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如居士:每个念头每句话都是在描绘自己的未来


常言说:“人生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意即,在人生路途中我们遇到的各种各样的事情中,十件有八九件都是不如意的。确实,日常生活中各种不如意的事情就像天上降落的雨滴一样,一滴未干,另一滴又打了过来。细细想想,生活中让人心生烦恼的事情多得简直数不过来。例如,天气炎热、寒冷或者阴雨连绵,各种不合理社会现象的报道不停地冲击着眼根耳根孩子不听话、成绩不好,配偶为一些琐事喋喋不休地抱怨,父母身体欠佳,同事说一些不合情理的话,老板无理要求,工作压力大等等……,面对这些不如意的烦恼对境,很多人会心里非常不舒服。为了排解内心的不舒服,有人就开始抱怨、指责,说一些非常难听的不吉祥的话语,甚至破口大骂。

佛法智慧来观察,用对抗或拒绝的心态来面对这些不如意的事情,并伴随嘴上的抱怨与指责,这是非常愚痴的行为。因为这样的心态和反应不但解决不了问题,反而会使自己陷入到更加糟糕的境地。如果长期一贯地这样去面对不如意之事,就会让内心形成一种条件反射。这种不良的条件反射在未来世经不断串习,会越来越坚固,最终肯定会使此人堕入到三恶道中去,饱受痛苦,无法自拔。

就像“千里之堤,毁于蚁穴”一样,最初完好大堤上的一个小小的蚁穴也没有什么了不得的,但是不去重视与对治,而是任凭蚁穴放大,最终就会决堤。同样,当一个人的福报具足时,抱怨指责一两次,也不会立即看到什么可怕的后果。但是,随着抱怨次数的增多,自心就会形成抱怨的恶习,这个恶习越是串习它,就越难改掉。不仅如此,就像吸铁石能够吸引铁块一样,抱怨就是不如意之事的“吸铁石”,越抱怨,不如意之事就越多。最终,一个人会因为内心根深蒂固的抱怨习性堕入到恶趣,饱受各种难忍的痛苦。所以,每一个珍爱自己和他人生命的人,应该在内心暗暗发愿,无论遇到什么不如意的事情,都不要抱怨、指责。

有人问:“遇到不如意的事情,为什么不能生气、抱怨呢?”原因很简单:生气、抱怨是一种愚昧;展开说,是对过去、现在、未来的愚昧;概括说,是对因果律的愚昧。

为什么说生气、抱怨是对过去的愚昧呢?大觉世尊释迦牟尼佛告诉我们,因果律是支配世间万象的根本规律。也就是说,我们现在所见到的一切,无论是如意的事情还是不如意的事情,都是自己过去的心念所导致的结果。一个人的心念所导致的果报,不会成熟于他人的相续中,而只会成熟于自相续。现在我们所遭遇的一切不如意都是自己过去不正确的心念所导致的结果。但是,由于我们内心愚痴昏暗,对“自己过去的心念导致现在的恶果”的事实无知无觉;不仅如此,我们的内心还有一种邪见,认为这些不如意的事情都是外在的某个人或某件事造成的。因此每当我们遭遇不如意,立即就会将矛头指向外在的某个人或事,认为是这个人或这件事导致了我现前的痛苦。

我们这样做的时候,其实已经犯下两个过失:一是将造成自己现前不如意的真正元凶放置在一边,甚至保护起来,任其逍遥法外;二是冤枉了外在的人与事。这是很愚昧的举动。

为什么说生气、抱怨是对现在的愚昧呢?有什么样的心,就有什么样的生命体验,这是任谁都能观察到的道理。面对不如意的外境,用宽容祥和的心对待,内心就会体验宽容与祥和;用抱怨与生气的心态对待,内心就会体验痛苦与烦恼。我们要么是对这样一个明显的道理不知不觉,要么就是虽然知道,但还任凭自己随恶习而漂泊,依然抱怨与生气。

《太甲》中说:“天作孽,犹可违;人作孽,不可活。”意思是说,不如意之事的降临是“天作孽”——这里的“天”可以理解为“因果律”,也即是因果律发生作用的结果,此时只要我们内心不去在意不如意的外境,外境的不如意实际上就不会对我们的心造成实质性的伤害;但是,如果我们的心开始抱怨不如意的外境,这实际上就是“人作孽”,此时内心就会真正受到伤害。现代有智慧的人也说:“大声喊痛,痛就进入了自己的心;不去理会痛,痛就没有机会进入自心。”对这样一个事实,我们应当深深思维。有什么心就过什么日子,这就是无欺的因果律在“现场办公”,我们不能不引起注意。

为什么说生气、抱怨是对未来的愚昧呢?我们当下生起的每一个念头、所说的每一句话,都是在描绘自己的未来。譬如,当我们说“蠢猪、精神病、脑残,你去死吧!可恶!”诸如此类的不好的词汇时,不管你是在骂谁,实际上就是在自己的内心描绘“蠢猪、精神病、脑残、死、可恶”等这些不好的画面,此时心和语言就是一支画笔,心田就是一张大大的无形的画纸,这些不好的词汇所描绘的画面就被画在了心田这张纸上了,心田不会因为你是在骂别人,就不记录这些画面了。这些被心田记录下来的画面,其实就是你自己的未来,也就是说,未来你自己或你遇到的人——譬如你的父母、孩子、同事等等,就只能是“蠢猪、精神病、脑残、死、可恶”之类的样子,因为你过去在心田中描绘了这些画面,播下的就是这些种子,而不是其它种子。

这个道理在佛教小乘教法中叫做“业感缘起”,在佛教大乘唯识教法中叫做“阿赖耶识缘起”,在大乘中观教法中叫做“真如缘起”或“性空缘起”。仔细研读大小乘的经论就会发现,因果律确实是真实不虚的宇宙定律。

总之,生气与抱怨,就是对因果律的愚昧与蔑视;生气与抱怨,就是对自己过去的所作所为不认账,对自己当下的生命体验不珍惜,对自己的未来遭遇不负责任。

所以,每当我们遇到不如意之事时,千万不要随顺自己内心的恶习,说一些不吉祥的话;而应当怀着对因果的敬畏之心,像《入行论》中所说的那样“如树安稳住”——也即嘴上不说话,心里暂时什么也不要想,找一个安静的地方呆一会,像大树一样静静地安住。《入行论》中说:“吾意正生贪,或欲嗔恨时,言行应暂止,如树安稳住。掉举与讽刺,傲慢或骄矜,或欲评论他,或思伪与诈,或思勤自赞,或欲诋毁他,粗言并离间,如树应安住。”总之,当我的心中没有好念头、嘴上要说不吉祥的话时,此时应当强迫自己不说话,并停下奔腾不息的狂心,静静地安住一会。这其实就是用禅定技巧调伏恶心的一种方法。

当内心再起念头时,应当自言自语地告诉自己:“我遇到的这些不如意之事,都是自己过去的念头、话语与行为描绘出来的,不能抱怨任何其他人或事;如果我抱怨,就是对此不认账。抱怨毁了自己的现在,因为生命的体验唯一取决于心念,只要我的内心美好,我的天空就是晴朗的。我要深深地知道,我所抱怨的所有话语都是在描绘自己的未来,这实在是一件可怕的事情,我不能用自己的抱怨毁了自己的未来。”

很多人都喜欢照镜子。人们都知道,自己的面容是怎样的,镜子里面的面容就是怎样的,两者不会有丝毫差错。其实,我们现在的遭遇就是照见自己过去思想、语言与行为的一面镜子,现在的思想、语言与行为是照见自己未来遭遇的一面镜子。对此,我们应当深深信解。

过去的已经永远过去了,不如意之事的呈现意味着过去的某个恶念、恶语或恶行的果报已经彻底消尽,没有必要对不如意之事不认账,而毁坏自己的当下与未来;相反,我们应当怀着对过去错误的惭愧心,更加珍惜当下,用美好的心念、语言与行为积极地描绘美好的未来,这才是智者所为。

摘自《永不抱怨》(明如居士著)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条件,信愿行,三个条件。第一个条件,真正相信,西方有极乐世界,有阿弥陀佛,没有丝毫怀疑。这一部《无量寿经》,就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保证书,这部经..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观世..

这一段是讲到我们凡夫的现前一念心识,这个真妄不二的道理。真妄不二,是说我们这一念心跟三宝的境界接触的时候,会产生一个正念,这个时候的正念叫做真实的心;但是我们这..

地藏经解释忉利天宫神通品第一(解)佛在忉利天的天宫里,显起神通来,召集会众。这是本经的第一品。品是经文段落的名称。(释)在我们的头上,第一重是四天王天,在须弥山的半..

不停发现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信佛但人们对佛教仍然不太理解很多人信佛只为升官发财获得财富要有三方面认识。一,因果。只有肯施与的才能得到,这就是福报,是六度中的施舍。二..

由于地藏菩萨悲愿弘深,所以他的功德不可思议。《十轮经》卷一说:“诸大菩萨所,于万劫中,至心皈依,称名念诵,礼拜供养求诸所愿。不如有人于一食顷,至心皈依,称名念诵..

佛教的咒语本意是“真言”,因为宇宙的秘密也是心灵的秘密,心物一元,佛咒是一种“语密”,为梵语的音译,现已没有统一而确切的汉语义译的成份,常含有诸佛菩萨和一些护法..

楞严经简介《楞严经》全称《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所谓“大”,是称赞之词,是说经题中的“密因”能成菩提,是为大因;“了义”知晓万法,是为大义..

成佛之道药师山紫虚居士前言:在前《药师山通讯》中,笔者曾经提及成佛之道概分五阶段,本文将此五阶段中最重要之处提出说明,以为画龙点睛之作,给有缘读者参考,请多指教..

关于大德居士

大德居士网为您提供最新的大德居士信息,让您快速了解大德居士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大德居士。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