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素修心,互为因果
原题:素食是一个“修心”的过程
从这些角度看,素食者并非单纯是不吃肉,素食者选择食物的目的,除了有考虑不杀生的原因外,终极的目标是“修心”。很简单吧,选择“不吃肉”的想法,本身已经是对内心的一种挑战了,戒除吃肉就是解除“心瘾”,这种心瘾从某种程度就是指一种长期的心烦意乱、内心不平静,也是长期吃肉所导致的一种身心状态。
进一步看,不吃肉以后,不代表内心就一定平静。人的内心还是会受到七情六欲、外在环境变化所影响,但因为素食者平素内心经常保持平静,容易察觉到外在影响,不会情欲带走了而不自知,寻找各种方法让自己变得更加平稳。因此在食物的选择上,假如让自己心烦昏沉的食物,都尽量避免了。
在儒家与道家的典籍中,有不少记载说当时每于求道、求学,或者祭祀的时候,都主张斋戒,如《南华真经》说:“颜回问道于孔子,孔子曰:汝斋戒,吾将语汝。颜回曰:回居贫,唯不饮酒,不茹荤久矣。孔子曰:是祭祝之斋,非心斋也。”而在这段话里面,孔子更指出了一个观点叫“心斋”,就是说不吃肉喝酒只是“祭祝之斋”而已,更重要的是“心斋”,就是指内心的洁净、安宁了,有这种心态,才容易学好大道。
由此可见,提倡“素食”的概念比“吃斋”更深一层,素食并非单纯的禁忌、受戒,而是希望在调整饮食的过程中,让自己内心清净。
素食是为了“身心合一”
透过饮食改变影响身心,这就告诉了人们,饮食并非单纯为了身体需要。人们在吃饭的问题上,比较多考虑是否足够营养?是否能让身体健康?如何吃能帮助治病养生?……这些想法,对于素食来说还未到一个最高层次——饮食对人内心直接影响。
西方有一句话说:“Youarewhatyou
eat。”(你吃甚么,你就是甚么),人会被食物的性质影响自己的性格,其实中国传统也有这种观点,就好像笔者在《评素食之六:中医如何看素食?》一文中,指《黄帝内经》中记载了吃肉的人的性格放纵、骄傲、刚烈,正好反映了吃肉对人性情的影响。
肉食之中含有“尸毒”,除了对人体健康不良的毒素外,更指动物在被杀之时的愤怒、痛苦、恐惧的情绪,人类吃下以后,也会被这些情绪所影响。因此所谓“荤食”,为何让人头脑昏沉,就是指这些食物本身的特性不好了。
素食改变人内心,倒过来说,决定素食已经是内心的转变。一个人要从非素食而改变为素食,本身已经是心先变了,立志转变自己,之后才决定在饮食上改变。而在饮食改变之后,内心又逐步随着身体洁净而内心变化,互为因果。
素食并非单纯一种饮食习惯,而是一种哲学、一种生活态度、人生观念,代表了前卫的绿色思想,亦是回归传统的饮食方法,是通过饮食修行,让自己身心合一,甚至与自然共融。
这也是素食者容易快乐的原因,真正的快乐并非来欲望的满足,而是当自己内心平静、身心调和、欲求减少,这种祥和美满的状态,正是持久快乐的泉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