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此人身筏,能渡大苦海


不勤而冀得,娇弱频造罪,临死犹天人,呜呼定受苦。

不肯精进修习,却奢望获得安乐之果;修行过程中非常娇弱,对一点痛苦也不能忍受;频频造作罪业,这方面非常有智慧、有能力,这些人明明已被死主擒住了,却还想如天人一般长久住留,无忧无虑地放逸过活。见此情景,作者以悲悯的语气叹道:“唉!可怜啊,这些懒惰的人一定会饱受痛苦折磨的!”

环顾一下当今世界,这种感慨谁都会发得出来。现在的很多修行人,包括我自己在内,真正的努力修行绝对没有。不要说长年如一日、废寝忘食地修行,就连如理如法地修一个月,我反反复复观察自己,的确也是没有的。尽管我从小就信仰佛教,二十多年来也在研究佛法、修行佛法,但现在接近临死时,反问自己:“我一辈子中修了多少法?精进用功了几个月?”自己也是非常惭愧。不要说二十四小时,一天八个小时中断除分别妄念,一心一意地修行,也绝对没有。上午好好地修一个小时,再过一个小时又出现分别妄念了,还妄想今生往生极乐世界或获得大圆满果位,这是根本不现实的。农民从来没有种庄稼,却想收获不错,恐怕是很困难的事情啊!

修持善法方面,别说像以前大德那样,就连基本的苦行也受不了,稍微没有吃的穿的,或者早起晚睡,就放弃不干了。反过来说,为了贪图安逸,造恶业却是频频不休、相当在行,已经处于死神口了,却还像天人一样虚度时光。尤其是大城市里的人,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有些人已经四、五十岁了,有些人已经七、八十岁了,但一生中做了多少善事?这些善事当中,前面有发心、后面有回向、中间一心不乱的又有多少?见到众生的这种状况,作者的内心非常悲悯,发出了“呜呼”的悲伤感叹。

司马迁在《史记》中说:“天下熙熙,皆为名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举目望去,街头上熙熙攘攘的人群,来来往往的目的,不外乎追求名利二者。如果他们是为了名利,那我们应该为了什么?若再进一步分析,司马迁可能就说不出来了,因为他对来世的概念一片空白,无法揭示生死的奥秘。

我们身为修行人,应该好好体会世间的痛苦,尤其是地狱的痛苦。明白这些道理之后,尽量地去行持善法,这样,纵然是造过严重恶业的人,临死时也有解脱的机会。唐朝有个屠夫叫张善和,他以杀牛为业,一生不晓得杀了多少头牛。临终的时候,他看到许多牛来讨命,于是一边挣扎,一边痛苦地大喊。刚好有个和尚从门口经过,见此情景,就点了一把香交给他,叫他拿着念“弥陀佛”,一心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他接到香之后,就大声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念了几声后,他说那些牛不见了,阿弥陀佛来了,他就跟阿弥陀佛走了。

可见,临死的当下一念相当重要。每个人都要面对死亡,到时候的前途是地狱还是天堂,这也是个未知数。但如果曾经听过善知识的教言,自己对这方面也有比较强烈的愿望,很可能会忆念起阿弥陀佛的名号或者一些善念,以此功德感召,过去的罪业当下消失,也有获得解脱的机会。

如果你们以前造过极大罪业,现在遇到善知识和大乘佛法以后,自己一定要励力忏悔。我有时候就是这样:在没有其他人的时候,让心静下来,转一转转经轮,闭着眼睛坐一会儿,想一想以前的经历、现在的所作所为,整个人生就像银幕上的镜头一样,一幕幕地浮现在眼前。有时候自己反观自己,心里觉得很害怕,因为每个人活的时间不会很长,不知我以后的前途会怎么样?但有时候又转念一想:“不管怎么样,好好地忏悔吧。反正在有生之年中,还是尽心尽力地为众生、为佛法多做一点事。”

现在有些发心人员经常提条件:“你给我什么什么的话,我就怎么怎么样。”其实为众生和三宝做事情,最好不要有任何条件,只要对众生和佛法有利,就应该自愿地去做,这是非常重要的。

值得一提的是,在做事情的过程中,彼此之间可以有竞争心,但不要掺杂嫉妒心。嫉妒心在同行中比较常见,我看过两个卖包子的人,互相都生嫉妒,见面特别不高兴;我又看见两个卖衣服的人,彼此都看不顺眼;我还看见两个渔夫,也是经常吵架。卖包子的人对国家主席恐怕不会有嫉妒心,大法师对路边乞丐也不一定有嫉妒心,但只要是同行,即使两个人是做饭的,也会存在这种矛盾。当然,竞争心是可以的,这对自己的事业也有帮助,但染污的“竞争心”不合理。

如今的社会上,这种现象十分普遍。比如两个人都是局长,互相就产生摩擦,想争当副县长;两个是副县长的话,又开始有各种矛盾,想当正县长……这些不良心态,没有观察的时候,自己可能也不发觉,但实际上,这对修行非常不利。为了遣除这些因素,大家务必要一心一意地专注于佛法。

癸二、以加行修持:

依此人身筏,能渡大苦海,此筏难复得,愚者勿贪眠。

依靠人身的船筏,能渡越三界轮回的苦海。大家都知道,大海广阔无垠、无边无际,若想到达彼岸,没有航船是不行的。同样的道理,三界轮回的苦海也非常广大,想要渡越过去,必须依靠暇满难得的珍宝人身。

这种人身并不是特别容易获得,需要以别解脱戒为基础,发善愿、行布施等为助缘,积聚各种福德资粮之后,才能获得一个人身。而且,在所有的人身中,行持善法的人身相当难得,造恶业的人身并不罕见。正如米拉日巴尊者对猎人所说:“本来佛说暇满人身珍贵难得,但看见像你这样的人,便会觉得人身并没有什么珍贵难得的。”

既然得到了能越过轮回大海的难得人身,在这个关键时刻,千万不要天天好吃懒做,看见行持善法就想躲,看见分东西就冲在最前面。藏地有种说法:“有些人做事情时,如不动佛一样毫无动摇;在吃东西时,就像白色秃鹫一样,脖子伸得特别长。”有些道友在大家干活时,怎么敲他的门也不应,而一听说分东西,别人还没有来时,他早已经到了。这种人不太好!要懒惰的话,吃饭也懒惰,睡觉也懒惰,什么事情都应该懒惰才对!

不过,懒惰确实不太好。佛陀时代有一位比丘,每天吃饱就睡,平日不肯用功,对听闻佛法也没兴趣。每当别人在修行时,他一个人在房中蒙头大睡,怎么叫都叫不醒。有一天中午他化缘回来,回到僧房倒头大睡,一直睡到第二天。次日佛陀为大众说法,大家都来了,唯独少了那个比丘。佛陀问为什么他没有来,一个弟子起身回答:“他从昨天中午睡到现在,我们怎么叫都叫不醒。”佛陀知道他只剩下七天的寿命了,若在昏睡中死去,是得不到善终的,于是带着阿难前往他的僧房。

推开房门,只听见雷鸣般的鼾声,那位比丘依然蜷在床上,睡得正香。阿难先叫了几声,可是比丘毫无反应,后来佛陀用手指轻轻摇了摇他,熟睡的比丘马上醒来。佛陀告诉他只剩下七天的寿命了,比丘大吃一惊,不知所措。

佛陀说:“不仅仅是今世,你好几世前出家做比丘时,也是只知道吃和睡,从来不思维法义。因为没有积累过任何福德,命终后依次投生为米虫、蚌、田螺、树干中的蠹虫,各五万年。相同的是,这四种生命都喜欢睡觉。(我们经常放的螺蛳,可能也是贪睡者的转世。)经历二十万年后,你今生才投胎为人,没想到又像以前一样贪吃贪睡,为什么你总睡不够呢?”比丘羞愧难当,诚心向佛陀表示忏悔。因为他的善根不错,再加上佛陀的殊胜加持,他当即获得了圣果。

要知道,人身非常难得,一旦失去了,什么时候再得也很难说。这一点并不是传说,也不是一种教条主义,大家应对此深信不疑。我自己非常明白:“现在的这个人身,以后能不能再得到?一点把握也没有。尤其是信仰佛教、修持大乘佛法的人身,的的确确非常难得。”有些人经常说:“我身体不好、心情不好,早一点离开人间多好啊!”其实一点都不好。离开人间以后,你有没有把握再得人身?六道轮回中,人身是最好的,如果有了人身如意宝,暂时可获得善趣的安乐,究竟也能得到无上圆满正等觉的果位。倘若转生为其他众生,不说地狱和饿鬼的众生,即便是变成了天人,也没有这样的福报

因此,大家有了如此殊胜的善缘时,理当精进行持善法,不要整天都是睡懒觉。有些人总觉得没睡觉的话,力气不够、营养不足,所以睡觉是一生中的头等大事。这只是一种借口而已。金厄瓦格西一辈子都没有睡觉,他一想到人身难得,根本睡不着,最后他念了九亿不动佛的心咒。可是我们很多人,一想到人身难得,反而睡得更香,这说明修行一点也不好!

你们在修行时,一定要思维人身难得、寿命无常等教言,基础打好了以后,修什么法都比较容易。否则,表面上修生起次第、圆满次第、无上大圆满、观脱噶,这些密法令相续有多大改变也不好说。所以前辈的大德们对加行非常重视,希望四众佛友对这个关键问题也再三思维!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条件,信愿行,三个条件。第一个条件,真正相信,西方有极乐世界,有阿弥陀佛,没有丝毫怀疑。这一部《无量寿经》,就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保证书,这部经..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观世..

这一段是讲到我们凡夫的现前一念心识,这个真妄不二的道理。真妄不二,是说我们这一念心跟三宝的境界接触的时候,会产生一个正念,这个时候的正念叫做真实的心;但是我们这..

地藏经解释忉利天宫神通品第一(解)佛在忉利天的天宫里,显起神通来,召集会众。这是本经的第一品。品是经文段落的名称。(释)在我们的头上,第一重是四天王天,在须弥山的半..

不停发现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信佛但人们对佛教仍然不太理解很多人信佛只为升官发财获得财富要有三方面认识。一,因果。只有肯施与的才能得到,这就是福报,是六度中的施舍。二..

由于地藏菩萨悲愿弘深,所以他的功德不可思议。《十轮经》卷一说:“诸大菩萨所,于万劫中,至心皈依,称名念诵,礼拜供养求诸所愿。不如有人于一食顷,至心皈依,称名念诵..

佛教的咒语本意是“真言”,因为宇宙的秘密也是心灵的秘密,心物一元,佛咒是一种“语密”,为梵语的音译,现已没有统一而确切的汉语义译的成份,常含有诸佛菩萨和一些护法..

楞严经简介《楞严经》全称《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所谓“大”,是称赞之词,是说经题中的“密因”能成菩提,是为大因;“了义”知晓万法,是为大义..

成佛之道药师山紫虚居士前言:在前《药师山通讯》中,笔者曾经提及成佛之道概分五阶段,本文将此五阶段中最重要之处提出说明,以为画龙点睛之作,给有缘读者参考,请多指教..

关于藏传法师

藏传法师网为您提供最新的藏传法师信息,让您快速了解藏传法师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藏传法师。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