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如居士:善恶的分类与本质


明白了善恶的定义与特征之后,还要进一步明白善恶的分类与本质。善恶的定义与特征,是善恶的总相;而善恶的分类,则是善恶的别相;了达善恶的本质,则能遣除对因果律的愚昧。只有充分把握了善恶的类别,善恶的总相才能落到实处;也只有充分理解了善恶的本质,才能从根本上断恶行善。经典中对善恶最常见的分类是十恶与十善。

一、十恶的定义。十恶是指,“杀盗淫”三种身恶业,“妄语、恶语、离间语、绮语”四种语恶业以及“贪嗔痴”三种意恶业。十恶在本质上就是十种恶念,其中三种身恶业是恶念外显为身体的动作,故称为身恶业;四种语恶业是恶念外显为语言,故称为语恶业;而三种意恶业,无需有身体和语言配合,故称为意恶业。

所谓杀生,就是对具有生命的有情,由于内心的贪嗔痴烦恼发动,亲自动手或者指使他人动手,致使具有生命的有情失去生命。

所谓偷盗,就是对不属于自己的为他人所拥有的财物,由于内心的贪嗔痴烦恼驱动,亲自或者指使他人采用各种方法,将该财物据为己有。

所谓邪淫,包括非境、非处、非支与非时四种情况。非境,是指与自己配偶之外的异性或同性,在贪嗔痴的驱动下做不净行;非处是指在卧室之外、或有佛像等圣物的地方做不净行,非支是指用生殖器之外的器官做不净行,非时是指在白天、雷雨天、斋戒日、妇女经期或哺乳期或忧愁时等不应做不净行的时间做不净行。犯“非处、非支、非时”邪淫,包括与配偶或配偶之外的人做不净行这两种情况。

所谓妄语,就是在贪嗔痴的驱使下,对他人说与事实不符合之语,分一般妄语、上人法妄语与大妄语三种。一般妄语是指一般骗人的妄语;上人法妄语是指自己没有证得神通等上人之法,但谎称自己已经证得;大妄语是指,宣说没有因果报应、前世后世、轮回解脱

所谓恶语,就是对自己不满或嗔恨的人,用对方不愿听闻、难以接受的话语辱骂、贬低。

所谓离间语,就是背后说人坏话。不管所说是假是真,听者听后对被说坏话之人产生偏见、误解而内心疏远,这样的话语就是离间语。

所谓绮语,就是说会使人散乱、放逸,乃至堕落、步入邪道的无用之语。

所谓贪欲,特指对他人所拥有的财物生起爱著心,并想占为己有。十不善中的贪欲,和通常所说的“贪”烦恼的差别在于所贪只局限于他人的财物,此外还生起要占有的非分之想。

所谓嗔恚,是指对自己嗔恨的人,生起想要打骂、损害对方的心。这里的嗔恚与通常所说的“嗔”烦恼的差别在于,需生起想要殴打、辱骂、损害的心。

所谓邪见,或者说愚痴,是指内心不承认因果律或空性是正确的。因为不承认因果律,所以认为人的快乐与痛苦并非自己的身口意感召,而是偶然的、或是他人强加的,前世后世也是不存在的;因为不承认空性,所以也认为没有“三宝佛菩萨、解脱”一说。这里需要知道的是,因果和空性并非两个独立的法,空性实际上是因果的诠释。古德教诫说,只有通达空性,才能究竟因果,也只有通达因果,才能无偏地理解空性,因果与空性两者完全是一位一体、相辅相成的。

二、十善的定义。十善,是指“不杀、不盗、不邪淫、不妄语、不恶语、不离间语、不绮语、不贪、不嗔、不邪见”。《菩提道次第广论》中说:单纯的不杀生,不属于善业,必须是内心认识到杀生的过患之后,发起远离杀生的决心,在这样的决心摄持之下不杀生,这才是善业。同样道理,其他九种善业都必须是内心认识到过患而发愿远离,才能算是善业。

为什么必须有“认识过患后发愿远离”的决心才能算作善业呢?这是因为,如果承许内心没有认识过患而发愿远离恶业就是善业,那么植物人、被关在监狱中没有机会杀盗淫的人,他们暂时也没有杀盗淫,也成了行持善业了。事实上,他们不杀盗淫并非源于内心远离杀盗淫的决心,而是暂时没有机会罢了,所以他们的不杀盗淫,不能算是善业。因此,十善业的根本在于内心认识到十恶业的过患而生起远离之心,其次是没有十恶业的身口意现行。

此外,十善还分为“一般十善”和“殊胜十善”两种。“一般十善”,是指认识了过患并有远离恶业的决心,但只是远离十恶业,没有行持与十恶业相反的善业。而“殊胜十善”是指,不但远离十种恶业,还行持与十种恶业相反的十种善法,也即——不仅不杀生,还爱护生命;不仅不偷盗,还布施;不仅断邪淫,还护持梵行戒律;不仅断妄语,还说诚实语;不仅断离间语,还化解怨恨;不仅断恶语,还说悦耳语;不仅断绮语,还精进念诵;不仅断贪欲心,还修持舍心;不仅断嗔恚心,还修饶益心;不仅断邪见,还依止正见。

三、十善与十恶的本质。如果对十恶业进行观察可以发现,不信因果和空性的邪见是贪欲和嗔恚这两种意恶业的起因,而贪欲、嗔恚、邪见三种意恶业又是其它三种身恶业与四种语恶业的起因。所以,十恶业中最根本的恶业就是邪见,或者说,十恶业的本质就是不信因果与空性的“邪见”。经书上说:“不信因果,无恶不作。”也就是说,当一个人内心不相信因果时,就会造作杀盗淫等一切恶业。例如,当一个人误以为杀盗淫等并不会给自己的未来带来痛苦与灾难,反而能带来快乐,于是就会毫不犹豫地去行持杀盗淫等十恶业。相反,一个人内心如果对因果生起了诚信,也即内心深深地相信,杀盗淫等十恶业一定会给自己的未来带来灾难与痛苦,内心就会自然生起远离杀盗淫等十恶业的誓愿,于是在此誓愿的摄持下远离十恶业,这就是十善业的体性。

由此可见,十善在本质上是内心对因果律的诚信,十恶在本质上是内心对因果律的未知、谬知与怀疑。一个人只有内心诚信因果,才能算是一个可靠的善人;如果不相信因果,即便暂时不杀盗淫等,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周围恶友的影响下也会渐渐染上杀盗淫的恶习。

对因果的诚信并非无因而生,而是依赖对因果的观察与思惟。只有反复进行观察与思惟,确认因果是世间正确无误的规律之后,对因果的诚信才会在心中无欺生起。《佛说十善业道经》中说:“菩萨有一法,能断一切诸恶道苦,何等为一?谓于昼夜常念思惟观察善法,令诸善法念念增长,不容毫分不善间杂。”这句话告诉我们,日夜不停地观察、思惟与忆念因果,就会对因果生起诚信,从而断尽一切恶,奉行一切善。《大学》中也说:“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这里的“格物”实际上就是指观察因果律,“知至”就是指明白了因果律,“意诚”是指内心诚信因果律,内心诚信因果之后,就会心正、身修、家齐、国治、天下平了。

有人问:“既然十恶业的本质是不信因果的邪见,十善业的本质是深信因果的不邪见,为什么佛陀在宣说十善业时,不首先宣说不邪见,而是首先宣说不杀盗淫呢?”答案如下:实际上,“身业、语业、意业”是按照由明显到细微、由易断到难断的次序排列的,按这样的次序宣说,可以让人们先断除粗大明显的身恶业与语恶业;一个人只有断除了粗大明显的身口恶业,才有机会获得人身;有机会获得人身,才有机会学习佛法,明白深奥而细微的因果律,从而对因果生起诚信,断除细微的意恶业。

所以,一个人要想离苦得乐,必须要断恶行善;而断恶行善,首先需要依赖对佛法僧三宝的信心,生起行持十善的誓愿。但这还远远不够,还要日日夜夜地观察思惟忆念因果律,让因果在内心真正生根发芽。只有内心诚信因果之后,十善的誓愿才是坚固可靠的,离苦得乐也才是可以得到保证的。

摘自《太上感应篇浅释》(明如居士 著)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地藏经解释忉利天宫神通品第一(解)佛在忉利天的天宫里,显起神通来,召集会众。这是本经的第一品。品是经文段落的名称。(释)在我们的头上,第一重是四天王天,在须弥山的半..

一、依印光大师教导的方法。《阿弥陀经》一遍,往生咒三遍,赞佛偈一遍,念诵佛号百声千声万声,随自己闲忙而定。菩萨名号各三声或十声,后发愿回向偈一遍。南无莲池海会佛..

蒋贡康楚仁波切是大宝法王噶玛巴的重要法子,藏传佛教噶举派(白教)的四大法子之一,是噶举传承内的重要上师。远为毗卢毗那佛化身,近为阿难尊者化身,与金刚尖锐为三人。..

嘎玛仁波切:发愿和回向的差别贪念是在作善事之前,先为自己打算,以自利而作;而愿力是为了利益别人,先为别人着想,再想到自己。而发愿和回向的差别是什么?是有没有完成..

科学研究的是物质,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就是假设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也就是物质和意识必须要截然分开;佛学研究的东西是意识,佛学反而认为主观和客观、物质和意识不能分开..

贵州省某县,有吴仁吴义两同胞朋友,父早亡,受母李氏抚养成人,吴仁娶妻孟氏,吴义娶妻崔氏,吴仁居长,性情良善,孟氏亦贤淑。吴义居次,年虽幼而性狡猾,崔氏性情亦横泼..

注:这个故事的讲述者是阿康仁波切,他是70年代伦敦桑耶寺的住持。第16世大宝法王在世时曾经给过我很多舍利,他对我总是有求必应。有一次,我向大宝法王提出了一个请求,我..

唐罽宾国三藏般若奉诏译尔时普贤菩萨摩诃萨,称叹如来胜功德已。告诸菩萨及善财言。善男子,如来功德,假使十方一切诸佛,经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劫,相续演说不可穷尽..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观世..

关于大德居士

大德居士网为您提供最新的大德居士信息,让您快速了解大德居士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大德居士。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