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需要被感动
现在很多佛法,讲的很多,是因果报应,是行善积德,是知恩报恩,或者是大般若智慧。但似乎很少讲到感动。似乎一感动,就会流于情感。女人都比较流于情感,所以佛门就很少谈到感动。我想,感动是需要的。
我以前对文学很感兴趣,也看许多近代的作家的著作。其中近代作家排名中,据说第一名是鲁迅。但海外的媒体中,第一名是沈从文。大家会觉得神奇。读过高中的都知道,沈从文最有名的一篇小说,就是《边城》。因为鲁迅写得是人性需要正义,但沈从文不同,他觉得生命需要美,人性的美,人性的感动。其实我也看过沈从文很多文章。他除了《边城》以外,其他的文章都很一般,甚至看不下去的感觉。但虽然看不下去,里面常常突出人性的美。
生命需要被感动,前不久,莫言获得诺贝尔奖。莫言能获得这个殊胜的奖,最重要是他写出了生命的感动。莫言写他母亲,以前他母亲去摘田里遗落的麦穗,被一个人看到,被追赶,甚至被打。后来十几年后,莫言再次看到这个人时,莫言很想打他。他母亲说,孩子,这个人已经不是当时追赶我的人了。
莫言写的,也是生命的感动,和沈从文一样。所以生命需要感动。学佛的人也一样,也要感动。不要轻慢世间的感情,不要轻慢世间的爱情。不要常常想着,因果报应,常常拿着因果的准则,来衡量别人,衡量父母亲属。哪怕你对了,你知道因果了,但是你知道,自己失去了什么吗?失去了一种对生命的感动。
这个世界上,人为了感情,去轰轰烈烈的爱,去奋斗。我们都要尊重他。我在想,过去七尊佛,都示现成家生子后,再出家。释迦佛也是如此。为什么呢?这里面告诉我们,这样子的生命,你会尊重他。现在结婚后出家的,海涛法师,他讲的法,和其他法师讲的特别不一样。我感觉,这里面有什么不一样呢。就是一种对生命的感动,对世俗人性的尊重。
那近代中,有两个出家人,大家去关注他的感情生活。一个是苏曼殊,一个是弘一大师。苏曼殊他是个才子,文采很好,悟性很高,他三十多岁就去世了。尤其特别的是,他跟许多才女的关系特别好,尤其也留下许多诗歌。但他是真正坚持梵行,没有污染。所以明旸长老说,他是罗汉再来。第二位,是弘一大师,他也是才子,而且国内很有名气的才子。他是结婚后,39岁出家,出家后,持戒很好。早年他研究戒律,甚至也不谈儒道,到了晚年,却常常写儒家的格言来送给人。而且他每到母亲祭日,都会颂地藏经。也写了一些诗歌《忆儿时》就是怀念他母亲。《送别》是怀念他朋友。在近代的高僧中,这两位是很有感情的。
我想,生命需要被感动,不仅需要被父母恩爱感动,也需要被人间的爱所感动。多情乃佛心。如果学到最后,就剩下自己一个人,虽然自由自在,但内心是不是总觉得缺少什么呢。学佛的人,应该要多念地藏经,这个也是感情。对佛菩萨没有感情,这么修行是修不久的。
是人都有他情感的部分。乃至佛陀也是。他父亲去世后,佛陀亲自扶着父亲的棺材,火化他父亲。孝道做的非常好。有一天,我做了梦,梦见我打电话给我母亲,她接了,但是她说不出话来。我想,我母亲有一天也会死的,死了就再也接不到我电话。在梦中,我就哭了,说观音菩萨,我要把功德给我妈妈。结果呢,哭醒了。讲这个呢,是告诉学佛的人,不能只有理智,应该要多加一些感情。我学佛吃素,也是让父母难过很久,当时还觉得父母业障重,现在想起来,我内心只有惭愧和忏悔。
洞山良价禅师要出家时,他父母怎么都不同意。他母亲就写了封信,讲我和你是有宿世的因缘,以前常祷告神明,希望生个儿子,后来果然怀孕,生下后,屎尿不倦辛苦。但你一长大,就舍弃娘去出家。“儿有抛娘之意,娘无弃子之心。”也不期待你能王祥卧冰一样孝顺我,就希望你将来成道后,如目连般救我出轮回。
近代虚云和尚也是一样的。他一出生,生母就去世,但养母养大他。他也是去出家了。养母也舍不得他。但也没有办法。老和尚后来,内心觉得愧疚,才去三步一拜五台山报答父母恩。
生命需要感动,人和人之间也一样,这个感动不是攀援,不是感情用事。而是你生命需要这个感动的基因。学佛不是学成了木头,菩萨也不是木头石头。很多人没有感动,我想是因为灵性还没有苏醒。或者正在苏醒之中。等灵性真的苏醒后,你对这个世界,好人坏人,都只有感恩。
转自:福安观音寺 新浪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