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终神识离体」考记


「顶圣眼生天,人心饿鬼腹,傍生膝盖离,地狱脚板出。」此四句偈语,虽然流传已久,但出处不明,有谓净土宗三祖善导大师曾述说过,因而成为后世录引之源,偈中之饿鬼,层次竟比傍生高,引起疑窦。

又,关于「暖寿识」之说,含义为何?颇堪寻味。

----------------------------------------------------------------------------------------------------------------------

楞严经》卷四:

阿难,一切众生,实本真净,因彼妄见,有妄习生,因此分开内分外分:

阿难,内分即是众生分内。因诸爱染,发起妄情,情积不休,能生爱水,是故众生,心忆珍馐,口中水出;心忆前人,或怜或恨,目中泪盈;贪求财宝,心发爱涎,举体光润;心着行淫,男女二根,自然流液。阿难,诸爱虽别,流结是同,润湿不升,自然从坠,此名内分。

阿难,外分即是众生分外。因诸渴仰,发明虚想,想积不休,能生胜气,是故众生,心持禁戒,举身轻清;心持咒印,顾眄雄毅;心欲生天,梦想飞举;心存佛国,圣境冥现;事善知识,自轻身命。阿难,诸想虽别,轻举是同,飞动不沉,自然超越,此名外分。

阿难,一切世间生死相续,生从顺习,死从变流。临命终时,未舍暖触,一生善恶俱时顿现。死逆生顺,二习相交:

纯想即飞,必生天上。若飞心中,兼福兼慧及与净愿,自然心开,见十方佛,一切净土随愿往生

情少想多,轻举非远,即为飞仙、大力鬼王、飞行夜叉、地行罗剎,游于四天,所去无碍。其中若有善愿善心,护持我法,或护禁戒,随持戒人;或护神咒,随持咒者;或护禅定,保绥法忍,是等亲住如来座下。

情想均等,不飞不坠,生于人间。想明斯聪,情幽斯钝。

情多想少,流入横生。重为毛群,轻为羽族。

七情三想,沉下水轮。生于火际,受气猛火,身为饿鬼,常被焚烧,水能害已,无食无饮,经百千劫。

九情一想,下洞火轮,身入风火二交过地。轻生有间,重生无间,二种地狱。

纯情即沉,入阿鼻狱。若沉心中,有谤大乘,毁佛禁戒,诳妄说法,虚贪信施,滥膺恭敬,五逆十重,更生十方阿鼻地狱。

循造恶业,虽则自招,众同分中,兼有元地。阿难,此等皆是彼诸众生自业所感。

瑜伽师地论》卷第一本地分中意地第二之一:

云何善心死:犹如有一将命终时,自忆先时所习善法,或复由他令彼忆念,由此因缘,尔时信等善法现行于心,乃至粗想现行;若细想行时,善心即舍,唯住无记心。所以者何?彼于尔时,于曾习善亦不能忆,他亦不能令彼忆念。

云何不善心死:犹如有一命将欲终,自忆先时串习恶法,或复由他令彼忆念,彼于尔时贪瞋等俱,诸不善法,现行于心,乃至粗细等想现行,如前善说。

又善心死时,安乐而死:将欲终时,无极苦受逼迫于身。恶心死时,苦恼而死:将命终时,极重苦受逼迫于身。

又善心死者见不乱色相;不善心死者见乱色相。

云何无记心死:谓行善不善者或不行者,将命终时,自不能忆,无他令忆;尔时非善心非不善心死,既非安乐死,亦非苦恼死。

又行善不善补特伽罗将命终时,或自然忆先所习善及与不善,或他令忆,彼于尔时,于多曾习力最强者,其心偏记,余悉皆忘;若俱平等曾串习者,彼于尔时,随初自忆或他令忆,唯此不舍,不起余心,彼于尔时,由二种因增上力故,而便命终,谓乐着戏论因增上力及净不净业因增上力,受尽先业所引果已。

若行不善业者,当于尔时,受先所作诸不善业所得不爱果之前相,犹如梦中见无量种变怪色相,依此相故,薄伽梵说:若有先作恶不善业,及增长已,彼于尔时,如日后分或山山峰影等悬覆、遍覆、极覆,当知如是补特伽罗从明趣闇。

若先受尽不善业果而修善者与上相违。当知如是补特伽罗,从闇趣明,此中差别者,将命终时,犹如梦中见无量种非变怪色、可意相生。

若作上品不善业者,彼由见斯变怪相故,流汗毛竖、手足纷乱,遂失便秽,扪摸虚空、翻睛咀沫,彼于尔时,有如是等变怪相生。

若造中品不善业者,彼于尔时,变怪之相或有或无,设有不具。

又诸众生将命终时,乃至未到惛昧想位,长时所习我爱现行,由此力故,谓我当无,便爱自身,由此建立中有生报。

若预流果及一来果,尔时我爱亦复现行,然此预流及一来果,于此我爱,由智慧力数数推求,制而不着,犹壮丈夫与羸劣者共相捔力,能制伏之。当知此中道理亦尔。若不还果,尔时我爱不复现行。

又解肢节,除天那落迦,所余生处一切皆有。此复二种:一重二轻,重谓作恶业者,轻谓作善业者。北拘卢洲一切皆轻。

又色界没时,皆具诸根。欲界没时,随所有根,或具不具。

又清净解脱死者,名调善死;不清净不解脱死者,名不调善死。

又将终时,作恶业者,识于所依,从上分舍,即:从上分冷触随起,如此渐舍,乃至心处;造善业者,识于所依,从下分舍,即:从下分冷触随起,如此渐舍,乃至心处。当知后识唯心处舍,从此冷触遍满所依。

云何生:由我爱无间已生故、无始乐着戏论因已熏习故、净不净业因已熏习故、彼所依体由二种因增上力故,从自种子即于是处中有异熟无间得生。死生同时,如秤两头低昂时等,而此中有,必具诸根。造恶业者,所得中有,如黑羺光或阴闇夜;作善业者,所得中有,如白衣光或晴明夜。

又此中有,是极清净天眼所行。彼于尔时,先我爱类,不复现行,识已住故,然于境界起戏论爱,随所当生,即彼形类中有而生。

又中有眼,犹如天眼,无有障碍,唯至生处;所趣无碍,如得神通,亦唯至生处。又由此眼,见己同类中有有情,及见自身当所生处。

又造恶业者,眼视下净,伏面而行;往天趣者上;往人趣者傍。

又此中有,若未得生缘,极七日住;有得生缘,即不决定。若极七日,未得生缘,死而复生,极七日住。如是辗转未得生缘,乃至七七日住。自此已后,决得生缘。又此中有七日死已,或即于此类生。若由余业可转,中有种子转者,便于余类中生。

又此中有,有种种名:或名中有,在死生二有中间生故;或名健达缚,寻香行故、香所资故;或名意行,以意为依,往生处故,此说身往,非心缘往;或名趣生,对生有起故。当知中有,除无色界,一切生处。

又造恶业者,谓屠羊鸡猪等,随其一类,由住不律仪众同分故,作感那落迦恶不善业,及增长已,彼于尔时,犹如梦中,自于彼业所得生处,还见如是种类有情,及屠羊等事,由先所习喜乐驰趣,即于生处境色所碍,中有遂灭,生有续起,彼将没时,如先死有,见纷乱色,如是乃至生灭道理,如前应知。

又彼生时,唯是化生,六处具足,复起是心而往趣之:谓我与彼嬉戏受乐、习诸伎艺,彼于尔时颠倒,谓造种种事业及触冷热;若离妄见,如是相貌,尚无趣欲,何况往彼?若不往彼,便不应生,如于那落迦。如是于余似那落迦鬼趣中生,当知亦尔,如瘿鬼等。

又于余鬼傍生人等及欲色界天众同分中,将受生时,于当生处,见己同类可意有情,由此于彼起其欣欲,即往生处,便被拘碍,死生道理如前应知。

又由三处现前,得入母胎。...

又此羯罗蓝,识最初托处,即名肉心;如是识于此处最初托,即从此处最后舍。

俱舍论》卷第九分别世品第三之二:

又天中有,首正上升,如从坐起;人鬼傍生中有,行相还如人等;地狱中有,头下足上,颠坠其中。故伽他说:颠坠于地狱,足上头归下;由毁谤诸仙,乐寂修苦行。

〈人生之最后〉弘一大师

顶门温暖之说,虽有所据,然亦不可固执,但能平日信愿真切,临终正念分明者,即可证其往生。

综合以上经论,得出如下数点:

(一)《楞严经》以情想之轻重,把人天等各趣分类,横生(即傍生)之情比饿鬼轻,故层次较高,《地藏经》中亦有类似之区分,而「四句偈」却将傍生与饿鬼错置,粗疏如此,能不起疑?

(二)《瑜伽师地论》与《俱舍论》叙述神识离体时,都只有「上升」「横出」「下坠」三种势态,并没有「顶升」「脚板出」之具体说明,更遑论细分至眼、心、腹、膝。

(三)《瑜伽师地论》清晰指出,无论投生何趣,神识最后都从肉心处舍离。有关暖相离身方面,只说「从下份舍」「从上份舍」,意即:若投生善趣者,下身先冷,渐次向上,最后至肉心处;若投生恶趣,则从上冷起,渐次趋下,最后亦至肉心处。「后识唯心处舍,从此冷触遍满所依」意即:神识从肉心处出离后,身体未冷之处,开始冷却。若单从文字之铺排次序加以辨析,可知:

1.投生善趣者,即天趣(包括净土)与人趣,神识从肉心离体时,心胸及以上部位都仍温暖;

2.投生恶趣者,即傍生、饿鬼、地狱,神识从肉心离体时,心胸及以下部位都仍温暖。

须知,「暖寿识」之说,当中识是主人翁,识舍离之处,暖寿亦随之而没。如此,亡者身体若然仍部份温暖,甚至死后一段长时间,遗体仍未完全冷僵,不可以「暖寿识三一互存」之说为据,谓“神识并未离体,其人未完全死去”;但亦绝不应鲁莽判断,谓“神识已离,其人已死”,因神识是否已从肉心处拾离,尚属未知。至于神识从肉心离开后,身体仍然温暖之各个部位,是同时冷却,抑或有先有后,则以上经论并无提及,但从后理前文看,应是同时逐渐冷却,因神识已然离体故。

“登圣位者遗体头顶最后仍暖,生天者眼,生为人者心、为畜者膝、为鬼者腹,而落地狱者则是脚板。”------恐怕只是穿凿之说,未宜执实。

关于神识离体时之部位,谨引录《大乘显识经》卷上一段经文,供养读者诸君,以佐参考:「识之迁出,不由喉口,及诸窍穴,莫测所从,莫知径户。」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佛说阿弥陀经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大阿罗汉,众所知识:长老舍利弗、摩诃目犍连、摩诃迦..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观世..

地藏经解释忉利天宫神通品第一(解)佛在忉利天的天宫里,显起神通来,召集会众。这是本经的第一品。品是经文段落的名称。(释)在我们的头上,第一重是四天王天,在须弥山的半..

一、依印光大师教导的方法。《阿弥陀经》一遍,往生咒三遍,赞佛偈一遍,念诵佛号百声千声万声,随自己闲忙而定。菩萨名号各三声或十声,后发愿回向偈一遍。南无莲池海会佛..

蒋贡康楚仁波切是大宝法王噶玛巴的重要法子,藏传佛教噶举派(白教)的四大法子之一,是噶举传承内的重要上师。远为毗卢毗那佛化身,近为阿难尊者化身,与金刚尖锐为三人。..

嘎玛仁波切:发愿和回向的差别贪念是在作善事之前,先为自己打算,以自利而作;而愿力是为了利益别人,先为别人着想,再想到自己。而发愿和回向的差别是什么?是有没有完成..

科学研究的是物质,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就是假设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也就是物质和意识必须要截然分开;佛学研究的东西是意识,佛学反而认为主观和客观、物质和意识不能分开..

贵州省某县,有吴仁吴义两同胞朋友,父早亡,受母李氏抚养成人,吴仁娶妻孟氏,吴义娶妻崔氏,吴仁居长,性情良善,孟氏亦贤淑。吴义居次,年虽幼而性狡猾,崔氏性情亦横泼..

注:这个故事的讲述者是阿康仁波切,他是70年代伦敦桑耶寺的住持。第16世大宝法王在世时曾经给过我很多舍利,他对我总是有求必应。有一次,我向大宝法王提出了一个请求,我..

关于佛教故事

佛教故事网为您提供最新的佛教故事信息,让您快速了解佛教故事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佛教故事。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