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读一点,《找回自己》(一)
在人生的路上,我们总是习惯往外看,在外界的纷乱中迷失了自己的初心,这时,何不试着内观。在重新审视自己、认识自己的过程里找到一个真实的“我”。圣严法师以佛法的智慧,教导我们如何面对人生、如何放下欲望、如何克服执着、如何安心、自我成长、忏悔与责任......让我们在圣严法师的带领下,找回真正的自我,找到生命真正的喜悦,活出智慧的人生!
第一篇掌握人生方向盘
找回真正的自我
相信没有人会承认自己不知道自己是谁。你一定会说:“我就是我啊。”但是你可曾想过,我们所认为的“我”,或者“自我”究竟是什么?你可能因为从小到现在,大家都叫你这个名字,你也已经听惯了,就觉得这个名字就是我,我就是这个名字。
你也可能会认为:“我的身体是我,我的家是我,我的思想是我,我的能力是我,我的财产是我,还有我的太太,我的先生,我的孩子,都是我的。”但是在这些话里,出现的只有“我的……”、“我的……”,就是没有说出究竟什么是“我”。
例如:这是谁的身体?是“我的”身体;谁的思想?是“我的”思想;谁的观念?是“我的”观念;谁的判断?是“我的”判断;谁的钞票?是“我的”钞票;都是“我的……,我的……”。
那么,“我”到底是什么呢?
事实上并没有一个真正的“我”!
事实上,我们根本不知道自己是谁,因为从小就被外在各种的价值观念所占有,被物质的环境牵着鼻子走,成为外在环境的奴隶而不自知。为了我的身体、我的财产、我的家人、我的……,又哭、又笑、又欢喜、又懊恼,全都是为了“我的”,没有一样事情是为了“我”。这是多么的愚蠢呀!
仔细想想,我们刚出生时,头脑中本来没有知识、学问,也没有记忆,但是随着后天的学习,渐渐地会辨别事物的名字、形象以及数量的多少。然后又进一步做出诸如──“这对我有没有好处?对我好不好?”“谁是爱我的?谁是不爱我的?”“我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等等价值判断。而且在长期社会化的过程中,为了让周遭的人所接纳,也渐渐学会了抹灭自己真正的声音,掩饰自己真正的感情。
于是,口是心非久了,连自己真实的感觉都无法体会,也失去了辨别事物真相的能力。身心往往处在无法主宰、无法掌控的情况之下。
真正的自我,应该是能够主宰自己,能够差遣、调配、控制自己的身心活动,自己能够做得了主,这个才是自我。应该要向东走,就不会往西去;能够主宰自己的双手去救人、助人,而不是杀人、不是打人;也能够主宰自己的心,让它生起惭愧心、谦虚心,而不是骄傲心、自大心。
可是我们往往易受环境影响而转变,随着环境而动摇,以佛教的说法,那是随“业力”而转。“业力”简单的说,就是过去的无量世,一生一生所做的一切善、恶,在现世得到的一切结果。
我相信任何人都不希望自己变成环境的附属品,都希望做一个能够主宰自己的人。也就是不要随着业力而转,这就要靠愿心和愿力来转变。否则只有随波逐流,随着环境的“风”在转,随着别人的脚步起舞,成为环境的附属品,而不是转变环境的人。
尽心尽力做自己能做的,学自己应该学的,承担自己应该承担的,尽量的付出,从中不断的修正自己,这就是找回自我最好的方法。
希望大家,也祝福大家能够找回自己。(未完明天待续)
在人生的路上,我们总是习惯往外看,在外界的纷乱中迷失了自己的初心,这时,何不试着内观。在重新审视自己、认识自己的过程里找到一个真实的“我”。圣严法师以佛法的智慧,教导我们如何面对人生、如何放下欲望、如何克服执着、如何安心、自我成长、忏悔与责任......让我们在圣严法师的带领下,找回真正的自我,找到生命真正的喜悦,活出智慧的人生!
第一篇掌握人生方向盘
找回真正的自我
相信没有人会承认自己不知道自己是谁。你一定会说:“我就是我啊。”但是你可曾想过,我们所认为的“我”,或者“自我”究竟是什么?你可能因为从小到现在,大家都叫你这个名字,你也已经听惯了,就觉得这个名字就是我,我就是这个名字。
你也可能会认为:“我的身体是我,我的家是我,我的思想是我,我的能力是我,我的财产是我,还有我的太太,我的先生,我的孩子,都是我的。”但是在这些话里,出现的只有“我的……”、“我的……”,就是没有说出究竟什么是“我”。
例如:这是谁的身体?是“我的”身体;谁的思想?是“我的”思想;谁的观念?是“我的”观念;谁的判断?是“我的”判断;谁的钞票?是“我的”钞票;都是“我的……,我的……”。
那么,“我”到底是什么呢?
事实上并没有一个真正的“我”!
事实上,我们根本不知道自己是谁,因为从小就被外在各种的价值观念所占有,被物质的环境牵着鼻子走,成为外在环境的奴隶而不自知。为了我的身体、我的财产、我的家人、我的……,又哭、又笑、又欢喜、又懊恼,全都是为了“我的”,没有一样事情是为了“我”。这是多么的愚蠢呀!
仔细想想,我们刚出生时,头脑中本来没有知识、学问,也没有记忆,但是随着后天的学习,渐渐地会辨别事物的名字、形象以及数量的多少。然后又进一步做出诸如──“这对我有没有好处?对我好不好?”“谁是爱我的?谁是不爱我的?”“我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等等价值判断。而且在长期社会化的过程中,为了让周遭的人所接纳,也渐渐学会了抹灭自己真正的声音,掩饰自己真正的感情。
于是,口是心非久了,连自己真实的感觉都无法体会,也失去了辨别事物真相的能力。身心往往处在无法主宰、无法掌控的情况之下。
真正的自我,应该是能够主宰自己,能够差遣、调配、控制自己的身心活动,自己能够做得了主,这个才是自我。应该要向东走,就不会往西去;能够主宰自己的双手去救人、助人,而不是杀人、不是打人;也能够主宰自己的心,让它生起惭愧心、谦虚心,而不是骄傲心、自大心。
可是我们往往易受环境影响而转变,随着环境而动摇,以佛教的说法,那是随“业力”而转。“业力”简单的说,就是过去的无量世,一生一生所做的一切善、恶,在现世得到的一切结果。
我相信任何人都不希望自己变成环境的附属品,都希望做一个能够主宰自己的人。也就是不要随着业力而转,这就要靠愿心和愿力来转变。否则只有随波逐流,随着环境的“风”在转,随着别人的脚步起舞,成为环境的附属品,而不是转变环境的人。
尽心尽力做自己能做的,学自己应该学的,承担自己应该承担的,尽量的付出,从中不断的修正自己,这就是找回自我最好的方法。
希望大家,也祝福大家能够找回自己。(未完明天待续)
在人生的路上,我们总是习惯往外看,在外界的纷乱中迷失了自己的初心,这时,何不试着内观。在重新审视自己、认识自己的过程里找到一个真实的“我”。圣严法师以佛法的智慧,教导我们如何面对人生、如何放下欲望、如何克服执着、如何安心、自我成长、忏悔与责任......让我们在圣严法师的带领下,找回真正的自我,找到生命真正的喜悦,活出智慧的人生!
第一篇掌握人生方向盘
不再空虚无奈
现在大部分人的生活,几乎就是日复一日地上班、下班,好象没有什么重心可言,内心常感觉到空洞无聊,即使是看电影、唱KTV、打保龄球、登山、旅游,有种种的休闲活动和娱乐,仍然没有办法弥补内心的空虚,也不知道该用什么方式来解决。
现代人的情况如此,古代人也差不多,我相信未来的人也会有这种情况。可以说这种空虚感,是任何一个时代的人都有的。为什么会空虚?什么叫作空虚?
当一个人不知道自己生存在这个世界上的目的是什么的时候,就会感到空虚。很多人日子一天一天过,好象就是为了把肚皮喂饱,让身体有地方住,满足了衣食住行所需,就觉得够了。仿佛“开门七件事”,就是我们生活的全部。
可是当饭吃饱了,衣服有得穿,房子有得住,也有自己的车子了,日子过得虽然不是最好,但还过得去的时候,就开始思索人生究竟还有什么呢?如果找不到方向和目标,心中茫茫然的,空虚感就会出现了。
空虚的原因,往往是无聊和无奈。像一条在茫茫大海里的船一样,没有尽头也没有方向,又没有大风大浪的刺激。好象随便往哪边开都是一样,即使不动也无所谓。只是,不动时好象没事可做,动了又觉得不是自己的方向而感到无聊,最后陷入一种茫茫然的空虚感当中。有这种空虚感的时候,无论是打保龄球、看电影、喝酒、去卡拉OK、看MTV等,各种各样刺激的娱乐,都不可能给你一种真正落实的安慰感,不过是暂时麻醉了你、刺激了你,让你的感觉因忙着一件事情而产生移情作用。一旦时间过了,空虚感又会回来,实际上内心永远是空虚的。
另外一种情况是,当想求的求不到,希望获得的得不到,一次一次的落空;想要努力又努力不上去,想要往上爬也爬不上去,日子就会过得非常无奈、难过。
我说:“好呀,你打算怎么修行?”
他说:“我要出家。”
我说:“好呀,让你出家。”
出了家以后,他天天希望受戒。于是,我就让他去受戒。受了戒以后,他又天天希望开悟。偏偏开悟这件事,不容易如其所愿。结果,有一天他对我说:“师父,我想我不适合出家,也不适合修行。我觉得很无聊,一天到晚,一天一天的过。我是在家人的时候,也是过日子;出了家以后,也是这么过日子。还是一样吃饭、睡觉、上厕所。我现在觉得很无聊,我想我不适合出家,还是回家好了。”
这种人的空虚、无聊,就在于他不断追求一个比现在更好的东西,可是追求是没有止境的,因为永远都有更好的东西在前面。只有追求到最后进了棺材,才会告一段落,因为再也没有机会了。即使是这样,临到死的时候,他还是会觉得空虚,因为:“要的东西还没有追求到,怎么就要死了?”
以我个人来说,身为一个学佛的人,我觉得人生非常充实,非常踏实。为什么?因为我知道我现在所作所为的目的是什么,也知道我现在接受的一切是为了什么──这都是因果而来的:现在所得,过去所造;未来所得,现在所作。现在我得到的就是过去的因果,而我现在的所作所为,我的努力,都是为了准备好我未来的方向。
当一个人的生命没有目的,欠缺意义,生活便会显得十分空虚,甚至像行尸走肉一般。我曾经说过,人生的目的是来受报、还愿的;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则是在于奉献,自利利人、成己成人、增长福慧。
如果真有这样的体会和这样的实践,你的生活或生命,一定不会是空虚无奈的了!(未完明天待续)
第四篇自我肯定、自我成长、自我消融
别不知不觉浪费了生命
要看清自己的缺点是很不容易的,大部分的人都认为自己没有杀人放火,没有做土匪强盗,当然是个好人,怎么会有什么缺点?可是大家都没发觉,自己在人前人后其实是有差异的。例如在利益交关时,心里难免有亲疏厚薄的分别;当别人发生事情时,也常常生起“莫管他人瓦上霜”的念头,心里会想:“这是人家的事,人家好是他家的事,人家坏我们也帮不了他的忙,管他去!”这种心态,究竟是好心呢?还是坏心?我们常常做了坏事,说了坏话,存了坏心,却不知道自己已犯了过失。这是因为大家习以为常,没有想到这样其实是错的。可是佛法里的修行方法,像念佛、拜佛、打坐,还有诵经,都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自我,发现自己的缺点,并且更进一步肯定自我。而这些方法都是非常简易、人人可做的。
透过念佛、打坐,我们比较容易看清自己的存心,当一个念头出现时,我们会想:“这是对自己有利,还是不利?”“是对人有益,还是无益?”“是损人不利己,还是损己不利人?”像这些细微的念头,均能一一判断出来,并适时纠正自己。我们平日常常不知不觉就把时间花在闲谈、杂话、做无聊的事情上,这究竟是好还是不好呢?表面上看起来没什么不好,又没有做坏事,只是无聊地说说、做做罢了。其实,这就是在浪费生命,不仅无益于自己的身心健康,对家庭、社会,对其他人也都没有用。事实上,只要不好好运用自己的生命,不能物尽其用地发挥自己的能力,就是浪费生命,这本身就是一件坏事。
从正面积极的态度来看,我们不仅要消极地不做恶事,还要积极地努力做好事。信佛、学佛,可以藉由定课来训练自己,譬如每天都要打坐、念佛、忏悔的人,如果有一天没做到,就会觉得自己浪费了生命,十分不应该。这样,你对自己才能够肯定,你的自我也才能够坚强起来,否则很容易陷入醉生梦死之中,成天悠悠忽忽、迷迷糊糊过日子。也许你会认为醉生梦死没什么不好啊,反正生活不都是吃饭、睡觉吗?但是你可曾想过:“别人吃了饭在做什么?你吃了饭又在做什么?”还有“别人睡觉以后在做什么?你睡觉以后又在做什么?”如果你连这些都没有思考过的话,那就遑论了解自我了。
像这些问题,我们平常很少想到。但是如果你是一个经常反观自心的人,会很容易注意到自己的问题,有哪些不应该做的你做了,或者应该做的你还没有做。透过这些自省,你对自己会愈来愈清楚;如果又能逐渐改善自己的缺失,你就会对自我愈来愈肯定,愈来愈有信心,愈来愈能够指挥自己、掌握自己,这时候,自我的信心就建立起来了。(未完明天待续)
在人生的路上,我们总是习惯往外看,在外界的纷乱中迷失了自己的初心,这时,何不试着内观。在重新审视自己、认识自己的过程里找到一个真实的“我”。圣严法师以佛法的智慧,教导我们如何面对人生、如何放下欲望、如何克服执着、如何安心、自我成长、忏悔与责任......让我们在圣严法师的带领下,找回真正的自我,找到生命真正的喜悦,活出智慧的人生!
第一篇掌握人生方向盘
忙得快乐,累得欢喜
各行各业,凡是想成功的人,生活都十分忙碌,往往弄得吃也不得安宁,睡也不得安宁。为了名利,一天到晚辗转在世俗尘劳中。到底我们每天这样忙碌奔波,为的是什么?在有限的生命中,我们真正应该追求的又是什么呢?
还有,一般人都在想:“为谁辛苦为谁忙?”忙忙碌碌一辈子,结果是前人种树,后人乘凉。人家栽了树给我们乘凉,觉得很好;我们栽了树让人家乘凉,就觉得不划算、不甘愿。努力的成果让别人享受,好像我们就是白费工夫、白忙一场。相反地,对于享受别人努力的成果,却认为“不乘凉白不乘凉,不吃白不吃”,仿佛这些都是应该得的一样。
其实,当前世界环境和人类社会所有的一切,都是经过累世祖先努力积累下来的。我们继承了列祖列宗——不仅仅是中国人,还包括全世界所有人类,世世代代的文化与智慧,才能有现在这样的文明。
我们享受的同时,可曾思考:我们承继了多少前人的恩泽?得到了多少别人的利益?如果不努力,是不是对不起过去的祖先以及后世的子孙?
从佛法的立场来看,人生忙碌的目的应该是为了成就功德。所谓“功德”,讲得通俗一些,就是我们在生命过程中的成绩。那么,是什么样的成绩呢?
人一生的寿命不过数十年,非常短暂,活动的范围、能够接触到的人和事也是很有限的。但是,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努力为社会整体做贡献,就会创造出全人类共同的生命价值,连带也会创造出我们所处的时代的历史价值。这就是功德,就是生命的成绩。
佛教也认为,我们的生命是无限的。在时间上,有过去无量的生生世世以及未来无量的生生世世;我们会一生一生地轮回下去,直到究竟成佛为止,也就是最终的圆满。在空间上,我们所处的地球,娑婆世界、三千大千世界之外,还有无量十方世界。因此,我们除了要对现在这一生负责任之外,对于过去无量生所造的种种业力,以及未来世的因缘果报,也要尽责任。而且不仅要对个人尽责,也要对地球上所有的人类和生命体尽责;甚至对地球以外无量世界中的一切众生,尽起责任来。
所以,我们必须努力。除了为自己的前程努力,也为了如恒河沙数那么多的十方世界一切众生努力。不仅仅要在我们的世界建设人间净土,也希望把净土建立到十方世界去。这样,我们永远的忙,永远的累,都是值得的。
佛菩萨是永远不休息的。我们凡夫工作多了、累了,就想要休假,菩萨却不会说:“我今天休假!”如果是这样,那我们念观世音菩萨岂不是不灵了?事实上我们随时随地念观世音菩萨,观世音菩萨就随时随地都会来加持我们,在台湾念观世音菩萨有用,在印度念有用,在美国念也有用;在我们的地球世界念有用,在他方世界念也有用。菩萨处处都去,时时都在,菩萨是没有休息的。
那么菩萨成了佛,是不是就应该休息了呢?释迦牟尼佛在没有成佛以前,辛辛苦苦地修行;证得佛果之后,也未曾停歇,依旧是辛辛苦苦地度众生。从恒河的两岸,东奔西走,过了四十多年“席不暇暖”的日子,一直到他将要涅槃的时候,都还在说法度众生,也从未抱怨自己的忙和累。
只要能做到“忙、忙、忙,忙得好快乐,累、累、累,累得很欢喜”,用智慧来发光,用慈悲心来发热,为了成就功德、缔造生命的成绩而忙,这样的忙碌就会有意义,就是菩萨的精神。(未完明天待续)
第四篇自我肯定、自我成长、自我消融
永远的功课
每个人对于自己的优缺点都必须有充分的了解,对自己的优点要谦虚,对自己的缺点则要改正,如此才能提升自己,并迈人自我成长的阶段。俗语说:“学无止境。”自我的成长与人品的提升更是永远的功课,不是即刻就能完成的。提升的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了解自己的缺点和优点,然后改正缺点,增长优点。事实上,人的缺点是永远修正不完的,因此我们一定要进步到第二个阶段,那就是不要过于担心自己的缺点和优点。否则总是只看到自己,相对地便会忽略其他人的感受。
因此,自我成长最好的办法,应该是多为他人设想。所谓“知己知彼”,知道自己的优、缺点以后,就要进一步了解他人。了解他人的目的并非要打败他,或是与对方竞争,比较高下、胜负,而是为了要学习。我们可以先从自己周遭的人学习起,譬如一个家庭,如果丈夫能常常看到太太的优点,太太也能常常看到先生的优点;孩子常常看到父母的优点,父母也能常常看到孩子的优点。如此,这个家庭一定能互相尊重,也能互相学习成长。也许有人会说:“跟孩子能学到什么?”其实,从孩子身上可以学到很多。例如从孩子的表现,以及在处理孩子问题的过程当中,你会产生智慧和慈悲。从这个角度来看,孩子就是你的老师。所以多发现并学习其他人的优点,便是成长自己的第三个阶段。我们不仅要多发掘朋友或家人的优点,对于在不同场合所遇到的任何人,也都要把他们当成是我们学习的对象。
就如孔子“入太庙,每事问”,或是看到种田的人,会说,“我不如老农”。连孔夫子都觉得他不知道的事情太多,这种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效法的。此外,“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因此我们生活环境中所有的人,乃至所有的事,所有的现象,都能让我们学习。对于别人的优点,我们要学习,但对于别人的缺点,我们既然已经知道,也不必假装没看到,更不可以故意把缺点讲成优点,让别人误会,变得是非不分、没有好坏标准,其结果一定是害己害人。
但是,有时我们所认为的缺点,在对方而言可能是引以为傲的部分,而他自己也觉得没必要改进。此时,应该避免争执,不要造成彼此的困扰。既然你认为那是缺点,就把它当成是借鉴,提醒自己不要像他一样。当然,我们也可以委婉地提醒对方,并给予建议,但不要用指责的方式,也不要强迫他非改不可。如果对方不能接受,那就包容他:能包容他,也是自己的一种成长。(未完明天待续)
在人生的路上,我们总是习惯往外看,在外界的纷乱中迷失了自己的初心,这时,何不试着内观。在重新审视自己、认识自己的过程里找到一个真实的“我”。圣严法师以佛法的智慧,教导我们如何面对人生、如何放下欲望、如何克服执着、如何安心、自我成长、忏悔与责任......让我们在圣严法师的带领下,找回真正的自我,找到生命真正的喜悦,活出智慧的人生!
第一篇掌握人生方向盘
圆满的生涯规划
“生涯规划”这个说法,现在相当流行。不过一般人所说的生涯规划,都只着重从生到死的这一段过程,仅就个人有限生命来做规划,对于如何达到生命的究竟圆满,就不在规划的范围之内了。从佛法的角度来看,所谓的生涯还不仅仅是我们这一生从生到死短暂的过程,而是延续到永恒的、无限无穷的生命过程。
而且,大部分人的生涯规划都太偏重外在价值,只是在知识和工作的层面上打转。正确的生涯规划应该从内在的反省做起,规划整个生命的品质,找到人生的平衡点,这才是圆满的人生规划。
也就是说,真正的生涯规划应该包括“有形”和“无形”两种。有形的是外在的,物质的、生活形态的规划,无形的则是生命内在的、涵养的成长,也就是我们的人格、人品的成长。把外在的和内在的规划联合起来,才是我们这一生的生涯规划。
在谈生涯规划的时候,我也经常提供给大家两个原则:第一要有“方向感”,第二要有“立足点”。立足点与方向感是相辅相成的。一个人如果没有立足点,就没有着力处,就像是没有锚的船;如果少了方向感,就像是行船在大海中,没有指北针指引方向,很容易走人歧途,非常危险。
此外,从懂事开始,我们就应该有生涯规划。所谓懂事,不是以年龄为准,而是以人的心理和生理成长为标准的。也就是说,当我们身心到达成熟的时候,就应该开始为自己的生涯做规划。
孔子说:“吾十有五而有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讲这些话的时候,已经是成熟的大思想家了。一般十几岁的青少年,并不懂得什么叫生涯,人生的方向也还不清楚,更遑论规划了。这时候,需要靠父母、学校、社会以及各种媒体,教导青少年为自己的未来做规划,告诉他们该如何来因应未来的世界。
帮助青少年规划生涯,是要引导出他们的方向,所以在教育制度上,也应该依照每个孩子的智能、性向与性格的发展,让他们了解自己的天份和天资,并依着自己所具备的条件去发展,进一步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人生观。譬如说:小孩子喜欢画画,就让他朝绘画方面发展,喜欢音乐的孩子,就朝歌唱或弹奏乐器发展;喜欢写作的,就让他朝文学方面发展。
至于成年人做生涯规划,情形也是一样的。一方面要了解自己的内在才能,另一方面也要了解自己的外在资源。一旦清楚自己的才能倾向,以及外在资源的多寡,就能找到人生的方向,做好生涯的规划。
当然,每个人的体能、智能不同,环境、教育条件不一样,所以并不是在什么年龄,就一定得要做什么。生涯规划也不一定要跟别人一样,但是至少一定要有方向感,这样才会知道自己努力的方向,未来要往哪里去。(未完明天待续)
在人生的路上,我们总是习惯往外看,在外界的纷乱中迷失了自己的初心,这时,何不试着内观。在重新审视自己、认识自己的过程里找到一个真实的“我”。圣严法师以佛法的智慧,教导我们如何面对人生、如何放下欲望、如何克服执着、如何安心、自我成长、忏悔与责任......让我们在圣严法师的带领下,找回真正的自我,找到生命真正的喜悦,活出智慧的人生!
第一篇掌握人生方向盘
方向感
“建立生命的方向感”是我这几年所积极提倡的一个观念,我经常在许多对年轻人演讲、谈话的场合中,提到这个观念。
其实不一定是年轻人,中年人、老年人也都应该有方向感。因为中年人若没有了方向感,很容易身陷“人到中年百事哀”的困境;老年人没有了方向感,则容易陷入一种末日将至的恐惧当中。
因此,在我们的一生当中,一定要不断增强自己的方向感。有了长远的生涯规划,人生才不会茫然无依、误入歧途。
所谓生命的方向,其实就是生命的目标。首先要确立主要方向,次要的目标、次要的方向才不会有偏差。主要的目标确立之后,所有次要的目标,都必须在这个方向内进行。工作可以改换,职业可以更易,工作的环境也可以变动,唯一不变的就是要朝这个方向努力。如果我们没有一个主要的、永远的大目标,便很容易迷失方向。
在实践的过程中,还必须时时以主要目标作为修正的准绳。例如说你最大的目标是要为国家、社会谋福利,但害了人以后也可以得到一笔非法之财,或是做了某件坏事以后也可以拥有很大的权力,那这样的事你能做吗?当然不能做,因为这违背了你自己所设定的大目标。
那么,该如何决定我们的目标呢?
要以自己所具备的条件、再加上所处的环境以及时代背景,来决定方向。我们不一定要做一个伟大的或是成功的人物,但必须要能够培养完美的人格,以及实现安身立命。其中身心的平安,应该是最重要的目标。
很多人常常误会方向感的意思,以为方向感就一定是要做什么大事。这样的决心固然很好,可是环境不一定许可你完成。譬如你想要赚大钱,或是想要成为一个大企业家,这虽然很好,但是钱赚不成的时候,大企业家做不成的时候,也还是要活下去,不能因此失去生命的目标。更何况无论是赚钱,或是成为企业家,都不应该是生命真正的方向。
真正的方向应该是:一生当中不要违背自己的身心安定、健康、安全和大众的幸福,这才是人生的大方向。
以我来说,由于我了解自己的能力,也知道我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所以我不会迷失方向。如果有人邀我去做其他和我的方向背道而驰的事,就算开出很好的条件,我也不会受到诱惑,因为那不是我的方向。
毅力对方向感的确立非常重要,一旦决定了方向以后,就不要再朝三暮四、三心二意。虽然人生的道路有种种的阻碍、困难,但只要我们的方向不变,再怎么艰难的路,不管是大路还是小路,终究会走出一条自己的路。(未完明天待续)
第四篇自我肯定、自我成长、自我消融
时时怀抱感恩的心
在自我修炼的过程中,当我们达到“自我肯定”、“自我成长”之后,一定要做到“自我消融”,才算是真正的自我完成,否则很容易产生傲慢心。而其方法和自我成长、自我肯定完全不同,其重点是在于惭愧和忏悔心的升起。如果有“惭愧心”,就会觉得自己做得不够、努力不够,没有做到最好。而对自己所获得的成就和成功升起惭愧心,就会惭愧自己得到的太多,付出的太少,回馈的太少,而接受的利益太多。所以佛教徒在功德回向时,总会特别提到要“上报四重恩”,意即要报国家、父母、三宝与众生的恩。
所谓国家恩,是指整体的社会,包含政府及全体人民,因为我们能安居乐业地生活,都是国家给的保障,故要报国家恩;而报父母恩,就是要想到父母生养我们的恩情;至于三宝恩,是指佛法,佛法给我们的很多。但并非一定要看很多经典,或是上很多佛学的课程,才能得到佛法的好处。其实只要听闻一句,甚至数句佛法,就可以转变我们的人生观,一生受用不尽。
我在十几岁时,听到佛法中讲述如何把颠倒的观念变成正念,我这才发现,一般的人都是用颠倒的方向看世界,之所以颠倒的原因,是因为自私心;如果我们不以自私心看世界,就不会烦恼,也不会自以为理所当然地向这个世界有所要求,生命中没有过多的要求,便会过得很快乐。就是因为这样的观念,让我一生受用不尽,因此我对三宝产生无限的感恩,而希望能永远奉献三宝。
另外,我们要感恩的是众生。所谓的“众生”,是指所有的人,包括我们生命中间接、直接接触的人,乃至于古代及历史上所有的人。古往今来,有很多的人我们根本不认识,也许连名字都不知道,但是我们却都受过他们的恩惠。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人类的历史文化和文明,不是一个人就能发明成就的,而是过去许许多多人的智慧与努力所累积的结晶,才能让今日的我们坐享其成,对于这些我们都要感恩。时时以感恩的心来过生活,“自我”就会消融。因为知道宇宙之大,个人实在是太渺小了,一个人所知、所能、所奉献的,都是微不足道的,但反观我们所接受的恩惠,却太多、太大了。如果真的能如此自省、觉察,就是懂得自我消融,能生活在“自我消融”的状态中,虽然我们现在还没有成为菩萨、成为佛,至少傲慢心及自以为是的心,就不会那么强烈了。
此外,还有一种自我消融的方法就是忏悔,虽然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但为了自己的自私自利,而伤害众生或伤害人,就应该要忏悔。忏悔是表示知道自己的过失,非常对不起他人,而心中有所愧疚。忏悔之后,仍必须负起对他人的责任;也唯有负起责任,愧疚感才会减轻、减少。
其实,愧疚心的减少是为了让自己安心,因为愧疚心就是痛苦的我,只有真正负起责任,痛苦才能减少。所以,在奉献他人时,才知道并不是为了求回馈,而是为了报答别人让我们有机会减轻痛苦的恩。
奉献他人是为了报恩,忏悔是为了改进自己,如此,我们的自我中心自然而然会愈来愈少。自我中心愈少,智慧就会增长,慈悲心也会愈增加,烦恼也就愈少,过失也就愈少。虽然还没有到达成佛的境界,但是如果能持之以恒,一点一滴地慢慢增加、慢慢提升,当提升到“动者恒动,静者恒静”的境界自然出现时,便是烦恼永远不动、智慧永远不停、慈悲永远不止了!(完)
在人生的路上,我们总是习惯往外看,在外界的纷乱中迷失了自己的初心,这时,何不试着内观。在重新审视自己、认识自己的过程里找到一个真实的“我”。圣严法师以佛法的智慧,教导我们如何面对人生、如何放下欲望、如何克服执着、如何安心、自我成长、忏悔与责任......让我们在圣严法师的带领下,找回真正的自我,找到生命真正的喜悦,活出智慧的人生!
第一篇掌握人生方向盘
不再空虚的人生
目前一般人的物质生活,基本上是不虞匮乏的,但是这并不代表我们的生活内涵也因此而提升。毕竟我们是人而不是动物,动物只要满足了本能,它的生命也就完成了。可是我们人不只是这样,如果人的存在仅是为了满足本能,那我们跟其他的动物有什么不一样呢?
现在整个世界都在追求物质的满足,可是物质生活只能让我们的五官得到刺激、麻痹,而不能让我们的心灵得到净化,也不能让我们真正感到充实。因为物质的享受和刺激,都只是暂时的,一时间可能得到一些安慰,过了以后就会觉得空虚。不少人为了弥补精神上的空虚,只好去花天酒地,从此投人声色犬马、灯红酒绿之中。
就这样,一个人从生到死,由于空虚而追求满足,一面追求,一面又感到空虚,因为空虚,又再追求满足,但却更感到空虚。就这样周而复始,恶性循环下去,直到临命终时仍是充满无奈、空虚和悲哀!作为一个人而言,这是非常遗憾的事!
所以,要提升生活的内涵,使我们的精神生活不至于贫乏,必须从净化自己的内心做起。但是,仅仅在口头上谈生活内涵,那是纸上谈兵;如果不能真正充实我们的精神生活,都不过是空虚的夸夸其谈。
那么,要如何提升生活内涵,达到精神满足呢?
有的人用艺术修养来提升自己,也有人用思想或哲学来充实自己。可是就算是一流的画家、思想家、学者,当他们在作画、看书、教学或在欣赏艺术品的时候,也许心中是满足的;在想象推论的时候、在写文章的时候,或者在滔滔不绝地辩论的时候,好像自信满满,蛮充实的,可是一旦离开了这些,还是会感到空虚。
我们都听过“高处不胜寒”、“时不我予”、“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这类话,可见哲学家也有哲学家的寂寞,伟大人物也有伟大人物的寂寞。既然有寂寞感,就表示他们的生活并不是真正充实的。
从宗教的观点来看,唯有宗教的信仰和宗教的修持以及宗教生活的体验,才是人类精神生活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人生才不会空虚,也不会感到寂寞。
以我个人来说,虽然现在我是身无长物、孤单一人,表面上看起来好像很空虚,但是当我心中念佛时,佛就和我在一起;当我心中念菩萨时,菩萨就在我面前;同样地,当我心中想到众生时,众生就跟我在一起;当我想到西方极乐世界时,当下我就如同在西方极乐世界了。如此一来,当然就不会感到空虚和寂寞。
虽然人的生命是很脆弱的,我们的时间、体力往往也不够用。可是就是因为生命太短暂,能力也不足,所以更要充分地、积极地奉献自己。如果能够具备宗教的信心,那就更好了,只是这个信心并不是虚无空洞的,而是透过自己的实践与深刻体会得到的。
所谓实践,以佛教来说,就是学习佛、菩萨们付出和奉献的精神,而在学习付出奉献的过程中,人的生命便会因此而获得充实。(未完明天待续)
在人生的路上,我们总是习惯往外看,在外界的纷乱中迷失了自己的初心,这时,何不试着内观。在重新审视自己、认识自己的过程里找到一个真实的“我”。圣严法师以佛法的智慧,教导我们如何面对人生、如何放下欲望、如何克服执着、如何安心、自我成长、忏悔与责任......让我们在圣严法师的带领下,找回真正的自我,找到生命真正的喜悦,活出智慧的人生!
第一篇掌握人生方向盘
不再空虚的人生
在汲汲营营、忙忙碌碌的生活中,你可曾想过人生在世的意义和价值究竟是什么?是来吃饭的?穿衣服的?还是来赚钱、求名、与人争斗的?
很多人就是在贪生怕死、贪名求利、你争我夺中,一天一天过下去的。看到大家要的我也要,大家不要的我也不要。以为很多人都要的,那就一定是好的,所以抢着要,但是从来不去思考,自己是不是真的需要。反正大家都要的我就要,大家都不要的就立刻把它丢掉,因为既然大家都不要,我还要它做什么?
就像蚂蚁一样,通常只要一只蚂蚁嗅到了有味道的东西,其他的蚂蚁统统都会围过去。可是这不是人的行径。人应该有“我要的不一定是人家要的,人家要的不一定是我要的”这样的观念,这才是真正独立的人格。可是,一般人多半喜欢跟着别人起哄,这是很悲哀的一种现象。
一个人如果活着而没有目的,一定会非常空虚,觉得生命没有价值,像行尸走肉一般,那又何必活受罪?不仅生存本身变成多余的,而且也白白浪费世界许多资源。
但是生命一定有它的原因,也一定代表某些意义。它的目的是什么?最后会到哪儿去?又会成为什么呢?
以佛教的观点来看,人生的目的,凡夫是来受报还债,佛菩萨则是来还愿。如果知道人身难得,能够知善知恶、为善去恶,人生就有了意义;如果又能进一步积极奉献、自利利人,这就是人生的价值。
所谓“受报”指的是:我们必须要为我们所造的、所做的、所想的、所说的行为负责任。我们的生命,无非是自作自受,过去世造的因,以及这一生的善行、恶行,结合成现在这样一个人生,便是生命之所以存在的原因。
但是,仅以一生短暂的时间来看,很多现象看似不公平,也没有办法解释。譬如,有的人在这一生非常努力,但就是不成功;有的人并没有怎么努力,却一帆风顺,左右逢源。表面上看起来很不公平,其实这要追溯到过去世,以及一世一世、无量的过去世之中,我们曾经所造的种种行为,尚未受报的就可能在这一生中受报,也可能在未来生才受报。而我们所做的种种行为,有好的,也有坏的,造好的业受福报,造恶的业就要受苦报。
至于人生的价值是什么?很多人认为人生的价值就是有钱、有地位、有名望、让人家看得起。譬如,在外面做了官,衣锦还乡,让家乡的亲人、邻居、朋友都风光一下,不但表现了你的个人价值,地方上也因你而有了光彩。但这是不是真正的价值呢?
真正的价值应该不在于显耀家族的虚荣,而是在于你所做的实质贡献。如果你是投机取巧、巧取豪夺而得到的名利权势,即使一时间很风光,也没有真正的价值可言。因为这个价值是负面的,造的是恶业,将来是要受报偿还的。
因此我们可以说:有多少奉献就有多少价值。比方说,我这个人有什么价值?我在这一段时间里为大家说佛法,这就是我的价值。如果这一段时间中,我在睡觉、吃饭和同人家吵架,那就没有价值了。人生的价值必须建立在对人有益,而且对自己的成长也有帮助上。
虽然我们凡夫是来受报还债的,但是也不妨学习佛菩萨的精神,为自己的人生发一个愿。这个愿可大可小,可以小到只是许愿:“我这一生之中要做个好人。”许愿自己在这一生中,不做坏事、不偷懒、不投机取巧,尽心、尽力、尽自己的责任。即使这一生做不好也没有关系,因为还有来生可以努力。这样的人生,就是有价值、有意义,而且充满希望的。(未完明天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