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个会问问题的学佛人吗?


俺刚出家那会儿,脾气还比较大,不像现在这么宽容大度,这么慈祥和蔼。

有一回,坐火车的时候,对面有个小伙儿,笑嘻嘻的看了俺一会,说:“和尚,我问你啊,你平时吃不吃肉啊?”

俺抬眼看了看他,回了一句:“那我问你一下,你平时吃不吃屎啊?”

孩子的脸“腾”一下就红了,说:“你咋这么说话呢?”

俺说:“怎么说话了?你觉得你刚才那话问的合适吗?你爸妈没教过你,如果不尊重别人,出门会挨揍的吗?”

后来那孩子还是道了个歉,俺也跟他说没关系,俺只是想让他长点记性,以后注意一下对人的态度,还有说话的分寸。

懂得如何跟人交流,懂得怎么向别人提问,不论对于社会上的普通人,还是学佛的出家人和居士,其实都是很重要的。普通人不会说话,就会不经意得罪人,给自己带来一些麻烦;学佛人如果不懂怎么问问题,在佛法上也就难以真正的深入。

那么问问题有没有什么诀窍呢?还真的是有。经论中说,“问有五种,谓:利乐有情问、不解问、愚痴问、试验问、轻触问。”古代有一位广益法师,对这五种提问的情况作了一个解释:一利乐有情问,谓菩萨知一切无我众生不知,为欲利乐故问于佛,使其了悟革凡成圣也;二不解问,谓自己于一切事理不明,而问于人也;三愚痴问,谓愚暗痴迷于理事不分,而问于人也;四试验问,谓以己所知问于他人,以验他知不知也;五轻触问,谓我慢无状,而戏问于人也。

广益法师解释的已经很准确了,但为了大家理解的更透彻一点呢,俺再简单的解释一下这五个方面:

首先第一个叫作“利乐有情问”,我们看很多佛经里面,都是文殊菩萨啊、弥勒菩萨啊等等的大菩萨,向佛陀请教问题,然后佛陀给予回答。但是这些问题文殊菩萨他们真的不懂吗?他们是懂得的,但是我们凡夫不懂啊,所以菩萨们出于慈悲心来替我们向佛请问,这是为了利益我们这些凡夫有情而问的,所以叫作“利乐有情问”,这是最值得赞叹和尊敬的提问方式。

有人说,那这个“利乐有情问”岂不是只有真正的菩萨们才能做到啊?严格意义上来说是这样的,但是我们凡夫呢,也可以效仿。比如你周围有人在佛法上有什么误解或者疑惑,你是可以帮他解决的,但你觉得他可能不会对你很信服,那么你可以趁一起见某个法师的时候,问一下他所面临的问题,让这个法师帮着解答一下,这也是为了利益别人而提问,当然了,你得提前有把握,知道这个法师是能够善巧的解答这个问题的,不然就尴尬了。

那么第二个呢,叫作“不解问”,这个很简单,就是说如果你对于某些道理啊、某些事情啊,确实不懂得,确实不理解、不明白,那么就去找明白人请教一下。这是很正常的事情,谁都有不懂的东西,不要顾忌什么身份和面子,不懂的事情也端着架子,装出一副懂了的样子。

第三个呢,叫做“愚痴问”,这个就是问问题的人呢有点笨了,搞不清是非对错,分不清轻重缓急,把握不好场合、时机、身份等等的因素,所以问的问题呢不但没什么意义,而且会让人觉得可笑,或者会让人觉得不舒服。比如像前面说的那个小伙儿,你见个出家人就问人家吃不吃肉,这不就是不懂事吗?难道平时你见个当官的就问人家贪不贪污?见个做买卖的就问人家造不造假?见个学生就问人家作不作弊?那你说你一天得被人打多少回啊?

对于学佛人来说呢,更应该注意这些问题,尤其是在家的居士,既然学佛了,就应该把心思更多的放在佛法上,见到出家的法师,就多请问一些戒、定、慧方面的问题,问一些经论和教理的问题,不要整天家长里短的闲聊天,或者问一些无关紧要的问题,你们头上烫不烫疤有什么区别啊?你们的大褂为什么有黄色的有灰色的啊?问一些诸如此类的问题,有多大的意义呢?

然后第四个呢,叫做“实验问”,就是你明明知道答案却故意去问别人。那么这个也有不同的情况,比如上课的时候老师让学生回答问题,老师自己是知道答案的,故意提问学生,是为了增强教学效果,这是比较好的一个情况。

还有一个情况呢,就不太好了,比如有的学佛人,慢心或者争强好胜的心比较重,见到其他的法师或者居士,先要掂量掂量别人的水平,所以就拿自己擅长的问题去试探试探,看看别人懂不懂,别人如果不懂呢,就觉得自己挺了不起了,就洋洋得意的很,那这就是一种不好的“实验问”。

最后一个呢,叫做“轻触问”,用广益法师的话说就是“我慢无状,戏问于人”,什么意思呢?就是说这样的人啊,平时狂傲的不成样子了,对他人缺乏起码的尊重,以戏弄的态度故意的打击别人,或者是故意的触怒别人。

比如东北那疙瘩,经常听人这样问,“哎呀兄弟,我说你这脑袋是不是被门夹过啊?是不是被驴踢了啊?是不是被门弓子给抽了啊?”这要是跟熟悉的朋友开玩笑还好说,不然的话你这不是没事找抽型了吗?

我们学佛的过程,就是个不断增长智慧的过程,在我们追求解脱和真理的大方向确定了之后,进一步就要在具体的细节上不断的完善,这个完善自身的过程就是实实在在的修行佛菩萨祖师们真的是慈悲到家了,连应该怎么问问题这样的细节,都给我们揉碎了讲的清清楚楚,世间的父母对亲生儿女也不过如此操心吧?

所以我们真的应该感恩啊,不但要感恩,更要把佛菩萨和祖师们苦口婆心的教导真正记在心里,真正的落实到日常的言行当中去,一点一点的改善自己的身口意业,一点一点的在佛法上有所进步,只有这样才算是学佛人的本分啊!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华严经简介《华严经》全称为《大方广佛华严经》。所谓“大”是包含的意思;“方”是仪轨的意思;“广”是周遍的意思;“华”是成就佛果的意思;“严”是开演因位,严饰佛果..

佛法里面讲病有三种原因。第一种是生理的病,包括你的饮食,古人常讲「病从口入,祸从口出」,所以口是祸福之门。天气变化,我们衣著不小心,这些都是生理病的来源。第二种..

问:请益法师,如何理解六根就是一根一心,把心贴在一心上,就用根了不用识了这句话?反闻闻自性有没有修持的具体方法?那么眼耳鼻舌身歇止,自心念佛,自性闻之,或只着意..

六度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这是在戒、定、慧三学之外,加布施、忍辱、精进,合称六度,亦称六波罗蜜。波罗蜜是梵语,意为到彼岸.渡河的人,须乘舟筏横越中流,..

佛在《法华经》中打了八个重要比喻,即“法华八喻”,用来帮助众生“开示悟入,佛知佛见”。若能诚心观照,即入如来大定,定能长智开慧,从浅显的比喻中觉悟深奥之法理。一..

人人都希望自己的人生无病、无难、无障,可世间不如意者十之八九,现实的人生总是充满着波澜,我们希冀着万事圆满,执着于追寻完美的顺境,可这往往会带来更多的欲望和贪婪..

中国大乘佛教——八大菩萨摩诃萨之一。尊上虚空藏菩萨摩诃萨在无量菩萨中专主智慧、功德和财富。因尊上智慧、功德、财富如虚空一样广阔无边,并能一切世间持戒如法相求的诸..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观世..

八关斋戒为了方便在家学佛的人,可以自己在佛前自受,日期就是居士菩萨戒上说的每个月的六斋日,即是农历的初八、十四、十五、二十三、二十九、三十这六天。当然实在自己有..

很多人念佛,他为什么不能往生呢?因为他一生当中从来没有创造过一个往生的佛号,他平常的佛号都是绕着世俗的因缘在转。那么你平常从来没有创造一个往生的佛号,你怎么能往..

关于其他文章

其他文章网为您提供最新的其他文章信息,让您快速了解其他文章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其他文章。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