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读一点,《找回自己》(一)


在人生的路上,我们总是习惯往外看,在外界的纷乱中迷失了自己的初心,这时,何不试着内观。在重新审视自己、认识自己的过程里找到一个真实的“我”。圣严法师佛法智慧,教导我们如何面对人生、如何放下欲望、如何克服执着、如何安心、自我成长、忏悔与责任......让我们在圣严法师的带领下,找回真正的自我,找到生命真正的喜悦,活出智慧的人生!

第一篇掌握人生方向盘

找回真正的自我

相信没有人会承认自己不知道自己是谁。你一定会说:“我就是我啊。”但是你可曾想过,我们所认为的“我”,或者“自我”究竟是什么?你可能因为从小到现在,大家都叫你这个名字,你也已经听惯了,就觉得这个名字就是我,我就是这个名字。

你也可能会认为:“我的身体是我,我的家是我,我的思想是我,我的能力是我,我的财产是我,还有我的太太,我的先生,我的孩子,都是我的。”但是在这些话里,出现的只有“我的……”、“我的……”,就是没有说出究竟什么是“我”。

例如:这是谁的身体?是“我的”身体;谁的思想?是“我的”思想;谁的观念?是“我的”观念;谁的判断?是“我的”判断;谁的钞票?是“我的”钞票;都是“我的……,我的……”。

那么,“我”到底是什么呢?

事实上并没有一个真正的“我”!

事实上,我们根本不知道自己是谁,因为从小就被外在各种的价值观念所占有,被物质的环境牵着鼻子走,成为外在环境的奴隶而不自知。为了我的身体、我的财产、我的家人、我的……,又哭、又笑、又欢喜、又懊恼,全都是为了“我的”,没有一样事情是为了“我”。这是多么的愚蠢呀!

仔细想想,我们刚出生时,头脑中本来没有知识、学问,也没有记忆,但是随着后天的学习,渐渐地会辨别事物的名字、形象以及数量的多少。然后又进一步做出诸如──“这对我有没有好处?对我好不好?”“谁是爱我的?谁是不爱我的?”“我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等等价值判断。而且在长期社会化的过程中,为了让周遭的人所接纳,也渐渐学会了抹灭自己真正的声音,掩饰自己真正的感情

于是,口是心非久了,连自己真实的感觉都无法体会,也失去了辨别事物真相的能力。身心往往处在无法主宰、无法掌控的情况之下。

真正的自我,应该是能够主宰自己,能够差遣、调配、控制自己的身心活动,自己能够做得了主,这个才是自我。应该要向东走,就不会往西去;能够主宰自己的双手去救人、助人,而不是杀人、不是打人;也能够主宰自己的心,让它生起惭愧心、谦虚心,而不是骄傲心、自大心。

可是我们往往易受环境影响而转变,随着环境而动摇,以佛教的说法,那是随“业力”而转。“业力”简单的说,就是过去的无量世,一生一生所做的一切善、恶,在现世得到的一切结果。

我相信任何人都不希望自己变成环境的附属品,都希望做一个能够主宰自己的人。也就是不要随着业力而转,这就要靠愿心和愿力来转变。否则只有随波逐流,随着环境的“风”在转,随着别人的脚步起舞,成为环境的附属品,而不是转变环境的人。

尽心尽力做自己能做的,学自己应该学的,承担自己应该承担的,尽量的付出,从中不断的修正自己,这就是找回自我最好的方法。

希望大家,也祝福大家能够找回自己。(未完明天待续)

在人生的路上,我们总是习惯往外看,在外界的纷乱中迷失了自己的初心,这时,何不试着内观。在重新审视自己、认识自己的过程里找到一个真实的“我”。圣严法师以佛法的智慧,教导我们如何面对人生、如何放下欲望、如何克服执着、如何安心、自我成长、忏悔与责任......让我们在圣严法师的带领下,找回真正的自我,找到生命真正的喜悦,活出智慧的人生!

第一篇掌握人生方向盘

找回真正的自我

相信没有人会承认自己不知道自己是谁。你一定会说:“我就是我啊。”但是你可曾想过,我们所认为的“我”,或者“自我”究竟是什么?你可能因为从小到现在,大家都叫你这个名字,你也已经听惯了,就觉得这个名字就是我,我就是这个名字。

你也可能会认为:“我的身体是我,我的家是我,我的思想是我,我的能力是我,我的财产是我,还有我的太太,我的先生,我的孩子,都是我的。”但是在这些话里,出现的只有“我的……”、“我的……”,就是没有说出究竟什么是“我”。

例如:这是谁的身体?是“我的”身体;谁的思想?是“我的”思想;谁的观念?是“我的”观念;谁的判断?是“我的”判断;谁的钞票?是“我的”钞票;都是“我的……,我的……”。

那么,“我”到底是什么呢?

事实上并没有一个真正的“我”!

事实上,我们根本不知道自己是谁,因为从小就被外在各种的价值观念所占有,被物质的环境牵着鼻子走,成为外在环境的奴隶而不自知。为了我的身体、我的财产、我的家人、我的……,又哭、又笑、又欢喜、又懊恼,全都是为了“我的”,没有一样事情是为了“我”。这是多么的愚蠢呀!

仔细想想,我们刚出生时,头脑中本来没有知识、学问,也没有记忆,但是随着后天的学习,渐渐地会辨别事物的名字、形象以及数量的多少。然后又进一步做出诸如──“这对我有没有好处?对我好不好?”“谁是爱我的?谁是不爱我的?”“我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等等价值判断。而且在长期社会化的过程中,为了让周遭的人所接纳,也渐渐学会了抹灭自己真正的声音,掩饰自己真正的感情。

于是,口是心非久了,连自己真实的感觉都无法体会,也失去了辨别事物真相的能力。身心往往处在无法主宰、无法掌控的情况之下。

真正的自我,应该是能够主宰自己,能够差遣、调配、控制自己的身心活动,自己能够做得了主,这个才是自我。应该要向东走,就不会往西去;能够主宰自己的双手去救人、助人,而不是杀人、不是打人;也能够主宰自己的心,让它生起惭愧心、谦虚心,而不是骄傲心、自大心。

可是我们往往易受环境影响而转变,随着环境而动摇,以佛教的说法,那是随“业力”而转。“业力”简单的说,就是过去的无量世,一生一生所做的一切善、恶,在现世得到的一切结果。

我相信任何人都不希望自己变成环境的附属品,都希望做一个能够主宰自己的人。也就是不要随着业力而转,这就要靠愿心和愿力来转变。否则只有随波逐流,随着环境的“风”在转,随着别人的脚步起舞,成为环境的附属品,而不是转变环境的人。

尽心尽力做自己能做的,学自己应该学的,承担自己应该承担的,尽量的付出,从中不断的修正自己,这就是找回自我最好的方法。

希望大家,也祝福大家能够找回自己。(未完明天待续)

在人生的路上,我们总是习惯往外看,在外界的纷乱中迷失了自己的初心,这时,何不试着内观。在重新审视自己、认识自己的过程里找到一个真实的“我”。圣严法师以佛法的智慧,教导我们如何面对人生、如何放下欲望、如何克服执着、如何安心、自我成长、忏悔与责任......让我们在圣严法师的带领下,找回真正的自我,找到生命真正的喜悦,活出智慧的人生!

第一篇掌握人生方向盘

不再空虚无奈

现在大部分人的生活,几乎就是日复一日地上班、下班,好象没有什么重心可言,内心常感觉到空洞无聊,即使是看电影、唱KTV、打保龄球、登山、旅游,有种种的休闲活动和娱乐,仍然没有办法弥补内心的空虚,也不知道该用什么方式来解决。

现代人的情况如此,古代人也差不多,我相信未来的人也会有这种情况。可以说这种空虚感,是任何一个时代的人都有的。为什么会空虚?什么叫作空虚?

当一个人不知道自己生存在这个世界上的目的是什么的时候,就会感到空虚。很多人日子一天一天过,好象就是为了把肚皮喂饱,让身体有地方住,满足了衣食住行所需,就觉得够了。仿佛“开门七件事”,就是我们生活的全部。

可是当饭吃饱了,衣服有得穿,房子有得住,也有自己的车子了,日子过得虽然不是最好,但还过得去的时候,就开始思索人生究竟还有什么呢?如果找不到方向和目标,心中茫茫然的,空虚感就会出现了。

空虚的原因,往往是无聊和无奈。像一条在茫茫大海里的船一样,没有尽头也没有方向,又没有大风大浪的刺激。好象随便往哪边开都是一样,即使不动也无所谓。只是,不动时好象没事可做,动了又觉得不是自己的方向而感到无聊,最后陷入一种茫茫然的空虚感当中。有这种空虚感的时候,无论是打保龄球、看电影、喝酒、去卡拉OK、看MTV等,各种各样刺激的娱乐,都不可能给你一种真正落实的安慰感,不过是暂时麻醉了你、刺激了你,让你的感觉因忙着一件事情而产生移情作用。一旦时间过了,空虚感又会回来,实际上内心永远是空虚的。

另外一种情况是,当想求的求不到,希望获得的得不到,一次一次的落空;想要努力又努力不上去,想要往上爬也爬不上去,日子就会过得非常无奈、难过。

曾有人跟我学佛,一开始就说:“师父,我要修行。”

我说:“好呀,你打算怎么修行?”

他说:“我要出家。”

我说:“好呀,让你出家。”

出了家以后,他天天希望受戒。于是,我就让他去受戒。受了戒以后,他又天天希望开悟。偏偏开悟这件事,不容易如其所愿。结果,有一天他对我说:“师父,我想我不适合出家,也不适合修行。我觉得很无聊,一天到晚,一天一天的过。我是在家人的时候,也是过日子;出了家以后,也是这么过日子。还是一样吃饭、睡觉、上厕所。我现在觉得很无聊,我想我不适合出家,还是回家好了。”

这种人的空虚、无聊,就在于他不断追求一个比现在更好的东西,可是追求是没有止境的,因为永远都有更好的东西在前面。只有追求到最后进了棺材,才会告一段落,因为再也没有机会了。即使是这样,临到死的时候,他还是会觉得空虚,因为:“要的东西还没有追求到,怎么就要死了?”

以我个人来说,身为一个学佛的人,我觉得人生非常充实,非常踏实。为什么?因为我知道我现在所作所为的目的是什么,也知道我现在接受的一切是为了什么──这都是因果而来的:现在所得,过去所造;未来所得,现在所作。现在我得到的就是过去的因果,而我现在的所作所为,我的努力,都是为了准备好我未来的方向。

当一个人的生命没有目的,欠缺意义,生活便会显得十分空虚,甚至像行尸走肉一般。我曾经说过,人生的目的是来受报、还愿的;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则是在于奉献,自利利人、成己成人、增长福慧。

如果真有这样的体会和这样的实践,你的生活或生命,一定不会是空虚无奈的了!(未完明天待续)

第四篇自我肯定、自我成长、自我消融

别不知不觉浪费了生命

要看清自己的缺点是很不容易的,大部分的人都认为自己没有杀人放火,没有做土匪强盗,当然是个好人,怎么会有什么缺点?可是大家都没发觉,自己在人前人后其实是有差异的。例如在利益交关时,心里难免有亲疏厚薄的分别;当别人发生事情时,也常常生起“莫管他人瓦上霜”的念头,心里会想:“这是人家的事,人家好是他家的事,人家坏我们也帮不了他的忙,管他去!”这种心态,究竟是好心呢?还是坏心?我们常常做了坏事,说了坏话,存了坏心,却不知道自己已犯了过失。这是因为大家习以为常,没有想到这样其实是错的。可是佛法里的修行方法,像念佛拜佛打坐,还有诵经,都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自我,发现自己的缺点,并且更进一步肯定自我。而这些方法都是非常简易、人人可做的。

透过念佛、打坐,我们比较容易看清自己的存心,当一个念头出现时,我们会想:“这是对自己有利,还是不利?”“是对人有益,还是无益?”“是损人不利己,还是损己不利人?”像这些细微的念头,均能一一判断出来,并适时纠正自己。我们平日常常不知不觉就把时间花在闲谈、杂话、做无聊的事情上,这究竟是好还是不好呢?表面上看起来没什么不好,又没有做坏事,只是无聊地说说、做做罢了。其实,这就是在浪费生命,不仅无益于自己的身心健康,对家庭、社会,对其他人也都没有用。事实上,只要不好好运用自己的生命,不能物尽其用地发挥自己的能力,就是浪费生命,这本身就是一件坏事。

从正面积极的态度来看,我们不仅要消极地不做恶事,还要积极地努力做好事。信佛、学佛,可以藉由定课来训练自己,譬如每天都要打坐、念佛、忏悔的人,如果有一天没做到,就会觉得自己浪费了生命,十分不应该。这样,你对自己才能够肯定,你的自我也才能够坚强起来,否则很容易陷入醉生梦死之中,成天悠悠忽忽、迷迷糊糊过日子。也许你会认为醉生梦死没什么不好啊,反正生活不都是吃饭、睡觉吗?但是你可曾想过:“别人吃了饭在做什么?你吃了饭又在做什么?”还有“别人睡觉以后在做什么?你睡觉以后又在做什么?”如果你连这些都没有思考过的话,那就遑论了解自我了。

像这些问题,我们平常很少想到。但是如果你是一个经常反观自心的人,会很容易注意到自己的问题,有哪些不应该做的你做了,或者应该做的你还没有做。透过这些自省,你对自己会愈来愈清楚;如果又能逐渐改善自己的缺失,你就会对自我愈来愈肯定,愈来愈有信心,愈来愈能够指挥自己、掌握自己,这时候,自我的信心就建立起来了。(未完明天待续)

在人生的路上,我们总是习惯往外看,在外界的纷乱中迷失了自己的初心,这时,何不试着内观。在重新审视自己、认识自己的过程里找到一个真实的“我”。圣严法师以佛法的智慧,教导我们如何面对人生、如何放下欲望、如何克服执着、如何安心、自我成长、忏悔与责任......让我们在圣严法师的带领下,找回真正的自我,找到生命真正的喜悦,活出智慧的人生!

第一篇掌握人生方向盘

忙得快乐,累得欢喜

各行各业,凡是想成功的人,生活都十分忙碌,往往弄得吃也不得安宁,睡也不得安宁。为了名利,一天到晚辗转在世俗尘劳中。到底我们每天这样忙碌奔波,为的是什么?在有限的生命中,我们真正应该追求的又是什么呢?

还有,一般人都在想:“为谁辛苦为谁忙?”忙忙碌碌一辈子,结果是前人种树,后人乘凉。人家栽了树给我们乘凉,觉得很好;我们栽了树让人家乘凉,就觉得不划算、不甘愿。努力的成果让别人享受,好像我们就是白费工夫、白忙一场。相反地,对于享受别人努力的成果,却认为“不乘凉白不乘凉,不吃白不吃”,仿佛这些都是应该得的一样。

其实,当前世界环境和人类社会所有的一切,都是经过累世祖先努力积累下来的。我们继承了列祖列宗——不仅仅是中国人,还包括全世界所有人类,世世代代的文化与智慧,才能有现在这样的文明。

我们享受的同时,可曾思考:我们承继了多少前人的恩泽?得到了多少别人的利益?如果不努力,是不是对不起过去的祖先以及后世的子孙?

从佛法的立场来看,人生忙碌的目的应该是为了成就功德。所谓“功德”,讲得通俗一些,就是我们在生命过程中的成绩。那么,是什么样的成绩呢?

人一生的寿命不过数十年,非常短暂,活动的范围、能够接触到的人和事也是很有限的。但是,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努力为社会整体做贡献,就会创造出全人类共同的生命价值,连带也会创造出我们所处的时代的历史价值。这就是功德,就是生命的成绩。

佛教也认为,我们的生命是无限的。在时间上,有过去无量的生生世世以及未来无量的生生世世;我们会一生一生地轮回下去,直到究竟成佛为止,也就是最终的圆满。在空间上,我们所处的地球,娑婆世界、三千大千世界之外,还有无量十方世界。因此,我们除了要对现在这一生负责任之外,对于过去无量生所造的种种业力,以及未来世因缘果报,也要尽责任。而且不仅要对个人尽责,也要对地球上所有的人类和生命体尽责;甚至对地球以外无量世界中的一切众生,尽起责任来。

所以,我们必须努力。除了为自己的前程努力,也为了如恒河沙数那么多的十方世界一切众生努力。不仅仅要在我们的世界建设人间净土,也希望把净土建立到十方世界去。这样,我们永远的忙,永远的累,都是值得的。

佛菩萨是永远不休息的。我们凡夫工作多了、累了,就想要休假,菩萨却不会说:“我今天休假!”如果是这样,那我们念观世音菩萨岂不是不灵了?事实上我们随时随地念观世音菩萨,观世音菩萨就随时随地都会来加持我们,在台湾念观世音菩萨有用,在印度念有用,在美国念也有用;在我们的地球世界念有用,在他方世界念也有用。菩萨处处都去,时时都在,菩萨是没有休息的。

那么菩萨成了佛,是不是就应该休息了呢?释迦牟尼佛在没有成佛以前,辛辛苦苦地修行;证得佛果之后,也未曾停歇,依旧是辛辛苦苦地度众生。从恒河的两岸,东奔西走,过了四十多年“席不暇暖”的日子,一直到他将要涅槃的时候,都还在说法度众生,也从未抱怨自己的忙和累。

只要能做到“忙、忙、忙,忙得好快乐,累、累、累,累得很欢喜”,用智慧来发光,用慈悲心来发热,为了成就功德、缔造生命的成绩而忙,这样的忙碌就会有意义,就是菩萨的精神。(未完明天待续)

第四篇自我肯定、自我成长、自我消融

永远的功课

每个人对于自己的优缺点都必须有充分的了解,对自己的优点要谦虚,对自己的缺点则要改正,如此才能提升自己,并迈人自我成长的阶段。俗语说:“学无止境。”自我的成长与人品的提升更是永远的功课,不是即刻就能完成的。提升的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了解自己的缺点和优点,然后改正缺点,增长优点。事实上,人的缺点是永远修正不完的,因此我们一定要进步到第二个阶段,那就是不要过于担心自己的缺点和优点。否则总是只看到自己,相对地便会忽略其他人的感受。

因此,自我成长最好的办法,应该是多为他人设想。所谓“知己知彼”,知道自己的优、缺点以后,就要进一步了解他人。了解他人的目的并非要打败他,或是与对方竞争,比较高下、胜负,而是为了要学习。我们可以先从自己周遭的人学习起,譬如一个家庭,如果丈夫能常常看到太太的优点,太太也能常常看到先生的优点;孩子常常看到父母的优点,父母也能常常看到孩子的优点。如此,这个家庭一定能互相尊重,也能互相学习成长。也许有人会说:“跟孩子能学到什么?”其实,从孩子身上可以学到很多。例如从孩子的表现,以及在处理孩子问题的过程当中,你会产生智慧和慈悲。从这个角度来看,孩子就是你的老师。所以多发现并学习其他人的优点,便是成长自己的第三个阶段。我们不仅要多发掘朋友或家人的优点,对于在不同场合所遇到的任何人,也都要把他们当成是我们学习的对象。

就如孔子“入太庙,每事问”,或是看到种田的人,会说,“我不如老农”。连孔夫子都觉得他不知道的事情太多,这种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效法的。此外,“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因此我们生活环境中所有的人,乃至所有的事,所有的现象,都能让我们学习。对于别人的优点,我们要学习,但对于别人的缺点,我们既然已经知道,也不必假装没看到,更不可以故意把缺点讲成优点,让别人误会,变得是非不分、没有好坏标准,其结果一定是害己害人。

但是,有时我们所认为的缺点,在对方而言可能是引以为傲的部分,而他自己也觉得没必要改进。此时,应该避免争执,不要造成彼此的困扰。既然你认为那是缺点,就把它当成是借鉴,提醒自己不要像他一样。当然,我们也可以委婉地提醒对方,并给予建议,但不要用指责的方式,也不要强迫他非改不可。如果对方不能接受,那就包容他:能包容他,也是自己的一种成长。(未完明天待续)

在人生的路上,我们总是习惯往外看,在外界的纷乱中迷失了自己的初心,这时,何不试着内观。在重新审视自己、认识自己的过程里找到一个真实的“我”。圣严法师以佛法的智慧,教导我们如何面对人生、如何放下欲望、如何克服执着、如何安心、自我成长、忏悔与责任......让我们在圣严法师的带领下,找回真正的自我,找到生命真正的喜悦,活出智慧的人生!

第一篇掌握人生方向盘

圆满的生涯规划

“生涯规划”这个说法,现在相当流行。不过一般人所说的生涯规划,都只着重从生到死的这一段过程,仅就个人有限生命来做规划,对于如何达到生命的究竟圆满,就不在规划的范围之内了。从佛法的角度来看,所谓的生涯还不仅仅是我们这一生从生到死短暂的过程,而是延续到永恒的、无限无穷的生命过程。

而且,大部分人的生涯规划都太偏重外在价值,只是在知识和工作的层面上打转。正确的生涯规划应该从内在的反省做起,规划整个生命的品质,找到人生的平衡点,这才是圆满的人生规划。

也就是说,真正的生涯规划应该包括“有形”和“无形”两种。有形的是外在的,物质的、生活形态的规划,无形的则是生命内在的、涵养的成长,也就是我们的人格、人品的成长。把外在的和内在的规划联合起来,才是我们这一生的生涯规划。

在谈生涯规划的时候,我也经常提供给大家两个原则:第一要有“方向感”,第二要有“立足点”。立足点与方向感是相辅相成的。一个人如果没有立足点,就没有着力处,就像是没有锚的船;如果少了方向感,就像是行船在大海中,没有指北针指引方向,很容易走人歧途,非常危险。

此外,从懂事开始,我们就应该有生涯规划。所谓懂事,不是以年龄为准,而是以人的心理和生理成长为标准的。也就是说,当我们身心到达成熟的时候,就应该开始为自己的生涯做规划。

孔子说:“吾十有五而有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讲这些话的时候,已经是成熟的大思想家了。一般十几岁的青少年,并不懂得什么叫生涯,人生的方向也还不清楚,更遑论规划了。这时候,需要靠父母、学校、社会以及各种媒体,教导青少年为自己的未来做规划,告诉他们该如何来因应未来的世界。

帮助青少年规划生涯,是要引导出他们的方向,所以在教育制度上,也应该依照每个孩子的智能、性向与性格的发展,让他们了解自己的天份和天资,并依着自己所具备的条件去发展,进一步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人生观。譬如说:小孩子喜欢画画,就让他朝绘画方面发展,喜欢音乐的孩子,就朝歌唱或弹奏乐器发展;喜欢写作的,就让他朝文学方面发展。

至于成年人做生涯规划,情形也是一样的。一方面要了解自己的内在才能,另一方面也要了解自己的外在资源。一旦清楚自己的才能倾向,以及外在资源的多寡,就能找到人生的方向,做好生涯的规划。

当然,每个人的体能、智能不同,环境、教育条件不一样,所以并不是在什么年龄,就一定得要做什么。生涯规划也不一定要跟别人一样,但是至少一定要有方向感,这样才会知道自己努力的方向,未来要往哪里去。(未完明天待续)

在人生的路上,我们总是习惯往外看,在外界的纷乱中迷失了自己的初心,这时,何不试着内观。在重新审视自己、认识自己的过程里找到一个真实的“我”。圣严法师以佛法的智慧,教导我们如何面对人生、如何放下欲望、如何克服执着、如何安心、自我成长、忏悔与责任......让我们在圣严法师的带领下,找回真正的自我,找到生命真正的喜悦,活出智慧的人生!

第一篇掌握人生方向盘

方向感

“建立生命的方向感”是我这几年所积极提倡的一个观念,我经常在许多对年轻人演讲、谈话的场合中,提到这个观念。

其实不一定是年轻人,中年人、老年人也都应该有方向感。因为中年人若没有了方向感,很容易身陷“人到中年百事哀”的困境;老年人没有了方向感,则容易陷入一种末日将至的恐惧当中。

因此,在我们的一生当中,一定要不断增强自己的方向感。有了长远的生涯规划,人生才不会茫然无依、误入歧途。

所谓生命的方向,其实就是生命的目标。首先要确立主要方向,次要的目标、次要的方向才不会有偏差。主要的目标确立之后,所有次要的目标,都必须在这个方向内进行。工作可以改换,职业可以更易,工作的环境也可以变动,唯一不变的就是要朝这个方向努力。如果我们没有一个主要的、永远的大目标,便很容易迷失方向。

在实践的过程中,还必须时时以主要目标作为修正的准绳。例如说你最大的目标是要为国家、社会谋福利,但害了人以后也可以得到一笔非法之财,或是做了某件坏事以后也可以拥有很大的权力,那这样的事你能做吗?当然不能做,因为这违背了你自己所设定的大目标。

那么,该如何决定我们的目标呢?

要以自己所具备的条件、再加上所处的环境以及时代背景,来决定方向。我们不一定要做一个伟大的或是成功的人物,但必须要能够培养完美的人格,以及实现安身立命。其中身心的平安,应该是最重要的目标。

很多人常常误会方向感的意思,以为方向感就一定是要做什么大事。这样的决心固然很好,可是环境不一定许可你完成。譬如你想要赚大钱,或是想要成为一个大企业家,这虽然很好,但是钱赚不成的时候,大企业家做不成的时候,也还是要活下去,不能因此失去生命的目标。更何况无论是赚钱,或是成为企业家,都不应该是生命真正的方向。

真正的方向应该是:一生当中不要违背自己的身心安定、健康、安全和大众的幸福,这才是人生的大方向。

以我来说,由于我了解自己的能力,也知道我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所以我不会迷失方向。如果有人邀我去做其他和我的方向背道而驰的事,就算开出很好的条件,我也不会受到诱惑,因为那不是我的方向。

毅力对方向感的确立非常重要,一旦决定了方向以后,就不要再朝三暮四、三心二意。虽然人生的道路有种种的阻碍、困难,但只要我们的方向不变,再怎么艰难的路,不管是大路还是小路,终究会走出一条自己的路。(未完明天待续)

第四篇自我肯定、自我成长、自我消融

时时怀抱感恩的心

在自我修炼的过程中,当我们达到“自我肯定”、“自我成长”之后,一定要做到“自我消融”,才算是真正的自我完成,否则很容易产生傲慢心。而其方法和自我成长、自我肯定完全不同,其重点是在于惭愧和忏悔心的升起。如果有“惭愧心”,就会觉得自己做得不够、努力不够,没有做到最好。而对自己所获得的成就和成功升起惭愧心,就会惭愧自己得到的太多,付出的太少,回馈的太少,而接受的利益太多。所以佛教徒在功德回向时,总会特别提到要“上报四重恩”,意即要报国家、父母、三宝与众生的恩。

所谓国家恩,是指整体的社会,包含政府及全体人民,因为我们能安居乐业地生活,都是国家给的保障,故要报国家恩;而报父母恩,就是要想到父母生养我们的恩情;至于三宝恩,是指佛法,佛法给我们的很多。但并非一定要看很多经典,或是上很多佛学的课程,才能得到佛法的好处。其实只要听闻一句,甚至数句佛法,就可以转变我们的人生观,一生受用不尽。

我在十几岁时,听到佛法中讲述如何把颠倒的观念变成正念,我这才发现,一般的人都是用颠倒的方向看世界,之所以颠倒的原因,是因为自私心;如果我们不以自私心看世界,就不会烦恼,也不会自以为理所当然地向这个世界有所要求,生命中没有过多的要求,便会过得很快乐。就是因为这样的观念,让我一生受用不尽,因此我对三宝产生无限的感恩,而希望能永远奉献三宝。

另外,我们要感恩的是众生。所谓的“众生”,是指所有的人,包括我们生命中间接、直接接触的人,乃至于古代及历史上所有的人。古往今来,有很多的人我们根本不认识,也许连名字都不知道,但是我们却都受过他们的恩惠。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人类的历史文化和文明,不是一个人就能发明成就的,而是过去许许多多人的智慧与努力所累积的结晶,才能让今日的我们坐享其成,对于这些我们都要感恩。时时以感恩的心来过生活,“自我”就会消融。因为知道宇宙之大,个人实在是太渺小了,一个人所知、所能、所奉献的,都是微不足道的,但反观我们所接受的恩惠,却太多、太大了。如果真的能如此自省、觉察,就是懂得自我消融,能生活在“自我消融”的状态中,虽然我们现在还没有成为菩萨、成为佛,至少傲慢心及自以为是的心,就不会那么强烈了。

此外,还有一种自我消融的方法就是忏悔,虽然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但为了自己的自私自利,而伤害众生或伤害人,就应该要忏悔。忏悔是表示知道自己的过失,非常对不起他人,而心中有所愧疚。忏悔之后,仍必须负起对他人的责任;也唯有负起责任,愧疚感才会减轻、减少。

其实,愧疚心的减少是为了让自己安心,因为愧疚心就是痛苦的我,只有真正负起责任,痛苦才能减少。所以,在奉献他人时,才知道并不是为了求回馈,而是为了报答别人让我们有机会减轻痛苦的恩。

奉献他人是为了报恩,忏悔是为了改进自己,如此,我们的自我中心自然而然会愈来愈少。自我中心愈少,智慧就会增长,慈悲心也会愈增加,烦恼也就愈少,过失也就愈少。虽然还没有到达成佛的境界,但是如果能持之以恒,一点一滴地慢慢增加、慢慢提升,当提升到“动者恒动,静者恒静”的境界自然出现时,便是烦恼永远不动、智慧永远不停、慈悲永远不止了!(完)

在人生的路上,我们总是习惯往外看,在外界的纷乱中迷失了自己的初心,这时,何不试着内观。在重新审视自己、认识自己的过程里找到一个真实的“我”。圣严法师以佛法的智慧,教导我们如何面对人生、如何放下欲望、如何克服执着、如何安心、自我成长、忏悔与责任......让我们在圣严法师的带领下,找回真正的自我,找到生命真正的喜悦,活出智慧的人生!

第一篇掌握人生方向盘

不再空虚的人生

目前一般人的物质生活,基本上是不虞匮乏的,但是这并不代表我们的生活内涵也因此而提升。毕竟我们是人而不是动物,动物只要满足了本能,它的生命也就完成了。可是我们人不只是这样,如果人的存在仅是为了满足本能,那我们跟其他的动物有什么不一样呢?

现在整个世界都在追求物质的满足,可是物质生活只能让我们的五官得到刺激、麻痹,而不能让我们的心灵得到净化,也不能让我们真正感到充实。因为物质的享受和刺激,都只是暂时的,一时间可能得到一些安慰,过了以后就会觉得空虚。不少人为了弥补精神上的空虚,只好去花天酒地,从此投人声色犬马、灯红酒绿之中。

就这样,一个人从生到死,由于空虚而追求满足,一面追求,一面又感到空虚,因为空虚,又再追求满足,但却更感到空虚。就这样周而复始,恶性循环下去,直到临命终时仍是充满无奈、空虚和悲哀!作为一个人而言,这是非常遗憾的事!

所以,要提升生活的内涵,使我们的精神生活不至于贫乏,必须从净化自己的内心做起。但是,仅仅在口头上谈生活内涵,那是纸上谈兵;如果不能真正充实我们的精神生活,都不过是空虚的夸夸其谈。

那么,要如何提升生活内涵,达到精神满足呢?

有的人用艺术修养来提升自己,也有人用思想或哲学来充实自己。可是就算是一流的画家、思想家、学者,当他们在作画、看书、教学或在欣赏艺术品的时候,也许心中是满足的;在想象推论的时候、在写文章的时候,或者在滔滔不绝地辩论的时候,好像自信满满,蛮充实的,可是一旦离开了这些,还是会感到空虚。

我们都听过“高处不胜寒”、“时不我予”、“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这类话,可见哲学家也有哲学家的寂寞,伟大人物也有伟大人物的寂寞。既然有寂寞感,就表示他们的生活并不是真正充实的。

从宗教的观点来看,唯有宗教的信仰和宗教的修持以及宗教生活的体验,才是人类精神生活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人生才不会空虚,也不会感到寂寞。

以我个人来说,虽然现在我是身无长物、孤单一人,表面上看起来好像很空虚,但是当我心中念佛时,佛就和我在一起;当我心中念菩萨时,菩萨就在我面前;同样地,当我心中想到众生时,众生就跟我在一起;当我想到西方极乐世界时,当下我就如同在西方极乐世界了。如此一来,当然就不会感到空虚和寂寞。

虽然人的生命是很脆弱的,我们的时间、体力往往也不够用。可是就是因为生命太短暂,能力也不足,所以更要充分地、积极地奉献自己。如果能够具备宗教的信心,那就更好了,只是这个信心并不是虚无空洞的,而是透过自己的实践与深刻体会得到的。

所谓实践,以佛教来说,就是学习佛、菩萨们付出和奉献的精神,而在学习付出奉献的过程中,人的生命便会因此而获得充实。(未完明天待续)

在人生的路上,我们总是习惯往外看,在外界的纷乱中迷失了自己的初心,这时,何不试着内观。在重新审视自己、认识自己的过程里找到一个真实的“我”。圣严法师以佛法的智慧,教导我们如何面对人生、如何放下欲望、如何克服执着、如何安心、自我成长、忏悔与责任......让我们在圣严法师的带领下,找回真正的自我,找到生命真正的喜悦,活出智慧的人生!

第一篇掌握人生方向盘

不再空虚的人生

在汲汲营营、忙忙碌碌的生活中,你可曾想过人生在世的意义和价值究竟是什么?是来吃饭的?穿衣服的?还是来赚钱、求名、与人争斗的?

很多人就是在贪生怕死、贪名求利、你争我夺中,一天一天过下去的。看到大家要的我也要,大家不要的我也不要。以为很多人都要的,那就一定是好的,所以抢着要,但是从来不去思考,自己是不是真的需要。反正大家都要的我就要,大家都不要的就立刻把它丢掉,因为既然大家都不要,我还要它做什么?

就像蚂蚁一样,通常只要一只蚂蚁嗅到了有味道的东西,其他的蚂蚁统统都会围过去。可是这不是人的行径。人应该有“我要的不一定是人家要的,人家要的不一定是我要的”这样的观念,这才是真正独立的人格。可是,一般人多半喜欢跟着别人起哄,这是很悲哀的一种现象。

一个人如果活着而没有目的,一定会非常空虚,觉得生命没有价值,像行尸走肉一般,那又何必活受罪?不仅生存本身变成多余的,而且也白白浪费世界许多资源。

但是生命一定有它的原因,也一定代表某些意义。它的目的是什么?最后会到哪儿去?又会成为什么呢?

以佛教的观点来看,人生的目的,凡夫是来受报还债,佛菩萨则是来还愿。如果知道人身难得,能够知善知恶、为善去恶,人生就有了意义;如果又能进一步积极奉献、自利利人,这就是人生的价值。

所谓“受报”指的是:我们必须要为我们所造的、所做的、所想的、所说的行为负责任。我们的生命,无非是自作自受,过去世造的因,以及这一生的善行、恶行,结合成现在这样一个人生,便是生命之所以存在的原因。

但是,仅以一生短暂的时间来看,很多现象看似不公平,也没有办法解释。譬如,有的人在这一生非常努力,但就是不成功;有的人并没有怎么努力,却一帆风顺,左右逢源。表面上看起来很不公平,其实这要追溯到过去世,以及一世一世、无量的过去世之中,我们曾经所造的种种行为,尚未受报的就可能在这一生中受报,也可能在未来生才受报。而我们所做的种种行为,有好的,也有坏的,造好的业受福报,造恶的业就要受苦报。

至于人生的价值是什么?很多人认为人生的价值就是有钱、有地位、有名望、让人家看得起。譬如,在外面做了官,衣锦还乡,让家乡的亲人、邻居、朋友都风光一下,不但表现了你的个人价值,地方上也因你而有了光彩。但这是不是真正的价值呢?

真正的价值应该不在于显耀家族的虚荣,而是在于你所做的实质贡献。如果你是投机取巧、巧取豪夺而得到的名利权势,即使一时间很风光,也没有真正的价值可言。因为这个价值是负面的,造的是恶业,将来是要受报偿还的。

因此我们可以说:有多少奉献就有多少价值。比方说,我这个人有什么价值?我在这一段时间里为大家说佛法,这就是我的价值。如果这一段时间中,我在睡觉、吃饭和同人家吵架,那就没有价值了。人生的价值必须建立在对人有益,而且对自己的成长也有帮助上。

虽然我们凡夫是来受报还债的,但是也不妨学习佛菩萨的精神,为自己的人生发一个愿。这个愿可大可小,可以小到只是许愿:“我这一生之中要做个好人。”许愿自己在这一生中,不做坏事、不偷懒、不投机取巧,尽心、尽力、尽自己的责任。即使这一生做不好也没有关系,因为还有来生可以努力。这样的人生,就是有价值、有意义,而且充满希望的。(未完明天待续)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佛教的咒语本意是“真言”,因为宇宙的秘密也是心灵的秘密,心物一元,佛咒是一种“语密”,为梵语的音译,现已没有统一而确切的汉语义译的成份,常含有诸佛菩萨和一些护法..

守持八关斋戒时,离座后即不可以吃饭或者饮水了,但是在饭后喝的第一口水该怎么处理?其实这口水是漱口水,有食物的水是不可以饮用的?嘉扬彭措仁波切答:若是守持上等的八..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观世..

【文殊师利。是地藏菩萨摩诃萨。于过去久远不可说不可说劫前。身为大长者子。时世有佛。号曰师子奋迅具足万行如来。时长者子见佛相好。千福庄严。因问彼佛。作何行愿。而得..

八关斋戒为了方便在家学佛的人,可以自己在佛前自受,日期就是居士菩萨戒上说的每个月的六斋日,即是农历的初八、十四、十五、二十三、二十九、三十这六天。当然实在自己有..

七佛传法偈(三)第三、毗舍浮佛传法偈曰:“假借四大以为身,心本无生因境有;前境若无心亦无,罪福如幻起亦灭。”大意是说:“法身本来是无身的,不妨暂时借用一下,由地、..

善士问:请问如何摆脱缠身灵?海涛法师答:这个有一些人非常关心,人一旦被东西附体了,是非常痛苦的事情。首先你要从自己的心灵上找问题,可能你有很多的心态是不好的,你..

《心经》诵读、读诵的步骤【皈依发心】:(三遍)诸佛正法菩萨贤圣僧,直至菩提自他竟皈依;为利一切如母诸有情,愿证诸佛般若究竟义。【称念圣号】:(三遍)南无本师释迦..

“吉祥卧”就是佛教的一种修行姿势,意即朝右侧卧躺。佛说《长阿含经》卷第三游行经记载:“尔时,世尊自四牒僧伽梨,偃右腋如师子王,累足而卧。”说明释迦牟尼卧着时采右..

关于汉传法师

汉传法师网为您提供最新的汉传法师信息,让您快速了解汉传法师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汉传法师。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