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清空才能听到内在心灵的声音
如果用绘画来比喻,“单纯”就是水墨画的境界。用墨彩渲染而出的,不是单一的水墨色彩,而是所有的色彩。
我们经常把东西填满到溢出来,却从不考虑将其清空。若用其他方式来表现,单纯与简朴就是沉默的世界,或空寂与圆满的世界,是空阔又充盈的境界。留白与空间之所以美,就是因为它很单纯。
只有清空才能听到内在心灵的声音,清空才能容纳新东西。大多数人不懂清空,只知道获取与拥有。
抛开执念,放弃一切,我们才能真正听到心灵的声音。全部清空时的那种纯粹的饱满感,就是净土;舍弃一切,从束缚中解脱时,那纯净的圆融感,便是极乐。
内心充实的人是幸福的,净土属于他们。虽然他们拥有的比别人少,却能从单纯和简朴中,明了生活的纯真和喜悦。他们是真正懂得清贫之道,懂得生活的人。
简朴中不忘生活的喜悦和纯真会让你感觉到精神上的富有。不应纵容欲望,而应抛弃欲望。
舍,使内在发光。我强调清贫,不是要你外现穷相过日子,而是为了遏制无尽的欲求。所谓的清贫,就是打起精神,客观冷静地审视自己的人生。将过去的生活与现在的生活重新比较一下,省思自己正在过何种生活。
清贫并不是为了克服经济危机的一时之举,而须成为我们慢慢熟习、恒久持续的生活典范。
世上有太多人需要我们与他们分享。清贫不只是过着单纯的贫穷生活,它的本意是与大众分享。
与清贫相对立的概念不是富有,而是贪欲。汉字“贪”是由今天的“今”和贝壳的“贝”组合而成的。而贫困的“贫”,是由分享的“分”加上贝壳的“贝”组成的。从字形上就可推知,贪欲是紧抓着金钱不放,而贫穷是分发的意思,因此清贫就是指与众人分享。
一个人若没有经历过苦难,可能就不懂得与众人分享;只有经历过困境的人,才会格外关心他人的疾苦。
圣弗朗西斯曾说,修道者的房屋建材,只能使用土壤与木头。土壤和木头是最基本的建材,只使用土壤和木头,自然能修建出简朴的房舍。圣弗朗西斯曾经力倡,不要认为修道院只是属于某个人,众人都应该以朝圣者或旅行家那样的心态活在其中。
朝圣者或旅行家从不留恋某处,他们每天心存感激,与众人共享财物。
因此,我们的生活应该像朝圣者一样,不要被外在事物牵绊。
站在比我富有的人面前,我一点也不感到困窘;令我感到惭愧和寒酸的是那些比我拥有更少,却还不忘在单纯与简朴中,感受生活喜悦与纯真的人。
历来有古训:生活贫困时,应泰然处之,并且不忘记内心的安定与富足,这即是“安贫乐道”。这句话告诉我们,在贫困当中,依止内心的平静,快乐地生活。我们要学习这样的智慧。
在越艰苦的时刻,越需要表现乐观的生活态度。某些冥想书籍中写道:宇宙的能量好像磁场一样,如果内心晦暗,我们周遭便会涌出黑暗的能量;若保持心灵纯净,正确、乐观地生活,周遭便会出现纯净的能量,这点是非常有道理的。
谁都无法避免生命中的苦闷,那是生活本有的部分。我们来到这个世界时,身无一物,所以说,即使生活贫困,又有什么损失呢?活到该撒手人寰时一件也带不走,那么就算家财万贯地赴死,又有什么意义呢?
我们只是暂时保管宇宙与神所赠予的礼物而已;期限已到或管理不当时,礼物马上会被收回,这才是宇宙的定律。
这是我很喜欢的一首古诗:
十年经营,搭建草舍三间,
我一间,月亮一间,清风一间,
江山无法入住,那就围绕欣赏吧。
历经十年岁月,搭建了三间草舍,草舍不光是为我搭建的,我只要一间,给月亮一间,最后一间留给清风。因为寒舍太狭窄了,没办法让江河山峦入住,所以让它们在周围慢慢欣赏。
这样的清词丽句即是歌颂清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