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皈依三宝之义


我们今天要讲解皈依的利益、功德以及没有皈依的过患。对于皈依的意义,可能有人已经学习过,今天再听一次,可以增加记忆;是第一次的人则有新的了解。

就藏传佛法而言,皈依是非常重要的项目,然而皈依的情况不一定只是在佛教中才有,在其它宗教也有皈依,但是真正的皈依,是不共、胜义的皈依,只有佛教才有。所谓的皈依,就是一个众生为了畏惧现前与究竟的痛苦,要寻找一个方法救助他出离痛苦,所以有皈依的产生。我们皈依的出发点,大多数都是因为在世间想离苦得乐,寻求救助依靠,这并非只是人,其它界的众生也会寻求救助与依靠。

在这里我们讲到皈依有很多层次,像小孩害怕恐惧,要皈依父母,寻求依靠;身为父母的有畏惧和苦痛,会找世间的鬼神、有力量的对象去皈依。因此,各个宗教有不同皈依的方法,以及对于皈依者的心态动机各有不同的说法。佛教经典说,佛法的皈依是最正确与究竟的皈依。

佛法中皈依讲求正确、清净,皈依的对象为教主佛陀、佛所宣说的法和僧,这三项称为三宝。单就皈依的对象来说,佛教皈依的对象比其它宗教皈依的对象正确、清净,因为其它宗教皈依的对象本身并没有完全从痛苦中脱离,获得完全的喜乐。在无着菩萨《佛子行三十七颂》提及「皈依三宝佛子行」说到一切世间的神祇,本身都还在三界轮回,没有证得涅盘,和获得无上究竟的智慧,不是我们所皈依的对象,所以皈依很重要,但更重要是皈依的对象。

接着,我们要知道身为皈依者,我们自己需要具备的发心。分为三种状态,这三种皈依对象都是三宝,只是心态不同。

首先谈到最下等皈依的心态是,为了怕到三恶道受苦,希望获得快乐,而寻求皈依。这是最下等的发心动机,也就是并非求取究竟果位或正确的修持,而是为了获得世间的快乐,求授皈依。像这样的心态,没有清净心,称为「下士」。比如,有人为了更长寿、富贵、希望此生更有名声,为了此生的快乐,非正确清净的发心,所以称为下等动机的皈依。

其次中等的皈依心态。中等者,希望自己得到涅盘、为了获得阿罗汉果位、不愿意受到轮回的苦、惧怕轮回苦、并没有想到利益众生,这是中等的发心与皈依。

第三种是上等的皈依。上士皈依,明了一切众生如同我们的父母,如今都在轮回苦海中受苦,因此要皈依,修学佛法,成就佛道,让如母的众生能够脱离苦海,成就佛道,这是为了一切众生的皈依,就是上士的皈依。

因此当我们在皈依时,应该观察自己的心态与动机,是持哪一种心态。求授皈依时,在座各位都是佛教徒,且都是大乘佛教徒,也都做密乘修持,更应该砥砺自己做出上等的发心求授皈依,修学佛法。

对于皈依和戒法的获得要具备因,即心态要具备因缘条件,才算是获得皈依戒,不止是外表上:剪头发、拿到法名与皈依证。

因有二种,共同说法是,首先是信心,密乘的说法是虔敬心。少了信心与虔敬心都无法获得真正的皈依。就像经典说,若不具备基本信心,佛菩萨一切善法功德不能获得,因为没有信心,没有获得皈依戒,就没有办法获得菩萨戒、也无法获得密乘戒,层层精进。如同前面所提,自己是否求授皈依,取决于自己,重点在反观自己对上师是否具信心、虔敬心,若是没有,只是人家拉我们来,这并非真正的皈依。我们要知道虽然皈依是重要的,但皈依的求授也非容易的事。

至于皈依的重要性是分别佛教徒与外道这两者之异,换言之就是自己是否承认三宝。佛教徒与外道的分别不是说外表长得丑的是外道,长得美的是佛教徒,而在自己承不承认三宝。有些人说,佛教与外道的分别,依据有无皈依这论点,但是不能这么讲。皈依是建立在感到苦,想寻求依靠,像佛陀本身没有皈依,佛没有苦,不会寻求依靠,用皈依来分别佛教徒与外道,是有争辩的,应该取决于承不承认三宝。

在承认三宝之后而皈依,就会成为真正的佛教徒,与外道有所分别,之后求取任何法、戒法、灌顶、密乘戒,就能真正获得,因为基础已经具备。

以上是谈的是皈依的重要性,皈依对象为佛法僧,是正确皈依的对象。

对于佛法僧三宝所代表的意义,也应该认知,因为佛法僧是指导师、是道路、是我们于道路上的友伴,想要真正获得遍知究竟佛果,如果没有皈依、承认,那遍知的佛果我们是无法得到的。以世间法来比喻,佛好比是老师,法是老师教的课程,僧是我们的同学。另一比喻:佛好比是医生,法是药,僧是护士帮助我们。倘若我们是病人,当我们生病时,要看医生吃药需要护士的帮助,自然我们的病就会痊愈。为了获得遍知的佛果,要依靠佛、法与友伴的帮助。

另外,我们重复叙说,自己如同病人一般,最大的病就是烦恼病,为了要医治烦恼大病,我们需要药,最好的药就是正法,最好的治疗者医生就是佛,最后还需要友伴一起来帮助我们。对于三宝的认识可以用这样来理解,三宝是我们的共同皈依处,在密乘也有不共的说法,这里说的是共同的说法,一切佛教所讲共同的皈依处。

所以三宝是我们究竟的皈依处,而最究竟的皈依处是佛,因为他成就法身;法并非究竟皈依处,因为法像我们渡河的船,渡河时,需要船,渡过去,成就佛果之后,就不要船,可以舍弃;僧也在寻求皈依,非究竟皈依处。法与僧是现前的皈依处,真正究竟皈依处仍是佛。对三宝的说明,各位可能都听过,也学过,但是很多人学了高深的大手印,而看不起或忘记,这里重复讲解说明,是让大家有所回忆。

现在很多修持者的情况,是对皈依、发心、前行应具备的基础功课,不放在眼里,对正行抱着很大的寄望,注重正行的修持,但是经典所言,前行比正行还要重要。前行基础没有打好,正行会有障碍,如果注重前行,则正行中每一次第可以顺利度过,据传阿底峡大师来西藏教的全部都是皈依的修持,他在印度是很著名的班智达,在西藏很多人帮他取名「皈依班智达」,他这样的大师,都如此重视皈依,我们更应该重视皈依。

皈依三宝,首谈皈依佛。一般凡夫的认识,特别是初学者,想到佛就想到唐卡上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的佛像;认为法就是经书,或讲出来的东西;僧,就是穿着僧服、剃头的人,这是一般人对三宝的认识与看法,以相状为见到的佛,是因我们不净相所见到,《金刚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人以色求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佛有法、报、化三身,化身是我们比较容易见到的,登地菩萨就是见到报身佛,究竟者见到法身佛,没有任何形象。对初学者,要讲低层次,先有一个相状的佛,当他进一步修持后,可以讲到更高层次的皈依层次,最后则说皈依法身法,依据众生现前不同的修持情况而宣说。

就皈依法:法分二种:教法与证法。教法是指三藏经。证法是指三学。简言之,能够闻思就是教法,证法就是实际修持的法,任何人对任一种升起信心并学习就是皈依法。证法又分二种,道谛与灭谛。道谛是净除烦恼的方法。灭谛,是真正除灭烦恼。在此时间有限不多作解说。

就皈依宝:僧宝,分大乘、小乘两者来理解。穿着僧服是小乘见解,以声闻乘独觉乘缘觉乘僧团为僧宝。大乘则认为登入初地者,如观音菩萨为僧宝。皈依任何一者,都是皈依僧。

皈依三宝,大小乘对皈依的对象、皈依者的发心、时间长短持不同见解。

小乘佛法的皈依对象,佛是化身佛、法是四谛法、僧是四部僧团。发心是为了自己一人出离、解脱轮回。时间是尽形寿,到死亡之前的皈依。

大乘佛法的皈依对象,佛指法身佛与色身法,法是大乘三藏经论,僧团是大乘僧团,比如八大菩萨。大乘皈依发心是,一切众生如同父母,都在六道轮回痛苦,为了使他们脱离,所以要求取佛果,使他们离苦获得解脱。时间直到成佛之前都皈依。「直至菩提我皈依」,在未证菩提前都皈依,直到获得佛果,一切断证,才不需要皈依。以上所讲的是共同皈依的说法,依止显密的共同说法。

在密续,分四部,对于皈依说法,事部与行部二个是比较相近、相通的。对象一致:佛的三身,法以事部、行部的教法,僧指瑜伽行者,发心与大乘皈依相同。

瑜伽部:佛是五方佛,法是瑜伽部密续,僧是一切男女菩萨们。

无上瑜伽:佛是佛的五身自性、法是无上瑜伽密续法、僧是一切出世间的勇父空行。无上瑜伽又分二支派,这里所讲的是上等支派的说法,承认皈依一位上师,就是等于皈依佛法僧。在此所做的皈依,就是依据无上瑜伽部的上等支派。道理是,皈依一位上师,上师的身体即是僧、其语为法,其意为佛,其事业即为护法空行,所以皈依一位上师就皈依所有的对象。

我们求授皈依,获得皈依之后,何者该做、不该做,是我们要学习的。皈依后,我们应做的事像小的佛像、佛的形状、画像都要敬重,如同见佛。任何与佛法有关一字、句都要敬重,都是法。对于僧,有任何相状为僧人的相,你看到要尊重如同僧宝。恒常供奉三宝,祈求三宝加持,不论到哪里任何地方、不管是否快乐都应该做,随顺皈依的修持。

我们应该断除的,不该做的事,像已皈依佛后,就不应皈依世间、外道的鬼神;已皈依法,应断除对众生的伤害;已皈依僧,要远离恶友,不与恶友、恶人同行。

大手印皈依对象,就是皈依证第一页的法照,第一页是大手印皈依对象。

皈依后能到什么功德,第一、证明我们进入佛门,第二、获得皈依戒法,得到宁静喜乐,第三、渐渐清净罪障业障,第四、积聚福德资粮,第五、人与非人不能伤害我们,第六、魔障与障碍可以遣除,第七、不会落入恶道、第八、成就佛果。

虽然我自己没有功德,但是对三宝很有信心,现在给大家讲皈依的功德、教法,也是很好的善因、善缘,所以感到非常欢喜。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条件,信愿行,三个条件。第一个条件,真正相信,西方有极乐世界,有阿弥陀佛,没有丝毫怀疑。这一部《无量寿经》,就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保证书,这部经..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观世..

这一段是讲到我们凡夫的现前一念心识,这个真妄不二的道理。真妄不二,是说我们这一念心跟三宝的境界接触的时候,会产生一个正念,这个时候的正念叫做真实的心;但是我们这..

地藏经解释忉利天宫神通品第一(解)佛在忉利天的天宫里,显起神通来,召集会众。这是本经的第一品。品是经文段落的名称。(释)在我们的头上,第一重是四天王天,在须弥山的半..

不停发现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信佛但人们对佛教仍然不太理解很多人信佛只为升官发财获得财富要有三方面认识。一,因果。只有肯施与的才能得到,这就是福报,是六度中的施舍。二..

由于地藏菩萨悲愿弘深,所以他的功德不可思议。《十轮经》卷一说:“诸大菩萨所,于万劫中,至心皈依,称名念诵,礼拜供养求诸所愿。不如有人于一食顷,至心皈依,称名念诵..

佛教的咒语本意是“真言”,因为宇宙的秘密也是心灵的秘密,心物一元,佛咒是一种“语密”,为梵语的音译,现已没有统一而确切的汉语义译的成份,常含有诸佛菩萨和一些护法..

楞严经简介《楞严经》全称《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所谓“大”,是称赞之词,是说经题中的“密因”能成菩提,是为大因;“了义”知晓万法,是为大义..

成佛之道药师山紫虚居士前言:在前《药师山通讯》中,笔者曾经提及成佛之道概分五阶段,本文将此五阶段中最重要之处提出说明,以为画龙点睛之作,给有缘读者参考,请多指教..

关于藏传法师

藏传法师网为您提供最新的藏传法师信息,让您快速了解藏传法师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藏传法师。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