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間何物最苦?
在《景德傳燈錄》裡面有這麼一段記載:
洞山良价禪師有一次問僧人說:「世間何物最苦?」僧人回答說:「地獄最苦。」洞山良价說:「不然。」僧人便問說:「師意如何?」洞山良价說:「在此衣線下不明大事,是名最苦。」衣線下,指袈裟,引申為修行佛道的事。洞山禪師的提示是說:眾生因眩惑於眼前的事物而不究真實、不了生死,但對修行人來說,只要還一口氣活在世間,卻不明生死大事,生死的根本問題未能解決,這就是最苦的事。人生有兩大問題:一為生,一為死。一個人如果不能對生死兩大問題有所覺悟,那麼無論他的事業成就有多大、學問名望有多高,都會失去人生的意義和價值。人時常談論人生觀,卻疏忽了人生觀反面的人死觀,只知在如何生這方面下功夫,從來不在如何死那方面去設想。眾生忙忙碌碌,一生營求世間的物質,可是物質畢竟是無常、無實的,就是追求到手,還不一定能夠真正擁有。有情決定死,無情決定滅,這是現實的真相。眾生寧可奔波追逐時刻變化不能把握的虛幻世相,卻是不願思惟必將來臨終歸要死的既定事實,講起來實在是無明顛倒。對於生命的體認,最親切、最無可閃避、最不能作假的,就是死亡。惟有真正領悟真理的人,才能夠一方面肯定心性的無限存在,一方面也徹底放下對死亡的憂慮、恐懼和遺憾。眾生會對死亡產生畏懼,是由於對死亡的無知,事實上眾生身軀的生老病死,這不過是現象界變化的過程,如果因為看不到死後如何,就自以為死後一了百了,煙消雲散,這在佛法上稱為凡夫之斷見。譬如溪水流入大海中,海水在一定的溫度和氣壓之下,會上升化為水蒸氣,成為雲和霧,飄向四方;雲和霧也會在一定的氣候條件下,以下雨或下雪的形態降落地面,再流入溪川之中。所以,在水的生命流程當中,這些溪水、海水、雲、霧、雨、雪,都不過是隨不同因緣而暫時存在的現象。眾生的生命也是一樣,是一個隨不同業緣而流轉變化的過程,眾生死亡以後雖然肉體不再有心跳、呼吸,但以佛法來看,這並不是終點,在還未解脫前,都只是法界大化流變的過程而已。人如果能夠徹底體認自己的心性,由物質的世界透入無相的法界,就可以得到自在的體驗,消失了生和死之間那種對立和矛盾的意念,同時也會對生命的真實有整體的領悟。因為擁有成熟的生命觀以及生命的喜悅,了知生命的意義,所以解決了因死亡而產生的不安。就像六祖惠能大師滅度以前,徒眾都傷心得流淚涕泣,但是他對大家說:「我知道自己的去處,你們不必悲傷。」又如廣欽老和尚圓寂以前說:「無來也無去,沒有什麼事。」修行學佛,參禪悟道,在於能明心見性,證到法身住境,了生脫死,所謂「幻化空身即法身,法身覺了無一物,本源自性天真佛,不來不去何得罪,了了然然生自脫。」由於見性之人了徹法性本無生滅來去,人法兩空,事事無礙,所以不為生死幻相所轉,能夠得到身心大自在。禪家說:「大死一番,大活現成。」此即教人應時常思惟無常,參透死亡,這樣才會更加珍惜人生,從此用一顆最純淨的心來修學佛法。只要有一顆善良、慈悲、菩提的心,就能換得成就、換得解脫,因為聖者們會知道、會觀照、會傳佛法讓其了生脫死,重點在於是不是真正發心為佛法的事業奉獻?只要種下善因,因緣會成熟,會得遇大德聖者的。要知道:人是要死的,這一關是必須要過的,如果要想不死,要想生死自由,必須符合佛法的修持。如果不符合真正如來正法的修持,死是必須走的。要不死就得了生脫死,把生死徹底了結,不再生也不再死,達到生死自由,想生則生,想死則死,不想死又生,這樣才是幸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