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佛法没必要也不可能与科学保持一致”?


问:为什么说“佛法没必要也不可能与科学保持一致”?

答:佛教的世界观与当代科学之间的关联性有两大原则:

第一大原则,佛教没有必要跟科学论完全一致,这是不可能一致的。第二大原则,既不必要用科学去统一佛教的世界观,也不必要用佛教的世界观去彻底解读科学的一切看法。

为什么呢?因为站在了不同的理解机制上。

我们知道,科学研究的一大原则就是,可以脱离开主观的情绪和观察者对于研究结果的影响,进行反复验证。佛教的第一大原则就是“一人一世界,一切唯心所造”,所侧重强调的是人心对于境界的干预。所以它们彼此的立足点,已经天生不同了。

现在有人在作这样的探讨,说科学和佛教已经越走越近了,量子物理快要可以解释空性了。这绝对不可能!这样的研究专门站在科学的思维角度,而对于佛教的基本精神还是不了解。

为什么不可能?因为空性见的获证是由主观的觉悟过程来实现的。如果脱离开了主观觉悟的过程,“实物上的空性”完全就是妄说,是毫无理由、毫无道理的。因为从佛教的角度看,比如佛经里讲“一切唯心造”,是说一切的外境跟心是密切相连的。

如果是心生则一切法生,心不生一切法不生。那么在一切法不生的情况下,心有没有可能单独生起来呢?不可能。这就导致了科学研究的一个必然依据的缺失,或者说是佛法与科学的必然鸿沟——研究科学所必要的一个基础条件已经把佛法研究的基础条件排除了。

科学研究不需要个性、思维、意识的参与,可是佛法所研究的就是人参与后环境中所存在的一切现象。(人和世界)彼此之间的关联性,佛法认为是不可切割的,而科学研究的基础就是首先切割了这种关联性。所以,科学所认可的物质世间、外部环境的独立实有性的共同基础,佛法可能从一开始就不承认了。

金刚经》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就是说,离开心的独立外部现象界的实物完全没有发生过。而科学研究认为这些完全没有发生过的实物永恒存在。

这是各说各话。佛法不是认为外部世界的万物没有研究的价值,而是说它们没有真实地发生过。但科学家说不仅发生过,而且发生得非常彻底,非常精密。于是,科学家不断地研究,佛学家不断地修行

当然,研究的结果和修行的结果有可能会最终冲撞。如说,科学家发明的飞机大炮可以杀人了,炮弹炸到修行人的身边了。那么修行人是否还能够忽视这些研究成果?

忽视研究成果不见得是佛教的主张。佛教是不否认这些研究成果的,这些成果完全可以在佛教界得到承认。可是现象界里物化的研究成果即便是非常卓越,也仍然是在脱离心的外境上的独立研究,这跟佛法的研究方向还是不同。佛法的任何一个研究方向都是基于我们的心的研究。

因此,可以承认所有科学研究的成果,但佛教还是一个修行的宗教,还是一个修行的法门,跟科学研究的方向和路数还是没办法完全相同。

道一直是人类文明发展所追求的目标,只是当代的文化格局出现了变化,尤其是西方文明大规模传入中国后,中国人的思维模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们绝大多数人都受了物化的教育,虽然这是西方后来的,却是现在东方主流的。我们几乎用了近百年的时间,使进化论等物化理论在心里扎了根,却忽略了佛法给我们带来的人文层面对心灵构建的重要价值。

有一类人牢牢站在科学的立场上,将世间学问作“心灵科学、自然科学”的划分,这是不对的。佛法虽然无需硬性进入任何一个领域,但世上并没有无需人心介入的领域,作为科学原则的“纯客观”甚至只是一种无法实现的假想,客观与主观不可分离,没有离开主观的客观,也没有离开客观的主观。人文的佛教虽无必要硬性介入所有的实物层面,但实已无法相互回避。非人文的部分,只是“并非‘人文’的人文”。

直到现在,依然有人这么谈:“因为现在科学家证实了能量和物质之间是可以转换的,所以我们佛教有道理了。”这个问题还需要慢一步探讨,为什么?假如我们在现有的物质世界找不到信仰的依据,那么,我们还信不信呢?因为人类认知物质世界的能力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改变的。过去没有宇宙飞船飞向宇宙,人们信佛;后来有了宇宙飞船飞向宇宙,人们还在信佛;未来如果发现在火星或其他星球上,人类能够以一种特殊的与佛教无关的方式生存,那么我们还信不信佛?

所以,这里要确定的就是“比附”之于信仰的可怕——佛教不需要拿科学来证实。讨论科学与信仰的关系,应该说“信仰就是信仰”。一个健康的社会状态,科学与信仰是可以和平共存的,既可以研究自然科学的问题,同时信仰佛教也没有错,不需要拿现代的物质经验来做佛教真实性的证明。

而在不健康的社会状态下,科学与信仰是矛盾的,人们信仰科学的同时很难找到信仰佛教的依据。为什么这样的状态不够健康?因为佛教解决的是我们的生命问题,哪个科学家不经历生老病死?哪个科学家在获得科研成果的同时,不时时面临着生命的考验和生命的终极选择问题?

所以,对于世界观的反思,第一步应该确定的是不一定要通过“比附”的方式来确定信仰的必要性。“比”是比较的比,“附”是附属的附,比附就是通过比较和依附得到注解,才确定自己的信仰是可靠的。这事实上是不停地在寻找信仰的支撑。那么我们的信仰是否需要到处寻找支撑?如果没有任何科学依据能证明信仰的可靠性,我们还信不信?我们的生命问题还解不解决?这是一个选择,并且从逻辑上来说也是如此。人们说:“哎呀,你看你们这个佛教,对于世界的说法很有道理啊,非常符合科学家的研究。”从逻辑上来说,这就是一句不合理的话,为什么不反过来说:“科学家们研究的成果有道理啊,因为它符合佛教的说法,所以它是正确的。”

这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解决生命的问题,只要有人类存在,就有价值。人的生命是无价的,人的生命不是用科学的成果就能够衡量的。人类生命问题的解决,不是拿现有的科技标准能够判断得了的。

生命问题永远是最高水平的问题,永远是至高无上的学问。因为只要自己有了生命,就面临着要去解决。从个体意义上来说,它遍及我们生命当中的每一个环节;从普遍情况来说,只要人类社会在发展,生命问题就永远是社会的主题,是主流的问题,任何人都无法忽略。

正视生命问题,就不难理解佛教的世界观与科学视角下的世界观完全不冲突,冲突的原因完全在人。佛教的中观见认为,如果是修行有果证、有成就的人,大可以放弃现前的科学世界观。如果还没有获得真实的受用和成就,科学的世界观可以作为暂时的随许对象,同时个人进行导向佛教世界观的修行,承认暂时的,追求究竟的,这是具体的办法。

虽然宗教信仰和社会学科在根本定位上所解决的问题有时候是不能共容的,但只要是发展成熟的社会,信仰和所享受着的现代科技的智慧和成果始终都不会矛盾。信仰不会成为现代科学的一个异端,如果我们把它当成异端,那就是确定了这个物质世界的唯一性,把物质世界问题的解决当成生命的根本需求。那不是盲目么?那不是互相在借换主题么?我们的生命问题始终都存在着,科学家尚不能解决,这一个盲点何必要拿其他的问题来掩盖?所以,如果认为科学和宗教不能共容且把宗教列为异端,那么这个社会是不够健康的。

所以,彼此之间相互比附,或者相互证成,这些都没有必要,世界观没有必要完全统一。既然科学家的研究方向是那样的,那他的世界观就肯定是物化的。佛教的世界观既然是以一切唯心所造来观空外境的,那么就应该以观空外境为核心。世界观可以各人存在各人的,可以每人一个世界,可以相互独立,但没有必要一定要去兼并。

反过来,这是否说明不需了解自然科学发展的最新动态?那倒不一定。科学的方面我们需要关注,不能盲视,因为这关系到物化教育的成果,关系到自然科学的知识成就。我们可以在宗教上进行了解和薰习,但是不能盲视当代人的知识和心理结构。如果只是生硬地回避,之后依然逃不开。虽不比附,甚勿盲视,科学研究的先进成果,依然是当今世人契入佛法的善巧方便。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佛说阿弥陀经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大阿罗汉,众所知识:长老舍利弗、摩诃目犍连、摩诃迦..

回向可以分两个内容,先念通用的回向偈,然后再单独回向,具体内容如下:1、普遍回向: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

华严经简介《华严经》全称为《大方广佛华严经》。所谓“大”是包含的意思;“方”是仪轨的意思;“广”是周遍的意思;“华”是成就佛果的意思;“严”是开演因位,严饰佛果..

佛法里面讲病有三种原因。第一种是生理的病,包括你的饮食,古人常讲「病从口入,祸从口出」,所以口是祸福之门。天气变化,我们衣著不小心,这些都是生理病的来源。第二种..

问:请益法师,如何理解六根就是一根一心,把心贴在一心上,就用根了不用识了这句话?反闻闻自性有没有修持的具体方法?那么眼耳鼻舌身歇止,自心念佛,自性闻之,或只着意..

六度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这是在戒、定、慧三学之外,加布施、忍辱、精进,合称六度,亦称六波罗蜜。波罗蜜是梵语,意为到彼岸.渡河的人,须乘舟筏横越中流,..

佛在《法华经》中打了八个重要比喻,即“法华八喻”,用来帮助众生“开示悟入,佛知佛见”。若能诚心观照,即入如来大定,定能长智开慧,从浅显的比喻中觉悟深奥之法理。一..

人人都希望自己的人生无病、无难、无障,可世间不如意者十之八九,现实的人生总是充满着波澜,我们希冀着万事圆满,执着于追寻完美的顺境,可这往往会带来更多的欲望和贪婪..

中国大乘佛教——八大菩萨摩诃萨之一。尊上虚空藏菩萨摩诃萨在无量菩萨中专主智慧、功德和财富。因尊上智慧、功德、财富如虚空一样广阔无边,并能一切世间持戒如法相求的诸..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观世..

关于佛学入门

佛学入门网为您提供最新的佛学入门信息,让您快速了解佛学入门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佛学入门。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