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愿法师:略解念佛往生愿


「十方众生」者,明所被之机,竖通三世,横含十方,十界众生,一无弃物。横摄众机中,且就人道明普益者,性有利钝,位有豪贱,功之久近,行之善恶,报有男女好丑,形有老幼缁素,正像末法之世,临终平生之时,处有中边,缘有厚薄;如上众机,皆为所被。假令谤大乘,造五无间,一阐提等,回心皆往;或赞或毁,或信或疑,知有彼佛,便成善根,多劫多生,俱蒙解脱,可谓万病愈于阿伽,千器成于巨冶,岂不慈门广大普度无遗?然回自力心,归他力佛智,专修专念一向一心者,名正定聚,正是此愿所被之器,若邪定聚及不定聚,不能了知建立彼因故,次下两愿所被之机。

「至心信乐,欲生我国」者,正明以本愿三心而为报土正因,此三心则以名号映现于闻者心中,成为三信,故三信共以名号为体,由闻其名号即是领解弥陀代凡夫成就愿行之义。如此,如实领受本愿嘉号,亦言三心,亦说三信,亦言信心。诸译皆于三信之上有「闻我名字」一句,则魏译亦可加上「闻我名号」一句;然此经因愿文无此句者,于成就文显之,故言:「诸有众生,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

法然上人释《观经》意,《观经》三心,即同本愿三心,至心者,即至诚心也;信乐者,即深心也;欲生我国者,即回向发愿心也。至诚心者,善导大师《观经疏》释为真实心,法然上人《观经释》反释言:「外现信本愿之相,内怀疑心,是不真实之心。」深心者,《观经疏》释为深信之心,《观经释》释言:「若疑自己烦恼恶业之病极重,何故但称名号,即得往生?疑而不信,则弥陀之誓愿,释尊之所说,亦成徒然,无其效验。唯应仰而信之,莫得良药,不服而死。」回向发愿心者,《观经疏》释为三业所修善根,回向愿生彼国,作得生想。《观经释》释言:「闻国土之安乐,谁不欣慕乎?」

三心可从机法而论:?约机:以凡夫诚心,深信佛愿,无有虚伪,无有疑虑,故云「至心、信乐、欲生」。?约法:约佛则久成之法身,真实心清净光,被机则归命心,是为至心;约佛则法藏五劫永劫愿行之报身,金刚心欢喜光,被机则决定心,是为信乐;约佛则十劫果满应身,大悲心智慧光,被机则报谢心,是为欲生。是知,本愿三信机受一心,谓弥陀发至心、信乐、欲生之誓,成就文言「信心欢喜」,《往生论》言「一心」。

「乃至十念」者,此非实相、观想、观相、持名之自力念佛,乃凭托本愿之念佛,即三信相续之称名,三心在前故,亦即上尽一形、下至十声之念佛;声声念念,皆是真实信心所具之名号。因愿文言「乃至十念」,从诸译中可看出本愿信行一体之特性,汉、吴二译皆言「闻我名字」,唐译言「闻我名已」,宋译言「闻吾名号」,《悲华经》、《大悲分陀利经》皆言「闻我名者」,魏译言「乃至十念」而无「闻我名号」文句。

故知,乃至十念是从闻佛名号所生,其有二义:即闻信名号之一念与称念名号之十念。十念、一念,其言虽异,同是极少之义,于理无异。闻信名号属「信」,称念名号属「行」,信行一体,行信不离,信外无行,行外无信,信内行外,表里一致;盖离信之行,其行非是本愿大行,难入报土;离行之信,其信非是他力深信,不入正定。亲鸾大师《末灯钞》言:「信之一念与行之一念虽二,然而无离信之行,亦无离行一念之信一念。何以故?言行者:闻一声称念本愿名号,必得往生而称一声或十念者,即是行也;闻此誓愿无少疑心,谓之信之一念。信与行虽似有二,闻一声之行而无疑者,即是无离行之信,当思亦无离信之行。应知此皆是弥陀之誓愿,行与信者,谓之誓愿也。」

诸师云十念往生愿,若不满十即不得生,上舍一形下舍一念,其意不周。善导大师云念佛往生愿,上取一形下取一念,不限遍数,称念皆生,其意广周。第十七愿虽成名号普闻十方,诸佛称赞,众生称念,然未明称念之法,故此愿明称名往生之法,必须信行具足,若缺其一往生不成,故闻名号发起归命一念时,三心自具,蒙摄取心光,决定往生,从此一念,自然上尽一形下至一声,不拘称名遍数多寡,悉得往生,信行具足故。

「若不生者,不取正觉」者,若不生者即如果不使其往生,不取正觉即绝不成佛。如果不能使十方众生往生,我就不成佛之法藏,彻底悲心显于「若不生者,不取正觉」之誓言,故《安心决定钞》云:「若我成就十方众生之愿行,令得往生者,我亦成佛,不能令众生往生者,我不取正觉。是故,佛之成正觉者,应依能令我等之往生与不往生而定也。」依此钞意得知:法藏菩萨为使十方众生得往生,自身亦得成佛,故必须先为众生积植菩萨无量德行,成就十方众生之愿行,此即誓「若不生者,不取正觉」之本意。

「唯除五逆诽谤正法」者,汉、吴、宋三译阙此二句,唐译言:「唯除造无间恶业,诽谤正法,及诸圣人。」又《悲华经》言:「唯除五逆,诽谤圣人,废坏正法。」从唐译及《悲华经》得知,五逆是无间恶业,谤法意兼谤圣。《阿阇世王问五逆经》曰:「有五逆罪,若族姓子、族姓女,为此五不救罪者,必入地狱不疑。云何为五?谓杀父、杀母、害阿罗汉、斗乱众僧、起恶意于如来所。」又《华严经.孔目章》云:「五逆,谓害父、害母、害阿罗汉、破僧、出佛身血。初二背恩养,次三坏福田,故名为逆。」

言「五逆」者,若依慧沼法师《最胜王经疏》言,五逆有二:

一、三乘五逆:谓一者故思杀父,二者故思杀母,三者故思杀罗汉,四者倒见破和合僧,五者恶心出佛身血。以背恩田违福田故,名之为「逆」。犯此逆者,身坏命终,必定堕无间地狱,一大劫中受无间苦,名无间业。又《俱舍论》中,有五无间同类业,彼颂云:「污母无学尼,杀住定菩萨,及有学圣者,夺僧和合缘,破坏率堵婆。」

二、大乘五逆:如《萨遮尼干子经》说:「一者破坏塔寺,焚烧经藏,及以盗用三宝财物。二者谤三乘法,言非圣教,障破留难,隐蔽覆藏。三者一切出家人,若有戒、无戒、破戒,打骂呵责,说过禁闭,还俗驱使,债调断命。四者杀父,害母,出佛身血,破和合僧,杀阿罗汉。五者谤无因果,长夜常行十不善业。」

言「正法」者,简别邪法,佛圣所说皆为正法,圣弟子所说若不违佛教,亦名正法。此中唯举所说法,实则兼含能说人,故唐译云:「诽谤正法及诸圣人」,此乃人、法并明,为所谤之境,境最胜故,其罪也最重。谤法其相云何?《往生论注》云:「问曰:何等相是诽谤正法?答曰:若言无佛、无佛法,无菩萨、无菩萨法;如是等见,若心自解,若从他受,其心决定,皆名诽谤正法。问曰:如是等计,但是己事;于众生有何苦恼,踰于五逆重罪耶?答曰:若无诸佛菩萨,说世间、出世间善道,教化众生者,岂知有仁、义、礼、智、信耶?如是世间一切善法皆断,出世间一切贤圣皆灭。汝但知五逆罪为重,而不知五逆罪,从无正法生。是故谤正法人,其罪最重。」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回向可以分两个内容,先念通用的回向偈,然后再单独回向,具体内容如下:1、普遍回向: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

华严经简介《华严经》全称为《大方广佛华严经》。所谓“大”是包含的意思;“方”是仪轨的意思;“广”是周遍的意思;“华”是成就佛果的意思;“严”是开演因位,严饰佛果..

佛法里面讲病有三种原因。第一种是生理的病,包括你的饮食,古人常讲「病从口入,祸从口出」,所以口是祸福之门。天气变化,我们衣著不小心,这些都是生理病的来源。第二种..

问:请益法师,如何理解六根就是一根一心,把心贴在一心上,就用根了不用识了这句话?反闻闻自性有没有修持的具体方法?那么眼耳鼻舌身歇止,自心念佛,自性闻之,或只着意..

六度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这是在戒、定、慧三学之外,加布施、忍辱、精进,合称六度,亦称六波罗蜜。波罗蜜是梵语,意为到彼岸.渡河的人,须乘舟筏横越中流,..

佛在《法华经》中打了八个重要比喻,即“法华八喻”,用来帮助众生“开示悟入,佛知佛见”。若能诚心观照,即入如来大定,定能长智开慧,从浅显的比喻中觉悟深奥之法理。一..

人人都希望自己的人生无病、无难、无障,可世间不如意者十之八九,现实的人生总是充满着波澜,我们希冀着万事圆满,执着于追寻完美的顺境,可这往往会带来更多的欲望和贪婪..

中国大乘佛教——八大菩萨摩诃萨之一。尊上虚空藏菩萨摩诃萨在无量菩萨中专主智慧、功德和财富。因尊上智慧、功德、财富如虚空一样广阔无边,并能一切世间持戒如法相求的诸..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观世..

八关斋戒为了方便在家学佛的人,可以自己在佛前自受,日期就是居士菩萨戒上说的每个月的六斋日,即是农历的初八、十四、十五、二十三、二十九、三十这六天。当然实在自己有..

关于汉传法师

汉传法师网为您提供最新的汉传法师信息,让您快速了解汉传法师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汉传法师。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