怨害之起 烦恼为根


从前,优填王的儿子名叫娑罗那,心乐佛法而出家学道,行头陀苦行,在山林树下打坐,修习禅定,系念一心,专注不乱。当时有一位生性凶暴的恶生王,带着宫女们出外巡视游玩,来到了这座树林,停下马车稍作休息,不久便睡着了。这些宫女看到国王睡着了,于是到处游玩,看到一位比丘在树下打坐,修习禅定,于是来到了这位比丘身旁,向他礼拜问讯,比丘便为他们开示佛法。

恶生王醒过来之后,到处寻找他的宫女,看到远处一棵树下,坐着一位容貌端正的年轻比丘,宫女们都围绕在他面前,专注地听他说法。于是恶生王便前往比丘说法处,询问比丘:‘你证到阿罗汉果了吗?’比丘回答:‘没有。’‘证到阿那含果了吗?’比丘回答:‘没有。’‘证到斯陀含果了吗?’比丘回答:‘没有。’‘证到须陀洹果了吗?’比丘回答:‘没有。’‘已修得不净观,生大厌离了吗?’比丘回答:‘没有。’此时恶生王非常生气地说:‘你什么果位都没证到,凭什么以一个生死凡夫之身,和众多宫女同坐一处!’说完就拉住比丘狠打,将他打得遍体鳞伤。宫女们在一旁看到了,纷纷向国王说:‘这位比丘没有过失,国王请手下留情。’恶生王不理会宫女们的求情,反而更加愤怒,再对比丘施以重打。宫女们看到比丘被打得这么惨,全都痛哭流涕,懊恼不舍。恶生王见宫女心向比丘,更是嗔心大发。

此时,比丘心中思惟:‘过去诸佛因为修习忍辱而证得无上道果;过去忍辱仙人,被割截耳鼻及四肢,也都能忍心不动;何况我今天身形都还完好,怎能不忍耐呢?’如此思惟,当下便安忍于国王无理的暴行。

事后因为全身痛楚,实难忍受。心中想着:‘我如果不出家,也是堂堂一国的太子,未来当继承王位,军队的势力不会输给这个国王。现在独自一人出了家,势单力薄才会被国王施以暴力。’想到这里,比丘心生懊恼,便起了罢道还俗之心。他来到师父迦旃延和尚的住所,表明他想要告辞还俗。和尚回答:‘你的身体因为刚刚被打还非常虚弱疼痛,先住下来好好休息,等到明天再离开也不迟。’

娑罗那比丘听从和尚的教诲,便住了下来。半夜,迦旃延和尚特别运用神通力,让娑罗那比丘作了一个梦,看到自己罢道归家后的状况――回到俗家后,父王已经驾崩,于是他继承了王位,调集四方兵力,前去征讨恶生王。大军到了恶生王的国土,两方部署兵力,互相交战,娑罗那的军队被恶生王所败,溃不成军,他自己也被俘虏,成了阶下囚。

恶生王捉到了娑罗那以后,便派人持刀准备加以杀害。此时娑罗那极度惊怖畏惧,心中思惟:‘希望再见到和尚一面,即使被杀也不怀恨。’此时迦旃延尊者知道他的心念,手持锡杖和钵,以外出化缘之相出现在娑罗那的面前,对他说:‘我经常开示佛法,教示你与人斗诤、好强求胜,终究是一场空;你不听我的教诲,现在受了苦果才知道,又能怎么办呢?’娑罗那回答:‘和尚!如果您现在能解救我的性命,弟子以后一定不敢再争强好胜了。’

于是,迦旃延尊者对恶生王的属下说:‘请你们先住手,容我向国王请求,放他一条生路。’话一说完,便动身去找恶生王。然而恶生王的属下却不理会尊者的求情,仍然要杀娑罗那。在刀子即将砍下时,娑罗那心中惊慌恐怖,大叫出声而觉醒过来。醒来后大为惊恐,便将他梦到的事告诉和尚。

和尚回答他:‘斗战双方,或生或死,没有一方会真正获得胜利,为什么呢?斗战是以残害他人的手段取得胜利;现世愚昧无知,逞一时之快而残害他人,来世将堕落三涂,受苦无量。如果不能如己所意,反被他人所杀害,丧失了自己的生命,还殃及许多无辜的老百姓,也让他人因杀业而加重罪报,堕入地狱,长劫受苦。这样彼此互相残杀,冤冤相报,在人、修罗、地狱、畜生、饿鬼等五道中轮回生死,无有了期。你反覆想一想,去造作这种种恶业,真的能补偿你身上的疮伤、拷打之痛吗?现在若想舍离对生死的恐惧和被鞭打的痛,应该要观自身,除灭心当中怨恨和毁谤的念头。

如何观呢?当观色身为众苦之本,我们因为这个色身才会感到饥渴寒热、生老病死,还会受到蚊虫、毒蛇和猛兽的侵害。这么多的怨恼,你都不能报仇,怎么就只想到被恶生王毒打的仇恨呢?想要灭除这些怨恼,要先去除自己心当中的烦恼。这些烦恼怨嗔的习气,让我们生生世世为其所害;而这一世的怨仇虽然深重,但仅伤害你这一世的色身。烦恼怨嗔的习气,却残害了你的法身慧命;而这一世的怨仇即使残酷,也只是伤害这个有漏臭秽的色身罢了。由此觉观,便知怨害是因烦恼而生。你现在怎么不想先灭除烦恼贼,反而舍本逐末只想去讨伐恶生王呢?’和尚用如是善巧方便,为娑罗那比丘开示种种法要。 娑罗那比丘听了和尚的开示,心开意解,当下证得须陀洹果。深乐大法,更加精进修行,不久便证得阿罗汉果。

典故摘自:《杂宝藏经·卷第二(二四)》

省思:

众生无始劫来颠倒妄想――妄认四大为自身相,六尘缘影为自心相,因而起贪、嗔、痴、慢、疑、邪见等烦恼。烦恼心一起,若不知转念、净化,照破、放下,继续造作种种身口恶业,终究要轮回生死,受苦无量。

若欲脱诸苦恼,唯有在根本的起心动念上下手,看清楚万事万物之虚妄本质,不被虚妄无常的身心所迷惑,始终坚住正念、随顺觉性。经云:‘知幻即离,离幻即觉。’一次次转念,淡化烦恼、改变行为,最后真正了达烦恼即菩提,清净心自然就会现前。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一、依印光大师教导的方法。《阿弥陀经》一遍,往生咒三遍,赞佛偈一遍,念诵佛号百声千声万声,随自己闲忙而定。菩萨名号各三声或十声,后发愿回向偈一遍。南无莲池海会佛..

蒋贡康楚仁波切是大宝法王噶玛巴的重要法子,藏传佛教噶举派(白教)的四大法子之一,是噶举传承内的重要上师。远为毗卢毗那佛化身,近为阿难尊者化身,与金刚尖锐为三人。..

嘎玛仁波切:发愿和回向的差别贪念是在作善事之前,先为自己打算,以自利而作;而愿力是为了利益别人,先为别人着想,再想到自己。而发愿和回向的差别是什么?是有没有完成..

科学研究的是物质,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就是假设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也就是物质和意识必须要截然分开;佛学研究的东西是意识,佛学反而认为主观和客观、物质和意识不能分开..

贵州省某县,有吴仁吴义两同胞朋友,父早亡,受母李氏抚养成人,吴仁娶妻孟氏,吴义娶妻崔氏,吴仁居长,性情良善,孟氏亦贤淑。吴义居次,年虽幼而性狡猾,崔氏性情亦横泼..

注:这个故事的讲述者是阿康仁波切,他是70年代伦敦桑耶寺的住持。第16世大宝法王在世时曾经给过我很多舍利,他对我总是有求必应。有一次,我向大宝法王提出了一个请求,我..

唐罽宾国三藏般若奉诏译尔时普贤菩萨摩诃萨,称叹如来胜功德已。告诸菩萨及善财言。善男子,如来功德,假使十方一切诸佛,经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劫,相续演说不可穷尽..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观世..

守拙的智慧:心头洞明,表面糊涂做人的最高境界,就是抱朴守拙。明明什么都知道,却一副痴呆愚顽的表情。这种人不张扬,不高人一等,平易近人,反而更易得众人的欢迎。社会..

一、何谓佛法融入生活也许很多人会认为,经常做义工,捐赠财物、献血、捐献器官等等,以及人天佛教所倡导的种种行为,就是佛法融入到生活当中的具体体现。虽然我们不能断然..

关于佛教故事

佛教故事网为您提供最新的佛教故事信息,让您快速了解佛教故事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佛教故事。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