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学问,智慧


知识和学问不是学佛的前提,重要的是要有善根,相信因果,相信三宝,心性具备了人的品德,即可入佛门。因为佛法是清净解脱法门,假如一个人就连基本的伦理道德都不具备,自私自利,无情无义,不懂知恩报恩,那么这样的人,就已经不具备人的品格了,又如何与佛法相应呢?入门先要建立佛法的正知见,也就是说,知道三乘菩提都包括哪些内容,佛门求证的方法,有的人知识渊博,很有学问,不屑于流行文化,喜欢谈佛论道,阅读一些佛法书籍,热衷公益、环保,但却很难发起菩提心,他们既想要跃升于俗众之上,有与真正的学佛人划清界限,不喜欢静下心来读经,只喜欢读一些心灵感悟的所谓禅学读物,他们的内心孤独寂寞,但却像在众人面前装扮成看破一切的智者,自恋而不能自拔,表面上他们自称信佛,实际上是把佛法当做生活的调味品甚至止痛剂,借此来冲洗生活中的烦恼和不快,一心想着品味生活,享受人生,一旦遇到大病或受到重大打击,逆境现前,立刻就被打出原形,丝毫的不到佛法的解脱受用,平常挂在嘴边的“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不管用了,“春有百花秋有月”失去了诗意,“色即是空”此时也不再空,“平常心”变成了一肚子的怨恨和沮丧。这种人就是佛经中说的八种处在八难中的人,难以入佛门。哪八种人呢?在经典中是这么说:

【世尊告诸比丘:「凡夫之人不闻不知说法时节。比丘当知:有八不闻时节,人不得修行。云何为八?若如来出现世时,广演法教,得至涅槃,如来之所行,然此众生地狱中,不闻不睹,是谓初一难也。」】(《增壹阿含经》卷三十六)

这段经文告诉我们,有八种生命因缘不到,不能听闻到佛法,不能够修行。第一种,如来出现在世间,广泛演说种种法教,众生听闻后能够信受,能够证得解脱到达涅槃,但是却有生在地狱中的众生,因为纯受苦报,没有办法听闻或亲见如来,这是第一难。

第二种是畜生道:【若復如来出现世时,广演法教,然此众生在畜生中,不闻不睹,是谓第二之难。復次,如来出现世时,广说法教,然此众生在饿鬼中,不闻不睹,是谓此第三之难也。】(《增壹阿含经》)

第三种是边地生者【復次,如来出现世时,广演法教,然此众生在长寿天上,不闻不睹,是谓第四之难也。復次,如来出现世时,广演法教,然此众生在边地生,诽谤贤圣,造诸邪业,是谓第五之难。】(《增壹阿含经》)

举个例说欲界天的四天王天,四天王天它的一天是人间的五十年,寿量是五百岁,所以这个五百岁换算成人间的时间是九百万年。往上的忉利天加倍,它的一天是人间的一百年,它的寿量是一千岁,所以越往上的寿量越长。但是生在欲界天纯粹是享天福,没有闲暇想要求得解脱;所以佛说,众生生在长寿天,就没有因缘来听闻佛法。

生在边地的意思是指没有佛法的地方,边地的众生比较顽固,缺乏善根,对于善恶不能了知的情况之下容易诽谤贤圣;造诸邪恶之业,这样就很难听闻佛法而修行。

第六种残疾人【復次,如来出现世时,广演法教,得至涅槃,然此众生生于中国,又且六情不完具(盲聋瘖哑不能听受),亦復不别善恶之法,是谓第六之难也。】(《增壹阿含经》)

第七种就是“世智辩聪”:

【若復如来出现世时,广演法教,得至涅槃,然此众生在于中国,虽復六情完具,无所缺漏,然彼众生世智辩聪,心识邪见(不信三宝)……是谓第七之难也。】(《增壹阿含经》)

世智辩聪的意思是以世间的智慧、聪明伶俐,自以为是,其实是邪见,譬如说“一切法空”、“人死如灯灭”,不信因果,以为无因无果、无罪无福,不信受佛法中的真实佛法。以世间的学问取代佛法。

第八种是因缘不好,不能遇到善知识:

【復次,如来不出现世,亦復不说法使至涅槃者,又此众生生在中国,六情完具,堪任受法,聪明高才,闻法则解……是谓第八之难。】(《增壹阿含经》卷三十六)

若是值遇真实善知识,所说的是了义法,让这个修学者能够真实的证悟法界实相。这样的智慧远远超越一切世智聪辩,能够获得真实的解脱受用。

还有一些误区,比如,倘若所阅读的经说到的意识是常住的,一定是伪经;如果说缘起性空是究竟,一定是伪经;如果说还有更高的密法,是显教的佛所没有修的,一定是伪经;如果说有否定如来藏的,一定是伪经。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一、依印光大师教导的方法。《阿弥陀经》一遍,往生咒三遍,赞佛偈一遍,念诵佛号百声千声万声,随自己闲忙而定。菩萨名号各三声或十声,后发愿回向偈一遍。南无莲池海会佛..

蒋贡康楚仁波切是大宝法王噶玛巴的重要法子,藏传佛教噶举派(白教)的四大法子之一,是噶举传承内的重要上师。远为毗卢毗那佛化身,近为阿难尊者化身,与金刚尖锐为三人。..

嘎玛仁波切:发愿和回向的差别贪念是在作善事之前,先为自己打算,以自利而作;而愿力是为了利益别人,先为别人着想,再想到自己。而发愿和回向的差别是什么?是有没有完成..

科学研究的是物质,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就是假设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也就是物质和意识必须要截然分开;佛学研究的东西是意识,佛学反而认为主观和客观、物质和意识不能分开..

贵州省某县,有吴仁吴义两同胞朋友,父早亡,受母李氏抚养成人,吴仁娶妻孟氏,吴义娶妻崔氏,吴仁居长,性情良善,孟氏亦贤淑。吴义居次,年虽幼而性狡猾,崔氏性情亦横泼..

注:这个故事的讲述者是阿康仁波切,他是70年代伦敦桑耶寺的住持。第16世大宝法王在世时曾经给过我很多舍利,他对我总是有求必应。有一次,我向大宝法王提出了一个请求,我..

唐罽宾国三藏般若奉诏译尔时普贤菩萨摩诃萨,称叹如来胜功德已。告诸菩萨及善财言。善男子,如来功德,假使十方一切诸佛,经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劫,相续演说不可穷尽..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观世..

守拙的智慧:心头洞明,表面糊涂做人的最高境界,就是抱朴守拙。明明什么都知道,却一副痴呆愚顽的表情。这种人不张扬,不高人一等,平易近人,反而更易得众人的欢迎。社会..

一、何谓佛法融入生活也许很多人会认为,经常做义工,捐赠财物、献血、捐献器官等等,以及人天佛教所倡导的种种行为,就是佛法融入到生活当中的具体体现。虽然我们不能断然..

关于佛学入门

佛学入门网为您提供最新的佛学入门信息,让您快速了解佛学入门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佛学入门。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