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有不二与禅


佛法,从印度到中国就是“空”跟“有”。唯识谈“有”,中观谈“空”,“空”跟“有”,空有二门。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这是谈“空”跟“有”。

“空”跟“有”什么意思呢?有,不一定说我们“有”就是错的,或者说“空”是错的,“有”跟“空”都是对的。“有”跟“空”都是对的,唯识跟中观,都是对的,都是佛法。那你说“有”跟“空”它有没有矛盾的呢,“有”跟“空”不仅没有矛盾,“有”跟“空”是相辅相成。

空,什么意思呢?就是空气、烦恼、执著、障碍、问题,烦恼障、所知障、业障、报障。空,空就是让所有的污染去掉,所以“空”它是清净法,清净的法。庄严清净法身毗卢遮那佛,清净的法。不好的全部把它空。

也不是说我们外在的事物都是空,都是生灭,我们不理它,那也是错。“空”全部都是要空掉“我们内心里头”对万事万物万法的染污。所以这个“空”是清净法。

“有”呢,什么意思呢?“有”呢,是庄严的法。也就是说,我们这法会,场地组,它也是庄严——要去摆场地,它也是庄严的法。 一个是清净、一个是庄严。清净、庄严,这是“空”跟“有”。

那庄严,有时候也是很不容易的事情,你说对不对?你要写一篇文章,你要做一顿饭,你要开车,你要盖一个楼……庄严的法。

所以这种“有”,不是说我们是错的。很多学佛法的人,他认为说,这个“有”好像这个境界也比较低,不是那么回事。“有”跟“空”都是需要。

更有不少人,他认为世间法是“有”,我们出世间法是”空”。这种理解也是有毛病,也是错的,至少是非常肤浅的理解,“空”跟“有”根本不是这么解释的。

你看我们唯识里头的四十二位怎么修行?非常清楚。一个层次、一个层次。我们《道次第》也是一个层次、一个层次。那它是“有”吶。

那“空”,最后我们说“二空”、“人空”、“法空”。它是空掉,它才能清净。

就是先“有”,然后呢,我们才能够“空”。如果我们“有”门我们都摸不到边,“有”门我们都做不好,那我们就容易进入“断灭空”、“恶取空”,那就很危险了,就非常的危险。

所以这种“空”跟“有”,我们一定要很好地去把握。这样子的话,对我们修道啊,对我们修行啊,对我们用功呢,都是会有好处的。

那么,在《六祖坛经》里头说到:“善男子,何名坐禅?”现在这个坐禅的,很流行,尤其到西方。我们前一段去了荷兰,西方人认为汉传佛教就是“坐禅”。我说这么简单的?汉传佛教就是“坐禅”?那么“坐禅”而且就是“打坐”,“打坐”好像就是调身、调息、调心,这是佛法,跟瑜伽好像差不多,那根本不是那么回事。

《六祖坛经》里头说:“善知识,何名坐禅?此法门中,无障无碍。谓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名为“坐”。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

就是你对外在所有的一切的境界,你不起心、不动念。那,这个不是很简单的事。

我们无缘无故的一个疯子把你骂一通,你即刻就会暴跳如雷。你说到不起心、不动念,那个不容易的。不起心、不动念,你需要自性不动,也就是我们的本心不动。

我们说找回本心,成就自我,本心、真心不动,那你就外在一切善恶是非境界,你就可以不起心、不动念,你很清楚,但你可以不起心、不动念;反过来说,你内心如果是生灭心,没有本心,不是真心,你肯定会动念。你说你一听,哎,别人在说什么,你一听别人说好不好,马上就动了念头,你动了念头,那么你就会进入这种境界里头,进入这种境界你就被缠住了。

所以,坐禅它不仅仅说,我们坐在这里才是禅。当然坐禅坐在这里,也是让我们容易进入禅定的一种方式。永嘉禅师讲:“行也禅,坐也禅,行住坐卧体安然。”行住坐卧能够保持本心,它都是禅,这个是更广义上面的禅。

然后,《六祖坛经》下面又谈到:善知识,何名禅定?前面说坐禅,下面说禅定。

“外离相名禅,内不乱为定,外若著相,内心即乱,外若离相,内心即不乱,本性自净自定,只为见境思境即乱,若见诸境而心不乱,是真定也。”这禅定呢,外离相名禅,内不乱为定,外离相、内不乱,外离相,就是你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诸相非相,如果看到诸相不是相,那么就是离相,那这个就是名为禅。

但是我们凡夫有分别心,有分别心的话他不能离相,他就是住相。他一看,哎,这好看的、这好听的、这好玩的,着重感官方面的分别,六根、六境、六识,五根产生五识,通过意识的分别,然后他就住相,不能离相。

至于禅定,它指的是心。智慧指的也是心。禅为佛心,佛心就是我们这种的禅定。

那戒呢,它可能也有心也有形,它有戒法、戒体、戒行、戒相,它有很多戒行,很多外相。

那到这个禅定它完全都是指心,定心。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到色界,你看它这种四禅,进入四禅、四空,无色界,四空定,四禅八定,色界无色界的众生,他们都在禅定当中。

那我们欲界的众生都是在散乱当中,在散乱当中你去修禅,并且跟世间上面的禅,跟天人的禅不一样,而这个是因为我们有一个戒,戒定慧的戒。所以也是不是很简单的事情,就你要进入初禅都不是那么容易的,更不要说我们禅宗的禅,它是更高啊,那是相当得不容易。

所以不是说我们出家、我们学佛几天,我们就真正有定了,不是那么简单的。

那你真正一入定,你想想看,你到色界天了,他一天都等于我们几百年,所以根本不可同日而语。

那唯有我们佛教的这种大乘的这种定,跟世间,印度他们世间的这种定,或者说我们世俗社会上面这种定,不同的地方,那你说它有什么不同呢?

它会有很大不同。比如说我们一个学佛的人,受戒的人。你看到我们这个房间里边,有蚊子、有蟑螂,那我们肯定把它赶出去,蟑螂呢,他可能抓了,放到别的地方去放生。但是,他如果不学佛的人,他就把它打死,肯定的。那么因为我们要学佛、受戒,他就不敢打,他有一种约束的能力。那么他不学佛的人,他实际上他认为这很正常,他内心里边不会有认为说这有什么问题,他觉得本来就应该把它打死掉。那如果我们有学佛、有受戒,他不小心可能把一只蟑螂,一只苍蝇啊,一只蚊子弄死了,他就很难过,他可能几天,有时候可能几天,几年都很难过,而且还不是杀生。

那他这就是学佛的人,他跟不学佛的人,受戒的人跟不受戒的人,很大的不一样的地方,这种心理的这种敏感度,是非常大的,非常强的,非常强烈的。这仅仅是举一个例子来说,其他的方面也是如此。

当然,这是指我们在戒定慧方面,比较有用功、比较有努力,如果我们真是马马虎虎的话那就是另外一回事情。

所以我们学佛法的人,佛觉悟嘛,觉悟内心就不会迷暗、不会黑暗,不会黑暗就是我们内心都是非常光明的,光明就代表力量,我们内心里头有很强的力量,这样的话在我们思想上,我们人的精神上,他是不会松懈。我们常常就懈怠。

松懈什么意思呢?就是我们一个窗户,你这个螺丝松了,你汽车你这哪里的这个零件松了,你手表零件松了,它就走不了了,不能用了,它可能还是手表、还是窗户、还是汽车,那你开不动了,窗户关不了了,他就透风。

人是一样,你精神上面松懈,不行,佛法学不了了,学了你不能持,你不能守,不能守持。

我们最后都要信受奉行。我今见闻得受持。你不能领纳,不能执持,你不能守持,你不能执持,就是你精神上面的松懈了。那就是放逸、散漫、懈怠、因循。因循就是得过且过,因循就是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从初一到十五、到十六到三十,然后又从初一到十五,又从十六到三十,黑夜、白夜,黑夜、白夜,不断的循环,那这个就是学佛法学的不好,学的不对路,这样子造成的。

那么我们还有不少的居士。我们出家的同学还算比较好。他说这个,在我们这个道场呢住一段时间,或者我们学一段时间呢,这好像没有什么可学的,或者进步不大,三年、五年以后进步不大。然后呢,又跑一下,他觉得这个道场呢,也学不到什么东西,他可能住一段时间又学不到东西;再换一个道场呢,他觉得也学不到东西;那么我们有这边一个法师呢,他觉得在这个法师的身上学不到什么东西,再换一个法师也学不到东西,再一个上师呢也学不到东西,再一个活佛也学不到东西,很多人这样子。

所以他这种认了很多很多的师父、法师,道场跑了很多地方,最后他认为说好像这些道场都不适合。就这样,他对团体没有信心,信心在减退,就说大家都不用功,用功这个很难看到别人有什么进步,这种人呢,非常多。

原因是,适合你的道场是非常地多的,但是呢,你是不适合任何的道场的。就是你到任何道场人家不喜欢你,知道吧?所以你修行觉悟啊,绝对不能把自己,当成很高很了不起,那都是毛病,都是自己内心的这种我执、法执在作祟不能察觉。

那么佛法讲契理契机,那就要契理啊,才是契机啊,如果不契理那简直就是乱说,对不对?那你说你讲评书,你讲二人转,你讲小说,讲什么。

所以先是契理,然后才是契机,而不是说先契机然后再契理,已经契机了他就不能契理了,因为他很多本身他还没有学佛法,你说跟他一样的认识,那你怎么能契理呢,对吧?

那所以首先是佛法,首先你是药,最后你才想办法说,怎么样子让病人能够喜欢吃药,对吧?那如果首先你没有考虑到这个因素,是不是药,那么只是适应、满足我们众生的一种需求,最后就会导致,“非法说法、法说非法。”不是佛法就把它当成佛法,然后认为说这个佛法是非法,是不对的,不应该那么做应该那么做,最后变成没有道理的变成有道理,有道理变成没有道理的,那这个就是乱说法,就是无理、无据、无法,那这种的现象也是非常地多的,不是一点点,只是很多人他没有察觉。

我们禅宗的五祖弘忍讲“但信真谛,守自本心,守心不二,不忘、不退、不失、不没”,就是你要守住本心,守自己的本心,那么在真谛方面,在涅槃方面,在解脱、在佛果方面,有决定的信解。否则你要守住本心是不可能的,就是你要让自己的菩提的正因坚固是不可能的。就是你没有一个真正意义上面的一个弘大的愿景,这种愿景是不变的、是坚定的,那你就很难很踏实、很发心,一辈子那么去奋进、去努力。

其实我们过去的很多的祖师大德,他们已经都悟到了,他们也知道这些道理,所以他们有些话呢很简要,但是非常地对治问题。

戒定慧,那么戒我们就是规范嘛。自己、众人,就大家的行为、行事,做事和我们这些行为规范的一个标准。那我们居士,五戒,八关斋戒什么标准,沙弥十戒,比丘两百五十戒,比丘尼三百了四十八戒,菩萨十重四十八轻戒,这是标准。

那么定、慧的区别在什么地方?定以智持,慧以化判。定以智持,就是内心上面如如不动,你才能够有慧;慧的目的是为了要做判断的,判断是因为你的行为跟别人跟外界的事是会发生关系的,会发生问题的,如果我们处理事情一塌糊涂,一说话就触恼众生,这怎么会有慧呢?这绝对都是问题。

所以“慧”是对人来说的,是对众生来说的,“慧”不是对自己来说的,说我很有智慧,我看很多经。释迦牟尼佛在世的时候也没有经本呢,那哪有经本,他都是听。所以慧,所有的是指度化众生来说的。那么这个“慧”它是建立在定的基础之上的,也就是说你有定呢,你才会有慧,没有定的话,你不可能有慧的。没有定的话,那可能我们都是生灭心,生灭心就是我们内心都是混沌的。

所以我们需要慢慢去培养戒定慧的这种能力、这种功德。三学我们都要学嘛,学戒、学定、学慧,都是需要。并且戒定慧它能够互相支撑。互相支撑,这样的话就辗转增上,三学的力量会更强。

那实际上面,我刚才也谈到了,我们说这个菩提、佛果,如果用我们佛教的话讲,菩提佛果,就是成佛。用社会上面的话来讲,用今天的话来讲就是愿景,就是佛教的愿景。那么这个愿景清晰不清晰,笃定不笃定,明确不明确,就非常重要的。

世间上面你做事也好啊,办企业也好啊,读书也好啊,肯定有愿景。他想办法来做工作嘛,没愿景工作怎么能干好?

但是你有愿景之后,最后怎么来实现?怎么来实现我们这个的愿景,能够来落实,能够来落地,这个愿景能够真正做到?那就变成非常的重要。不能说我们这个学佛法,三大阿僧祇劫,要等、等,N长的时间你才能够成佛。关键是我们这个人呢。

无常,我们这一辈子很快,几十年,七十岁,八十岁,九十岁就死了,有时候也可能出来一个什么横祸,有可能也活不了那么久。就是说这个人的时间是很有限的,就是三十年,四十年,五十年用功。

那在佛门里头,戒腊,从一腊到九腊,下座;从十腊到十九腊,中座;从二十腊到四十九腊,上座,才上座。受戒,结夏安居,二十年到五十年才上座,五十年以上才算长老。五十年,受戒五十年,你就二十岁受戒,也得到七十岁,如果三十岁受戒,你要到八十岁。我们很多同学三四十岁,那你要到八九十岁才能做上长老。

所以从这种戒腊,它也是能够衡量我们一个人内心方面对佛法,戒定慧功德的修为的一个过程。那实际上面也是一个量化的过程。

为什么在佛门里头对戒腊这么重视呢?它这个也就是量化,那五篇七聚,你犯了什么戒怎么忏悔,持了什么戒会有多大的功德,那它实际上面这也是一个量化的标准。

所以我们学佛法,如果最后,或者说你开始不能落实到量化,最后可能都糊里糊涂,绝对是糊里糊涂。

量化,就是我们这一天,早上四点起来,到晚上十点,你都做了些什么事,四点到五点,五点到六点,然后每个时间段,你做的这些事是不是很忙,做这些事是不是效果很好。一天,一个礼拜,两个礼拜,一个月,一年、半年,三年,五年都这么去累积起来的,并且必须每天去总结,每天去反省。

我们常常说要总结,要反省,反省知道我们今天错了,忏悔。忏悔就是今天做错了,明天就不能再错。如果今天错了明天再错,那叫什么忏悔呢?那就是屡教不改。那就不是忏悔。你还错,下次也错,错错错,永远错,那就不对的。所以这是非常的重要的。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地藏经解释忉利天宫神通品第一(解)佛在忉利天的天宫里,显起神通来,召集会众。这是本经的第一品。品是经文段落的名称。(释)在我们的头上,第一重是四天王天,在须弥山的半..

佛教的咒语本意是“真言”,因为宇宙的秘密也是心灵的秘密,心物一元,佛咒是一种“语密”,为梵语的音译,现已没有统一而确切的汉语义译的成份,常含有诸佛菩萨和一些护法..

楞严经简介《楞严经》全称《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所谓“大”,是称赞之词,是说经题中的“密因”能成菩提,是为大因;“了义”知晓万法,是为大义..

成佛之道药师山紫虚居士前言:在前《药师山通讯》中,笔者曾经提及成佛之道概分五阶段,本文将此五阶段中最重要之处提出说明,以为画龙点睛之作,给有缘读者参考,请多指教..

八关斋戒为了方便在家学佛的人,可以自己在佛前自受,日期就是居士菩萨戒上说的每个月的六斋日,即是农历的初八、十四、十五、二十三、二十九、三十这六天。当然实在自己有..

华严经简介《华严经》全称为《大方广佛华严经》。所谓“大”是包含的意思;“方”是仪轨的意思;“广”是周遍的意思;“华”是成就佛果的意思;“严”是开演因位,严饰佛果..

佛说疗痔病经唐(táng)三(sān)藏(zàng)法(fǎ)师(shī)义(yì)净(jìng)译(yì)如(rú)是(shì)我(wǒ)闻(wén),一(yī)时(shí)薄(bó)伽(qié)梵(fàn)在(zài)王(wán..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观世..

佛说阿弥陀经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大阿罗汉,众所知识:长老舍利弗、摩诃目犍连、摩诃迦..

回向可以分两个内容,先念通用的回向偈,然后再单独回向,具体内容如下:1、普遍回向: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

关于汉传法师

汉传法师网为您提供最新的汉传法师信息,让您快速了解汉传法师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汉传法师。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