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茂森:善欲人见,不是真善


【善欲人见。不是真善。】

这是讲做了好事很想让别人看见,很想别人知道,所做的善事也就不善,这个人也就不能称为真正的善人。从事上来讲,这个善事有阴阳之分,有阴善、有阳善。了凡先生在他的家训里面就说得很明白,他说,“凡为善而人知之,则为阳善;为善而人不知,则为阴德。阴德天报之,阳善享世名。名亦福也,名者造物所忌。世之享盛名而实不副者,多有奇祸;人之无过咎而横被恶名者,子孙往往骤发,阴阳之际微矣哉”。这段话讲得很好,他讲到善的阴阳。凡是做善事,人都知道,你做慈善,你布施,大家都知道,这是阳善;你做了善事,人家都不知道的,这就是阴德。人虽然不知道你做的善,天知道,所以天报之,天给你报答。我们做的阳善如果是人人都知道,在世间享受人家的赞叹恭敬,还有新闻媒体报导,你是大慈善家,你在世间享有盛名,要知道名也是福,这个福不好受。为什么?因为造物者往往是忌恨名太高的人,特别是在世间享有盛名而名不符实者。譬如说人家赞叹你,你真是一位大慈善家,心地慈悲、大公无私,或者说你很有德行,你很有智慧,很有操守,假如名不符实,名过于实,往往则会有奇祸。我们偶尔也听到这个世间的所谓大慈善家,竟然会死于横祸,往往有这样的事情,那大概就是因为名太高了,而实不符。

所以真正有智慧的人,他所修的是阴德,他不希求阳善,做了好事不愿意别人知道,这个真正是福,这种阴德往往是子孙后代都能得到他的福荫。反过来,如果人没有过错而被人侮辱、毁谤,有了恶名的,蒙受不白之冤的,他子孙往往会骤发,一下发达起来。为什么?这消业障,横加的逆缘,往往是给我们加福。所以你从这个阴阳分判,我们细细去考量,确实很值得深思,到底我们是想要做阳善还是真正做阴德。

《德育古鉴》里面讲到一个故事,宋朝有一个女孩子叫邹瑛,她是继母所生。她有同父异母的哥哥,这个哥哥是父亲前妻所生的孩子。后来哥哥娶了媳妇荆氏,这继母就很憎恨儿媳,竟然常常不给她饭吃。结果邹瑛,这是继母的亲生女儿,暗中就把自己的食物给她嫂嫂吃。继母迫使荆氏干极重的活,而邹瑛一定也跟她一起做。假如荆氏犯了过错或有了失误,邹瑛就尽量不让她母亲知道,而是把错误归到自己身上。当这个继母鞭打荆氏的时候,邹瑛就会跪下来苦苦哀求,说女儿今后难道就不会当人家的媳妇吗?如果是将来婆婆对我也像您对她一样,那您会有快乐吗?这样子去开解她。有时候她母亲非常愤怒的时候,甚至要打邹瑛,她就会跪下来说,我愿意为嫂嫂受鞭打,嫂嫂没有错,是我有错。这样子积累了很多的阴德。结果后来邹瑛嫁给了一个读书人。有一次,她刚生了儿子,抱著只有几个月大的儿子回娘家,这个嫂嫂把她的小孩放到了床上,这小孩偶然就掉到火里头烧伤了额头。这个继母就大怒,邹瑛就马上说,是我睡在嫂嫂的房间里,不小心就烧伤了孩子,嫂嫂并不知道,为她开解。后来她的儿子竟然死了,嫂嫂非常悲痛,痛不欲生,不吃不喝。结果邹瑛却安慰她的嫂嫂,说我夜里做了一个梦,说这孩子应当死的,否则我会不吉利。这样来开导她,于是这个嫂嫂才勉强忍住悲痛,吃饭了,而且是她一定要嫂嫂先吃饭,自己才吃饭。最后,她以这种孝悌之心感化了母亲,母亲本来也是非常的暴虐,现在也转成很慈悲了。邹瑛后来有一次患了重病,嫂嫂还为她吃素三年。邹瑛最后生了五个儿子,有四个都中了进士,而自己享年九十三岁才去世,得到高寿。

所以我们真正看到,真心行善,像邹瑛那样为了不陷母亲于不义,为了保全自己的嫂嫂,把所有的过失归到自己,而并没有丝毫求嫂嫂报答的心。她的这个果报是夫荣子贵、富贵长寿,所以天的报应真的是丝毫不爽。《书经》上讲的,“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一个人真正行善,不要人家知道,天就会降下吉祥给他。如果不是真心行善,还是以自私自利、图名图利的心去行善,那就不是真善了,所以也往往会有灾殃降临到他身上。他修的这么点善,有点福,这个福因为他享受世间的名誉,就已经报掉了,剩下的是不善,所以会遭到灾殃。

在民国初年,在上海流传著一个真实的故事。这是清末有一个官员,后来他退休了,辞职回到家乡。当然他自己很有钱,于是做起了慈善事业,在家乡修桥补路,做很多善事。人人都对他非常的夸奖,认为他是一个很有仁慈心、很有德行的人。结果没想到,有一天他竟然暴死了。他太太很不解,为什么她先生行善,结果得到这样的一个下场?所以她去找了一个通灵的人,是个法国人,大概这法国人也有点本事,可以看到人死了以后到了哪一道。她就问这个人,这个人就用他的法术去找、去看。刚好这家太太的儿子因为吃喝嫖赌,他也最后夭折了。这个法国人就去找,先找到她的儿子,在鬼道受苦,要找她的这个先生,怎么找都找不到。就跟他太太说,我怎么都找不到你的先生,但是找到你的儿子,要不问问你儿子,看看你的先生现在在哪一道?于是就用通灵的方法来问。这个儿子的鬼魂就附在这法国人的身上,这法国人是个灵媒,就附在他身上跟他母亲说,说我见到我的父亲,他现在在地狱道。这个太太听了之后大吃一惊,说怎么可能我的先生会在地狱道?她怎么都不能相信,他这一生行善,人人都夸他是善人,怎么会堕到地狱道?

结果后来偶然的因缘,找到了她先生过去做官时代的一个朋友,这朋友也很老了,才说出她先生过去一个没有人知道的历史。原来这个官员在没有退休之前,曾经奉朝廷的旨意去赈灾,朝廷拨款,拨了一大笔款项去赈灾,结果他贪污了这笔赈灾款,致使很多灾民就饿死了。这件事情真的没有什么人知道,只是他们密谋的几个人,瓜分灾款的这几个人才知道。后来他拿了这些钱,这钱很多,他退休回家过晚年的幸福生活,当然拿出一部分来做慈善。但是要知道,他做慈善的这些钱都是他贪这些赈灾款的钱,而且只是拿出一小部分,所以他所修的善抵不过他的罪业。更何况他修的善,人家都见到了,这阳善,而他心中的阴恶没有人知道。这个没有人知道的恶叫大恶,下面讲的“恶恐人知,便是大恶”,他那个“善欲人见”,就“不是真善”,所以他会堕到地狱道。因此善的真假全在自己的心地,在心源隐微处自己要默默去检点。特别是不被人知晓的这些事情,我们去细细省察,到底这个心是私心还是公心,我修的善是真善还是假善。所以从心上讲,我们要完全修一颗真诚的善心,而不是在做表面的功夫。

在元朝时代有一位佛门高僧中峰和尚,他住在天目山。当时有几位儒生上山拜访他,就向他请教,说佛门里面讲善恶报应如影随形,可是我们现在看到某人很善,但是他的子孙却不发达,某人不善,非常恶,可是他的家门隆盛,这难道佛讲的不对吗?因果报应是不是有问题?结果中峰和尚,他当时是元朝的国师,就是皇帝的老师,中峰国师说,凡夫这种凡情没有洗涤干净,正眼没有开,所以往往会有认善为恶,指恶为善。那是因为自己不能明辨是非,怎么还要怨天报应会有差错!结果这些儒生就不服,就问,那善恶怎么会有相反,怎么可能说看见善事是认善为恶,指恶为善?中峰国师就让他们,那你们说说看,你们说什么是恶,什么是善?结果有人说,打人骂人的那是恶,敬人礼人的、对人礼敬这是善。中峰国师摇摇头说,未必。一个人说,那贪财妄取是恶,廉洁有守是善。中峰国师还是摇摇头,未必。结果每个人都讲了善恶的样子,中峰国师都说“未必然也”。

于是他们就请教,那到底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中峰国师告诉他们,“有益于人是善,有益于己是恶”。当对别人有利益的时候,即使是打他骂他也是善,如父母教子,老师教学生,那心真是为他好,打人骂人都是善。如果是为自己的利益、自私自利的,你去恭敬别人也是恶。所以“利人者公,公则为真”,什么是真善?纯是利人之心,这是真的,这是公心。如果是利自己的、自私自利的,这个私心就是假了。真诚心做善事,不计得失、不图回报、不要名利,这个心是真心。如果只做表面功夫,装模作样,表现出俨然一个慈善家模样,那是假的。能够无为而为,这是真善。无为而为是什么?你不是刻意一定要计较后果,得失心重,你放下得失的心,这是真心。有为而为,得失心很重的,一定要见到结果,这个心来行善,这是假善。这里面善恶真假,我们要细细去考量,里面有大学问。

东汉时代有一个人叫薛包,这也是《德育古鉴》上面一个故事。薛包对他父母非常孝顺,父母去世之后,他几个弟弟要求分家,自立门户,薛包本来不想这样,但是也没有办法阻止,只好勉强同意。结果要分家的时候,首先分家里的佣人,薛包就专挑那些年老的,他说这些人跟我相处的时间久了,我使唤起来很顺手,把那些年轻力壮的佣人就留给自己的弟弟。当分家里这些物品的时候,他就专挑那些老朽毁坏的,然后说这些东西我都用了很长时间,用习惯了。当分田地的时候,他专挑那些最贫瘠的,把肥沃的土地分给弟弟,他说我年轻的时候就常常在这些贫瘠的土地上耕作,我很留恋这些土地。弟弟们要什么东西,立即都给他们。结果后来这几个弟弟都破产了,薛包总是救济他们。真是人有善心,天就会报答他,希望利益的,重利而轻义的,往往他会失掉大利。薛包难能可贵的是,他行这个善,用非常巧妙的方法,让几个弟弟根本不知道,让弟弟们都很容易接受,不露声色让利给弟弟们。他不希望弟弟们知道他的善行,这个是真善,是一片利人之心,而没有丝毫利己之心。

《了凡四训》上说,“凡欲积善,决不可徇耳目”。什么是耳目?让别人听到,让别人眼睛看到,觉得你这是在积善,这叫徇耳目。更不能够自己欺骗自己,自欺欺人,那不是真正积善。“惟从心源隐微处,默默洗涤”,我们要从自己的内心深处,默默的洗去那些自私自利的念头。“纯是济世之心”这是端,端就是直,正直的心,大公无私。“苟有一毫媚世之心,即为曲”,这个心就弯曲了。在行善的时候,里头夹杂著一丝毫媚世之心,媚世是什么?讨好,讨好世人,让别人知道,你看我是善人,我是慈善家。有句俏皮话说得挺有意思的,“慈善家,慈善家,慈善起家”,用慈善事业来图名图利,这是媚世之心。“纯是爱人之心,则为端;有一毫愤世之心,即为曲”,就像薛包对他的弟弟,纯是爱人之心,没有一丝毫怨恨。他弟弟要求分家,都分好的,他完全都让给他们,没有丝毫计较,这是没有愤世之心。“纯是敬人之心,则为端;有一毫玩世之心,即为曲”,这个心纯是敬人,尊敬别人。我行善,我积德,我对别人是一种恭敬的心,没有丝毫玩世之心。

譬如说我们这些从事传统文化教育的老师们,从事这个行业,这是崇高的事业,是为了“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真正挽救世道人心,那我们从事这个行业,就是敬自己的行业,敬业。讲课认认真真,老师教导我们,讲课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以恭谨的态度上好每一天的课,不希求自己有名闻利养。对于名利,对于人家的报答,对于人家的评价,不在乎,不放在心上。如果是想著,你看我做得多么崇高,俨然一个圣贤的样子出来,这是什么?媚世之心。讲课随便乱讲,没有经过认真的考据,特别有一些历史的史实、资料我们都应该去查阅,“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如果是不知道还硬装著知道,这是玩世之心,讲出来的话很容易误导大众。所以这都要“皆当细辨”,细细的去思惟辨别,自己的心到底是什么样的心,是善的是恶的,是正的是偏的,是直的是曲的,是真的是假的,都要细细的去辨别。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一、依印光大师教导的方法。《阿弥陀经》一遍,往生咒三遍,赞佛偈一遍,念诵佛号百声千声万声,随自己闲忙而定。菩萨名号各三声或十声,后发愿回向偈一遍。南无莲池海会佛..

蒋贡康楚仁波切是大宝法王噶玛巴的重要法子,藏传佛教噶举派(白教)的四大法子之一,是噶举传承内的重要上师。远为毗卢毗那佛化身,近为阿难尊者化身,与金刚尖锐为三人。..

嘎玛仁波切:发愿和回向的差别贪念是在作善事之前,先为自己打算,以自利而作;而愿力是为了利益别人,先为别人着想,再想到自己。而发愿和回向的差别是什么?是有没有完成..

科学研究的是物质,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就是假设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也就是物质和意识必须要截然分开;佛学研究的东西是意识,佛学反而认为主观和客观、物质和意识不能分开..

贵州省某县,有吴仁吴义两同胞朋友,父早亡,受母李氏抚养成人,吴仁娶妻孟氏,吴义娶妻崔氏,吴仁居长,性情良善,孟氏亦贤淑。吴义居次,年虽幼而性狡猾,崔氏性情亦横泼..

注:这个故事的讲述者是阿康仁波切,他是70年代伦敦桑耶寺的住持。第16世大宝法王在世时曾经给过我很多舍利,他对我总是有求必应。有一次,我向大宝法王提出了一个请求,我..

唐罽宾国三藏般若奉诏译尔时普贤菩萨摩诃萨,称叹如来胜功德已。告诸菩萨及善财言。善男子,如来功德,假使十方一切诸佛,经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劫,相续演说不可穷尽..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观世..

守拙的智慧:心头洞明,表面糊涂做人的最高境界,就是抱朴守拙。明明什么都知道,却一副痴呆愚顽的表情。这种人不张扬,不高人一等,平易近人,反而更易得众人的欢迎。社会..

一、何谓佛法融入生活也许很多人会认为,经常做义工,捐赠财物、献血、捐献器官等等,以及人天佛教所倡导的种种行为,就是佛法融入到生活当中的具体体现。虽然我们不能断然..

关于大德居士

大德居士网为您提供最新的大德居士信息,让您快速了解大德居士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大德居士。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