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和尚也需要和时代同步?


首先来说说“和尚到底是什么身份?”——在佛教中,和尚的意思是“师”,就是老师。并非所有的僧人都可以称为“和尚”,而是要有一定资格、堪为人师的才能够称“和尚”。在佛教中,“和尚”这个称呼并不限于男子,出家女众有资格为师的也可以称为“和尚”。

为什么和尚也需要和时代同步?

不同的人,会给佛教下不同的定义。有的人认为佛教是宗教,有的人认为佛教是哲学,有的人认为佛教是一种人生观,还有的人认为佛教就是一种迷信。不过在正信的佛教弟子意识中,佛教是教育。这个教育不是一般世俗的教育,而是佛陀关于宇宙人生实相的教育。佛教教育的根本目的,并不在于保佑人们升官发财、长命百岁、趋利避祸、荣华富贵、万事顺利。恰恰相反,佛教教育的目的是要人们舍弃对上述这些的执着追求。

佛祖从“人的生老病死”、“万法(物)的成住坏空”,悟出了宇宙人生的实相。佛教认为,宇宙当中一切的存在,没有一样是可以恒久不变的,一切都处在变化之中。佛教称之为“无常”。既然一切都是无常的显现,那么众生又在追求什么?

如果我告诉你,你所追求的东西有一天将不复存在,不再属于你,你还会舍弃一切去追求它吗?很少有人会这样去想问题,大部分人都是这样想:管他呢,先拿到手里再说。因为这样的想法,人们努力的付出,甚至不择手段的要去获取。如此,烦恼便产生了。如果仅仅是产生了烦恼,也还好一些,问题在于所有的身口意的造作行为都会产生不同的结果,佛教称之为“业”。业分善业、恶业和不善不恶业几种。“业”会产生叫做“轮回”,而“轮回”这个东西,不断的带我们在生死的大海中进进出出、沉沉浮浮。

站在究竟的角度,“轮回”这个东西实在不能带给我们恒久不变的快乐,所以佛教努力在寻找舍弃轮回的办法。经过很长时间的苦修,佛祖释迦牟尼佛最后在一棵菩提树下找到了舍弃轮回的办法,我们称之为“证悟、涅槃”。佛祖将这样的方法传给与他有缘的众生,很多众生循着这样的方法,到达了同样的目的地---断除烦恼、脱离轮回”。随后,这样的教育方式称之为我们“佛教”。

佛祖在3000多年前已经进入涅槃,但是他的教育却一代代流传下来,教育了很多人。担当教育使命的就是这些“和尚”,正是因为这些“和尚”,我们在佛祖进入涅槃3000多年后的今天,还可以有缘听到佛法。还可以学习到佛祖当年传下来的很多方法。所以我们对这些“和尚”怀有深深的敬意,视之为“宝”。在汉传佛教中,我们称之为“僧宝”。

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社会制度、不同的价值取向、不同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不过,无论世界如何变化,众生的生老病死、万法的成住坏空却一直上演着,无量的众生仍然在生死轮回中挣扎,苦无出期。这些“和尚”一直秉承佛教“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思想,不断在此娑婆世界,奋勇救度众生。

试问,如果这些和尚们墨守陈规,不能做到“与时俱进”,又如何去教育一大群“与时俱进的学生”呢?信息时代,互联网的发展为佛教的弘扬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无限的可能性,佛教的高僧大德们充分运用互联网技术,在博客上、微博上撰写文章,答疑解惑,度化众生。这充分说明了佛教是有生机的,有活力的,是活泼的而不是呆板的。也正是因为佛教可以与时俱进,所以在佛祖涅槃3000多年后,佛教仍然可以焕发出勃勃生机,给一切有缘众生听闻佛法的机缘。这,才是活生生的佛教!

和尚不是吃苦念经的么?

在问这个问题的时候,不妨自己思维一下:和尚吃苦是为了什么?念经又是为了什么?

佛教的修行方法据佛经介绍有八万四千种,我们称之为“八万四千法门”,这“八万四千法门”用来对治众生的“八万四千种烦恼。”,这些法门之中,就有苦行!苦行的目的在于让自己的心远离“贪嗔痴慢疑”这五种心毒。远离这五种心毒,就是远离烦恼。远离烦恼,就有可能彻见自己本来面目,让自己觉悟

并非所有僧人一剃度,穿上僧服就可以担当如来家业,弘法利生。虽然站在广义的角度,所有僧人都是一样的,都是“僧宝”;但是站在世俗的角度来说,僧人也分两种:凡夫僧和得道僧。凡夫僧在没有得道前(证悟前),和众生都是一样的,也有欲望,有烦恼,也受生死的束缚,也会轮回。但是一旦得道(证悟),就成为了我们常说的“高僧”。

在大乘佛教中,得道僧要具足永不退转的“慈悲喜舍”四无量心,发愿救度一切流转在轮回大海中的苦难众生。你能想象一群有这样愿力的和尚却不跟红尘接触,只顾自己闭门念经,还念念不忘要救度众生的吗?所以,千万不要片面的认为和尚就应该“吃苦念经”,别的事情跟和尚无关。

为什么现在和尚的待遇比公务员还好,和尚还需要考大学?需要文凭,需要地位?

我不知道您接触过多少“和尚”?不过我接触的僧人倒是不少。就说说北京的潭柘寺吧,这是一座千年古刹,京城老话讲“先有潭柘寺、后有北京城”,这寺现有十几位僧人。现在已经入冬,这里的僧人住的房间,没有暖气。僧人们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熬过一个冬天又一个冬天。我们寺庙(天池禅寺)的僧人一个月也就四百左右的生活费,请问,这样的待遇跟公务员相比,如何?

一个人立志出家为僧,心怀救度众生的大愿,但是仍然要从一点一滴学起。世界上最早的教育体制就是佛陀建立的,今天学校里的校长、教务主任、纪律老师、专业课老师,在佛学院里都有。佛学院的教学也是从初级到中级再到高级。我们要知道,佛教的这种教学和考试方法可是存在了上千年了。现在我们用的这些教育方法最远也不过才两百多年。

在佛教中,僧人可以说一生都在学习实践中度过,真正做到了“活到老、学到老、用到老”。哪里象今天的学生,出了校门就把知识还给老师了。佛教里的文凭,可不是混出来的,那是经年累月的苦读、闻思得来的。没有这样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精神,如何成为人天导师?如何担当如来家业?

真是神奇的国度了,现在好多人求神拜佛都是都给寺庙捐钱什么的,说真的送钱给佛,不算是侮辱佛么?原来现在的佛都可以用钱来算的么?——依佛制,佛教寺院本身并不应该从事生产活动,僧人的任务是学习、实修、教化众生。寺院和佛学院其实就像是师范学校,这里是培养老师的地方。自佛陀时代起,在家人给出家人供养就是制度,出家人没有收入和经济来源,生活上完全靠信众的供养。佛陀住世讲法的年代,佛陀每天还要托钵乞食,接受大众供养呢?

今天到寺院的人们,很多已经不知道为什么要给寺院供养了,很多人以为给寺院钱,给僧人钱,只是以为自己能换来一份平安,换来荣华富贵、高官厚禄,这些都是对佛教极大的误解。这种误解,即有历史的原因,也有人们贪欲的心态在作祟。很多人到寺院去,是抱着跟佛菩萨做交易、做生意的心态去的。我给你烧高香,供香火钱,你就要保佑我平平安安、升官发财、金榜高中、子孙满堂......这些想法,实在是愚痴的很。佛并不需要我们烧香给他,佛陀早已证悟圆满智慧,彻断一切烦恼,怎么会需要“争那柱香”呢?这真是用凡夫见识妄断佛陀智慧。

佛教的修行,讲究福慧双修。既要修福,也要修慧。慧从持戒禅定来,从精进闻思修来。福德资粮,从布施、忍辱中修来。佛家称为六度波罗密,即到达彼岸的六个方法,缺一不可。供养寺院、僧人,就是布施的一种方法,长养自己的福田,为自己累积修行资粮。佛教中布施须存“三轮体空”(即无施者、无受者、施受皆无)思想的,简单讲就是积阴德、不张扬自己所做的布施,如果抱着做交易的心态去做供养,这样的供养只有微薄的功德,无法转换为成佛的资粮。

谈到佛性,略作说明。佛性又作如来性、觉性。佛性不分国度、不分种族、不分阶级、不分贫富、不分贵贱、不分美丑......佛教认为,一切有情众生皆有佛性,因“贪嗔痴”等烦恼毒而心生障碍,不能认识自己的本来面目,以致一直在轮回苦海中颠沛流离,不能脱离生死,殊为可惜可叹!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楞严咒〉持诵仪轨(圣空法师发愿文)一、圣空法师修学楞严发愿文:弟子(加自己法名)今在佛前发如是愿:愿一心皈命顶礼,一心奉请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一切天龙八部、金..

楞严经卷一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室罗筏城。祇桓精舍。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无漏大阿罗汉。佛子住持。善超诸有。能于国土。成就威仪。从佛转轮。妙堪遗嘱。严净..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观世..

南怀瑾老师解读:“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善言古者,必有何于今;善言人者,必有厌于己。”

八关斋戒为了方便在家学佛的人,可以自己在佛前自受,日期就是居士菩萨戒上说的每个月的六斋日,即是农历的初八、十四、十五、二十三、二十九、三十这六天。当然实在自己有..

弥勒菩萨住在欲界兜率天的内院,如何与十法界中六道轮回的“天道”相区分呢?答:十法界由“地狱、恶鬼、畜生、人、天、阿修罗”之六凡和“声闻、缘觉、菩萨、佛”之四圣组..

佛说阿弥陀经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大阿罗汉,众所知识:长老舍利弗、摩诃目犍连、摩诃迦..

地藏经解释忉利天宫神通品第一(解)佛在忉利天的天宫里,显起神通来,召集会众。这是本经的第一品。品是经文段落的名称。(释)在我们的头上,第一重是四天王天,在须弥山的半..

一、依印光大师教导的方法。《阿弥陀经》一遍,往生咒三遍,赞佛偈一遍,念诵佛号百声千声万声,随自己闲忙而定。菩萨名号各三声或十声,后发愿回向偈一遍。南无莲池海会佛..

关于佛学入门

佛学入门网为您提供最新的佛学入门信息,让您快速了解佛学入门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佛学入门。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