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寨佛教论坛大肆敛财没人管吗?
6月20日上午在国家会议中心举行的“第六届中华禅文化高峰论坛”开幕式
眼下佛教圈儿里闹得最沸沸扬扬的,无疑是被新华社记者卧底揭秘的“第六届中华禅文化高峰论坛”。看似正统高规格的中华禅文化论坛,却是一家广告公司租用“国家会议中心”小会场,邀约各界元老致辞,就能忽悠一批偏远寺院僧众居士为各种“付费奖项”买单。一场论坛下来,创收规模达百万级,这种公然践踏信仰大发“佛财“的行当,就没有人管管吗?
这两年,凤凰佛教报道了不少借佛敛财的“产业形式”。有地方政府把功德箱变成财政小金库的,有资本财团把寺院开成私人会所的,如今,更有上述“民间组织”高调出手杀进借佛敛财阵营。各位善信,各位关心中国佛教发展的有识之士,你们是否看到,当孱弱的大陆佛门,还在为摆脱非主流地位苦苦挣扎时,寄生在佛门之上的产业链,却早已跨越式地发展成了老少咸宜的主流商机。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这话套在今天的中国佛教身上,真是令人发指的贴切。近年来党和国家领导人频频确认“佛教逐渐成为中华文化复兴的重要载体”。然而当这“经”念到基层时,似乎歪成了“佛教逐渐成为敛财创收的重要载体”。
揭秘山寨佛教论坛:为什么能忽悠这么多人上当?
分析下来,这场效益颇丰的“中华禅文化”山寨论坛,拢共牵扯了三个圈子的人。首先,当然是无良的广告公司及其摆摊的同党,这是大多数媒体指责的焦点。这群人别出心裁又胆大妄为的商业思路,何止山寨,性质直指诈骗。然而但凡扯到佛教,最浅显的道理莫过于“因果报应”了,他们却把这有违法律、有违良知的勾当,连办六届,持续升级,干得有声有色、有滋有味,这是何等的胆识和气魄?
其次,就是会场上出现的各色僧装人士了,这可能是让大多数新闻看客们气不忿的。部分有失威仪的、无意上当的和有意上当的师父模样的人,加剧了现场的负面观感。不过一些与会者在与卧底的新华社记者闲谈时表示:“多数参会僧人都来自国内的偏远小寺,看到这样的盛会,自然心动”。然而这“盛会”的气势,究竟是从哪儿来的?
据该论坛宣传材料,有多个部门的相关领导将与会
领导们和与会代表合影,该合影被会务组标价300元/张出售
所谓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了。最不可或缺的圈子在这里——这个论坛的开幕式上,云集了一些名头很大的国家机构前领导人助威“站台”。这当然不能像小说《二号首长》里写的退休老干部们那种“为老不尊式的寻租”。或许每位到场的前辈,真被万能的广告公司忽悠了。这些老领导们也许都怀揣着一颗赤子之心,愿意为佛文化发展助力。然而,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这家广告公司一方面对元老们进行身份绑架,借助随之而来的合法性,另方面再对现场僧众们进行道义绑架——这可以算是山寨论坛得以运转的原始动力,算是商机得以变现的催化剂。西方商人们的极端勤勉和贪求,或许还是为了荣耀上帝,而今天中国官民们面对利益时的“有勇有谋”,真有点让人不寒而栗。
放宽视野来看,盛开在公众视野里的佛教圈儿里的奇葩“论坛”,远远不止这一朵。有识者总结道,眼前这一种,叫做“商人办论坛赚钱,让僧人出钱讲话”,还有另一种常见的,叫做“僧人花钱办论坛,请学者收钱讲话”,任由没信仰者的客观性神话,向有信仰者的生命解读里兑水。
而真正由佛教界主导的,能够为未来佛教发展提供思想方案的论坛或者研讨会,在大陆远远达不到需求。
说来说去,当大陆的佛教界缺乏正常的文化传播和交流平台时,起作用的,就只能是“劣币驱逐良币”的规律。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组织编著的《宗教蓝皮书·中国宗教报告2014》指出:“中国的宗教信仰市场一直是个短缺经济,因而在某种程度上导致了假冒伪劣的宗教产品的泛滥,更增加了宗教复苏过程中的混乱状态。”
因为缺乏表达机制、缺乏合法参照而在这场山寨论坛里上当受骗的一部分偏远地区的法师和信众们,至少是值得同情的。毕竟这论坛有着顶级的会场、顶级的领导、顶级的运作流程,在没有其他选项时,就只有上当的方式,能为寺院争取点儿荣誉和信众护持。
宗教学者魏德东教授,引入了一个有待于在中国验证的宗教发展理论范式,即“宗教市场论”。该解释框架的基本逻辑之一,就是说人们的宗教需求是不同的,存在着各自的宗教“区位”,因此宗教多元是先天的。低端的宗教供给哪怕粗制滥造,照样有自己庞大的客户群;一种“类宗教”的说辞,哪怕充斥着荒诞不经,也照样不缺受众和粉丝。由此说来,中国的宗教市场几乎可以算作是高端区位空前闭合,低端区位空前繁荣、没有对手,要想通过较量达到理想中的优胜劣汰,似乎无有可能。要想判断中国的宗教政策到底是过于保守、还是过于开放,似乎也难有定论。
新闻热点总是一闪而过,如果它没能催化更深层的反思、更根源的变革,那么随着它渐渐淡出公众的注意力,一切还会照旧,天下熙攘,唯利来往。中国大陆山寨佛教论坛何时销声匿迹?中国大陆优秀的佛教论坛何时出现?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