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如何用于日常生活


一、学佛有层次

今天的题目是‘禅如何用于日常生活’。今天我是有层次的来讲,那便是如何学佛、修行,最后能达到什么目标。以往人们一听到佛教,就认为是迷信,仅会消极地诵经念佛消灾求福、超度亡魂。其实那是宗教信仰的层面,虽也有其必要,然而佛法的利益、正确的观念和方法,是要给活人用的。

二、禅与净都是整体佛教

禅如何用于日常生活?先当了解禅与佛教有什么关系?为什么禅与佛教不一样?

有人认为禅宗为佛教整体中的一部分,这个看法不一定正确,佛教与禅实是分割不开的;最好是说:‘佛门虽浩瀚,方便有多门,若从一门入,即见其全貌。’所以禅宗是佛教的一个门,不仅是佛教的一部分。

近代中国佛教把修行分为两大类:一为念佛法门,叫作净土宗,一为禅修法门,称为禅宗。若将禅与净土,看作截然不同的法门,也是错的;若说参禅即不念佛,念佛即不修禅,那也不对。因为念佛的方法也是禅的修行法门之一,禅修基础的重要,被列为戒定慧三无漏学的一支,故与念佛的净土法门不相违背,而且能够相辅相成。所以自五代及宋朝开始,许多禅宗大德特别强调参禅与念佛并行,称为禅净双修。像明末莲池大师,是净土宗祖师也是禅师,近代虚云老和尚,是禅宗的祖师,但他也劝人念佛并主持佛七。念佛往生净土,参禅明心见性。禅修得力,念佛便能易得一心不乱,保证往生极乐世界;念佛念到心无杂念,正好可参‘念佛是谁’的话头。一旦‘疑情’成片,便接近悟境的现前了。

念佛工夫已深,正好可以参禅。念佛时妄念纷起,也不妨反问:‘念佛是谁?’用来打住妄念,正好又是参禅的方法,好象是在提醒自己,正在做着什么。

有位居士问我:‘念佛的方法是什么?’因为他常一面念佛,一面胡思乱想。问题就是他没有警觉到自己正在做什么?为何一边念佛一边妄想?若能常常反省,妄念就会越来越少。尽管如此,若能一面打妄想一面念佛,也是不错。至少要比一面打妄想,一面做坏事好多了;若能扎扎实实一心一意念佛,才易得一心不乱,而与禅定相应。所以说禅宗与净土宗都是全体的佛教,念佛与参禅修法虽小异,也都是最好的办法。

三、如何是佛教?

净土是修行佛法者的共同归宿,所以三世诸佛,各有其果位上的清净国土。禅修是修道者共同的条件,无论大小乘的修行方法,都不能没有定慧的工夫,定慧不二便是禅悟。禅净两者,都是整体的佛教,净土是从果德著眼,禅修则是由因行着手。

至于如何是佛教?‘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这是非常有名的〈七佛通诫偈〉,即是过去七佛,成佛之后都是以这个偈子教诫弟子。这四句话耳熟能详,人人会说,但不容易做到,因为它是佛教的总纲。

有的人认为只要不做亏心事,便是好心人。怎样才算好心?这其中有很多学问。不做恶是好心,止恶行善是好心,行善不求回馈是好心,誓度一切众生是好心。所以好心有大小多少、有限无限等的不同。我有位弟子在他出家前,认为自己是好人,出家后不久,即跟我说他的心不净、语不净、身不净,觉得罪障很重。其实若不学佛修行,许多人没有标准就会认为自己是个好人。若能静下来反省一下便可发觉,每天所做的坏事、说的坏话、想的坏念头,还真不少呢!所以‘诸恶莫作’并不容易。

至于‘众善奉行’,是教我们尽可能地多做好事,只要是对大众有利的事,都应义不容辞地全力去做。

至于‘自净其意’,即是内心不存恶念邪念,更不容有邪见。还要做到身、口、意的三业清净,以及眼耳鼻舌身意的六根清净,那就更不容易。有人问我:‘为何要诵经、念佛、拜佛打坐、拜忏?’其实这些都是为达到自净其意之目的而施设的修行方法。

四、禅的内容是什么?

谈到禅的内容是什么?我也有四句话,贡献诸位参考:‘有善有恶,知善知恶,为善止恶,不思善恶。’它们也是有层次的。

‘有善有恶’即是人间社会各有各的善恶标准,只要是宗教、种族、政治、经济等立场不同,善恶的标准往往就会不同或相反。经常一个人被一方视为神圣的伟人,另一方看作恶魔与罪魁。纵然在同一个宗教之内,也可能由于观点的不同而互以恶魔相待,党同伐异,善善恶恶。也可能由于利益的互惠,早上仇视的敌人,晚上成了亲密的盟友。故从自私自利的角度看世间的伦理,虽然有善有恶,其实是善恶不明。

‘知善知恶’必有其客观的标准,否则,仍与有善有恶而善恶混淆的层次相同。其客观标准,可有两个原则:一是以社会共同的立场为标准,所谓公是公非:二是以自我的良心为标准,所谓设身处地。

每个社会因不同的文化层次及时代背景,即有不同的标准,即使是生活于共同的风俗习惯中,在不同的情况下,其公认的善恶标准也不会一样,古代与现代的标准又有差距。所以地域性及阶段性的‘公是公非’,并不就是正确的判断;唯有今天如此、明天也如此;在这个社会如此、在那个社会也如此,尽管风俗习惯不同,但原则不变,这才是真正的善与恶的标准。因此以佛法的立场来看,其善恶标准是以护生为第一,不认为外教徒为魔鬼,只能说他们的层次不够高,但基本上没什么问题,应该承认他们的价值。

至于‘设身处地’的良心准则,可能对也可能错,那要看此人的宗教信仰是否有偏差,学识见闻是否够深广,人格的成长是否够健康,否则所谓良心,可能根本是他私人的偏见。

‘为善止恶’是在知善知恶之后,从认知心发展成为语言行为及身体行为。既然能依客观的标准,知道何者为善,何者为恶,便当尽可能去做益人利己的事,约束自己的心行及言行,不仅止于不伤害他人,而且要更积极地修福修慧。此在佛法中,有所谓‘四正勤’的德目:‘已生之恶当断除,未生之恶令不起,未生之善令生起,已生之善令增长。’以此四德能断懈怠,故又名为‘四正断’。这是在修道过程中,必须时时提起,念兹在兹的工作。

‘不思善恶’即是修行到了心无罣碍得失的解脱层次,必定会从善恶相对的‘有’,而至超越于善恶执著的‘空’,才能算是究竟。故对于一位得大自在的菩萨而言,他虽为了众生得度而说有善有恶,而说知善知恶,而教人为善止恶,但在他们的智慧之中,乃是无善无恶的。

我常说:‘世界上有坏事而没有坏人’,这算不算已到不思善恶的程度?不算,因我还有善恶之分,但我至少已根据佛法,考虑到人的本质都可能是好人。佛说众生皆有佛性,都有成佛的可能,只因为受了环境的影响,失去身心的主宰而动了坏念头、做了坏事,但在这之前及之后,这个人不见得一直在做坏事,也不是永远都在做坏事。只是在那一刹那间,念头混淆而导致行为的错误。因此可知,人在基本上都应该是好人。

曾经有人问我:‘若有一个强盗杀了人,而他自己也受了伤,逃到你的庙里去,你会怎么处理?’我说:‘当务之急,是先救人一命,不过问他是如何受伤的。’即使是做了坏事的人,也有所谓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可能。如果我们常去盘算何者为善,何者为恶,何者会得,何者会失,那就不是超越,也不能从烦恼中得到真正的解脱。

禅宗的六祖惠能,在他从五祖弘忍座下得法传承衣钵之后,逃往岭南途中,被惠明追上之时,六祖便把衣钵放在石块上,任他取走,惠明则说:‘我不是抢衣钵而来,是为求法而来。’惠能便说:‘既然为法而来,请将心放平静,不思善、不思恶,正在这么时,看看你惠明上座的本来面目是什么?’《六祖坛经》的‘不思善,不思恶’,便是不须想到善与恶的问题,超越了善恶相对的执著心,主观的我便不存在。把自己的妄想、执著、烦恼,全都放下之际,就是本来面目显现了。所谓本来面目是什么?即是无所罣碍的清净智慧心,又称为平常心。平常心是什么?就是无得失的心、非善非恶的心。

五、禅的理论是什么?

禅的理论是什么?即是‘似有似空,知有知空,悟有即空,非有非空’的四句。

何谓‘似有似空’?请问诸位,在今天的生活中,有了钞票是不是会有烦恼?没有钞票是不是更烦恼?究竟有了好还是没有的好?相信没有人会说没钱是好的。而禅所谓的有,是指有形的财产和无形的功德。无形的功德,往往要借助于有形的人力、财力、物力来完成。从有钱财而变为有功德,已是一大进步。因身外乃至身内的财物,犹如过眼的云烟,不持久也不可靠,功德则是盗贼抢不走、水火坏不了的,乃至多生多劫可以带得走的。

如果更进一步,对于功德,也不该执为实有,否则就是有为有漏和有限的功德。譬如梁武帝做了不少建塔斋僧的善事,菩提达摩却说他没有功德,那是因为梁武帝执有功德,希望有回报,便不是无上功德。故当以‘似有似空’来做一切功德,是最好的。同时也要以‘知有知空’的层次,来指导自己,配合他人。因果的定则,必定是有,因缘的聚散,所以是空;不为福报而做功德,为求佛道,当勤修行。

‘悟有即空’又是更深一层了。《心经》说:‘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五蕴所成的人生是有的,若以甚深的智慧加以观照,即知五蕴无常,五蕴本空,便是悟有即空。若见五蕴即空,便不会执著贪取五蕴,也不致厌离讨厌五蕴。所以患得患失的人,不能见到‘悟有即空’的境界,若能‘悟有即空’,则在得意时不会忘形,在失意时不会绝望,成功没有止境,失败不会持续。能做当做的便要不断地做去。

‘非有非空’无所谓‘有’,也无所谓‘空’,《金刚经》说:‘非法非非法’也即是这层道理。执‘有’会烦恼,执‘空’则消极,不执两端就会左右逢源。例如今天的我,为了净化人心、净化社会,为了提升人的质量,建设人间净土,为了建设法鼓山成为世界佛教的教育园区,若你们问我需不需要钱时,我一定说很需要。可是钱对我而言,就跟没钱一样,因这只是个管道,取有补无,而我本人仍然一介僧侣,两袖清风。这样的情况,说我有钱不对,说我无钱也错,宜说‘非有非空’才好。

六、我愿无穷

今天法鼓山有十多万人在推动净化世界的工作,大家也期望能成长得很快,早日完成大业,而且常有人会问我何日能够完成?我总是回答:‘能做多少就做多少,何日完成则不知道。’因此有位居士问我:‘如此说法,是不是对于法鼓山的完成缺乏信心?’我说:‘怎么会呢?’我对法鼓山理念的推动,是有绝对信心的,今日世界需要它,永远的未来世界也需要它;我们一定要有信心,全世界只要还有人类的日子,都会需要法鼓山的理念来帮助。这不是我的狂妄,也不是我的智慧,而是法鼓山所推行的正信的佛法。

释迦牟尼佛成道以来已历二千六百年,经过无数人的弘扬传承,我圣严只是参与弘扬的一分子;而且释迦世尊以及历代祖师先贤,都还没能把全世界佛化净化,我是何人,怎么可能盼望在我手上就能完成了呢?不是我没信心,而是我不能说这种话的。不过,作为一个佛教徒,应当效法菩萨的悲愿:‘虚空有尽,我愿无穷。’我今生做不完的事,愿在未来的无量生中继续推动,我个人无法完成的事,劝请大家来共同推动。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佛说阿弥陀经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大阿罗汉,众所知识:长老舍利弗、摩诃目犍连、摩诃迦..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观世..

地藏经解释忉利天宫神通品第一(解)佛在忉利天的天宫里,显起神通来,召集会众。这是本经的第一品。品是经文段落的名称。(释)在我们的头上,第一重是四天王天,在须弥山的半..

一、依印光大师教导的方法。《阿弥陀经》一遍,往生咒三遍,赞佛偈一遍,念诵佛号百声千声万声,随自己闲忙而定。菩萨名号各三声或十声,后发愿回向偈一遍。南无莲池海会佛..

蒋贡康楚仁波切是大宝法王噶玛巴的重要法子,藏传佛教噶举派(白教)的四大法子之一,是噶举传承内的重要上师。远为毗卢毗那佛化身,近为阿难尊者化身,与金刚尖锐为三人。..

嘎玛仁波切:发愿和回向的差别贪念是在作善事之前,先为自己打算,以自利而作;而愿力是为了利益别人,先为别人着想,再想到自己。而发愿和回向的差别是什么?是有没有完成..

科学研究的是物质,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就是假设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也就是物质和意识必须要截然分开;佛学研究的东西是意识,佛学反而认为主观和客观、物质和意识不能分开..

贵州省某县,有吴仁吴义两同胞朋友,父早亡,受母李氏抚养成人,吴仁娶妻孟氏,吴义娶妻崔氏,吴仁居长,性情良善,孟氏亦贤淑。吴义居次,年虽幼而性狡猾,崔氏性情亦横泼..

注:这个故事的讲述者是阿康仁波切,他是70年代伦敦桑耶寺的住持。第16世大宝法王在世时曾经给过我很多舍利,他对我总是有求必应。有一次,我向大宝法王提出了一个请求,我..

关于汉传法师

汉传法师网为您提供最新的汉传法师信息,让您快速了解汉传法师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汉传法师。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