,净土。

净土信仰是佛教的至高信仰,在《净土》这部小说中,作者要寻找的“净土”,正是佛界与民间两“相”差异和巨大现实冲突中一条融通的可能之路,她带着无法抑制的使命感,满怀困惑又饱含热情地穿梭于梵音和喧嚣之间,用文字建构起一片“净土”。她以虚构的小说人物和故事为净土信仰的义理提供出形象的理据,反之,又用净土信仰的义理为小说中的人物和故事建立起了主题支撑,有信仰支撑的人物和故事,就成了世道人心的一个耐人寻味的寓言。《净土》在人物塑造上极具特点。作者笔下的人物无论幻尘尊卑,几乎个个具有侠气。这倒不奇怪,作者耽幽爱奇,喜怒形于色,本身就带有强烈的侠义精神—她乐善好施,救人于危难;她不是心理医生,不懂危机干预术,却凭着一腔执着救过不少放弃生命的陌生人。这个世界有人信奉百毒不侵,以恶制恶,有人相信以善制恶,不惮于用血肉去滋养人心深处的猛虎,作者是后者,她相信善才能感召善。

《净土》对人物和故事的描写来源于此,但气质上更接近民国的“鸳鸯蝴蝶派”,少不了佳人才子的旖旎风情、慧心兰质,讲的是情缘未了、春梦无痕,而烽火离乱、姻缘聚散,则一律是小说最好的素材。必须承认,作者的红尘故事是张恨水式的,不是张爱玲式的。张爱玲并不以做“小市民”为耻,她从琐碎的世俗生活中看到了文学的现代性,由此,生命可以是柴米油盐,生活可以是一地鸡毛,但那背后却是满纸掩藏不住的存在的虚无。如果说《净土》少了一味药,这味药就是“现代性”。

但作者有自己的文化因袭,这个文化因袭就是心在佛堂,念在江湖。儒、释、道的真义都在于实践,作者显然是一个实践者,只不过,她不是江湖上的逍遥派庄子,只与人隔篱把酒,捉云论诗,而是行动派墨子,偏要与人禀赋相交,捉对唱和。她的文字以稚直见长,在繁杂熙攘的俗世中清机逸响,闲淡自如,融情于景,含蓄有致;而她的故事却泛着苦情,苦而刚烈,有一种奇异而不屈的大喜大悲感。这让人想到楚剧,分明是一群冤魂怨鬼在长袖当舞,那群冤魂冤鬼脸上却抹上了小丑的油彩;分明听见角色如泣如诉的悲腔,那唱词却是长歌当哭,山河泣血。这种奇异的审美意象集中体现在莫玉婉、唐沫影和左藤席甜子这三个女性形象身上。莫玉婉因琴而爱又因琴失爱,因爱得韵又因爱失韵,半身磕绊其间,不断演绎着得与失的人生悲喜剧。唐沫影身处青楼,出淤泥而不染,身世坎坷,情路艰辛,最后在相思林中立地成佛。而左藤席甜子贵为将军千金,却在琴馆遇到真爱后脱去华服,倔强地开出爱之花。三位女性形象在《净土》中如天雨莲花,青黄赤白,间错纷糅,为小说平添了一抹亮丽的光彩。

《净土》中的古琴设置也值得一提。在小说里,古琴象征着人物的精神追求,不但成就了全篇的结构,还是贯穿整部小说的故事线索,而这和作者的旨趣息息相关。作者本人精通音律,师从古琴名家丁承运,视焚香操琴为修行,正因为此,小说中凡琴声鸣响,无论缠绵悱恻的低抚浅拨,夺人心魄的铿锵之律,还是遇强不让的金刚怒目,遇弱慈悲的菩萨低眉,都给人留下难以掩卷的金石之韵。小说结尾处,失散多年的普家文和玉婉因一曲《高山流水》意外相逢,琴台知音再度捉手,古典的浪漫和人世的烟火气骨血相连,大地山河,俱时干净。

滚滚红尘,喧闹迷茫,我等幸与不幸都缘自生命,或争权夺利,或乞食人间,欲气粗浊,腥臊交遘,脓血杂乱,不一而足。佛家说远离有三,如鸟出笼,离垢销尘,法眼清净,可毕竟菩萨的地界不是一般人能够随便进出的,三昧真传也不是人人都能得到的,对大多数人来说,真要做到内脱身心外遗世界又是何等的艰难。然而,诚如生命者必有珍贵,是人皆渴求一方净土,所在时寄身修性,离去时安放灵魂,我想,作者写这部《净土》,恐怕意正在此。

(本文为《净土》序言,有删节,标题为编者所加)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回向可以分两个内容,先念通用的回向偈,然后再单独回向,具体内容如下:1、普遍回向: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

华严经简介《华严经》全称为《大方广佛华严经》。所谓“大”是包含的意思;“方”是仪轨的意思;“广”是周遍的意思;“华”是成就佛果的意思;“严”是开演因位,严饰佛果..

佛法里面讲病有三种原因。第一种是生理的病,包括你的饮食,古人常讲「病从口入,祸从口出」,所以口是祸福之门。天气变化,我们衣著不小心,这些都是生理病的来源。第二种..

问:请益法师,如何理解六根就是一根一心,把心贴在一心上,就用根了不用识了这句话?反闻闻自性有没有修持的具体方法?那么眼耳鼻舌身歇止,自心念佛,自性闻之,或只着意..

六度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这是在戒、定、慧三学之外,加布施、忍辱、精进,合称六度,亦称六波罗蜜。波罗蜜是梵语,意为到彼岸.渡河的人,须乘舟筏横越中流,..

佛在《法华经》中打了八个重要比喻,即“法华八喻”,用来帮助众生“开示悟入,佛知佛见”。若能诚心观照,即入如来大定,定能长智开慧,从浅显的比喻中觉悟深奥之法理。一..

人人都希望自己的人生无病、无难、无障,可世间不如意者十之八九,现实的人生总是充满着波澜,我们希冀着万事圆满,执着于追寻完美的顺境,可这往往会带来更多的欲望和贪婪..

中国大乘佛教——八大菩萨摩诃萨之一。尊上虚空藏菩萨摩诃萨在无量菩萨中专主智慧、功德和财富。因尊上智慧、功德、财富如虚空一样广阔无边,并能一切世间持戒如法相求的诸..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观世..

八关斋戒为了方便在家学佛的人,可以自己在佛前自受,日期就是居士菩萨戒上说的每个月的六斋日,即是农历的初八、十四、十五、二十三、二十九、三十这六天。当然实在自己有..

关于佛教故事

佛教故事网为您提供最新的佛教故事信息,让您快速了解佛教故事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佛教故事。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