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王林倒台:是大师不靠谱还是弟子不着调?
网传王林在审讯室接受调查图片
王林涉嫌凶杀被捕,华藏宗门教主受审,“朝阳30万仁波切”去魅……这段日子成了“大师们”集中倒台的雷雨季节。随着各方“神坛”轰然垮塌,不少人匆匆来问笔者——要选一个可以托付终身的善知识,到底有没有个靠谱的参照系?
网传某女星跪拜王林图片
“大师们”为什么有市场:猎奇、旺运势、学神功的精英排队上当
理论上讲,一套“合格善知识说明书”很容易给出,《菩提道次第广论——清净道论》等大论都有现成的明文规定。然而在这个浮躁的时代,这些偏重于道德标准的“量化”参照系往往是失效的。你照着说明书按图索骥,大师们也可以照着说明书道貌岸然。两厢即使合拍,你的慧命依然没有保障。
以凡夫心来揣度圣人相,原本就是一个无解的伪命题。道德只有真正践行了道德的人才知道标准。光说不练的“道德伪君子”“道德卫道士”“道德贩卖者”遍地都是,光说不练的学人也同样量不准什么才是一个“有道有德”的人。
恐怕站在各方神坛的废墟上,真正亟待要谈的,不是如何鉴定大师的问题,而是当代人在试图接近信仰和宗教时的心理特征和如何用心的问题。历史像一个钟摆,当“物化”到一个极端上,就开始向“心性”的另一端回摆。在“大师们”的朋友圈中,我们看到了以商界文体界政界精英为代表的第一批抢占“信仰资源”的人群。然而这个高端人群追逐信仰的心态,却仍停留在好奇甚至猎奇、旺运势、学神功这些个低洼档次上,而真正的生命大道——套用佛教的话语体系叫“寻求证悟”,却根本不在他们的主题域里。
有怪力乱神的需求,就有怪力乱神的市场,更有吃亏上当的下场。看到他们,也应该看到自己,如果你所求的,恰好就让你掉进坑里,到底是坑不对还是你不对?是大师不合格还是你们不合格?
王林早年“发功”影像
当怪力乱神占据上风,社会心态就出问题了
怪力乱神的方士术士自古有之,浩然正气的生命大道同样自古有之,到底哪一方能够占据民心,尤其是占据影响国家运势的中上阶层的注意力,实际上就是一个时代社会心态的风向标。
黄龙慧南禅师曾讲:“凡操心所为之事,常要面前路径开阔,使一切人行得,始是大人用心。”“若也险隘不通,不独使他人不能行,兼自家亦无措足之地矣。” 路径开阔,大众可行,乃是“有道者”所铺设的接引之道,才是货真价实的“求道者”应当踏上的正道。当你和你身边的人们普遍所追求的,是一种宽坦平正的做人之道,而不是谋求剑走偏锋、“一招鲜吃遍天”的急功近利,自然就会与真正的大道和坦途对接,而那些江湖术士们即使异能煌煌,也难以大摇大摆上得厅堂。
这里不想讨论特异功能真真假假的问题。最起码在佛门——“预言吉凶,妄现神通”这些是明确违背具体戒条的,也为世界上正统传承的各大宗教所不屑。那些所谓的神秘主义的“过人之处”,往往就是鱼龙混杂的险滩,它们正如僵化的“道德标准”一样,无法成为你是否能托付终身的参照系。有学者也曾进一步阐述其危害性道:“方士横行、方术泛滥,催发社会腐化、人心出现紊乱,特别是主流信仰出现混乱的环境中。作为小道、异端、甚至旁门左道的方士方术,一旦成为民众尤其是社会精英的选项,又会大大加速国运的衰微……”
“大师”王林
数落“大师们”不靠谱,别忘了检点自己的不着调
你的投奔和投资,如果是为了实现投机,那么骗局的出现无疑就是投你所好——你约的本来就是一个“求求你骗我吧”,那么如约而至。所有这些都是一个关于初发心的命题,一个最初价值导向的命题。你所追寻的“道”、所追逐的“神迹”,到底希望它在你的生命里起什么作用?是起到发现自我的作用,还是起到让俗世妄想神奇兑现的作用?
如果希望大道能够起到发现自我的作用,那么可以说“文以载道、法以载道”,灿若星河的古今文化,宗教大家们所指引的道路,都可以让我们触及自我、发现生命本身的价值,根本没有必要拐弯抹角地走进羊肠小道里去窥视。而在俗世妄想之道上和你对接上的“大师们”,他们也许不是发现自我的人,他们或许和你一样是在追求生活中的一些虚妄价值,他们或许只是在假我上作祟,追求利益的最大化,让功利化的串习装点门面,以虚假的贪欲来作为“自我”。或许,走错门庭跪错人,并不能算作无辜和运气差,是因为你压根儿没有想求一个不会让自己上当受骗的道。
先前我们说“挑选善知识”很难有速效标准,实际上行文至此已经凸显了一个界限,那就是在如今这样一个末法时代,在所谓“不笑不足以为道”的时代,道大多只会存留于和功利无关的环境里,勇于到这样的环境里去求的,才有可能求得到道。而到黄金铺地,钞票横飞的场合里,既然能够满足世间的名利之欲,那么大道定然在十万八千里之外,只能遥望不可亵玩。
就像《楞严经》中所说的——犹如“蒸沙做饭”,你们到最难以找到道的地方,却希望一把赚个大的来个“真理在握”,希望把沙子蒸成米饭,希望在沙堆里榨出油来,这是可笑的妄想叠加妄想。然而可悲的是,即使骗局被揭穿,遮羞布被扯掉,人们也还没有真正看得清问题的根源在哪里。一上来就数落“大师们”的不靠谱,忘记了检点自己的不着调。
选择师父,要考量他的宗教情操
挑选大师的标准:看大师的信仰情感和宗教情操
王林事发后有一个现象,那些曾经登门拜师、过从甚密、为他站台的各界名流们,如今像不认识王林一样,一声不吭。难道以“慧命相托付”的信仰,轻易就这样树倒猢狲散么?是否可以说,这些弟子们对于“大师”的淡漠,来源于大师对自己信仰的淡漠?先前门庭的凝聚力所依赖的七七八八里面,唯独没有心心相印惺惺相惜的传承。如果说道德和神通都无法成为筛查善知识的可靠标准,那么“大师”对于自己所信之义是否忠诚、笃定、热忱,有没有起码的信仰情感和宗教情操,这算是一个可以把捉的、务实的参照值。
因为这一点是装不出来的,它是要在长期的生活当中去验证的,也是我们从生活的细节里面最容易了解的。一个江湖骗子不管怎么能够装成大师,但其宗教的情怀之浅薄却是无法装饰的,其对于信仰轻薄的儿戏和敷衍之感却是可以一眼就出来的。
宗教情操是一位参学者可以掌握的标准,而这种标准可以防范一个人病急乱投医,世事无常、贪求难测,如果一名参学者无法自制地要顺从习气和业力去“大师们”那里寻求安全感、庇护、世俗功利,那么宗教情操的有无应该是一个底线。
所以孔老夫子当年推崇性情的教育,他从六艺的方面陶冶人的情操。情操是共同的,无论是对于生死、对于学问、还是对于宗教信仰。一个人对于自己所执着的信仰有了情操,有了情怀,就不愿再去追求庸俗短浅的和功利化的目标,他也不可能会受那些伤,上那些当。
同样,一位“大师”、一个宗派、一个门庭,如果有着起码的信仰情感和宗教情操,也不会像“王林们”那样只贪图混迹于权贵朋友圈,走一条“无利不起早”的精英路线。俯身慰众生——群众路线是佛教发展的基本远见,也是一条饱含情感的信仰之路,同样也是一块简别真假“大师”的试金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