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法门:2014净土大经科注(第119集)(一)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大家跟我一起皈依三宝: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从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两足中尊;皈依达摩,离欲中尊;皈依僧伽,诸众中尊。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从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两足中尊;皈依达摩,离欲中尊;皈依僧伽,诸众中尊。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从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两足中尊;皈依达摩,离欲中尊;皈依僧伽,诸众中尊。

请看《大经科注》第三百四十七页,倒数第七行,从当中看起:

「如《涅盘经》偈曰:一切众生受异苦,悉是如来一人苦。」这是解释经文「於诸众生,视若自己」,念老在这里引《涅盘经》的偈子。什么人知道众生跟自己是一体?应该说宇宙之间一切诸法总是一体。惠能大师明白的告诉我们,「何期自性,能生万法」。自性就是自己,能生万法,万法是从自性生出来的、变现出来的,什么人知道?明心见性的菩萨统统知道,他们看到了。在这个境界里头,具足如来的五眼: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真正见到宇宙万有的真相。在这个境界里头不再分了,像《华严》说的,《华严》讲最高的境界,「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法身就是自性、就是本性。中国古时候老子说过,「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一体」,这是真的,这不是假的,这才是事实真相,叫诸法实相。《涅盘经》上这句话,我们就能够理解,众生受苦是如来在受苦,如来是我们的自性,自性是佛,本来是佛,本来是如来,如来从性上说的,本来是,所以众生受苦,确确实实是如来在受。如来要离苦得乐,那就得帮助一切众生都要离苦得乐,这是如来的本愿、本怀。

「故普愿拯济负荷,皆度彼岸」。这是教化众生终极的目标,一定要把众生度尽,统统都能够离苦得乐,离究竟苦,得究竟乐。离究竟苦是什么?真正脱离六道轮回,六道轮回是究竟苦,苦不堪言,这里头乱成一团。难得出现一个短暂的太平盛世,那是在这个阶段众生知道断恶修善、积累功德,所以才感得佛菩萨出世,讲经教学,帮助我们觉悟。真正觉悟了,自然就放下;换句话说,我们只是说觉悟,我明白了,我知道了,但是怎么样?没放下。章嘉大师早年给我一个标准,没有真正放下的,就没有真正觉悟,哪有觉悟了他不肯放下?没有这个道理。所以我们千万不要以为自己觉悟了。自己真正放下,彻底放下,这才叫觉悟。没有放下,说得天花乱坠,也没有离究竟苦,没有离开六道轮回。

佛用什么方法帮助这些苦难众生?佛用的是教学。你看看释迦牟尼佛一生,他老人家三十岁开悟(这为我们示现的),开悟之后就一直教学,没有一天休息,我们在经典上没有见到释迦牟尼佛放一天假,教学一辈子,七十九岁圆寂。他教学是有次第的,在鹿野苑讲阿含十二年,佛教的小学,普世教育,这个教育可以帮助世间人化解冲突,帮助世间人社会安定,国家富足,天下太平。我们常讲太平盛世,是从教学得来的,教育多么重要。这教育里头,用中国文字来说,什么教育?宗教教育。什么是宗教教育?宗教两个字,诸位分开来看,什么叫宗,什么叫教,然后连起来,什么叫宗教。宗教是人生主要的教育,为什么?它教人回归自性。回归自性的教育是主要的,是重要的教学,是尊崇的教化。如果不是回归自性的教育,那是不究竟的,不究竟就是没有出离六道轮回。教学的对象是六道众生。教学的结果是行善得三善道,得这个果报福报,人天福报;心行不善,那就是三恶道,感得三恶道,地狱、饿鬼、畜生。六道里头的因果,是真的,不是假的。佛是彻底觉悟,真正明了宇宙人生的真相,所以他教我们要脱离六道轮回,还要脱离十法界,帮助我们证得一真法界。一真法界是如来的实报庄严土,这是得究竟乐。离究竟苦,得究竟乐,法身菩萨所证得的。所以佛陀的教育超过世出世间一般教育,一般教育没有出六道,没有出十法界。在佛法里面,小乘没有出十法界,只出六道轮回,大乘出十法界,证得究竟圆满

我们看下面文,「故普愿拯济负荷,皆度彼岸」,就是众生无边誓愿度。每一个法身菩萨一定发这个大愿,为什么?原来自他是一体,度众生是真正度自己,我们不知道。菩萨在此地证得究竟圆满,从自性里面流出大慈大悲,大悲是同体大悲,大慈是无缘大慈。无缘,无条件的帮助众生得乐,要帮助他得究竟乐。得究竟乐怎么帮助?要帮助他往生有佛出世的世界,这对他真正的帮助,他能够见佛,他能够闻法,就能够度众生。下面解释拯济,「拯者,救助也。济者,渡也,成也,益也」,对他有真实的利益。「故拯济即是救度之义。负者,担荷也」,这个担子你挑起来了,这是你的使命。

下面引《大法炬陀罗尼经》,「佛言:菩萨担者,誓愿荷负一切众生出离世间」。这是菩萨,菩萨的使命,菩萨的本分,菩萨干什么?就干这桩事情,帮助一切众生出离世间,这个世间是六道轮回。下面,「譬如长者家内丰饶,多诸珍宝,唯有一子,以爱念故,财宝乐具悉给与之,无有疲倦」。佛在此地用个比喻说,譬如长者,大乘经里面我们常常看到长者,长者是在社会上有地位、有财富、有聪明智慧,也要有年岁,这个年纪是长寿,一般总得四十、五十以上。所以他们家是富贵人家,多诸珍宝,家里多财、富有收藏珍宝很多,他有一个儿子,独生子,对这个儿子爱护,以爱念故,家里这些财宝乐具,所有让他在物质享受、精神享受,这些资源全部都给他,给他这个儿子,无有疲倦,欢喜。「菩萨亦复如是」,菩萨明白,一切众生跟他是同体,同体大悲心就是爱心,生出来了,生出来起什么作用?爱护一切众生。特别是苦难众生,菩萨有使命有责任,一定要帮助这些人离苦得乐,这叫行菩萨道。先帮助他离苦,然后再帮他得乐,得乐终极的目标,「乃至令入无余涅盘」。涅盘是梵语,翻作灭,灭烦恼,灭生死,这就是涅盘。也翻作圆寂,圆是圆满,智慧圆满,德能圆满,相好圆满。特别是涅盘上加个无余,无余是究竟圆满的涅盘。阿罗汉、辟支佛所证得的涅盘是有余,等觉菩萨所证得的涅盘是无余。这叫「荷负重担」,这个担子很重,要帮助一切众生成佛,无余涅盘是圆成佛道。上面引的经文,「深显拯济负荷之义」。

下面末后这一句,「皆度彼岸,度者,到也。彼岸者,涅盘也」,究竟圆满的涅盘。《大论》,《大智度论》第十二卷里面说,「若能直进不退,成办佛道,名到彼岸。」精进不退非常重要。我们今天学佛,每天有没有进步?有。但是他有退转,懈怠懒散,功夫提不起来,佛号常常间断,这就是退转的现象。成办佛道就是成就佛道,成就佛道要只进不退,只有向前进步,没有退转的,这才能够到彼岸。念老在后面为我们总结,「表大士普度」,这个大士就本经表法来说,是前面十六位正士,在家等觉菩萨。广义的来说,实报庄严土中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这广说的,没有一个不是帮助一切众生,离一切苦,得一切乐。离究竟苦,得究竟乐,这是他们的使命,他们度众生的心从来没有间断,度众生这桩事业也是从来没有间断。

我们看末后这一段,「己四、德慧齐佛」,这是菩萨自行化他成就的无量功德。

【悉获诸佛无量功德。智慧圣明。不可思议。】

这段经文只有十六个字,他们证得的是圆满的,我们如果认真努力效法,我们会得到少分、多分,跟诸佛度化众生一样的无量功德。「以上二句,表诸大士具足福智二严,位齐果位」。具足福德、智慧两种庄严,自自然然就跟法身菩萨平等,位齐果位。「乃从果向因之大菩萨,咸得如来之福德庄严」。从果向因之大菩萨是谁?十六正士为我们表法,我们跟他一样,依信愿持名,一向专念,求生净土,这是从果向因的大菩萨。我们也把这个法门介绍给别人,我们的智福就不可思议,智慧福报无量无边。要找一尊佛来做比喻,那就是弥陀佛,这个福报、智慧差不多跟阿弥陀佛相等,现前就能得到,这是不能不知道的,这个事情是真的,不是假的。可是我们确实在六道里面时间太久,无量劫来在这里轮回不息,智慧虽然有(智慧是自性里头本具的,怎么会没有),但是迷失了本性,把智慧变成烦恼,把福德变成罪报,我们享受的什么?六道轮回。六道轮回哪来的福?

从这经上看,什么人有福?信愿持名一向专念的人有智慧、有福报,他的智慧福报都不可思议。他没开悟,他跟我们一样也是凡夫,为什么他有福我没福,他有智慧我没智慧?他对於净宗,对於信愿持名没有疑惑,这就是智慧。他真正相信有极乐世界、有阿弥陀佛,我只要发愿求生,阿弥陀佛决定不舍弃我,这就是福报。这样坚定的信心、愿心就具足无上菩提心,无上菩提心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第一个条件,这第一个条件他具足了。一向专念,没有怀疑,没有夹杂,没有退转,精进不懈,他心心念念跟极乐世界相应、跟阿弥陀佛相应,他决定得生,一生圆满。不是一般的圆满,是究竟圆满,永远脱离六道、脱离十法界。他到哪里去了?他到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的报土。阿弥陀佛极乐世界,虽然也有四土三辈九品,而实际上它是平等法界,这个不可思议。为什么?愿文里面宣说了,凡是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皆作阿惟越致菩萨。阿惟越致是什么?简单的说,明心见性,圆证三不退: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法身菩萨。换句话说,极乐世界的方便土跟法身没有两样,极乐世界的同居土(凡圣同居土)也跟实报土相同,没有差别,名字上有,实际上全是如来自性的报土。所以这一往生,就是离究竟苦,得究竟乐。

这个法门,诸位要知道,它是真实难信之法。虽然难信,易行,只要你肯真干,你这一生就有成就。谛闲老和尚常说,他那个锅漏匠的徒弟,三年成就,不难。锅漏匠不认识字,没有念过书,出家之后,在寺庙里头一天也没住过。为什么?寺庙一些规矩他不懂,他也学不会。谛闲老和尚为他开方便法门,只教他一句南无阿弥陀佛,教他一直念下去,念累了就休息,休息好了接著念,不分昼夜。这是什么?就是大势至菩萨所说的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锅漏匠老实、听话、真干,三年就成就了,预知时至,站著往生,还站了三天等老和尚替他办后事。难信易行,只要你相信,没有一个不成就,没有一个不往生。他能够一向专念,一门深入,这是智慧,坚持到底,这是定功,我们讲戒定慧,遵守老师的教诲,那就是持戒。一门深入,长时薰修是戒,但是长时薰修也能得定,帮助你得定,因戒得定,得定之后,再坚持下去就会开智慧,大彻大悟,明心见性,他开悟了。

见性,见性的人什么样子?跟平常人没有两样。不一样的是什么?你有疑难的问题请教他,他都能帮助你讲清楚、讲明白。无论世出世间一切法,他统统明了,你不问,他什么都不知道;你问他,他什么都知道。这样的人就是开悟的人,他回答你的,是从自性里面的真实智慧所流露,跟一般人不一样。一般人比如你去问问题,他想一想,我怎么的答覆你,那是用阿赖耶里面的种子。阿赖耶的种子有局限性,有后遗症,换句话说,他并不是真正可靠。开悟的人那是真正可靠,他的智慧没有局限性,没有后遗症,决定没有错误。知识会有错误,智慧没有错误。佛法,世尊、诸菩萨们教给我们、成就我们,是智慧,不是知识,这个一定要懂。智慧是自己自性流露出来的,知识是从外面学来的,智慧包括知识,知识不能包括智慧。换句话说,有智慧的人他也有知识,他一看、一听全懂,有知识的人他没有智慧。

『智慧圣明不可思议』,这是赞叹修净土往生极乐世界的成就。成就什么?德能智慧跟佛平等了,齐是平等。我们这个科题上说「德慧齐佛」,跟佛平等。位齐果位,这个果就是佛位,跟佛平等,乃从果向因之大菩萨,咸得如来之福德庄严。「智慧圣明不可思议」,末后这一句,「明大士咸得如来之智慧庄严」,《净影疏》跟《甄解》、《合赞》,这些大师对这句说法、解释都相同。「圣者,正也。又肇公曰」,僧肇大师,智慧是体,圣明是用。圣是正,正知正见,跟佛的见解思想完全相同。「无事不照谓之圣。菩萨权实灵照,不可以言思拟议其形容,故云不可思议」。我们用无法想像这四个字来形容它,不可思议就是无法想像,它太神奇、太微妙,不是我们六道凡夫所能体会得到的。我们为什么体会不到?我们有障碍。什么障碍?佛不起心不动念,我们有起心动念。起心动念心就不清净,起心动念心就不平等,心性有光明灵照之德,这个德失掉了。要怎样能恢复?要修定,要让清净心现前。清净心里头没有分别、没有执著,甚至於没有起心动念,真清净,真平等,它就起照的作用。「照见五蕴皆空」,这句话《心经》上说的。什么意思?五蕴皆空等於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这是真的不是假的,一切法不可得。

上面这是僧肇大师说的,「肇公之意」,他的意思是什么?「智慧是本体,圣明是妙用」。这个明是明了,不是一般的明了,是正确的明了,丝毫都没有差错。我们世间人讲明了,我明白了,不能叫圣,为什么?明了里面还有不明了的东西夹杂在里头,跟菩萨不一样。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别?菩萨的智慧,菩萨的明了,是从自性里头流出来的真心、本性。我们的明了是从思考记忆,阿赖耶落谢的种子,从这个里面起现行,这个明了不是真实的,这个明了是假的、是虚妄的。我们这个明了里面,有很多错误在其中,自己不知道,落实到生活,落实到工作,问题出现了,这就说明我们是知识不是智慧。知识里面找到差别,智慧里头找不到,智慧跟知识是两桩事情。所以学佛,无论大乘小乘都要讲求开悟,要开悟就不能不讲求戒定慧。戒是得定的方法,持戒能得定。定是什么?就是《无量寿经》经题上所说的「清净平等」。清净心是二乘的定,阿罗汉跟辟支佛;平等是大乘菩萨的定,比二乘高得多。小乘得的清净不平等,还有小波小浪障碍你明心见性。诸法实相就在面前,因为你有障碍,所以你见不到。证得圆教初住的果位,他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他见到一分真相,所以他不迷,他能起妙用。妙用对自己是断烦恼,对别人能帮助众生成就戒定慧,所以是妙用。

「一切事皆能照了通达,名之为圣」。你看用照,不是用思惟,不是用想像。六道凡夫遇到事,等我想一想,这想一想就是用第六识,用阿赖耶,得想一想。菩萨要不要想?菩萨不要想,菩萨照见了。照这个字里面没有阿赖耶,没有八识,没有五十一个心所,它跟这个完全脱离了,我们现在人叫做直觉,直觉就是照了的意思。照了就通达,事实真相完全明白,这是圣人,大乘圣人,不是小乘。

下面说,「菩萨之权智与实智(实智是体,权智是用),所生之灵明照用,众生凡情绝不能解,故曰不可思」。众生为什么不能解?是众生有凡情。凡情是什么?是阿赖耶、末那、意识,凡夫把这个当作是自己的真心,看错了。看错了还不能回头,还自以为是,这个问题就严重。所以佛法的修学,难!在末法,我们想成就,真的只有一门净土法门,信愿持名,求生净土,真正往生到极乐世界,这问题都解决了。不经过这个路子,用其他法门,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佛在经教里告诉我们,从理上讲没问题,法门平等,无有高下,但是从事上讲问题可就大了。为什么?事上讲众生的根机不相同,禀性不相同。这些东西从哪来的?无量劫薰习成就的。中国人讲本性、习性,这是习性,习性是从习惯当中养成的,本性里头没有。习性你积得再多,跟本性不相干,习性带著有染污,本性没有,本性如如不动。习性是生灭法,前念灭后念生,所以它很麻烦,一定要真正智慧现前。

我们用什么方法,希望很快智慧能现前。很快智慧能现前靠什么?佛陀的教育最适用,它可以帮助我们。但是学佛陀教育,老师很重要。在我们这一代老师没有了,我可能是这一代最后遇到老师的一个人,算是很幸运。老师,我们进入老师的大门,入门三个条件,我们想想我们有没有?如果你有,有这个条件,遇不到老师也能成就。怎么成就?依古人做老师,做古人的私淑弟子。在中国早年头,孟夫子给我们做了榜样,孟子是以孔子为老师。但是孔子已经过世,不在世了,那怎么依他做老师?孔子的著作还在世间,他都得到了,完全依照文字的教诲,对於孔子留下来这些文字有信心,没有怀疑,学习很认真,没有夹杂,没有妄念,也就是他心专;很好的天赋、天性,老实、听话、真干,这是天性;学习的态度好,真诚清净,清净心、恭敬他展卷就有益,就能得利益。我们今天禀性不好,禀性是什么?不老实、不听话,对老师的教诫阳奉阴违,不肯真干,也就是说对古圣先贤有怀疑。

这个怀疑是正常的,也就是我们生在这个时代,大家都把古圣先贤的东西抛弃掉了。在这一百年当中,也有不少专家学者,他们自己学,不让别人学,我们依他为老师,他障碍我们不跟古人接触。学这些外国东西很时髦,我们看了也很欢喜也很羡慕,不知道那个东西似是而非。现在明白,亏吃大了。想回头看看他们这些东西,国内外的讲座也有不少,参加去听听课,听了怎么样?半信半疑,疑惑。这么好的东西,为什么那么多人对它疑惑,要把它放弃,它真的好吗?为什么没有人赞叹,没有人赞扬?这都是我们对它生起怀疑的因素。我对它有信心,我这信心从哪来的?从这一生苦难当中来的。苦难受多了,我就会反省,会想想,苦难的根源到底是什么?外国好,我也到外国去看看,看了不少国家,看了不少人事物,细心观察,认真去思惟,它虽然好,好的里头有问题;虽好,不是尽善。现在外国这个文化负面的现象显示出来了,证明我们对它的观察没有看错。我们中国这些垃圾堆里头,放的古圣先贤东西不要了,我们把它捡起来看看,觉得里面还有很多可取的;外国东西虽然好,它会产生负面作用。你要没有耐心,还得有这个缘分,你能看见,看得还相当深入,你才把事实真相搞清楚、搞明白。

真明白之后,我们就有选择,为个人(这是为自己),我们在两个世界,娑婆跟极乐,搞清楚、搞明白了,我会选择极乐世界、选择阿弥陀佛,我自然会舍弃娑婆,求生净土。在这个世间,我相信汤恩比的看法,他很多看法跟我想像相同,我想到了,读他的书,他替我证明了。那是什么?古圣先贤能留下来的东西,不简单!这个方法是方老师跟李老师教给我的,他教我要多想一想,古人东西如果是糟粕,如果是现在不能适用的,它怎么能传五千年?应该早就被人丢掉了。这五千年当中难道没有高明的人吗?圣贤君子世世代代都有,它能禁得起历史的考验,那就不是简单的东西。它的好处我们没看出来,是我们自己没智慧,没有德行,没有清净平等觉。古圣先贤真实的智慧、德行,他们的理念、经验,很值得我们做参考的,有非常高的价值,怎么可以轻视?所以我们学习要认真,要重视传统。我们这东西能不能留一百年、二百年,靠不住。古圣先贤传的这些东西,特别是《四库》里头的,我们相信它能够传千年万世,这是真正的宝藏。老祖宗留下来的瑰宝,人人都有分,出自於性德,你要是见性,完全会认同;没有见性,不能随便批评,随便批评造口业,将来的果报很可怕。

我们往下面看,肇公之意为:智慧是本体,圣明是妙用。一切事皆能照了通达,这叫圣。菩萨之权智与实智,所生之灵明照用,众生凡情绝不能解,这个字用得非常肯定,决定不能理解,故曰不可思。「一切语言不能表达,故曰不可议」。议是什么?议是议论,也就是讲清楚、讲明白。真理是什么?真理是没有法子讲的,一定要你自己悟入。怎样才能悟入?放下妄想分别执著,让你的清净平等觉现前。清净平等觉是真心,真心能照见,你就开悟,你就明白了。明白之后你也说不出来,你说出来的别人也听不懂,所以「非语言分别之所能知,故其形其容无法拟议」,形是形状,容是样子,说不出。

「又不可思议有二种」,把它归纳两大类,「一者理空,非惑情所测」,惑是迷惑,就是阿赖耶,不是情识所能测度的。「二者神奇」,变幻莫测,「非浅识所量」,量是度量,也是明了的意思。智慧浅的人只看到神奇现象,不知道神奇的所以然。说得好!「又《智度论》曰:小乘法中无不可思议事」。《阿含经》里头,佛所说的这些法可以研究,可以讨论。为什么?多偏重在事相上,很深的道理佛不说,说了没人懂。大乘法中就有了,「如六十小劫说《法华经》谓如食顷」。食顷是时间短,好像吃一顿饭的时间。我们感觉是一顿饭的时间,释迦牟尼佛把《法华经》说圆满了,实际多长的时间?六十个小劫。一个小劫的时间,佛在经上说的差别也很大,都是佛说的。为什么?这些东西说不清楚的,只要让大家有个概念就可以,这些都不是真法,都是假的,时间、空间都不是实在的。一个小劫,佛常说的增减劫。佛说人的寿命,最低的是十岁,就是一般平均寿命十岁,从十岁每一百年加一岁,加到八万四千岁,八万四千岁是人寿最长的;再从八万四千岁,每一百年减一岁,减到十岁,这一增一减,叫一个小劫。六十个小劫,这多长!二十个小劫是一个中劫,四个中劫是一个大劫,六十小劫是超过中劫还不到大劫,一个大劫里头有八十个小劫。六十个小劫说《法华经》,这是不可思议的事情。大乘里头有,小乘里头佛从来不说,说会让大家生起疑惑,佛讲是讲清楚了,众生怎么样?迷惑颠倒,没有听清楚。所以说法要契机要契理,不容易!要认真学习。认真两个字有讲究。章嘉大师教给我看破放下,这是学佛的秘诀。看破是明了,搞清楚、搞明白了;明白之后,最重要的,放下。明白万法皆空,小乘有说,可是有没有人把万法放下?没有。放下见思烦恼就证阿罗汉果,放下见思习气就证辟支佛果,见思烦恼没有了,他还有尘沙烦恼,还有无明烦恼。可是见思烦恼放下,六道轮回就不见了,超越轮回,在佛法称圣人。

我们再看末后这一段,「总结」。

【如是等诸大菩萨。无量无边。一时来集。】

可以看到世尊讲《无量寿经》这一会无比殊胜庄严。像前面所说的这些大菩萨多少人?前面名字举出来只是个代表,出家菩萨说了三个,在家菩萨说了十六个,五种原译本里面都不一样。这一段经文也是夏莲公会集的,这总结像这样的菩萨无量无边,太多了,说不清,一时来集。

我们看注解,这一句「总结以上德遵普贤之诸大菩萨」,德遵普贤这四个字重要,说明不是普通菩萨,德遵普贤这些大菩萨,华严会上的。「为听闻赞扬净宗妙法故」,他们到这来集会,来参与这个法会是为什么?为做影响众。这个法门太殊胜,你去看看一切经,你多翻翻,哪一个经上说,像德遵普贤这些诸大菩萨来参加这个法会?我们查经,几部经上有?因为这都属於表法的,他们赞扬、赞同宣扬净宗妙法,所以佛讲这部经全来了,他们真是内行人,真正懂得。这个方法妙,妙在哪里?一切凡圣统统得度。前清慈云灌顶大师说,你所造的罪业,所有的经论、法门、忏仪统统都失效,你的罪业太重,没办法救你,最后还有一门,信愿持名,求生净土。造极重罪业,五逆十恶,你遇到这个法门,统统能得度。所以,这些大菩萨来给我们做证明,告诉我们这个法门的殊胜,真是无比殊胜。「为广宏普贤愿王故」,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才圆满《大方广佛华严》。如果没有净宗,《华严经》不圆满,华藏世界好,谁能去得了?只有从极乐世界再入华藏世界是轻而易举,是一条最近的道路,我们要知道。你要想亲近毗卢遮那如来,见到阿弥陀佛,就见到毗卢遮那。为什么?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毗卢遮那法身佛,所以你见到阿弥陀佛的法身,那就是毗卢遮那。这是第二个原因。第三个,「为普度十方三世一切有情,往生净土究竟涅盘故」,这第三个理由。我们发愿,真正是普度十方三世一切有情众生,只有依靠《无量寿经》,依靠信愿持名求生净土这个法门,能满足这个大愿。这个大愿是四弘誓愿的第一愿,「众生无边誓愿度」,没有信愿往生,这一愿就落空,你凭什么度?遇到净宗,问题就解决,真正能得度。所以这些法身菩萨我们知道,一切诸佛如来示现在十法界,没有不讲净土三经一论,其他的经不一定讲,看众生的根性,完全是应机说法。但是净宗法门统摄一切根机,所以它是一切诸佛如来必定宣讲的一部经。

《华严》是世尊在定中讲的,为我们示现入定,定中大彻大悟,明心见性。见性,性是什么样子?他把自性的体相德用,详详细细完全没有保留为我们说出来了。说出来了,这一部经的分量多大?龙树菩萨在大龙菩萨龙宫里面见到了,大龙菩萨是等觉菩萨,龙树是初地菩萨,告诉我们,世尊所说的《大方广佛华严经》,总有「三千大千世界微尘偈,一四天下微尘品」。多长时间说的?二七,也有说三七,三七二十一天,定中说的。就好像前面我们所看到,佛说《法华经》六十个小劫,就像一顿饭的时间。释迦牟尼佛讲《华严》,三千大千世界微尘偈,一四天下微尘品,二七日中讲完的,说得详细,全宇宙性相、理事、因果全都说明白了。传到我们人间是《华严经》的目录提要,全经,龙树菩萨说,阎浮提众生没有人能受持,它分量太大了。看中本也不行,最后看小本,小本是目录提要。好像我们今天看《四库全书》,大本是全书,一千五百册;中本是《荟要》,五百册;小本是目录提要,五册。所以传到我们世间来,《大方广佛华严经》是世尊所说的目录提要,总共有十万偈,四十品。

这个经从早年间传到中国来,就不是一个完整的本子,有欠缺。最初传来的,晋朝传来的,《六十华严》,翻成中文六十卷,三万五千颂。你看,十万偈只有三万五千偈,三分之一。唐朝武则天执政那个时代,武则天改国号为周,这个经第二次传来的,实叉难陀翻译的,八十卷,称《八十华严》,比晋经多九千颂,还是不到一半,四万五千颂。贞元年间,乌荼国王向中国进贡,这里头有一部完整的《普贤行愿品》,就是最后一品,翻成中文四十卷。所以现在读《华严》,弘一大师教导我们,用八十卷《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大家跟我一起皈依三宝: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从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两足中尊;皈依达摩,离欲中尊;皈依僧伽,诸众中尊。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从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两足中尊;皈依达摩,离欲中尊;皈依僧伽,诸众中尊。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从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两足中尊;皈依达摩,离欲中尊;皈依僧伽,诸众中尊。

请看《大经科注》第三百四十七页,倒数第七行,从当中看起:

「如《涅盘经》偈曰:一切众生受异苦,悉是如来一人苦。」这是解释经文「於诸众生,视若自己」,念老在这里引《涅盘经》的偈子。什么人知道众生跟自己是一体?应该说宇宙之间一切诸法总是一体。惠能大师明白的告诉我们,「何期自性,能生万法」。自性就是自己,能生万法,万法是从自性生出来的、变现出来的,什么人知道?明心见性的菩萨统统知道,他们看到了。在这个境界里头,具足如来的五眼: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真正见到宇宙万有的真相。在这个境界里头不再分了,像《华严》说的,《华严》讲最高的境界,「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法身就是自性、就是本性。中国古时候老子说过,「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一体」,这是真的,这不是假的,这才是事实真相,叫诸法实相。《涅盘经》上这句话,我们就能够理解,众生受苦是如来在受苦,如来是我们的自性,自性是佛,本来是佛,本来是如来,如来从性上说的,本来是,所以众生受苦,确确实实是如来在受。如来要离苦得乐,那就得帮助一切众生都要离苦得乐,这是如来的本愿、本怀。

「故普愿拯济负荷,皆度彼岸」。这是教化众生终极的目标,一定要把众生度尽,统统都能够离苦得乐,离究竟苦,得究竟乐。离究竟苦是什么?真正脱离六道轮回,六道轮回是究竟苦,苦不堪言,这里头乱成一团。难得出现一个短暂的太平盛世,那是在这个阶段众生知道断恶修善、积累功德,所以才感得佛菩萨出世,讲经教学,帮助我们觉悟。真正觉悟了,自然就放下;换句话说,我们只是说觉悟,我明白了,我知道了,但是怎么样?没放下。章嘉大师早年给我一个标准,没有真正放下的,就没有真正觉悟,哪有觉悟了他不肯放下?没有这个道理。所以我们千万不要以为自己觉悟了。自己真正放下,彻底放下,这才叫觉悟。没有放下,说得天花乱坠,也没有离究竟苦,没有离开六道轮回。

佛用什么方法帮助这些苦难众生?佛用的是教学。你看看释迦牟尼佛一生,他老人家三十岁开悟(这为我们示现的),开悟之后就一直教学,没有一天休息,我们在经典上没有见到释迦牟尼佛放一天假,教学一辈子,七十九岁圆寂。他教学是有次第的,在鹿野苑讲阿含十二年,佛教的小学,普世教育,这个教育可以帮助世间人化解冲突,帮助世间人社会安定,国家富足,天下太平。我们常讲太平盛世,是从教学得来的,教育多么重要。这教育里头,用中国文字来说,什么教育?宗教教育。什么是宗教教育?宗教两个字,诸位分开来看,什么叫宗,什么叫教,然后连起来,什么叫宗教。宗教是人生主要的教育,为什么?它教人回归自性。回归自性的教育是主要的,是重要的教学,是尊崇的教化。如果不是回归自性的教育,那是不究竟的,不究竟就是没有出离六道轮回。教学的对象是六道众生。教学的结果是行善得三善道,得这个果报,福报,人天福报;心行不善,那就是三恶道,感得三恶道,地狱、饿鬼、畜生。六道里头的因果,是真的,不是假的。佛是彻底觉悟,真正明了宇宙人生的真相,所以他教我们要脱离六道轮回,还要脱离十法界,帮助我们证得一真法界。一真法界是如来的实报庄严土,这是得究竟乐。离究竟苦,得究竟乐,法身菩萨所证得的。所以佛陀的教育超过世出世间一般教育,一般教育没有出六道,没有出十法界。在佛法里面,小乘没有出十法界,只出六道轮回,大乘出十法界,证得究竟圆满。

我们看下面文,「故普愿拯济负荷,皆度彼岸」,就是众生无边誓愿度。每一个法身菩萨一定发这个大愿,为什么?原来自他是一体,度众生是真正度自己,我们不知道。菩萨在此地证得究竟圆满,从自性里面流出大慈大悲,大悲是同体大悲,大慈是无缘大慈。无缘,无条件的帮助众生得乐,要帮助他得究竟乐。得究竟乐怎么帮助?要帮助他往生有佛出世的世界,这对他真正的帮助,他能够见佛,他能够闻法,就能够度众生。下面解释拯济,「拯者,救助也。济者,渡也,成也,益也」,对他有真实的利益。「故拯济即是救度之义。负者,担荷也」,这个担子你挑起来了,这是你的使命。

下面引《大法炬陀罗尼经》,「佛言:菩萨担者,誓愿荷负一切众生出离世间」。这是菩萨,菩萨的使命,菩萨的本分,菩萨干什么?就干这桩事情,帮助一切众生出离世间,这个世间是六道轮回。下面,「譬如长者家内丰饶,多诸珍宝,唯有一子,以爱念故,财宝乐具悉给与之,无有疲倦」。佛在此地用个比喻说,譬如长者,大乘经里面我们常常看到长者,长者是在社会上有地位、有财富、有聪明智慧,也要有年岁,这个年纪是长寿,一般总得四十、五十以上。所以他们家是富贵人家,多诸珍宝,家里多财、富有收藏珍宝很多,他有一个儿子,独生子,对这个儿子爱护,以爱念故,家里这些财宝乐具,所有让他在物质享受、精神享受,这些资源全部都给他,给他这个儿子,无有疲倦,欢喜。「菩萨亦复如是」,菩萨明白,一切众生跟他是同体,同体大悲心就是爱心,生出来了,生出来起什么作用?爱护一切众生。特别是苦难众生,菩萨有使命有责任,一定要帮助这些人离苦得乐,这叫行菩萨道。先帮助他离苦,然后再帮他得乐,得乐终极的目标,「乃至令入无余涅盘」。涅盘是梵语,翻作灭,灭烦恼,灭生死,这就是涅盘。也翻作圆寂,圆是圆满,智慧圆满,德能圆满,相好圆满。特别是涅盘上加个无余,无余是究竟圆满的涅盘。阿罗汉、辟支佛所证得的涅盘是有余,等觉菩萨所证得的涅盘是无余。这叫「荷负重担」,这个担子很重,要帮助一切众生成佛,无余涅盘是圆成佛道。上面引的经文,「深显拯济负荷之义」。

下面末后这一句,「皆度彼岸,度者,到也。彼岸者,涅盘也」,究竟圆满的涅盘。《大论》,《大智度论》第十二卷里面说,「若能直进不退,成办佛道,名到彼岸。」精进不退非常重要。我们今天学佛,每天有没有进步?有。但是他有退转,懈怠懒散,功夫提不起来,佛号常常间断,这就是退转的现象。成办佛道就是成就佛道,成就佛道要只进不退,只有向前进步,没有退转的,这才能够到彼岸。念老在后面为我们总结,「表大士普度」,这个大士就本经表法来说,是前面十六位正士,在家等觉菩萨。广义的来说,实报庄严土中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这广说的,没有一个不是帮助一切众生,离一切苦,得一切乐。离究竟苦,得究竟乐,这是他们的使命,他们度众生的心从来没有间断,度众生这桩事业也是从来没有间断。

我们看末后这一段,「己四、德慧齐佛」,这是菩萨自行化他成就的无量功德。

【悉获诸佛无量功德。智慧圣明。不可思议。】

这段经文只有十六个字,他们证得的是圆满的,我们如果认真努力效法,我们会得到少分、多分,跟诸佛度化众生一样的无量功德。「以上二句,表诸大士具足福智二严,位齐果位」。具足福德、智慧两种庄严,自自然然就跟法身菩萨平等,位齐果位。「乃从果向因之大菩萨,咸得如来之福德庄严」。从果向因之大菩萨是谁?十六正士为我们表法,我们跟他一样,依信愿持名,一向专念,求生净土,这是从果向因的大菩萨。我们也把这个法门介绍给别人,我们的智福就不可思议,智慧福报无量无边。要找一尊佛来做比喻,那就是阿弥陀佛,这个福报、智慧差不多跟阿弥陀佛相等,现前就能得到,这是不能不知道的,这个事情是真的,不是假的。可是我们确实在六道里面时间太久,无量劫来在这里轮回不息,智慧虽然有(智慧是自性里头本具的,怎么会没有),但是迷失了本性,把智慧变成烦恼,把福德变成罪报,我们享受的什么?六道轮回。六道轮回哪来的福?

从这经上看,什么人有福?信愿持名一向专念的人有智慧、有福报,他的智慧福报都不可思议。他没开悟,他跟我们一样也是凡夫,为什么他有福我没福,他有智慧我没智慧?他对於净宗,对於信愿持名没有疑惑,这就是智慧。他真正相信有极乐世界、有阿弥陀佛,我只要发愿求生,阿弥陀佛决定不舍弃我,这就是福报。这样坚定的信心、愿心就具足无上菩提心,无上菩提心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第一个条件,这第一个条件他具足了。一向专念,没有怀疑,没有夹杂,没有退转,精进不懈,他心心念念跟极乐世界相应、跟阿弥陀佛相应,他决定得生,一生圆满。不是一般的圆满,是究竟圆满,永远脱离六道、脱离十法界。他到哪里去了?他到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的报土。阿弥陀佛极乐世界,虽然也有四土三辈九品,而实际上它是平等法界,这个不可思议。为什么?愿文里面宣说了,凡是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皆作阿惟越致菩萨。阿惟越致是什么?简单的说,明心见性,圆证三不退: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法身菩萨。换句话说,极乐世界的方便土跟法身没有两样,极乐世界的同居土(凡圣同居土)也跟实报土相同,没有差别,名字上有,实际上全是如来自性的报土。所以这一往生,就是离究竟苦,得究竟乐。

这个法门,诸位要知道,它是真实难信之法。虽然难信,易行,只要你肯真干,你这一生就有成就。谛闲老和尚常说,他那个锅漏匠的徒弟,三年成就,不难。锅漏匠不认识字,没有念过书,出家之后,在寺庙里头一天也没住过。为什么?寺庙一些规矩他不懂,他也学不会。谛闲老和尚为他开方便法门,只教他一句南无阿弥陀佛,教他一直念下去,念累了就休息,休息好了接著念,不分昼夜。这是什么?就是大势至菩萨所说的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锅漏匠老实、听话、真干,三年就成就了,预知时至,站著往生,还站了三天等老和尚替他办后事。难信易行,只要你相信,没有一个不成就,没有一个不往生。他能够一向专念,一门深入,这是智慧,坚持到底,这是定功,我们讲戒定慧,遵守老师的教诲,那就是持戒。一门深入,长时薰修是戒,但是长时薰修也能得定,帮助你得定,因戒得定,得定之后,再坚持下去就会开智慧,大彻大悟,明心见性,他开悟了。

见性,见性的人什么样子?跟平常人没有两样。不一样的是什么?你有疑难的问题请教他,他都能帮助你讲清楚、讲明白。无论世出世间一切法,他统统明了,你不问,他什么都不知道;你问他,他什么都知道。这样的人就是开悟的人,他回答你的,是从自性里面的真实智慧所流露,跟一般人不一样。一般人比如你去问问题,他想一想,我怎么的答覆你,那是用阿赖耶里面的种子。阿赖耶的种子有局限性,有后遗症,换句话说,他并不是真正可靠。开悟的人那是真正可靠,他的智慧没有局限性,没有后遗症,决定没有错误。知识会有错误,智慧没有错误。佛法,世尊、诸菩萨们教给我们、成就我们,是智慧,不是知识,这个一定要懂。智慧是自己自性流露出来的,知识是从外面学来的,智慧包括知识,知识不能包括智慧。换句话说,有智慧的人他也有知识,他一看、一听全懂,有知识的人他没有智慧。

『智慧圣明不可思议』,这是赞叹修净土往生极乐世界的成就。成就什么?德能智慧跟佛平等了,齐是平等。我们这个科题上说「德慧齐佛」,跟佛平等。位齐果位,这个果就是佛位,跟佛平等,乃从果向因之大菩萨,咸得如来之福德庄严。「智慧圣明不可思议」,末后这一句,「明大士咸得如来之智慧庄严」,《净影疏》跟《甄解》、《合赞》,这些大师对这句说法、解释都相同。「圣者,正也。又肇公曰」,僧肇大师,智慧是体,圣明是用。圣是正,正知正见,跟佛的见解思想完全相同。「无事不照谓之圣。菩萨权实灵照,不可以言思拟议其形容,故云不可思议」。我们用无法想像这四个字来形容它,不可思议就是无法想像,它太神奇、太微妙,不是我们六道凡夫所能体会得到的。我们为什么体会不到?我们有障碍。什么障碍?佛不起心不动念,我们有起心动念。起心动念心就不清净,起心动念心就不平等,心性有光明灵照之德,这个德失掉了。要怎样能恢复?要修定,要让清净心现前。清净心里头没有分别、没有执著,甚至於没有起心动念,真清净,真平等,它就起照的作用。「照见五蕴皆空」,这句话《心经》上说的。什么意思?五蕴皆空等於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这是真的不是假的,一切法不可得。

上面这是僧肇大师说的,「肇公之意」,他的意思是什么?「智慧是本体,圣明是妙用」。这个明是明了,不是一般的明了,是正确的明了,丝毫都没有差错。我们世间人讲明了,我明白了,不能叫圣,为什么?明了里面还有不明了的东西夹杂在里头,跟菩萨不一样。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别?菩萨的智慧,菩萨的明了,是从自性里头流出来的真心、本性。我们的明了是从思考记忆,阿赖耶落谢的种子,从这个里面起现行,这个明了不是真实的,这个明了是假的、是虚妄的。我们这个明了里面,有很多错误在其中,自己不知道,落实到生活,落实到工作,问题出现了,这就说明我们是知识不是智慧。知识里面找到差别,智慧里头找不到,智慧跟知识是两桩事情。所以学佛,无论大乘小乘都要讲求开悟,要开悟就不能不讲求戒定慧。戒是得定的方法,持戒能得定。定是什么?就是《无量寿经》经题上所说的「清净平等」。清净心是二乘的定,阿罗汉跟辟支佛;平等是大乘菩萨的定,比二乘高得多。小乘得的清净不平等,还有小波小浪障碍你明心见性。诸法实相就在面前,因为你有障碍,所以你见不到。证得圆教初住的果位,他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他见到一分真相,所以他不迷,他能起妙用。妙用对自己是断烦恼,对别人能帮助众生成就戒定慧,所以是妙用。

「一切事皆能照了通达,名之为圣」。你看用照,不是用思惟,不是用想像。六道凡夫遇到事,等我想一想,这想一想就是用第六识,用阿赖耶,得想一想。菩萨要不要想?菩萨不要想,菩萨照见了。照这个字里面没有阿赖耶,没有八识,没有五十一个心所,它跟这个完全脱离了,我们现在人叫做直觉,直觉就是照了的意思。照了就通达,事实真相完全明白,这是圣人,大乘圣人,不是小乘。

下面说,「菩萨之权智与实智(实智是体,权智是用),所生之灵明照用,众生凡情绝不能解,故曰不可思」。众生为什么不能解?是众生有凡情。凡情是什么?是阿赖耶、末那、意识,凡夫把这个当作是自己的真心,看错了。看错了还不能回头,还自以为是,这个问题就严重。所以佛法的修学,难!在末法,我们想成就,真的只有一门净土法门,信愿持名,求生净土,真正往生到极乐世界,这问题都解决了。不经过这个路子,用其他法门,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佛在经教里告诉我们,从理上讲没问题,法门平等,无有高下,但是从事上讲问题可就大了。为什么?事上讲众生的根机不相同,禀性不相同。这些东西从哪来的?无量劫薰习成就的。中国人讲本性、习性,这是习性,习性是从习惯当中养成的,本性里头没有。习性你积得再多,跟本性不相干,习性带著有染污,本性没有,本性如如不动。习性是生灭法,前念灭后念生,所以它很麻烦,一定要真正智慧现前。

我们用什么方法,希望很快智慧能现前。很快智慧能现前靠什么?佛陀的教育最适用,它可以帮助我们。但是学佛陀教育,老师很重要。在我们这一代老师没有了,我可能是这一代最后遇到老师的一个人,算是很幸运。老师,我们进入老师的大门,入门三个条件,我们想想我们有没有?如果你有,有这个条件,遇不到老师也能成就。怎么成就?依古人做老师,做古人的私淑弟子。在中国早年头,孟夫子给我们做了榜样,孟子是以孔子为老师。但是孔子已经过世,不在世了,那怎么依他做老师?孔子的著作还在世间,他都得到了,完全依照文字的教诲,对於孔子留下来这些文字有信心,没有怀疑,学习很认真,没有夹杂,没有妄念,也就是他心专;很好的天赋、天性,老实、听话、真干,这是天性;学习的态度好,真诚清净,清净心、恭敬他展卷就有益,就能得利益。我们今天禀性不好,禀性是什么?不老实、不听话,对老师的教诫阳奉阴违,不肯真干,也就是说对古圣先贤有怀疑。

这个怀疑是正常的,也就是我们生在这个时代,大家都把古圣先贤的东西抛弃掉了。在这一百年当中,也有不少专家学者,他们自己学,不让别人学,我们依他为老师,他障碍我们不跟古人接触。学这些外国东西很时髦,我们看了也很欢喜也很羡慕,不知道那个东西似是而非。现在明白,亏吃大了。想回头看看他们这些东西,国内外的讲座也有不少,参加去听听课,听了怎么样?半信半疑,疑惑。这么好的东西,为什么那么多人对它疑惑,要把它放弃,它真的好吗?为什么没有人赞叹,没有人赞扬?这都是我们对它生起怀疑的因素。我对它有信心,我这信心从哪来的?从这一生苦难当中来的。苦难受多了,我就会反省,会想想,苦难的根源到底是什么?外国好,我也到外国去看看,看了不少国家,看了不少人事物,细心观察,认真去思惟,它虽然好,好的里头有问题;虽好,不是尽善。现在外国这个文化负面的现象显示出来了,证明我们对它的观察没有看错。我们中国这些垃圾堆里头,放的古圣先贤东西不要了,我们把它捡起来看看,觉得里面还有很多可取的;外国东西虽然好,它会产生负面作用。你要没有耐心,还得有这个缘分,你能看见,看得还相当深入,你才把事实真相搞清楚、搞明白。

真明白之后,我们就有选择,为个人(这是为自己),我们在两个世界,娑婆跟极乐,搞清楚、搞明白了,我会选择极乐世界、选择阿弥陀佛,我自然会舍弃娑婆,求生净土。在这个世间,我相信汤恩比的看法,他很多看法跟我想像相同,我想到了,读他的书,他替我证明了。那是什么?古圣先贤能留下来的东西,不简单!这个方法是方老师跟李老师教给我的,他教我要多想一想,古人东西如果是糟粕,如果是现在不能适用的,它怎么能传五千年?应该早就被人丢掉了。这五千年当中难道没有高明的人吗?圣贤君子世世代代都有,它能禁得起历史的考验,那就不是简单的东西。它的好处我们没看出来,是我们自己没智慧,没有德行,没有清净平等觉。古圣先贤真实的智慧、德行,他们的理念、经验,很值得我们做参考的,有非常高的价值,怎么可以轻视?所以我们学习要认真,要重视传统。我们这东西能不能留一百年、二百年,靠不住。古圣先贤传的这些东西,特别是《四库》里头的,我们相信它能够传千年万世,这是真正的宝藏。老祖宗留下来的瑰宝,人人都有分,出自於性德,你要是见性,完全会认同;没有见性,不能随便批评,随便批评造口业,将来的果报很可怕。

我们往下面看,肇公之意为:智慧是本体,圣明是妙用。一切事皆能照了通达,这叫圣。菩萨之权智与实智,所生之灵明照用,众生凡情绝不能解,这个字用得非常肯定,决定不能理解,故曰不可思。「一切语言不能表达,故曰不可议」。议是什么?议是议论,也就是讲清楚、讲明白。真理是什么?真理是没有法子讲的,一定要你自己悟入。怎样才能悟入?放下妄想分别执著,让你的清净平等觉现前。清净平等觉是真心,真心能照见,你就开悟,你就明白了。明白之后你也说不出来,你说出来的别人也听不懂,所以「非语言分别之所能知,故其形其容无法拟议」,形是形状,容是样子,说不出。

「又不可思议有二种」,把它归纳两大类,「一者理空,非惑情所测」,惑是迷惑,就是阿赖耶,不是情识所能测度的。「二者神奇」,变幻莫测,「非浅识所量」,量是度量,也是明了的意思。智慧浅的人只看到神奇现象,不知道神奇的所以然。说得好!「又《智度论》曰:小乘法中无不可思议事」。《阿含经》里头,佛所说的这些法可以研究,可以讨论。为什么?多偏重在事相上,很深的道理佛不说,说了没人懂。大乘法中就有了,「如六十小劫说《法华经》谓如食顷」。食顷是时间短,好像吃一顿饭的时间。我们感觉是一顿饭的时间,释迦牟尼佛把《法华经》说圆满了,实际多长的时间?六十个小劫。一个小劫的时间,佛在经上说的差别也很大,都是佛说的。为什么?这些东西说不清楚的,只要让大家有个概念就可以,这些都不是真法,都是假的,时间、空间都不是实在的。一个小劫,佛常说的增减劫。佛说人的寿命,最低的是十岁,就是一般平均寿命十岁,从十岁每一百年加一岁,加到八万四千岁,八万四千岁是人寿最长的;再从八万四千岁,每一百年减一岁,减到十岁,这一增一减,叫一个小劫。六十个小劫,这多长!二十个小劫是一个中劫,四个中劫是一个大劫,六十小劫是超过中劫还不到大劫,一个大劫里头有八十个小劫。六十个小劫说《法华经》,这是不可思议的事情。大乘里头有,小乘里头佛从来不说,说会让大家生起疑惑,佛讲是讲清楚了,众生怎么样?迷惑颠倒,没有听清楚。所以说法要契机要契理,不容易!要认真学习。认真两个字有讲究。章嘉大师教给我看破放下,这是学佛的秘诀。看破是明了,搞清楚、搞明白了;明白之后,最重要的,放下。明白万法皆空,小乘有说,可是有没有人把万法放下?没有。放下见思烦恼就证阿罗汉果,放下见思习气就证辟支佛果,见思烦恼没有了,他还有尘沙烦恼,还有无明烦恼。可是见思烦恼放下,六道轮回就不见了,超越轮回,在佛法称圣人。

我们再看末后这一段,「总结」。

【如是等诸大菩萨。无量无边。一时来集。】

可以看到世尊讲《无量寿经》这一会无比殊胜庄严。像前面所说的这些大菩萨多少人?前面名字举出来只是个代表,出家菩萨说了三个,在家菩萨说了十六个,五种原译本里面都不一样。这一段经文也是夏莲公会集的,这总结像这样的菩萨无量无边,太多了,说不清,一时来集。

我们看注解,这一句「总结以上德遵普贤之诸大菩萨」,德遵普贤这四个字重要,说明不是普通菩萨,德遵普贤这些大菩萨,华严会上的。「为听闻赞扬净宗妙法故」,他们到这来集会,来参与这个法会是为什么?为做影响众。这个法门太殊胜,你去看看一切经,你多翻翻,哪一个经上说,像德遵普贤这些诸大菩萨来参加这个法会?我们查经,几部经上有?因为这都属於表法的,他们赞扬、赞同宣扬净宗妙法,所以佛讲这部经全来了,他们真是内行人,真正懂得。这个方法妙,妙在哪里?一切凡圣统统得度。前清慈云灌顶大师说,你所造的罪业,所有的经论、法门、忏仪统统都失效,你的罪业太重,没办法救你,最后还有一门,信愿持名,求生净土。造极重罪业,五逆十恶,你遇到这个法门,统统能得度。所以,这些大菩萨来给我们做证明,告诉我们这个法门的殊胜,真是无比殊胜。「为广宏普贤愿王故」,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才圆满《大方广佛华严》。如果没有净宗,《华严经》不圆满,华藏世界好,谁能去得了?只有从极乐世界再入华藏世界是轻而易举,是一条最近的道路,我们要知道。你要想亲近毗卢遮那如来,见到阿弥陀佛,就见到毗卢遮那。为什么?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毗卢遮那法身佛,所以你见到阿弥陀佛的法身,那就是毗卢遮那。这是第二个原因。第三个,「为普度十方三世一切有情,往生净土究竟涅盘故」,这第三个理由。我们发愿,真正是普度十方三世一切有情众生,只有依靠《无量寿经》,依靠信愿持名求生净土这个法门,能满足这个大愿。这个大愿是四弘誓愿的第一愿,「众生无边誓愿度」,没有信愿往生,这一愿就落空,你凭什么度?遇到净宗,问题就解决,真正能得度。所以这些法身菩萨我们知道,一切诸佛如来示现在十法界,没有不讲净土三经一论,其他的经不一定讲,看众生的根性,完全是应机说法。但是净宗法门统摄一切根机,所以它是一切诸佛如来必定宣讲的一部经。

《华严》是世尊在定中讲的,为我们示现入定,定中大彻大悟,明心见性。见性,性是什么样子?他把自性的体相德用,详详细细完全没有保留为我们说出来了。说出来了,这一部经的分量多大?龙树菩萨在大龙菩萨龙宫里面见到了,大龙菩萨是等觉菩萨,龙树是初地菩萨,告诉我们,世尊所说的《大方广佛华严经》,总有「三千大千世界微尘偈,一四天下微尘品」。多长时间说的?二七,也有说三七,三七二十一天,定中说的。就好像前面我们所看到,佛说《法华经》六十个小劫,就像一顿饭的时间。释迦牟尼佛讲《华严》,三千大千世界微尘偈,一四天下微尘品,二七日中讲完的,说得详细,全宇宙性相、理事、因果全都说明白了。传到我们人间是《华严经》的目录提要,全经,龙树菩萨说,阎浮提众生没有人能受持,它分量太大了。看中本也不行,最后看小本,小本是目录提要。好像我们今天看《四库全书》,大本是全书,一千五百册;中本是《荟要》,五百册;小本是目录提要,五册。所以传到我们世间来,《大方广佛华严经》是世尊所说的目录提要,总共有十万偈,四十品。

这个经从早年间传到中国来,就不是一个完整的本子,有欠缺。最初传来的,晋朝传来的,《六十华严》,翻成中文六十卷,三万五千颂。你看,十万偈只有三万五千偈,三分之一。唐朝武则天执政那个时代,武则天改国号为周,这个经第二次传来的,实叉难陀翻译的,八十卷,称《八十华严》,比晋经多九千颂,还是不到一半,四万五千颂。贞元年间,乌荼国王向中国进贡,这里头有一部完整的《普贤行愿品》,就是最后一品,翻成中文四十卷。所以现在读《华严》,弘一大师教导我们,用八十卷《华严》,念到五十九卷,后头就不必读了,后面就接《四十华严》,总共九十九卷。这是中文保存最完整的《华严经》,三次翻译。

《华严经》究竟讲什么?六祖惠能大师也开悟了,他把开悟的状况,明心见性,性是什么,他用五句话说出来了。第一句,「何期自性,本自清净」;第二句,「本不生灭」,不生不灭;第三句,「本自具足」;第四句,「本无动摇」;第五句,「能生万法」。我们就晓得,世尊开悟的时候,也就说这五句,五句是略说,《华严》是细说,这五句展开来就是《大方广佛华严经》,《大方广佛华严经》浓缩,就这五句,不增不减,不可思议。《华严》说的,「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是什么?自性。多是什么?万法。自性能生万法,万法不离自性,所以一即是多,多即是一。这是非常重要的概念,我们不能不知道。

这些大菩萨「同德同心,一时来会」。《净影疏》说得好,「为法心同,故来一时。」这个时候大家都来了,感应道交,众生有感,诸佛菩萨都有应,全到道场来了。这一段我们就学习到此地。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一、依印光大师教导的方法。《阿弥陀经》一遍,往生咒三遍,赞佛偈一遍,念诵佛号百声千声万声,随自己闲忙而定。菩萨名号各三声或十声,后发愿回向偈一遍。南无莲池海会佛..

蒋贡康楚仁波切是大宝法王噶玛巴的重要法子,藏传佛教噶举派(白教)的四大法子之一,是噶举传承内的重要上师。远为毗卢毗那佛化身,近为阿难尊者化身,与金刚尖锐为三人。..

嘎玛仁波切:发愿和回向的差别贪念是在作善事之前,先为自己打算,以自利而作;而愿力是为了利益别人,先为别人着想,再想到自己。而发愿和回向的差别是什么?是有没有完成..

科学研究的是物质,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就是假设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也就是物质和意识必须要截然分开;佛学研究的东西是意识,佛学反而认为主观和客观、物质和意识不能分开..

贵州省某县,有吴仁吴义两同胞朋友,父早亡,受母李氏抚养成人,吴仁娶妻孟氏,吴义娶妻崔氏,吴仁居长,性情良善,孟氏亦贤淑。吴义居次,年虽幼而性狡猾,崔氏性情亦横泼..

注:这个故事的讲述者是阿康仁波切,他是70年代伦敦桑耶寺的住持。第16世大宝法王在世时曾经给过我很多舍利,他对我总是有求必应。有一次,我向大宝法王提出了一个请求,我..

唐罽宾国三藏般若奉诏译尔时普贤菩萨摩诃萨,称叹如来胜功德已。告诸菩萨及善财言。善男子,如来功德,假使十方一切诸佛,经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劫,相续演说不可穷尽..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观世..

守拙的智慧:心头洞明,表面糊涂做人的最高境界,就是抱朴守拙。明明什么都知道,却一副痴呆愚顽的表情。这种人不张扬,不高人一等,平易近人,反而更易得众人的欢迎。社会..

一、何谓佛法融入生活也许很多人会认为,经常做义工,捐赠财物、献血、捐献器官等等,以及人天佛教所倡导的种种行为,就是佛法融入到生活当中的具体体现。虽然我们不能断然..

关于汉传法师

汉传法师网为您提供最新的汉传法师信息,让您快速了解汉传法师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汉传法师。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