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性法师:观受是苦,远离悲观和失望


有的人说我一辈子感到很快乐,我没感到痛苦,其实,人的痛苦是太多太多,因为我们有身、有心,就必然有感受。佛法告诉我们观受是苦,苦包括苦苦、坏苦、行苦;生老病死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怨憎会苦;五蕴炽盛苦等。

我们生下来就是苦,我们都不记得生下来的那个样子,回去问问妈妈就知道了,小孩生下来都会哭的,你要不哭你是圣人,听说圣人生下来是不哭的,凡夫生下来都要哭,为什么?因为在母胎之内体温是恒温的,那个温度比空调可能还要舒服,从母胎内出来以后,外界温度跟在体内的温度形成反差,冷风刮着小孩很嫩的肌肉是特别疼的,小孩生下来第一个反应就是“苦啊,苦啊,”这就是在喊苦。人老了更是痛苦,人都要老的,老了很痛苦,头发白了;脸上有皱纹;牙齿掉了,好吃的只能一旁看着掉口水自己吃不了;耳朵聋了,听不清声音;鼻子老掉鼻水;腿子迈不动;眼睛花了看不见东西等等,还要受有些年轻人的指责“这个老不死的!”这都是很痛苦的。病苦,谁都会生病,吃药打针就不必说,哪儿不行了还要给割一刀,人一旦生病的时候,身心都非常地痛苦,小病有小病的痛苦,大病有大病的痛苦,现在癌症等疑难病还特别多,自己都觉得没希望。死苦,一般人体会不到,这个苦最难讲,人在弥留之际的时候,面临着四大分离、瓦解,那个痛苦是非常剧烈的,虽然我们都没有死的经验,但我们如果经常到病房里看那些人怎么死,你回来就能够精进修行,就能够珍惜人生了。过去中国的传统是人死了以后把他弄到山里去一埋,那还没什么,现在人死了以后则马上把他弄到冰柜里去冻起来,那不是八寒地狱是什么?把他放到炉子里去烧,那不是八热地狱是什么?所以,生老病死非常痛苦。

爱别离苦;一日不见,如隔三秋,望眼欲穿,望穿秋水,当你最想见的人见不到的时候,你就会坐也不是、站也不是、躺也不是,天天对着天上数星星数月亮,是非常惆怅痛苦的。求不得苦;你想得到的东西得不到,也很痛苦,想升官升不上,一辈子当职员你觉得苦得不行,想得到很多的钱财、东西得不到,想得到满意的人得不到,你都会感到痛苦。怨憎会苦;彼此之间互相抱怨,你怨天尤人,怨人家,气得咬牙切齿,痛苦得很;仇人相见格外眼红,咬咬牙、握着拳头跺跺脚,看我怎么收拾你,这个态度使身心都受到摧残。还有五蕴炽盛苦,五蕴是我们这个身体的代名词,这个身体是产生一切痛苦的根源,这也是苦。

这么多苦充满了五蕴世间,伴随着我们整个人生的历程。人的生命就像一辆列车,从起点开出去以后,在这个路上,有时候会有好的风光,有时候会有很多感慨,有时候会经历很多痛苦,但是这一列车开向终点去的时候,当你的生命要结束的时候,当你要下车的时候,你是微笑挥挥手下车呢,还是一下车之后就迷失了方向?所以我们要深思、要考虑。相对苦来说,应有快乐,但佛教认为这快乐也不是真正的快乐,这个快乐是短暂的,是叫“坏苦”,俗话说“乐极生悲”,这个快乐结束了,随之而来的又会是痛苦。我们可以去体会一下,当你经常沉浸和面临着一种高兴的状态的时候,自己的心态会感觉特别好,当心态低落以后,就会用原来的高兴心态做为标准,马上就觉得非常之痛苦。所以有些明星,他听惯了掌声,接受鲜花习惯了,一旦让他没有掌声、没有鲜花,让他做平民百姓过普通人的生活,他会过不习惯了,会非常痛苦。有些老头在位时,大笔一挥很有权力,大家都找他,退休以后回到家便感到非常失落,一听到有个电话他就马上拿起来接,说不是找他的,放下电话他就痛苦,他会想自己有权的时候都找他,现在都不找他,自己这老头没用了。所以佛法里讲快乐也是痛苦,有人说快乐就是快乐,快乐怎么是痛苦,因为快乐是痛苦的根源,快乐是痛苦的一个参照物,有了快乐的心态,一旦失去而没有的时候,内心的痛苦就随之产生了。行苦就是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变化的,对这样的、那样的东西,你都会产生痛苦,比如说这个杯子,你以前看到它是新的,就很高兴,用着用着它变旧了,就会不高兴。

佛法告诉我们人生是苦,也有相对的乐,但是那个乐都是短暂的,乐结束以后,随之而来的又是痛苦,所以佛法告诉我们要观受是苦,我们要觉察到生活里的很多感受,都是不真实的,都是虚妄的,都会给我们身心带来损伤,都会给我们身心带来障碍。我们不要跟着感觉走,有时候的感觉是非常危险的,感受常常是靠不住的、是虚幻的,否则,我们会走近悬崖、走进深渊的。既然一切是苦,我们就要放弃纵欲主义,但有人说人间很快乐,五欲之乐非常好,于是为纵欲主义找了许多借口,放纵自己。我们有些佛教徒,学了一点佛法以后,就把佛法当做挡箭牌,说好好修行就要一切随缘,其实随缘要有一个前提是不变,你内心里面没有达到不变,那随缘就是放纵。观受是苦就是要让我们放弃纵欲主义,让我们不要去放纵那个感受,不要放纵那个贪欲、快乐,它会给痛苦制造机会,快乐之后会非常之痛苦的。另外一方面也不要悲观,以为人间都是苦的,就没有希望,于是你就非常悲观、消极、被动的去应付生活,这样也是不行的。放弃了这种纵欲主义,走出了悲观主义的笼牢,而让我们能够保持一个镇定从容的生活态度,保持一颗平常心,用一颗平常心去感受生活及周围的事物,不要分别,远离虚妄,远离内心的纵欲和贪恋,远离悲观和失望,这就是观受是苦的积极意义。《岳阳楼记》里也讲: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我们不要因为外面有什么东西有利于自己,就高兴得不得了;也不要因为自己这也不行、那也不行就非常地悲观。我们千万不要跟着感觉走,不要在乎人家说你什么,不要在乎人家怎么看你,也不要让你自我膨胀,放眼天下没有一个人自己看得起,而是要保持一颗平常的心,保持镇定从容的心,遇事以不慌为有智慧。所以佛法跟我们讲观受是苦的目的,是要让我们摆脱这种纵欲主义的干扰,同时走出这种自我悲观主义的困境,养成一个镇定从容的心态,也就是我们经常讲的保持一颗平常心,不受外面环境的干扰,用佛法来把握自己的内心,让我们去更加积极地去面对生活。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一、依印光大师教导的方法。《阿弥陀经》一遍,往生咒三遍,赞佛偈一遍,念诵佛号百声千声万声,随自己闲忙而定。菩萨名号各三声或十声,后发愿回向偈一遍。南无莲池海会佛..

蒋贡康楚仁波切是大宝法王噶玛巴的重要法子,藏传佛教噶举派(白教)的四大法子之一,是噶举传承内的重要上师。远为毗卢毗那佛化身,近为阿难尊者化身,与金刚尖锐为三人。..

嘎玛仁波切:发愿和回向的差别贪念是在作善事之前,先为自己打算,以自利而作;而愿力是为了利益别人,先为别人着想,再想到自己。而发愿和回向的差别是什么?是有没有完成..

科学研究的是物质,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就是假设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也就是物质和意识必须要截然分开;佛学研究的东西是意识,佛学反而认为主观和客观、物质和意识不能分开..

贵州省某县,有吴仁吴义两同胞朋友,父早亡,受母李氏抚养成人,吴仁娶妻孟氏,吴义娶妻崔氏,吴仁居长,性情良善,孟氏亦贤淑。吴义居次,年虽幼而性狡猾,崔氏性情亦横泼..

注:这个故事的讲述者是阿康仁波切,他是70年代伦敦桑耶寺的住持。第16世大宝法王在世时曾经给过我很多舍利,他对我总是有求必应。有一次,我向大宝法王提出了一个请求,我..

唐罽宾国三藏般若奉诏译尔时普贤菩萨摩诃萨,称叹如来胜功德已。告诸菩萨及善财言。善男子,如来功德,假使十方一切诸佛,经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劫,相续演说不可穷尽..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观世..

守拙的智慧:心头洞明,表面糊涂做人的最高境界,就是抱朴守拙。明明什么都知道,却一副痴呆愚顽的表情。这种人不张扬,不高人一等,平易近人,反而更易得众人的欢迎。社会..

一、何谓佛法融入生活也许很多人会认为,经常做义工,捐赠财物、献血、捐献器官等等,以及人天佛教所倡导的种种行为,就是佛法融入到生活当中的具体体现。虽然我们不能断然..

关于汉传法师

汉传法师网为您提供最新的汉传法师信息,让您快速了解汉传法师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汉传法师。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