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高僧圆通居讷禅师
庐山圆通寺居讷禅师,宋代著名高僧。梓州(今四川三台)人,俗姓蹇。相貌英俊,读书过目成诵。居讷禅师十一岁出家,十七岁时因背诵《法华经》得度出家,受戒后开始登坛讲经,因辩才无碍,深得信徒的欢迎,连当时的耆宿高僧也不能与之相比。当时有许多禅僧从南方参学回来,都劝居讷禅师行脚参访。于是,居讷遍参荆楚之间,却并无所得。后到襄州洞山,留止十年,因为读诵《华严论》有省。后来居讷禅师游庐山,因为道名远播,被迎请至归宗寺住持,后又迁圆通寺。
居讷禅师作为悟道的高僧,经常以机缘之语破除学徒妄想,以使他们心不外求,观照自心。有僧问禅师:“祖刹重兴时如何?”师说:“人在破山头。”又说: “一朝权在手。”说完居讷禅师便打学徒。此是以机缘语和击打弟子的方式来引导弟子,令其自悟本性。禅师认为:禅境不能以言说,若能言说便不是禅。
在禅门高僧中,居讷禅师不仅以禅风闻名,更以淡泊名利为人称颂。《禅林宝训》中专节介绍了圆通居讷禅师淡泊名利的感人事迹:松皇佑年间,宦官李允宁施舍自家屋宅创立禅院,禅院建成之后,宋仁宗皇帝赐额十方净因禅院。宋仁宗皇帝听闻居讷禅师的盛名,派遣李允宁亲持诏书请居讷禅师任净因禅院主持。居讷禅师毫不为名利所动,以目疾耳背为由,委婉地拒绝了。宋仁宗对他的淡泊名利之举更为敬重,请居讷推荐一位高僧住持,居讷推荐了大觉怀琏禅师前去住持。
有人问居讷禅师:“仁宗皇帝推崇道德,恩被泉石,你为何要推辞讷?”居讷说:“在下无德无才,滥充僧伦,目盲耳聋,幸而能在圆通寺安养晚年,饭蔬饮水,饱食终日,就是佛祖也不做,更何况其他的呢?况且先哲说过,盛名之下,难以久居。我平常以知足围乐为准则,从不为名闻利养所拖累,如果贪得无厌,到何时才能满足呢?”居讷禅师不被名利所惑,自甘淡泊,在佛教史上被传为佳话。《禅林宝训》中评价他说,“名是人之所欲,师今避之,可谓德备而节全矣,出家而成美器,善始也;道成而保令名,善终也,如斯众美,在师得之矣。”书中还引用苏轼的话来评价禅师“知安则荣,知足则富。”
居讷禅师不仅淡泊名利,而且非常注重德行修养。他认为僧众的品格修养比丛林制度更为重要。他说:丛林制度对于规范僧徒的言行举止固然重要,但如果只注重制度建设,而忽视了僧众的品格修养,即便有完善的制度,也难免有僧徒败坏丛林。
居讷禅师还对弟子谈论节义说:跛脚之人行动要靠拄杖,一旦失去拐杖,他走路就会摔倒;渡河之人要依靠船来渡河,一旦翻船人便会落入水中。由此可知,单凡在林下修道的人,应当守节义以自重,不可假权势以御人。如果假借外势以自重,一旦失去外援便有摔倒落水的祸患。
禅师说:从前百丈禅师建丛林,立规矩,希望改变末法时代的各种弊端。可是令百丈禅师始料未及的是,有了诸多规矩,反而使末法时代的很多僧人,打着清规的名义损公肥私,败坏丛林。虽然古代的出家人,大多巢居穴处,但人人自律。百丈禅师之后,修行者虽然住着高堂大厦,却有很多人违犯戒律,荒废道业。禅师由此认为,有没有道德才是佛教能否兴旺的关键。如果能持守道德,没有丛林制度,同样能修行的很好。没有德行,有制度也会造成丛林颓废。
居讷禅师还提出未雨绸缪的观点。禅师认为:做任何事情应当预为准备,才能做到有备无患。居讷禅师告诫大觉琏禅师说,从前的圣贤在信念还没有产生之前进行修治,在事情没有出来之前进行提防,这是因为事先有准备所以没有祸患。因此,设重门以守卫,夜晚敲木梆以震慑,使盗贼无从而入。居讷禅师还说,事情有准备做起来就容易,仓促地做一件事情就难以做的圆满。古代的贤哲之人怀有终身之忧,而无一朝之患,就是这个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