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望就像一个不懂事的小孩


我自己的生活是这样的。

比如,食物。我在最初学习的时候,吃饭很困难,当然不可能有蔬菜,也没有酥油,只有一点糌粑。每次吃糌粑就觉得很香,很满足。偶尔有一点点酥油、奶渣,一个月吃一次,觉得吃到了世界上最香的东西,那种味道留在嘴里要回味好久。后来,家里有了酥油。这时候不能单单吃糌粑,糌粑一定要就着酥油才叫好吃,没有酥油会觉得缺了什么,吃不了。

当然,再后来就有了大米,食物越来越多。这时每一顿饭都变得很复杂,需要有三四个菜才认为像样。佐料也是要很丰富,味道要足够浓烈,清淡单一的食物根本不能满足我。如果这时再让我去吃单调的糌粑,发自内心地感到是在受罪。而现在的状况更糟,已经到了吃什么都满足不了味蕾的程度,食物已经满足不了我了。

我想,其实这不是味蕾满足不了,是精神不满足。这其实是一种很可怕的状态。很多人会用一些非正常的手段去寻求刺激和满足,就是因为精神上的不满足。

比如,衣物。以前求学的时候没有鞋和袜子,冬天零下几十度都只能打赤脚。脚上长冻疮,然后会烂掉,流出血来。因为这些伤口,到现在我的脚皮也是很厚。后来好不容易有了一双布鞋,一两块钱左右,心里非常珍惜喜欢。平时舍不得穿,要等到隆重的节日、场合才郑重地穿上。这一双布鞋给我带来了很大的满足感。再后来,物质越来越丰富,心却越来越不知足。无论已经拥有了多少双鞋,多少双袜子,也都还是不满足。总是想要更高档更舒服的。

衣服也是一样。我记得以前我的衣服都是特别普通的面料,仅有那么几件,穿在身上觉得特别舒服。现在我的衣服很多,布料都是从印度、尼泊尔或者欧洲买回来。但是心里却不满足,找不到过去那种舒适感。现在添置衣服已经不再是身体的需要,而是精神的需要。

又比如,车。过去我没有车,只是看着拖拉机在路上跑来跑去。偶尔能够坐上去一次,跟着拖拉机颠簸地压过一段马路,心里是难以形容的爽快尽兴。慢慢地,在大街上能够看见出租车了。那时能打一次车比现在坐一次飞机还得意。再后来,我有了一辆本田车。坐上去的时候,觉得自己真是了不起。之后本田又换成了霸道,记得买了车之后很是珍重地放了哈达,觉得这就是自己最贵重的财产了。到了现在,又不满足了,还想买其它更好的车……

就连我的睡眠也被欲望控制了。床单,被子,床垫等等用品,变得越来越昂贵豪华。但睡眠变得越来越差,睡觉已经不是休息,越来越觉得累。

欲望就是这样让我不能停歇。它控制我的衣食住行,控制我快不快乐。它让我继续追求我就不肯停下,它让我痛苦我就不愿快乐。我已经没有了思考的能力,从来不问自己到底对不对,这种生活方式究竟有没有问题?物质日渐丰富的过程中,我们一定是要付出代价的。

欲望就像一个不懂事的小孩,只要看到别的孩子有更好的玩具,就会向妈妈哭闹,“你必须给我这个!不买不行!”这样一个没有自制力、判断能力的小孩,如果刚好有一个一味满足他要求的母亲,那么这两者加在一起,就会造就出一场痛苦的人生。这个小孩最后会失去快乐的能力。因为他会越来越不知足。同样,欲望和愚痴在一起,将给我们带来毁灭。

欲望背后就是我执的推手,我执身后还站着一个大boss,那就是无明。这个团伙一直在蛊惑我们,要我们相信轮回是有希望的,所以要听从他们的指导,按照他们的要求去行动。

现在大部分人,不认自己的心,不认爱,只认钱和物质。就连佛弟子如今也被缠绕在欲望里。学佛不是为了解脱,而是想借此追逐名利。

但结果我们快乐了吗?满足了吗?物质没有带来幸福,带来的却是压力,是越来越难以满足的空洞的心,是被困在欲望泥潭里的身不由己,重重疲惫。所以要看到,物质满足不了精神的需求。

学佛的人可以享用物质,但是在用的过程中要看明白物质带来的究竟是什么。在超出生活必需之后,物质享用的越多就越难满足,它给你的不会再是快乐,“一切妙欲如盐水,如何享受贪越增”。就像人们总说小孩会带来快乐,欲望就是一个小孩,人们认为满足它就一定会幸福。但被宠坏的小孩不懂得知足,欲望也没有停歇的那一天。而一旦你不能满足它,它就会让你痛苦难忍。

并且,欲望还会引发其它烦恼。欲望会让你变得越来越自私,只关注自己的贪心。其它生命在你眼里变得不重要,都只是你满足欲望的工具。在欲望的驱使下,你甚至可以毫无困难地去伤害其它生命,杀生。

当有人妨碍你满足欲望时,你就会生嗔恨心;当别人比你的受用更丰厚时,你就会生嫉妒心,嫉妒的背后其实也就是嗔恨。你也很难做到自省,欲望让你盲目奔驰,完全不管当下的道路是否正确,前方是不是万丈深渊。所以,欲望会让五毒增盛。而有烦恼的当下,即是在受苦。

要结束这一切痛苦的方法却极为简单,只看我们是否愿意去做,即要知足。

本师释迦牟尼佛早在2500年前就已经指出了欲望的过患,并开出了善妙药方。佛说,“贪欲生忧,贪欲生畏,解无贪欲,何忧何畏。”佛在临涅槃时,又叮嘱道“汝等比丘,若欲脱诸苦恼,当观知足。知足之法即是富乐安隐之处。知足之人,虽卧地上犹为安乐;不知足者,虽处天堂亦不称意。不知足者,虽富而贫;知足之人,虽贫而富。不知足者,常为五欲所牵,为知足者之所怜愍。是名知足。”知足常乐,简单生活,才是对自己真正的善待。

尤其是学佛的人,一定要用心学习佛法,不要听凭欲望的摆布。对于佛法做精进的闻思和实修,这就是我们驯服欲望的最佳途径。听闻佛法之后要思考,分析,一直到把法义都真正放进了自己心里。只有这样,佛法才能真正帮到你。

要知道,即使外面一切都被你拥有,世上一切财富都可以任由你支配,若是自心未调伏,你还是不会知足,不会快乐。因为物质永远都不能满足精神。幸福快乐与物质没有关系,它是心的感受,唯一只与心有关。

而在这个世上,能令精神得到满足安宁的,只有佛法,只有三宝。唯独依靠三宝,一个人才能得到彻底究竟的安乐。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感恩您的分享与支持,扫描二维码分享本文到朋友圈。


网友点赞推荐

佛说阿弥陀经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大阿罗汉,众所知识:长老舍利弗、摩诃目犍连、摩诃迦..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观世..

地藏经解释忉利天宫神通品第一(解)佛在忉利天的天宫里,显起神通来,召集会众。这是本经的第一品。品是经文段落的名称。(释)在我们的头上,第一重是四天王天,在须弥山的半..

一、依印光大师教导的方法。《阿弥陀经》一遍,往生咒三遍,赞佛偈一遍,念诵佛号百声千声万声,随自己闲忙而定。菩萨名号各三声或十声,后发愿回向偈一遍。南无莲池海会佛..

蒋贡康楚仁波切是大宝法王噶玛巴的重要法子,藏传佛教噶举派(白教)的四大法子之一,是噶举传承内的重要上师。远为毗卢毗那佛化身,近为阿难尊者化身,与金刚尖锐为三人。..

嘎玛仁波切:发愿和回向的差别贪念是在作善事之前,先为自己打算,以自利而作;而愿力是为了利益别人,先为别人着想,再想到自己。而发愿和回向的差别是什么?是有没有完成..

科学研究的是物质,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就是假设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也就是物质和意识必须要截然分开;佛学研究的东西是意识,佛学反而认为主观和客观、物质和意识不能分开..

贵州省某县,有吴仁吴义两同胞朋友,父早亡,受母李氏抚养成人,吴仁娶妻孟氏,吴义娶妻崔氏,吴仁居长,性情良善,孟氏亦贤淑。吴义居次,年虽幼而性狡猾,崔氏性情亦横泼..

注:这个故事的讲述者是阿康仁波切,他是70年代伦敦桑耶寺的住持。第16世大宝法王在世时曾经给过我很多舍利,他对我总是有求必应。有一次,我向大宝法王提出了一个请求,我..

关于藏传法师

藏传法师网为您提供最新的藏传法师信息,让您快速了解藏传法师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藏传法师。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