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乘、大乘、金刚乘的戒定慧


若想从轮回解脱成就佛果,仅有出离心还远远不够,戒、定、慧也是其必要条件。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八万四千法门最重要的内容就是三个——戒、定、慧。戒、定、慧对于小乘、大乘和金刚乘同等重要。

戒,属于律藏。

小乘戒主要是别解脱戒。别解脱戒针对不同类别的修行者,共有七种: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优婆塞和优婆夷,中间还有一种戒,可称之为八关斋戒。这七种戒各自包括不同的数量,有着不同的规定。

大乘戒主要是菩萨戒,共有十八种,可进一步浓缩为四种。如果再进一步讲,其实就是一种——“不放弃众生”。不放弃众生是说,不管遇到怎样的危险也不放弃众生,并且以慈悲心来摄受众生。这已经包含了所有的菩萨戒。如果能具有这样的心态,就代表菩萨戒存在于我们的身上和心中,并没有被毁灭。

金刚乘的戒主要是三昧耶戒,在接受灌顶以后才能得到,共有十四条根本戒。如果全无违背,那就是很清净的金刚乘弟子。只要对上师的信心并没有动摇,师兄弟之间依然团结一致,这两种最关键的戒条没有违背,那么其他的戒条即使有些违背,通过虔诚忏悔,都是能够修复的。

总而言之,小乘重视的是别解脱戒,大乘重视的是菩萨戒,金刚乘重视的是三昧耶戒。

不同的教派对这三种戒也有着不同的主张。

根据恰美仁波切的观点:格鲁派认为别解脱戒是一切的根本,须要异常谨慎地对待——小乘的别解脱戒就好像一个容器,大乘的菩萨戒如同容器中的水,金刚乘的戒则像水中所映的明月。若是没有容器,就无处盛水,更不可能映现明月。而噶举派则认为,别解脱戒如点点星辰,菩萨戒如皎洁皓月,金刚乘则如灿烂骄阳。

我们应该都能理解,小乘戒并不涵盖大乘菩萨戒和金刚乘的戒,但大乘戒却涵盖小乘戒,而金刚乘则涵盖了小乘之别解脱戒和大乘之菩萨戒,更独具金刚乘之三昧耶戒。也就是说,金刚乘是相对圆满的层级,其修行的营养价值也是相对较高的。

定,属于经藏。

定是以出离心为基础。定主要可分为两种——世间禅定和出世间禅定。我们修习世间禅定,便能够投生到色界和无色界。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佛教所定义的定是止观双运,就像密勒日巴尊者所说:“定是既光明又不执着。”这句话也可以作为定的一个定义。

不过我们在修习禅定之时很可能仅仅是安住。如果在安住中停留,便会投生到色界和无色界。为了冲破这个障碍,必须要有智慧来陪伴,才能把定与慧合二为一,从而达到止观双运。如此的禅定才是解脱的定,获得佛果的定。对于小乘、大乘和金刚乘而言,虽然修持禅定的发心不一样,但禅定的修持境界是大同小异的。

慧,属于论藏。

“慧”是指大智慧,属于三藏中的论藏。大智慧,不言而喻,并非指一般的智慧,而是指能破除无明的智慧。定在戒的基础上开启,慧则在定的基础上开展,戒、定、慧三者次第相关。

还是用“水中映月”的例子来说明吧。明月在水中的影像要足够清晰,至少需要具备两个条件:第一、水必须清净。第二、水必须平和。若水很污浊,即使是平和不动也难以映出清晰的倒影;如果水只是清净,但波动不停,映出的月影自然会是破碎的。这里,清净代表着戒,平和代表着定,清晰的月影则代表了慧。

那么,智慧究竟从何而来呢?佛陀经典里说,开启智慧的源泉是“闻”、“思”、“修”——闻所生智、思所生智、修所生智。因此,我们所说的智慧有三种:依靠“闻法”而产生的智慧,依靠“思考”而产生的智慧,依靠“修持”而产生的智慧。其中,“闻所生慧”能作为“思所生慧”的基础,“思所生慧”能作为“修所生慧”的基础,所以最根本的智慧就是“修所生慧”。“修所生慧”具备了,获得解脱也就是自然而然的。

同样,这个破除“我执”和“无明”的大智慧,也是在四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有漏皆苦”、“涅槃寂静”上产生的。

虽然《了义炬》并没有提出涅槃寂静,但涅槃寂静是前三个法印的果。前面的因有了,后面的果自然会有。如果懂得了这个道理,一切万法总体的定义和个别的定义我们都会通达。

需要注意的是,在“慧”上,三乘法有很大的差别。

首先来了解小乘的“慧”。

小乘的“智慧”主要是破除人无我。当小乘行者看破了五蕴和合之上所产生的“我”是虚无的,是如梦如幻的,烦恼障就得以断除,同时也就证得了“人无我”。证得“人无我”后,“我执”也就断除了。

举个简单的例子,有句话叫“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井绳与蛇在外形上比较相似,人们也会在光线不好的情况下,把绳子错看成蛇。一旦因缘具足,人们就会醒悟过来,再也不会把绳子当成蛇了。

虽然小乘破除了“我执”,但是在法上仍然还有执着,也就是“法执”。法上的能境和所境是很细微的。比如说有一个瓷器,你知道它是假的古董后,就把它砸碎了。砸碎以后,成形的假瓷器虽然不复存在了,但仍然会有一堆很微细的碎末,而这些碎末是无法再次被破坏的。这里,成形的假瓷器就好比“我执”,碎末就好像“法执”的“所境”。

“所境”是非常微细的。能够觉察所境的心叫“能境”,同样也是非常微细的。再将“能境”继续细分下去,“能境”包含前面的刹那、中间的刹那、后面的刹那,刹那还可以解析成更细微的时间。按照这样的方式解析下去,会有一种过去、现在、未来难以分割的极短时间,并存在对此极短时间的执着。如果这种执着没有被破除,就叫做“法我执”,而破除“法我执”的智慧就叫做“法无我”。

小乘的声闻只能证得“人无我”,不能证得“法无我”。小乘的缘觉不仅能证得“人无我”,还能证得一部分“法无我”,破除一些细微的“能境”和“所境”,所以缘觉的智慧要比声闻高。但是缘觉的所知障还是丝毫没有被破除,也丝毫没有开悟

小乘最高能证得阿罗汉果位,但是阿罗汉并不会永远停留在阿罗汉果位上。他们是依小乘的道次第进行修行。当佛陀观察到小乘罗汉因缘成熟的时候,就会通过各种神通智慧的加持力来告诉他们,阿罗汉只是一个中间过程,让他们发菩提心。再经过三大阿僧祗劫圆满资粮,最后成佛

然后,再来了解大乘的“慧”。

大乘的智慧不仅能够破除“人无我”,还能断除“法无我”。大乘宗派分为两种:唯识派和中观。中观又包含自续派和应成派。我们现在主要介绍中观最高的境界——应成派的观点。

中观的最高境界破除了对万物的执着。具体来说就是:一切万物都不是实有的,都是没有自性、如梦如幻的。不仅胜义谛中不存在自性和实有,连世俗谛中也不存在自性和实有。

虽然,无论是胜义谛还是世俗谛中,万法都并非实有,但并不代表什么都没有——于如幻如梦中,一切万法是因缘而生、因缘而灭。因为一切万法都没有自性,所以佛陀说万法都是不生的。中观的最高境界就是说无论是能境还是所境,一切万法都是离一切戏论,一切大法界当中都是空性的。当然,中观里也有不同的主张,有些强调自空,有些强调他空。自空的境界是离一切戏论,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大境界,正如“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之寓意。

他空的境界就不同了。虽然我们都知道烦恼、我执、习气等等是空的,轮回的所有污染是空的,但如来藏所具备的大智慧、大悲心、菩提心是存在的。

对于“慧”的概念,各个宗派之间有很多不同的见解,也会存在辩论。我们简单了解一下这些概念可以了。

大家要明白的重点是,在智慧层面上,大乘跟小乘的不同、金刚乘跟大乘的不同。金刚乘和大乘最高的境界都是佛陀的果位,都证得了人无我和法无我,断除了烦恼障和所知障。但是有些密续认为,十地菩萨最后要断除最细微的所知障、证得圆满佛果,必须要依靠金刚乘。

金刚乘的智慧建立于中观他空见的境界。中观他空见可以说是显密之间的一种桥梁,比如像《金刚乘密续》中提到,智空不二、乐空不二、悲空不二、明空不二、显空不二或是觉空不二,这些双运的境界主要是他空见的境界。当然也不仅仅限于他空见,里面强调了很多金刚乘特殊的方便法门,比如三身五智、光明、大乐、大悲等等,是金刚乘最高深的智慧。

如果把大圆满、大手印这些金刚乘最高的境界与大乘的境界比较,两者的境界没有大的不同,但是在清晰度、广大度、圆满度上,就存在一定差距。

很多人都会问:“大乘佛法最显著的、最独特的特点是什么?”答案是:“智不堕轮回,悲不离众生。”

小乘有“智不堕轮回”,但缺乏“悲不离众生”。小乘的涅槃,是追求个人解脱。佛陀是无住涅槃,因为大乘的涅槃是中道,在轮回上没有偏差——因为具有智慧,破除了我执障、烦恼障等,所以不会在轮回中流转,可以说大乘具备了“智不堕轮回”和“悲不离众生”两种精神。虽然具有智慧,但是大乘不是追求自己的安乐和解脱,而是从资粮道就开始发菩提心,所以虽然诸佛菩萨已经离开了痛苦、超越了轮回,但并不离开轮回。

佛陀知道一切众生还在轮回中受苦,所以并没有离他们而去,而是以大悲心来摄持他们。比如观世音菩萨,虽然他自己早已成就、脱离轮回,但还坚持在轮回中普度众生,就如同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

简单一点说,诸佛菩萨在轮回中,表面上跟我们凡夫一样,也会投胎、出生、成长、死亡,但根源上却是完全不一样的。我们凡夫是以无明而流转,以烦恼而漂泊。诸佛菩萨正如《普贤行愿品》中所说的:“犹如莲花不著水,亦如日月不住空。”的这种境界来度化众生。这就是大乘的殊胜和菩萨伟大的所在。

上一篇:出离心与解脱
下一篇:八种天人之功德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回向可以分两个内容,先念通用的回向偈,然后再单独回向,具体内容如下:1、普遍回向: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

华严经简介《华严经》全称为《大方广佛华严经》。所谓“大”是包含的意思;“方”是仪轨的意思;“广”是周遍的意思;“华”是成就佛果的意思;“严”是开演因位,严饰佛果..

佛法里面讲病有三种原因。第一种是生理的病,包括你的饮食,古人常讲「病从口入,祸从口出」,所以口是祸福之门。天气变化,我们衣著不小心,这些都是生理病的来源。第二种..

问:请益法师,如何理解六根就是一根一心,把心贴在一心上,就用根了不用识了这句话?反闻闻自性有没有修持的具体方法?那么眼耳鼻舌身歇止,自心念佛,自性闻之,或只着意..

六度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这是在戒、定、慧三学之外,加布施、忍辱、精进,合称六度,亦称六波罗蜜。波罗蜜是梵语,意为到彼岸.渡河的人,须乘舟筏横越中流,..

佛在《法华经》中打了八个重要比喻,即“法华八喻”,用来帮助众生“开示悟入,佛知佛见”。若能诚心观照,即入如来大定,定能长智开慧,从浅显的比喻中觉悟深奥之法理。一..

人人都希望自己的人生无病、无难、无障,可世间不如意者十之八九,现实的人生总是充满着波澜,我们希冀着万事圆满,执着于追寻完美的顺境,可这往往会带来更多的欲望和贪婪..

中国大乘佛教——八大菩萨摩诃萨之一。尊上虚空藏菩萨摩诃萨在无量菩萨中专主智慧、功德和财富。因尊上智慧、功德、财富如虚空一样广阔无边,并能一切世间持戒如法相求的诸..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观世..

八关斋戒为了方便在家学佛的人,可以自己在佛前自受,日期就是居士菩萨戒上说的每个月的六斋日,即是农历的初八、十四、十五、二十三、二十九、三十这六天。当然实在自己有..

关于藏传法师

藏传法师网为您提供最新的藏传法师信息,让您快速了解藏传法师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藏传法师。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