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回就是这样充满缺憾的


法华经》云:“三界无安,犹如火宅。”学佛的第一步是生起出离心,知苦离苦。然而,厌离轮回,追求解脱,又有多少人真的认为轮回不值得留恋呢?

说实话,对大多数佛教徒来说,轮回只是一个概念,从书本和老师那里学来的一个概念。它指的是一个充满痛苦的地方,或者可以干脆把它比喻成一座监狱,里面的囚犯分成六个等级,享受不同的囚犯待遇。最低级的,地狱里的重刑犯,没日没夜上酷刑。比他们稍好点的饿鬼和畜生,活着尽挨饿受苦,终日为了争抢一点可怜的食物打架,打得你死我活。

从人往上,算有点尊严了,可也好不到哪里去:人活着大部分时间在发愁或在生病,对阿修罗而言生的乐趣在于争斗,天人是无所事事混日子,都很没意思。尽管如此,这种等级的划分如果是一经确定永远有效的话,能一直做个高级囚犯也不坏,但问题在于它不是永远有效,囚犯们得轮流到各个牢房去受苦。所以如果想一直活得舒服,还是应该脱离这个叫轮回的地方,而那种一直都比较舒服的生活状态就叫解脱。

很难说,这样去理解轮回和解脱是不是对真正的解脱会有所帮助,因为这个“轮回”只存在于佛教知识的范畴里,充满其间的痛苦也只停留在你的概念里。“轮回及其痛苦”只是你生活的一部分,而且是很小的一部分,你差不多只有在百忙当中抽出一点时间来做功课的时候,才会想起还有“轮回”这么一件令人不愉快的事。这时候,你或许会想:“是呀,轮回是个可恶的东西,的确应该像上师说的那样去摆脱轮回寻求解脱。解脱后就过上幸福生活了,这辈子不会再生病,永远不衰老,夫妻恩爱,子女乖巧……反正现在生活中所有麻烦、发愁的事都没了,做什么都称心如意。下辈子起点更高,从一开始就没完没了地享福,因为摆脱轮回了。”如果这就是你追求的解脱,那恐怕没有比这种解脱更真实的轮回了。

佛陀初转法轮,宣讲了苦、集、灭、道四谛。苦,代表我们的一切经历都不离痛苦的本质。集,痛苦的成因。灭,痛苦是可以止息的。道,止息痛苦的方法。实际上这就是解释了什么是轮回,轮回是怎么来的,是否有可能结束轮回(即解脱),以及如何解脱。虽然在四谛中,集是因,苦是果,道是因,灭是果,但佛陀在宣讲这两对因果时,却是倒过来先讲果再讲因,这是因为在实际修行中,是按苦、集、灭、道的顺序,而不是按因果的顺序来修的。

你先要认识到六道轮回中所有生命的生存状态都具有苦的特质,这个“苦”不仅包括粗大剧烈的痛苦、伤害,也包括细微的不适、不如意等等。当你对苦的深度和广度有了正确认识,远离痛苦就成为一股强烈的意愿,它让你迫切地想知道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生命中无所不在的缺憾——苦。只有在你真正明白苦的成因后,才会知道原来苦是有可能终结的。于是,你通过各种途径远离痛苦、趣向安乐。修行中很多旨在去除痛苦根源的方法本身看上去也很苦,所以如果没有巨大的信心,相信只要去除根源痛苦就会消失,如果没有冷静理性的分析判断支持这种信心,我们恐怕很难在寻求解脱的道路上坚持下去。——这也就是佛陀为什么要先讲灭、再讲道的原因。

解脱之道始于对苦的正确认识,反过来说,如果不是从正确认识痛苦着手,脱离轮回几乎不可能。为什么大多数所谓学佛者不确定自己是否真的想解脱?因为大家在心底不觉得轮回真有那么苦。虽然你也承认生活中的确有很多东西会带来痛苦,应当想办法远离,比如灾难、暴力、贫穷、疾病等,但生活也有美好积极的一面,像爱情、亲情、理想等,至少这些东西还是值得去追求和拥有的。所以,只需运用佛法重点对治生活中痛苦、阴暗的层面,在遇到困难或倒霉的时候求助于佛法,请佛菩萨帮忙渡过难关就可以了。

佛法讲离苦得乐,痛苦了才用得上佛法呀,而无灾无病、春风得意时,只宜尽情享受生活,才不愧到人间潇洒走一回。——大概很多人都是这么想的。你看现在书店里有关佛教的书籍,经常是和心理治疗、心灵鸡汤、励志之类的书摆在一起的。他们说,在你失意、痛苦的时候,看看佛陀是怎么教你舒缓情绪、调整心态、面对挫折和压力的。修习佛法确实可以达到远离怖畏、病痛、沮丧等等目的,佛门有求必应,此话一点不假,但如果你只为求这些而学佛,那就是大材小用了,你能从佛法中得到的利益远远不止于此啊!

有些人或许并未遭遇不幸,不需要佛菩萨来救苦救难,但却“聪明”地发现佛法另有用途:它能帮助你获得别人的肯定、赞叹和供养。如果你去求一点法,装模作样地修修行、闭闭关,或者把刚刚从上师那里听来的佛法,现买现卖、神气活现地跟其他人讲一讲,自我推销一番,把周围的人都唬住,到时候自会有人把鲜花掌声、衣食供养送到你面前。我很怀疑这样做的人会相信因果,靠贩卖佛法换取名闻利养,果报之惨烈无法想象。

当然,多数人不会抱着这种心态和动机去学佛,却也不是为了解脱轮回去学,而是像世间一般不学佛的人所追求的那样,为了今生美满、升官发财、来世投生善趣接着享福。以这种求人天福报的心持戒、修行,哪怕修无上大圆满法也不是解脱、究竟证悟的因。实际上,在轮回中追求圆满,这个想法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迷惑。

长期以来,我们都认为生活里之所以问题不断,是因为自己做得还不够好,如果都想到做到了,事情一定会有一个圆满的结果。于是我们很努力、很用心地去生活,可不论我们多在意保养、锻炼,身体照样会生病、衰老;不论我们多么爱身边的亲人,他们早晚还是会与我们分离。事业,家庭,一切,总有不如人意的地方。

常有人跟我诉说生活中的痛苦烦恼,事业不顺利、婚姻出问题、失眠厌食等等,希望我能教给他们一个方法把这些麻烦都解决掉,像看医生那样,得到一系列建议,然后按照步骤一二三四、一步一步去做,然后就万事如意了。我想我大概常常让他们失望,因为我总是说:“对生活要求不要太高了,好好修行呀!”我希望他们少受痛苦,但我更希望他们明白:“轮回就是这样充满缺憾的;烦恼无尽的纠缠,这就是生活。”

无始以来,我们所追求的都是自己能过得更好、更安全、更快乐,然而这种追求至今没有结果。是时候停下来重新思考了!如果我们不纠正两个错误,很难得到真正持久的安乐:一个错误是在缺憾中寻求完美,另一个错误是只想自己快乐。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地藏经解释忉利天宫神通品第一(解)佛在忉利天的天宫里,显起神通来,召集会众。这是本经的第一品。品是经文段落的名称。(释)在我们的头上,第一重是四天王天,在须弥山的半..

一、依印光大师教导的方法。《阿弥陀经》一遍,往生咒三遍,赞佛偈一遍,念诵佛号百声千声万声,随自己闲忙而定。菩萨名号各三声或十声,后发愿回向偈一遍。南无莲池海会佛..

蒋贡康楚仁波切是大宝法王噶玛巴的重要法子,藏传佛教噶举派(白教)的四大法子之一,是噶举传承内的重要上师。远为毗卢毗那佛化身,近为阿难尊者化身,与金刚尖锐为三人。..

嘎玛仁波切:发愿和回向的差别贪念是在作善事之前,先为自己打算,以自利而作;而愿力是为了利益别人,先为别人着想,再想到自己。而发愿和回向的差别是什么?是有没有完成..

科学研究的是物质,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就是假设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也就是物质和意识必须要截然分开;佛学研究的东西是意识,佛学反而认为主观和客观、物质和意识不能分开..

贵州省某县,有吴仁吴义两同胞朋友,父早亡,受母李氏抚养成人,吴仁娶妻孟氏,吴义娶妻崔氏,吴仁居长,性情良善,孟氏亦贤淑。吴义居次,年虽幼而性狡猾,崔氏性情亦横泼..

注:这个故事的讲述者是阿康仁波切,他是70年代伦敦桑耶寺的住持。第16世大宝法王在世时曾经给过我很多舍利,他对我总是有求必应。有一次,我向大宝法王提出了一个请求,我..

唐罽宾国三藏般若奉诏译尔时普贤菩萨摩诃萨,称叹如来胜功德已。告诸菩萨及善财言。善男子,如来功德,假使十方一切诸佛,经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劫,相续演说不可穷尽..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观世..

关于藏传法师

藏传法师网为您提供最新的藏传法师信息,让您快速了解藏传法师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藏传法师。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