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随喜,可以获得无量无边的功德!


索达吉堪布讲解《正确的随喜

菩萨的善心不能离开随喜,随喜在整个大乘佛教中一直具有无比的功德。乔美仁波切在《极乐愿文》中说:“假如我们听到别人行持善法,心里没有嫉妒的恶心,且诚心诚意对他的善根进行随喜,那么佛陀说此人能获得同等的福德。”

佛经中也有一个公案:从前,波斯匿王迎请世尊及其眷属应供,当时有位贫女对此非常的随喜,认为波斯匿王是由往昔所积累的福德才成为这样的君王,如今又遇到释迦佛这样殊胜的福田,仍然积累这般广大的福德资粮,实在是太稀有了。世尊对此清清楚楚,在傍晚回向功德时问国王:“你所积累的这份福德善根是回向给你自己,还是回向给比你获得福德更大的人呢?”国王说:“谁的善根大就回向给谁吧。”于是世尊先念那位贫女的名字作了回向。可见,若是发自内心地随喜,可以获得无量福德。

然而,从实际行动中来看,随喜的善根也不是那么容易得到的。别人行持善法、享受快乐,这时候一定要看看我们有没有嫉妒心、嗔恨心、懊恼心,通过仔细观察就会发现,真正随喜还是有一定的困难。因此学了这部论典,希望大家今后不管看到别人做什么样的善法、有什么样的功德,都应该改变自己的心态,尽量生起无有嫉妒的善心,这一点极为重要!

辛五(随喜)分二:一、随喜世间善;二、随喜出世善。

今天讲的随喜,分为世间的随喜、出世间的随喜两个方面。按照有些高僧大德的分法,也可以分为下士道的随喜、中士道的随喜、上士道的随喜这三种。

壬一、随喜世间善:

欣乐而随喜,一切众有情,

息苦诸善行,得乐诸福报

作为大乘修行人,内心应该随喜一切众生能息除恶趣痛苦的诸种善行,以及他们在善趣中享受人天安乐的福报。这里包括了因随喜和果随喜。

先讲对世间善的因随喜:在这个世界上,一般人都害怕堕入恶趣受苦,希望能够获得人天善趣的种种圆满。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行持十种善法,如戒杀放生、不妄语、不邪淫等,以及修持禅定、四无色定,这些善业都是不会堕恶趣的因,我们看见任何人行持这些善法,都应当从内心数数随喜。

果随喜:倘若有人往昔造过十善业,或四禅、四无色、四无量心等善法,即生中不但没有堕入恶趣——地狱、饿鬼、旁生,反而获得了圆满的人身、天身、阿修罗身,并且正在享受各种福报,这时候也应该对他随喜。这即是所谓的世间随喜。

平常我们也应该这样,假如看见某人已经发财了、获得地位了、今天赚大钱了,当他获得这些世间福报时,应毫无嫉妒地对他随喜。世间上有一些求福报的人,其实求福报也没什么不可以的,他们通过积累资粮,发愿将来成为富裕的人,或获得四大天王、梵天、帝释的果位,当他们为此而造各种善业时,我们的随喜就是因随喜;如果他们真正获得了这些地位或果位,那时的随喜就是果随喜。

然而,有些人看到别人坐豪华轿车,或者买了新房子搬到里面去,虽然表面上说“随喜、随喜”,但心里马上想“他的车很高级啊,要是我的就好了”、“他的房子真阔气,我为什么住得那么差”。凡夫人就有这种毛病,一看到别人有福报,就希望自己也能获得,这是非常不好的!

前段时间我遇到一个大老板,他说自己一年能赚一亿多,我当时就想“要是给我们学院投资一千万该多好啊”,尽管这种发心不是为了我自己,但毕竟是为了我所,后来我立即转变念头:“这是非常不好的,应该随喜别人的功德!”怎么随喜呢?希望他的福报比现在还大,更多地获得种种资财受用。以前我们学院中有位法师就是这样,他一听说别人什么有财产,或看到别人富裕、身体健康,就口口声声地说“多好啊、多好啊”,他的随喜非常诚恳,从表情上也看得出来。

实际上,随喜应该是身、口、意三方面的随喜,身体比如说眼泪直流、汗毛竖立,有一些不同的表情,但有些人并不是这样,他一见到别人给上师做事,就挤眉弄眼地说“随喜、随喜”,这种表情就不是真正的随喜;从语言上,要用一些话语来赞叹,“你这样做真是功德无量”、“你真了不起”等等;心里没有任何杂染,以非常纯洁的欢喜心来随喜,这才是所谓的随喜。然而,有些人可能身体不具足,或者语言不具足,或者内心不具足,因此平时在随喜的时候,一定要看自己能不能真正地随喜。尤其在世间当中,有些人做一些世间善法、享受一些世间福报时,我们一定不要掺杂自私自利、而是要远离我和我所、发自内心地进行随喜,生起这种善的分别念。平时我们不管到哪里去,做什么事情,只要听到别人有一个好名声、获得了什么快乐,都应当从内心中马上随喜,这就是对世间的随喜。

反过来说,假如别人造恶业,你心生随喜,也能获得同样的过失。前不久有些人说“日本人以前对我们中国如何如何,要是日本发生地震多好啊”,还有些人说“阿富汗出现这样的灾难,真是大快人心”,包括有些佛教徒在内,也是在心里或口里这样说。要知道,作为大乘佛教徒,这样随喜是非常不合理的,看到别人杀人,你在心里随喜,那你也有杀生的过失。所以,随喜的时候一定要分清对境,一切善法应该随喜,一切恶法不能随喜,否则自己照样有这些过失。

值得一提的是,随喜的对境如果不同,获得的功德也有差别。譬如,若对佛和菩萨的善根进行随喜,只能获得一部分功德,而不是全部,这是对上等者的随喜;对中等者诚心随喜,可以获得同等的功德;对下等者随喜,能获得超越他的功德。以前上师如意宝也讲过,如果对观世音菩萨文殊菩萨的善根进行随喜,能不能获得同等功德呢?这是不可能的。因为我们毕竟是凡夫,文殊菩萨一刹那度化众生的无量善根,如果一随喜就得到了,那我们早已经成就了。但与我相当的人在做善事的时候,若对他进行随喜,可以得到同等的功德。或者比我更差的人,譬如我发了菩提心,另一个人只是为了世间八法而修佛塔、做一些善事,我对他进行随喜,那我能得到超越他的善根。因此,前面公案中为什么贫女获得了超过波斯匿王的功德,原因就在这里。

在随喜功德的问题上,有些现象值得分析。有些人说:“我作为凡夫,天天在家随喜释迦牟尼佛就可以了,这样的话,我的善根跟释迦牟尼佛是一模一样的。”去年还是前年,听说有个老太太天天绕大幻化网坛城,有个年轻的居士问:“你绕了多少圈啊?”她说:“不告诉你!如果告诉你,你会随喜我的,你一随喜,我的功德就全没了。”这也不一定,她的功德并不是别人一随喜就马上抢走了,不会这样的。那天我在深圳时,有个居士说:“你们去放生,我不出一分钱在这里随喜就可以了,只要随喜,别人放一百万,我也能获得同等的功德。”实际上随喜并不是这个意思,所谓的随喜,前提必须是内心非常纯洁,不杂有任何烦恼,假如你什么事情都没做,光是投机取巧地随喜,能不能获得功德也不好说。

可见,随喜获得同等功德也有一定的界限,佛陀告诉我们,对于随喜,应该分析在哪些情况下获得同等的功德,哪些情况下获得超越的功德,哪些情况下只得一部分功德,在这些问题上,大家值得好好思考。当然,如果你亲自去造一些善业,这个功德是最保险的。

以上讲了对世间善法的随喜,下面是对出世间善法的随喜,它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对中士道善根的随喜,二是对上士道善根的随喜。或者可以说,上面是对“随福德分”善根的随喜,下面是对“随解脱分”善根的随喜,这又分为随喜声缘阿罗汉的善根、随喜大乘菩萨的善根。

壬二、随喜出世善:

随喜积善行:彼为菩提因。

随喜众有情:实脱轮回苦。

随喜小乘善行包括因和果两个方面,因随喜:欣然随喜获得声闻、缘觉果位之因的一切善法。果随喜:随喜众生真正脱离轮回的痛苦,获得声缘阿罗汉的果位。

大家应该清楚,作为声闻行人,将整个轮回视如火坑,相续中有强烈的出离心受持清净的别解脱戒,通过修持四谛十六形相,完全证悟了人无我空性。缘觉是自己修持十二缘起,证悟了部分法无我,最后获得了这种果位。如果有人修持十二缘起、抉择四谛,或者受持清净的别解脱戒,我们应把他当作自己的对境,生起极大的欢喜心,这就是对中士道的因随喜。倘若有人获得了声闻阿罗汉果位,或者获得了缘觉果位,如在佛陀时代,很多弟子一闻佛语马上证悟了一来果、无来果、不来果、阿罗汉果,或独觉果位,我们也应该加以随喜:“佛陀的某某弟子获得了阿罗汉果,真是非常高兴,多么随喜啊!”如果产生这种心态,就叫做果随喜。

现在已经过了释迦牟尼佛的果法期,真正获得阿罗汉果、缘觉果位的现象非常罕见,但在这个世间中,希求自我解脱的修行人是非常多的,不管是修密法还是显宗,相当一部分人都希望自己从轮回中获得解脱。若把他们当作对境生起欢喜心,这也是对中士道的随喜。

另外,斯里兰卡、泰国等处的小乘行人,受持清净的别解脱戒,每天也是托钵化缘,对于这种庄严的威仪,我们应该从内心当中随喜。汉传佛教的大多数出家人过午不食,守持比丘比丘尼戒,居士守持八关斋戒,这些都是获得小乘果位的一种行为,对于这些功德也要进行随喜。同时,我们看到别人做善事,帮助病人、救济贫困众生,或者为上师、为众生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都应该发自内心地随喜。

然而,现在很多人并不是这样,两个人同时为上师做事,表面上互相随喜,但过一段时间这种随喜的密意才能揭开。前段时间我就遇到了一个人,他对我说:“上师,您老人家身边有某某人这样做,我非常随喜、非常随喜!”我当时真的以为他很随喜,但后来通过他的好多行为,跟别人的种种摩擦,才发现——哦,这种随喜原来是不了义的,并不是真正的随喜!所以,你们有时候如果实在不能随喜,口头上也不要说好话,欺骗人是没有必要的,真正为上师、为三宝做事情,应该从内心由衷地随喜,这是很重要的!

如今这个时代中有没有阿罗汉或独觉,我也不是特别清楚,不过,以前宣化上人在讲《妙法莲华经·随喜功德品》时讲过一个公案:有位阿罗汉从印度来到汉地,途中看到两位童子在虚空示现神变飞行,他便以神通将他们定住,并问他们到哪里去。童子答道:“中国有华严菩萨,我们准备取出他的牙齿到印度的文殊讲堂供养。”言毕,阿罗汉就放了他们。后来阿罗汉来到长安,当时皇帝的国师——清凉国师已经圆寂,据有关记载,清凉国师有四十颗牙齿,他到棺材里面一看,两颗牙齿不见了,于是后人皆称清凉国师为华严菩萨的化身。从这个公案来看,清凉国师的那个时代,距今不是特别遥远,那时候也有阿罗汉应世。大概在十年前,新加坡也有位法师声称获得了无来果,是真是假不太清楚,但不管怎么样,我们看到别人获得这些圣果,一定要从内心中随喜。

颂词说“彼为菩提因”,这里的“菩提”是指声闻、缘觉等小乘果位,“菩提因”就是修持四谛、十二缘起,随喜作为声闻缘觉菩提之因的善行,叫做因随喜;随喜众生远离整个轮回,获得声闻缘觉的果位,这就是果随喜。

以上讲了对中士道的随喜,下面讲对上士道的随喜。

随喜佛菩提,佛子地诸果。

亦复乐随喜:能与有情乐,

发心福善海,及诸饶益行。

对大乘菩萨善根的随喜,也包括因与果两种。果随喜:对于究竟的佛陀果位,以及暂时的从一地到十地的菩萨果位,我们应当一心一意地随喜。世间中出现过释迦牟尼佛、弥陀佛药师佛等无量无边的佛陀,每一尊佛都具有不可思议的功德,对于这些佛陀的功德善根,我们要随喜;一地到十地之间也有无量无边的菩萨,如文殊菩萨、观音菩萨、大势至菩萨等,这些菩萨每一刹那利益众生的行为也是无量无边的,功德无法言说,这些也应该随喜,此为果随喜。因随喜:没有嫉妒地欣悦随喜给众生带来安乐的如大海般的菩提心,以及利益众生的一切善行。这种因随喜不仅包括了帮助众生的发心,而且还有行持六度四摄的实际行动。

在这个世间上,有无数圣者获得了佛菩萨的果位,我们不管念诵还是修法,对这些果位应该生起极大的欢喜心。有些人虽然没有获得佛菩萨果位,但他相续中有一颗真实无伪的菩提心,在实际行动中也一直帮助众生、饶益众生,这些利他的发心与行为,都值得我们随喜,佛陀在经中说:“最初发菩提心的善根是无法衡量的。”

般若摄颂》中云:“三千须弥可称量,随喜善根不可量。”意思就是说,若将三千大千世界的须弥山碎为极小的微尘,一个一个地称量,尚有穷尽的时候,但随喜的善根,任何人也无法衡量。要知道,真正不可思议的功德,唯有大乘的随喜才有。虽然表面上看来,随喜他人的随福德分善根,是一种功德;随喜声闻缘觉的随解脱分善根,也是一种功德;对佛菩萨的因和果随喜,还是一种功德,但这些功德之间差距还是比较大的。如果把随喜的对境定为诸佛菩萨或者他们的发心和行为,这个功德的确无法衡量。

有关随喜的功德,《华严经》以微尘为比喻宣讲了很多,在《法华经·随喜功德品》中也专门讲了随喜听闻此经的殊胜功德,《普贤行愿品》中也云:“十方一切诸众生,二乘有学及无学,一切如来与菩萨,所有功德皆随喜。”意思就是,对于一切众生的善根,我们要随喜;对声闻缘觉的有学、无学道的善根,我们也要随喜;对所有佛和菩萨的善根,我们还是要随喜。这些功德随喜,包括了以上所讲的一切内容。

当然,口头上谁都会说“随喜功德”,但实际上必须要了解随喜的对境、需要什么条件才能生起随喜,这些问题一定要分析。所谓学习佛法,不是只会讲一些名词就行了,有些人因为没有好好学习佛法,随喜也是修不来,看到别人行持善法、获得快乐,心里始终有一种说不清楚的不高兴,这样不太好!别人考一百分,自己就算得零分,也应该随喜别人;作为单位里的同事,如果别人赚了一百多万,你不但不赚反而亏了很多,这时候也应该替他高兴,希望别人再多赚一点,千万不能想“他赚了这么多,我赚一点多好啊!他不要再发财了,应该让我发大财,三宝加持,保佑保佑”,如果这样想的话,那你随喜学得一点也不好。

有时候随喜也很不容易。前段时间汉地很多寺院迎请了一些上师开光,做了不少善事,我当时观察自己的心态,有时候随喜得很不错的,这些高僧大德到各地为无明愚痴的众生宣讲佛法,令他们明白取舍的道理,每每听到这些善举,心里都不禁数数欢喜。但有时候对于某些上师的行为,到底能生起随喜还是生起邪见也说不清。昨前天听人说,某地举行了隆重的法会,邀请了一些了不起的上师,但是见上师必须要交五百到七百块钱,交钱以后,他可以给你宣讲大圆满,让你马上证悟,甚至他的弟子也要交钱。别人让我随喜,但我随喜的心始终生不起来,心想:如果证悟要靠钱来买,那世间上的大富翁应该很快成就了,毕竟几百块钱对他们而言,根本就微不足道。所以,这些行为对佛法有利还是有害,有时候也不好说。在我们学院中大多数人是随法者,但有个别人也是随信者,一听说“某某大德很了不起,他的功德如何如何”,就来不及观察,马上跑去依止。真正有智慧的人,必须通过再三观察,觉得这位大德确实如理如法,才去依止的。也许是我智慧浅薄之故吧,对于某些现象经常困惑不解,随喜心也生不起来,但有时候真的觉得有些大德的行为非常了不起、不可思议,心里生起欣然快乐。

但不管怎么样,无论是藏传佛教还是汉传佛教,我们作为修学佛法的人,应该对佛法负起责任。传授佛法的这些上师,发心不应该是为了自己的名闻利养,我看现在的很多上师,不管是财产还是名声,该有的已经有了,如果再对佛法一点都不负责任,做一些不如法的行为,今生没有报应,来世肯定有的!无论你是什么佛菩萨的化身,都应该对因果负责,这一点我觉得非常重要!

身为修行人,所作所为一定要观察对众生有没有意义,对佛法有没有意义,对自己有没有意义?如果所做的事情没有意义,即使别人赞叹你、随喜你,有没有功德也不知道。假如没有功德,随喜也是没有什么用的,就像山谷里的水在“哗哗”响,我随喜水声那么大,这到底是功德还是过失,也说不清楚。所以,有时候大家应该观察自己的行为!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佛说阿弥陀经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大阿罗汉,众所知识:长老舍利弗、摩诃目犍连、摩诃迦..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观世..

地藏经解释忉利天宫神通品第一(解)佛在忉利天的天宫里,显起神通来,召集会众。这是本经的第一品。品是经文段落的名称。(释)在我们的头上,第一重是四天王天,在须弥山的半..

一、依印光大师教导的方法。《阿弥陀经》一遍,往生咒三遍,赞佛偈一遍,念诵佛号百声千声万声,随自己闲忙而定。菩萨名号各三声或十声,后发愿回向偈一遍。南无莲池海会佛..

蒋贡康楚仁波切是大宝法王噶玛巴的重要法子,藏传佛教噶举派(白教)的四大法子之一,是噶举传承内的重要上师。远为毗卢毗那佛化身,近为阿难尊者化身,与金刚尖锐为三人。..

嘎玛仁波切:发愿和回向的差别贪念是在作善事之前,先为自己打算,以自利而作;而愿力是为了利益别人,先为别人着想,再想到自己。而发愿和回向的差别是什么?是有没有完成..

科学研究的是物质,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就是假设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也就是物质和意识必须要截然分开;佛学研究的东西是意识,佛学反而认为主观和客观、物质和意识不能分开..

贵州省某县,有吴仁吴义两同胞朋友,父早亡,受母李氏抚养成人,吴仁娶妻孟氏,吴义娶妻崔氏,吴仁居长,性情良善,孟氏亦贤淑。吴义居次,年虽幼而性狡猾,崔氏性情亦横泼..

注:这个故事的讲述者是阿康仁波切,他是70年代伦敦桑耶寺的住持。第16世大宝法王在世时曾经给过我很多舍利,他对我总是有求必应。有一次,我向大宝法王提出了一个请求,我..

关于藏传法师

藏传法师网为您提供最新的藏传法师信息,让您快速了解藏传法师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藏传法师。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