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诚法师:如果不利用高科技,佛法就传不出去
对话人物
学诚法师---中国佛教协会新任会长。
学诚法师16岁出家,23岁担任福建莆田广化寺方丈,2005年担任北京龙泉寺方丈。同时任全国政协常委、全国青联副主席、中国宗教界和平委员会秘书长等职务。
对话动机
2015年4月20日,49岁的北京龙泉寺方丈学诚法师当选中国佛教协会会长,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年轻的会长。学诚法师被誉为“最具有互联网思维”的法师,他天天更新博客、微博,用中文、英语、法语等十种语言在互联网上弘扬佛法;龙泉寺成为网上最“火”的寺庙,建立网站“龙泉之声”,开通微信、微博等公众平台,寺内的管理也使用网络化管理,甚至寺庙的门禁系统使用指纹识别系统;他和弟子创作的动漫书《烦恼都是自找的》获得中国国际动漫金猴奖。在互联网时代,作为一寺方丈,如何运用新兴科技手段传播佛法,管理寺院;作为中国佛教协会会长,又如何看待当前社会对佛教的一些质疑?
佛教是古老的,佛教徒是现代的
记者:龙泉寺有一批清华、北大等名校高材生皈依剃度,被称为“最强科研寺”,它为何能吸引高学历人才?
学诚法师:龙泉寺位于海淀区,和很多高校离得较近,一些对佛法感兴趣的人经常来寺里访问交流,其中有的人因缘成熟了,选择出家。实际上来龙泉寺出家的人,各种学历、阅历的都有,每个人的善根和因缘并不与学历挂钩。
这个时代越来越趋于知识化和专业化,社会也需要高素质的僧人团队。从全国佛教整体比例来看,出家人的学历普遍偏低。我希望有越来越多的优秀人才投入到佛教事业当中来。中华文化要走向世界,没有人才,没有传播,怎么走向世界?
记者:有人质疑高学历人才皈依剃度是消极避世,浪费了国家教育资源,你怎么看?
学诚法师:有人认为出家人比较消极,不做事,与世隔绝,实际上佛教是非常积极入世的。历史上,大量高素质的出家人为中华文明做出了巨大贡献。唐代出家为僧、尼须通过考试;清朝中叶后,因为战乱,很多底层的人,乃至难民为求生或避债而出家,所以长期给社会造成出家人避世的错觉。
现在国民文化素质普遍提高,如果出家人没有接受良好的教育,就没办法把佛教善的力量释放到社会中去。现在正处于中华文明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需要包括佛教在内的中华文化走出去。高素质人才出家,正体现了他们的进取心和责任感。
记者:你说过,“如果不利用高科技,佛法就传不出去。” 龙泉寺建立了科技团队,并有一群精通程序的义工,你为何如此看重高科技?
学诚法师:佛教是古老的、传统的,但佛教徒是现代的。佛教徒和佛教应该接受和欢迎所有先进科学。我们应该把慈悲、平等、圆融等佛教智慧,用适应现代社会的方式传递出去。佛教的弘传方式和方法需要恰当地与时俱进。
在这个时空因缘下,佛教要弘法,要广度众生,就要利用高科技,利用现代传媒的方法与手段,才能快速把佛法传播出去。出家人不应拒绝新知,而要积极学习,掌握现代文化、科学,才能在心灵世界为社会大众提供有效的帮助。
“网红”僧人能帮到许多人
记者:你2006年开通博客,2009年起用中文、英文、法文等十种语言在互联网上弘扬佛法,被誉为最会利用互联网的法师,但很多人批评互联网消解了严肃文化,你认为在互联网时代该如何传播佛法?
学诚法师:这个时代是网络时代,各行各业发展都要网络化,并像网络一样联成一体,孤立肯定没有力量。佛教若排斥网络,就没有办法去广泛深入地影响社会。
互联网只是一个信息载体,关键是怎么面对它、如何选择它。现在网上充斥着大量的负面、不实、垃圾信息,甚至有害信息,严重污染了现代人的精神空间。在这个信息海洋中,我们应该去传播正面、积极、健康的信息,为人们提供净化心灵、精神交流的平台。
记者:佛教给人的印象是深山古寺、清净,重在修行、参悟,你把互联网引入寺庙,是否担心会影响僧人清修?
学诚法师:佛教有许多面,有出世的一面,也有入世的一面。龙泉寺的僧人,并非外界传说的那样都是手机不离身的网络达人和科技高手。龙泉寺要求僧众专心办道,远离世染。为保证清修,寺庙有非常严格的规定:用电脑、上网要申请;也不允许拥有手机,只有少数执事法师,因工作需要,才会由寺院配备。龙泉寺的僧团是有分工的,负责事业部门、需要上网的只是少数法师,绝大部分僧众的学修不受网络影响。
记者:你每天上网多久,主要使用哪些互联网产品?
学诚法师:我平时上网主要是了解一些国内外时事,宗教界、佛教界大事,以及一些社会评论和舆论。现在除了博客、微博、龙泉之声传统文化网,我还开通了微信平台。我们的动漫制作中心除了见行堂语系列的漫画,还制作了很多动画片、微电影,这些在网络上都能见到。
记者:你怎样看待“网红”僧人,比如有2400多万粉丝的延参法师?
学诚法师:互联网是与大众交流互动的一种非常好的方式,人们通过互联网可以了解到佛法,获得心灵的启发,也可以在博客、微博上提出他们在家庭、择业等方面的困惑。我们通过网络给他们适当的关注、安慰和鼓励,能够帮助到很多的人。
记者:你用动漫形式出版的《烦恼都是自找的》成为畅销书,为何用这种形式传佛法,效果怎样?
学诚法师:能传播出去才是好东西,不能传播出去,东西再好,作用有限。传播出去,还要大家容易懂,能够渐入人心,才真正对生命、对社会有帮助。
太严肃的东西,大家往往有畏惧感,心生远离;而无论东方还是西方,人们都对漫画有着天生的亲切感。时代不同,有人喜欢更亲切的佛法,那就要有这样的佛法。最近,《烦恼都是自找的》在中国国际动漫节荣获金后奖,这也说明我们的努力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
“寺庙应恢复清净道场”
记者:龙泉寺不收香火费用,各类禅修班都免费,寺庙没有经济压力吗?
学诚法师:龙泉寺的经济来源主要是十方信众的支持。寺院不断完善一些基础设施,的确一直存在着资金缺乏问题。然而,龙泉寺有自己耕种的有机农场,僧众平时吃穿住用比较简单,所以自身开销不大。只要大家能够坚持戒律的行持,就能保证基本生存。
记者:目前中国许多寺庙很重视经营,收高额门票,举行各种法事,收香火钱,作为佛教协会新会长,你如何看待这一现象?
学诚法师:寺院作为佛教的载体,在社会生活中所起到的本位作用在于净化人心、导善社会,如果直接或间接地以经济利益为目标,无疑会对宗教的社会本位作用造成扭曲和损害。寺院应多考虑如何更好地回应社会大众的需求,回馈社会,利益大众。
记者:少林寺可谓“经营性”寺庙的代表:打造少林寺商业品牌......你如何看待这些举措?
学诚法师:现代社会结构复杂、多元,处于动态,瞬息万变。在现代社会如何来保持和传承宗教的基本教理、教义和宗教的基本精神,同时又能与现代文明相结合,是一个时代的大问题。这里面要考虑的因素很多,各地的寺院都在做各种尝试,因为因缘条件不同,呈现的面貌也有所不同。
当今的宗教界存在“寺庙被承包”、“烧高价香”、“私设功德箱”等不良现象,这是唯利是图的物欲文化对宗教界的腐蚀,影响很不好。
记者:你认为寺院该呈现如何的状态?
学诚法师:我觉得寺庙应该恢复清净的道场,让出家人能很好地持戒,安心办道。比如龙泉寺僧团持金钱戒,对上网和手机的使用等进行严格管理,设立了种种规矩,就是为了这个目的。有了清净和合的僧团,把寺庙的各种防范措施做到位,寺庙各种功能比较具足,各项事业才能较好发展。寺院的自身建设搞上去,才能够把好的影响释放到社会中。
佛教助力外交“一带一路”战略
记者:你曾提到中国佛教与“中国梦”的价值追求存在着深度契合,你理解的中国梦是什么?
学诚法师:中国梦是中华民族的国家理想、社会理想和人民生活理想的高度统一,是中华文化的精神品质、超越追求和全球意识的集中展示,必将造福中华民族、造福全人类。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梦的价值源头,价值基础和价值资源。中国佛教要求佛教徒报四重恩即父母恩、众生恩、国家恩、三宝恩,并将在现代社会宪法和法律等制度框架下实现的个人自由与幸福视为世俗谛而予以高度肯定。这也正是中国梦的价值追求和体现。新时期中国佛教也应充分认识包括中国佛教在内的传统文化对实现中国梦的重要意义,为实现中国梦贡献慈悲无我的精神力量。
记者:你提到佛教能够助力外交的“一带一路”战略,如何实现?
学诚法师:佛教在促进各民族文化交流和文明融合层面,有着独特的优势。“一带”覆盖的中亚各国,是中、印、欧、阿拉伯等文化板块的接合部,自古便是多元宗教文化交汇并存的区域,与中亚各国展开宗教文化交流与对话,有助于从根本上消除各种极端主义的滋生土壤。“一路”覆盖的东南亚、南亚各国多以佛教为当地民众的主要信仰,与中国佛教界有着悠久良好的友好关系。中国佛教走出国门,在当地开展扶贫救灾、慈善公益、文化教育等社会服务活动,可以成为落实国家文化走出去战略的有力支点。
在“一带一路”范围内的亚洲国家中可以成立国际性的佛教文化遗产保护联盟,促成佛教文化遗产的区域共享与联合保护,这也将成为又一联系亚洲各国的文化纽带。
记者:佛教是一门出世的宗教信仰,你作为宗教领袖,又担任全国政协常委、全国青联副主席等诸多职务,这两种不同的身份发生过冲突吗,你是如何平衡这两种角色的?
学诚法师:佛教根植于社会,所以要从如何契合时代缘起、利益人类社会的角度来考虑其发展。发展佛教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利益广大众生。所以,我这两种身份是不矛盾的。
在当今世界,国家和社会也都期许佛教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这是时代的主题,也是佛教的责任,佛教界应该积极契应这样的使命,勇于担当。
用佛法断烦恼,我们专业做这个
记者:你认为中国人当下的精神信仰状况如何?在弘法过程中,你感觉当前国人对佛教持怎样的态度?
学诚法师:现在的人太忙了、太累了,要不停地适应社会的变化。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内容和精神内涵越来越淡化;再加上经济的快速发展,西方功利主义、个人主义带来的冲击,人们对物质过分追求,自然内心越来越空虚。
对于佛法,大部分的人一知半解,一无所知,甚至迷信。比如现在“烧高香”,“烧头香”的现象,一方面说明大家对佛教需求量很大、很迫切,另一方面也说明大家对佛教信仰的层次还比较低。
记者:龙泉寺是为数不多向公众开放修行的寺庙,有各种禅修班、法会,这是为了什么?
学诚法师:佛教的“出世”主要是出离烦恼、解脱烦恼,而不是与世隔绝。只有被现代人所欢迎和接受,佛教的正能量才能如涓涓细流一样流淌到社会内部去。为了更好的服务社会,佛教需要用大众喜欢的方式贴近社会、民生。
很早以前,我注意到北京高素质人才密集,但很少有对公众开放的道场,就特别想在北京建立一个大道场,培养佛教人才。终于在龙泉寺实现了这一心愿。
记者:为何有很多高知、白领到龙泉寺来体验修行?他们能从龙泉寺获得什么?
学诚法师:现代都市的白领,因为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身心都比较疲惫。人要调整、化解自己内心的矛盾,宗教思想从人的内心出发,容易让人接受。
龙泉寺对公众开放,举办了IT禅修营、音乐禅修营、动漫艺术禅修营等,包括静坐、行脚禅、农禅等体验式课程,就是要让大家体验传统的生活,让躁动疲惫的心安静下来。大家与出家法师、义工交流,学员之间也互相交流,在这种面对面的交流中,心扉就慢慢打开了。
记者:你是全国青联副主席,龙泉寺有很多青年义工,青年人向你倾诉得比较多的问题和困惑是什么?你是如何开导他们的?
学诚法师:还有很多青年人通过博客、微博和我互动交流,问题多是精神层面的,以下几类问题比较多,第一,择业的问题,第二,人们远离家乡择业,内心容易产生孤独和疏离感,需要他人的关心和精神的交流。第三是家庭问题,比如父母不和等等。
很多时候是我引导大家思考和认识什么才是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什么才是有价值的人生,让内心的力量得到培养。
记者:你有困惑吗?若有,你是如何化解的?
学诚法师:困惑,佛教讲即是“无明”。“明”的意思是“智慧”,“无明”就是没有“智慧”。我们因为没有智慧而起各种烦恼。出家人修行的目的就是要断除无明烦恼,用佛法去断,所以我们就是专业做这个的。佛教里有系统讲述断除无明烦恼的理论与实践方法。当然,在面对现实问题时,无明烦恼还是会起来,这时候正是考验和强化自己佛法修行的机会。我出家以后,按照佛法里的方法修行,让内心保持清明和安宁。
记者:你的一天是如何度过的?
学诚法师:我平时用30%的心力考虑现在的事,70%的心力考虑未来将要发生的事。今天的事我以前已经考虑过,所以不用花太多心思。要经常考虑将来的事,同时做好今天的事;今天的事尽量今天做完,不要拖拉延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