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的前提就是要单纯
四、整个社会都谈人际,反而没有真实的人际可言
孙:我常看到一些人在忙,不是忙事情,而是忙着编织人际关系。是不是中国人才将人际关系看得格外重要?
林:这跟一个社会的发展阶段或整体状况有关。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社会,人跟人的关系是被界定的,稳定性相对强。比如欧美,这些我们所谓的先进国家,人际关系就稳定得多。还有日本,一个推销员卖得东西再小,他都是西装笔挺,彬彬有礼,大家认为他就该这样,人际关系也是被界定好了的,想突破也难。所以日本男人下班都去酒馆发泄,因为生活太一成不变。而我们现在是发展中社会,流动性强,变动太大,原有的人际关系在解体中,你要生存,就必须找对自己新的关系网,所以特别积极也特别累。
孙:从另一方面看来,也说明我们的人际关系还有改变的可能。因为还没被严格定死嘛。以前您常和我们聊“平民与世家”的区别,而我的发现是,越是底层出身的,越在乎自己人际关系的营造。因为世家子弟天然拥有这种东西,反而不那么在乎。
林:的确,社会网络决定社会影响力,平民在此要费心经营,世家就占了先天便宜,但前者也比较可以有患难之交,后者的真性情就不容易显现,像许多事物般,了解自己的位置,就能取长补短。你要真还是要大?坦白讲,很难两全。
人际关系被过度突显,就像刚才所讲跟社会进程有关,社会阶层性的流动有轨迹可寻,人际关系相对地就没那么重要,例如我们为民服务、工商管理的机制健全透明了,你就不需要去特别走后门、攀关系,制度公平了,不正常的人际关系就少,人际之间要浓要淡就回到了个人情感、志趣的领受,整个社会都在谈人际,反而没有真实的人际可言。
友谊
一、朋友的前提是单纯,你看他对你做错事,也知道他不是出于恶意
孙:丘吉尔说: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这当然是针对政治关系来说,但我知道,在市场竞争激烈的今天,许多人会私下认可这句话,您怎么看?
林:朋友的关系不能这么简单地看成一个适者生存的法则。你刚才也说它是放到政治层面上讲的,政治是众人之事,当然得有妥协,也会有所牺牲。个人之事不同,完全可以操之在我。所以即使一个朋友与你越走越远,甚至有矛盾在,基于一种过去的情分,一些美丽的回忆,在危难时挺身而出,也是一种可贵的情操。
我读历史,那种“士为知己者死”的故事总让我神往动容,说明永远的朋友是我们生命中内在的希冀,尽管形式上永远的朋友不可能存在。
孙:古代人的友谊是生死相托、肝胆相照。但回到当代人切身的体验,朋友间微妙的地方又很多。比如彼此的空间感受、个人隐私能分享到何种程度,都挺难拿捏。美国有部电影叫《丑闻笔记》,内容介绍上有句话:女人间的秘密可以成为杀伤彼此的武器,揭示了人性中幽暗隐微的一面。
林:朋友也像人际关系一样,是两个活体间的关系,当然有无限模式。当我们设定永远的朋友是一种错误时,设定朋友必然要是什么样子也是一种错误。环境在改变,每个时代对朋友的定义要求也不同。
举例来讲,过去生活环境恶劣,人与人之间的想法比较单纯。你帮我几袋子面粉就已经算雪中送炭了。若要共同成就某项大业与理想,要帮忙我就两肋插刀。现代社会机制已经渗透到生命各个层次,代为解决许多的个人问题,也就没有那么多生死相托之事了,反而显出彼此交往最细微的一面。
孙:是啊,我的生活出现意外之时,我都觉得多少让朋友有些为难。因为要关心总要有所表达,但是有些表达方式未必为我喜欢,难免彼此揣度又折磨。
林:朋友的前提就是要单纯。你看他对你做错事,都晓得他不是在害你。这样就容易化繁为简。我为什么强调相知的重要,就是如此。你知道他做事的用心。有这个前提,就不会徒增烦恼。
你出意外时那些朋友处理的方式尽管不一样——有人怕触到你的痛处而不说,是体贴;有人一直关心你天天的进展,也是体贴。这样看就有了处朋友的智慧,否则会觉得自己一辈子在交朋友,又一辈子被朋友所误所伤。
孙:那种伤害坦率讲还蛮大的,比被敌人所伤还厉害。
林:有些事情要看自己的敏感度。你处在特殊情况下,希望朋友为你营造一个舒适的情感环境,是人之常情。但从另外角度,也是智慧不够。朋友的前提并非投你所好。你受伤,心理希望朋友关心,又不希望人家问得太具体,这都不该是决定他是否是你好朋友的关键。有时问是关心,不问也是,是因他们每个人的做事方式决定的。即使手足无措,也是一种体贴。他要是不在乎你,他才不会这样呢,反而会津津乐道也难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