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执著的一切,都只是假象而已
痛苦源于“我执”,但这个“我”,以及“我”所执著的一切,是不是真实的呢?不是真实的,只是假象而已。这一点,不仅是佛教理论,就是用世间的方法来看,也是一目了然的。
可能你们都读过《理想国》。在这里面,柏拉图用他的老师苏格拉底和他之间的对话,阐明了他们的哲学思想。其中有这么一个“洞穴比喻”:
在一个洞穴里,长长的通道连着外面的世界,亮光顺着通道照到里面。里面有一群人,他们从小就住在这里,而且像囚犯一样,腿脚和脖子都被绑着,不能走动,也不能转头,只能望着前面的洞壁。
在他们身后远处的上方有一堆火,就在火光和他们之间的这个位置上,洞外上方有一条路。沿着路边筑有一堵矮墙,墙后有些人举着各种器物,做着各种动作,而影像就投进洞里,呈现在洞壁上。
里面的人每天看到的就是这些影像,也只有这些影像;久而久之,他们认为影像是真实的,从来不知道外面还有一个光明的世界。
突然有一天,他们中的一个人解开了束缚,沿着光走到了外面的世界。当他看清了一切以后,知道里面墙上的东西都是假的,于是赶紧跑回洞里,想唤醒那些同伴,救他们出去。然而,当他说出真相时,所有的人都开始嘲笑他,以为他疯了,把他处死了……
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说明我们一向认为真实的东西,其实最不真实。
我们从小认为有“我”、有“我所”,认为我所见所闻的一切,都是实实在在的,从来没想过这是假的。然而,即使你一辈子这么认为,即使所有的人都这么认为,假的还是假的。
如果“我”和“我所”是假的,那什么是真的呢?“无我”是真的。
比喻里跑出来的那个人,明明见到了真实的东西,为什么里面的人不相信呢?这就是《红楼梦》所谓的“假作真时真亦假”,你把假的当成真的,真的就被掩盖了,说出来也成了假的;“无为有处有还无”,你把无的当成有的,有的也就成了无的了。
所以,希望大家对“无我”做些思维。所谓“无我”,是本来就没有“我”,你认为有的话,那这个“我”是个什么样子?分析过吗?
可能有人会说:“如果只是我一个人执著有‘我’,也许是我错了,但世界上所有的人都执著有‘我’,难道都错了吗?”
月称论师在《中观四百论》的注释里讲过一则公案:从前有一个国王,婆罗门通过观察星相,对他说几天后要降一场毒雨,谁饮用了就会疯掉。几天以后,果然下了雨,整个国家的所有臣民喝了这个雨水以后,都疯掉了,只有国王一个人没喝,因而是清醒的。可是因为和大家不一样,大家都认为他是不正常的,说他是个疯子。这样说久了以后,国王不得已,也喝下了毒水,跟他们变成一样了。
公案里的这种现象,我们听了以后都会觉得荒唐,但不幸的是,现在的社会已经是这样了。大家可以冷静地看一看:人人都在追求地位、财富、感情,几乎没有人谈真理了,即使有些人在谈,一碰到房子、车子这些现实的问题,真理也就顾不上了。
当然,这可能跟舆论导向也有关。很多媒体不是要把人引向善的方面,而是想方设法让人关注那些吸引人的东西,但是这些东西,值不值得你关注呢?值不值得你追求呢?如果一上来不看清楚,辛辛苦苦追求了一辈子,结果得到了一些没有真实意义的东西,不是虚度此生了吗?
所以,在人生的某些时候,还是要思索思索。你没有接触到佛教,那另当别论,但现在已经接触到了,为什么不深入地了解一下呢?像这个“无我”的道理,如果它真的是一切痛苦的根源,那为什么不仔细推敲推敲?如果“我”所执著的真的是假象,那为什么不放下呢?……
其实,佛教对万事万物都有描述,器世界也好、有情世界也好,方方面面的学问这里面都有。只要你来学,一定会受益的,对此我很有信心。
当然,信心有很多种,太过盲目的话,就成了迷信。但我认为,我的信心不是迷信。为什么呢?因为我经过了多年的闻思,也对比了古今中外的各类学说,在这个过程中,我以我公正的理解来分析,世间方方面面的学问,虽然都有其不共的特点,但是有一点很值得回味:佛陀出世已经2556年了,他的教法,我们只听说后人不断从中发掘出新的奥秘,却没有听说它被谁推翻了。你们想一想,是不是这样呢?
所以,我并不是在偏袒佛教,因为皈依了佛门、穿了这身衣服、学习了佛法,就维护佛教,说自己有坚定不移的信心,不是这样。只要各位也作过同样的对比,相信你也会有同样的信心,而且会同样地相信:在21世纪,在物质文明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有突破和进步的今天,要让人类思想进入善的轨道,一定要到东方的佛教思想中寻求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