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人首先要明白什么是因果


因果是佛教解脱轮回的最基本的理论,那么佛教中谈到因果呢,重点在于讨论如何认知生命的真相,然后发现困扰生命的因素,探求解决这些困扰的方法,从而获得生命的自由。其实目前我们生活的社会大环境之所以出现了诸多问题,大都也是我们自身缺乏正确的因果观念才导致的。所以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如果我们每一个人这一辈子都能够对得起“因果”,我们此生的生命的价值一定会得到最大程度的提升,来生也必将能够得生善处。所以说,智慧的认知因果的法则,不仅关系到我们每个人的命运和解脱,也关乎诸多社会问题的解决。

下面我们就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共同探讨如何认识因果:第一、因果是什么;第二、因果不是宿命;第三、因果不离当下之所以从这三个方面,是因为因果理论并非只言片语就能够说得很明白,纵然是有神通能力的修行者,也不一定有足够的神通力看得清楚,看得完整,更何况是一般人呢!所以从这三个方面来进行解说,貌似很粗浅却可以帮我们更方便地、更容易地契入对因果理论更深层次的认知。首先我们先从第一个方面开始:

因果是什么

“因果”是什么呢?——因果又叫因缘果,简称因果。宇宙间每一样事物都可以作为条件,什么条件呢?促使其他事物生起、存在、消亡的条件,这就是“因”,当然因又可以分为主要因和次要因。那么与此同时呢,任何一样事物也都是在众多条件的作用下生起来的“果”。例如《瑜伽师地论》里面讲“因是缘起义,果是缘生义”。任何一样事物的发生,都不是孤立的,而是有众多条件作为支撑的;这些促使其他事物生起的条件,就称之为“因”,由这些“因”生起来的事物,就名之为“果”。由于事物都能够作为缘,又都是由缘生,所以一切事物既是因,又是果。同时因更有因,而因无尽;果更有果,而果无穷。

通常最简单的理解就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最常用的例子“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种子是主要因,阳光、雨露、土壤等等就是次要因。从佛法的层面讲,起惑、造业、受苦但过程就是因果的具体体现。也就是说,我们对生命的本质真相不了解,然后去造作种种的善恶业,从而在六道中轮回不息,遭受苦报。佛陀在《地藏经》里面就详细而且具体的描述了这样的一个过程,例如《地藏经》里面说:

“一切众生未解脱者,性识无定,恶习结业,善习结果,为善为恶,逐境而生,轮转五道,暂无休息。动经尘劫,迷惑障难。如鱼游网,将是长流,脱入暂出,又复遭网。”

意思就是“我们这些轮回中的众生,不明白佛法的道理,性情和心识不确定,我们时而造作善业,得受善报;时而造作恶业,得受恶报。造善造恶是随着所处的境界而产生的,看到喜欢的,就用种种手段得到它,看到厌恶的,就用种种方法躲避它。因此我们在五道中轮转不息,又因为迷惑颠倒而遭受种种的障碍,就好像水中的被渔网网住的鱼儿一样,虽然经过很长时间的漂流逃脱了渔网,但也只是暂时性的,不久又再一次的被渔网网住了。”

涅槃经》里面也说:“善恶之报,如影随形,三世因果,循环不失。”而且即使是父子至亲,因为彼此造业不同,生在不同的业道受报,都没有办法相遇,即使相逢了,彼此之间也不能相互代替对方去遭受果报。纵然是修行圣道的圣贤也是不昧因果的。

在《阿含经》中,多处记载着佛陀有后背痛的老毛病,其实就是当年佛陀六年苦行落下的病根,《杂阿含经》里面就讲述:有一次佛陀受了风寒,引起了背部疼痛的痼疾,然后佛陀就找来尊者优波摩那帮他寻找热水来缓解背痛的一件事情。其实就是六年苦行时没照顾好色身埋下的因,最后要遭受背痛的果,这就说明了大修行人不昧因果的事实。所以我们要认识到因果是和我们的生命息息相关的,因此“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如果每一个人都对“因果”法则有所敬畏,都能把因果的规律来作为一切行为的准绳的话,贪污腐败、背信不忠、烧杀抢掠、环境污染、食品安全等为问题也将不复存在。正是由于整个社会缺乏基本的因果观念,所以才产生了互相伤害的现实。

大家都知道北京,河北等很多地域时不时就PM2.5爆表,辽宁省沈阳市在这个月八号的时候,PM值达到1400微克/立方米,好多人戴着防尘口罩甚至戴着防毒面具出门,好像外星人来地球一样。这种环境污染现象就是我们在开发利用资源的时候不明因果,不学因果,不畏因果所造成的。其实他们自己也要呼吸空气,也要生存在我们共同的地球上,但是却为了一己私利,危害了自己和他人的生存环境。

所以整个社会就像一张大网一样,每个人都是其中的节点,我们每一个人所造成的影响会很快传递到其他的部分,我们给予这个大网正能量,这张网将会经得住风浪的考验,我们自身也将成为受益者,反过来,给予大网负能量,我们肯定也会共同遭遇危险。所以我们每个人都不是旁观者,都是社会的参与者,如果我们都有了正确的“因果”观,那我们的社会肯定会更加美好。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一、依印光大师教导的方法。《阿弥陀经》一遍,往生咒三遍,赞佛偈一遍,念诵佛号百声千声万声,随自己闲忙而定。菩萨名号各三声或十声,后发愿回向偈一遍。南无莲池海会佛..

蒋贡康楚仁波切是大宝法王噶玛巴的重要法子,藏传佛教噶举派(白教)的四大法子之一,是噶举传承内的重要上师。远为毗卢毗那佛化身,近为阿难尊者化身,与金刚尖锐为三人。..

嘎玛仁波切:发愿和回向的差别贪念是在作善事之前,先为自己打算,以自利而作;而愿力是为了利益别人,先为别人着想,再想到自己。而发愿和回向的差别是什么?是有没有完成..

科学研究的是物质,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就是假设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也就是物质和意识必须要截然分开;佛学研究的东西是意识,佛学反而认为主观和客观、物质和意识不能分开..

贵州省某县,有吴仁吴义两同胞朋友,父早亡,受母李氏抚养成人,吴仁娶妻孟氏,吴义娶妻崔氏,吴仁居长,性情良善,孟氏亦贤淑。吴义居次,年虽幼而性狡猾,崔氏性情亦横泼..

注:这个故事的讲述者是阿康仁波切,他是70年代伦敦桑耶寺的住持。第16世大宝法王在世时曾经给过我很多舍利,他对我总是有求必应。有一次,我向大宝法王提出了一个请求,我..

唐罽宾国三藏般若奉诏译尔时普贤菩萨摩诃萨,称叹如来胜功德已。告诸菩萨及善财言。善男子,如来功德,假使十方一切诸佛,经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劫,相续演说不可穷尽..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观世..

守拙的智慧:心头洞明,表面糊涂做人的最高境界,就是抱朴守拙。明明什么都知道,却一副痴呆愚顽的表情。这种人不张扬,不高人一等,平易近人,反而更易得众人的欢迎。社会..

一、何谓佛法融入生活也许很多人会认为,经常做义工,捐赠财物、献血、捐献器官等等,以及人天佛教所倡导的种种行为,就是佛法融入到生活当中的具体体现。虽然我们不能断然..

关于汉传法师

汉传法师网为您提供最新的汉传法师信息,让您快速了解汉传法师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汉传法师。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