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信是幸福人生的基石


经过三周的修习,我对三级修学有了基本的了解,对佛教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在构建人生信仰的道路上又前行了一步。特别是第一篇“信仰与人生”的阐述,给我的感触较深。结合这两年的经历,我深深地认识到,信仰并不是可有可无的点缀,而是生命的最终依归,是人生的指路明灯。

有一种论调是“只要做个好人,有没有信仰无所谓”。是的,我曾经就这么想,从小跟着外婆拜佛,算是与佛有缘,但内心一直处于迷妄状态。只认准一点:此生做一个简简单单的好人就够了,与人为善、与世无争。而今参照佛法所定义的好人标准,无论是人天乘、解脱道、还是菩萨道,自己都与之相差十万八千里,更不用说佛陀的大智大慧、大慈大悲。

有幸生长在佛教圣地,我每年开春都能见到大批信众远道而来,烧香礼佛,见庙就进、见佛就拜。我也是近水楼台,从小跟着外婆求神拜佛。特别是除夕,人潮拥挤,香火遍地,蔚为壮观。和这些顶礼膜拜的人一样,我说我信佛,但透过迷雾般升腾的青烟,看着此起彼伏的信众,有时也不免疑惑:为各自的欲望不停地向佛菩萨索取,这是不是迷信?

佛法认为,迷是因为众生无明。曾经以为人生在世只要拥有亲情、爱情和友情,就能幸福无比,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如果执著于此,便会被其所伤。或许是因为自小失去父母,我比一般人更加依恋家庭。老公应酬多,时常晚归,他不回,我就睡不着。提心吊胆、胡思乱想,甚至觉得活着没意思,无来由地多愁善感、悲观失落。不安和困惑隔三差五地不期而至,令我迷失方向、心生烦恼

现在我知道,那是因为没有信仰。而一个没有信仰的人,内心往往随着外境的变化起伏跌宕,如无根的浮萍,飘浮不定,也没有能力做一个纯粹的好人。

抚养我长大的外婆一生勤劳、善良,95岁寿终正寝,儿孙满堂,人们都说她是一个有福的老人。但回想临终几年陪伴她的那些日子,外婆慈祥却无助的眼神时常会刺痛我:外公先她而去,小辈们各忙各的,鲜有人能常伴她左右,从每天摸索着料理简单的起居,到步履蹒跚强撑着走几步,大部分时间她只能窝在大沙发上期盼着小辈的探望。最后一年甚至只能卧病在床由人照顾,听不见、说不出、吃不下、动不了,我眼看着她生命之花枯萎凋零,生命之光日渐暗淡,却也无能为力。

虽然外婆一直心存善念,但暮年的日子没有信仰的支撑,也难免孤苦惨淡,亦如她花甲之年一夜之间痛失爱女,白发人送黑发人,当时又是如何的撕心裂肺?我不敢想象。只知道那种惶恐一直伴随着我。人生在世,不可避免地要面对困惑、感受无常、经历生死,人说“生如夏花般灿烂、死如秋叶般静美”,恐怕唯有找到生命永久的归依,方能淡定坦然地感受这种境界

孩子是我的希望,从小到大,一直乖巧善顺。不曾想2013年当他不负众望考上心仪的大学,却是我恶梦的开始:旷课、厌学,沉迷网络游戏,热衷社团活动,就是不学习,拉也拉不回来。昔日那个令我引以为荣、充满阳光的孩子哪里去了?我实在想不通。

为了引他回正途,我压制内心的失落和焦虑,竭力表现得坚强明理。我找机会和学校、辅导员、孩子、甚至孩子的同学沟通,但收效甚微,燃起的希望一次次被无情的现实打破。那段时间一接到学校的电话,我就心惊胆颤,不知所措,一种深深的无力感笼罩着我,几尽崩溃。孩子也因为纠结于现实与理想,无力自拔又不想辜负家长,情绪低落、状态不佳。

这两年,我尝试过多种努力:算命、求符、念经、拜佛、咨询心理医生、参加禅修营、读书会、直至走进学佛沙龙。感谢我的孩子,他是来度化我的恩人,当我在苦海中挣扎呐喊、奋力求索时,承蒙导师的愿力接引,引我登上菩提号,来到了这所心灵的学院和精神的家园,让我有缘学习佛法,走向生命的觉醒。现在我感受到信仰带给我内心的稳定和力量。

佛法不只教我做一个好人,做一个善良的人,同时也教我做一个有智慧的人。反观自己,一直以来,执迷不悟,贪嗔痴串习严重。希望孩子永远如我所愿地优秀,这何尝不是一种贪;要求老公时时陪伴左右,不如意就懊恼,这何尝不是嗔念所至。自小拜佛而不知佛,随波逐流,不求究竟的解脱,愚痴可叹。

这么多年一直处于迷茫无明中的我,连自己的亲人都不能如理相待,抱着固有的“我执”要求他们,以爱的名义苛责他们,填补我内心的欲望,满足我的虚荣,我感到惭愧、忏悔

也许正是我以往没有正信的人生和漫无目标的生活状态,对孩子的成长造成了影响。孩子和先生都是独立的生命体,他们有权选择自己的人生。爱就放手,我要做的就是修正自己,微笑面对,静待花开。我感恩,人生难得我已得,佛法难闻我得闻,应备加珍惜。

是的,没有信仰的人生就如黑暗中的旅人,内心惶恐、方向不明,自然也没有能力去做一个究竟的好人。如今,拨开迷雾,我找到了人生的目标和归宿,内心充满了一种难以言表的幸福感。

我决心安住于三级修学,通过闻思经教树立人生正见,通过如理思维寻找解脱之道;以佛菩萨为榜样,争取有朝一日自觉觉他、自利利他,做一个有深度和纯度的好人;帮助更多的人离苦得乐,让老有所依,幼有所养,年轻人有努力的方向,让我的人生不再彷徨。随着我的改变,我相信,我的儿子也一定会尽快成长起来,寻找到人生的目标,将来做一个利益大众的人。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佛说阿弥陀经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大阿罗汉,众所知识:长老舍利弗、摩诃目犍连、摩诃迦..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观世..

地藏经解释忉利天宫神通品第一(解)佛在忉利天的天宫里,显起神通来,召集会众。这是本经的第一品。品是经文段落的名称。(释)在我们的头上,第一重是四天王天,在须弥山的半..

一、依印光大师教导的方法。《阿弥陀经》一遍,往生咒三遍,赞佛偈一遍,念诵佛号百声千声万声,随自己闲忙而定。菩萨名号各三声或十声,后发愿回向偈一遍。南无莲池海会佛..

蒋贡康楚仁波切是大宝法王噶玛巴的重要法子,藏传佛教噶举派(白教)的四大法子之一,是噶举传承内的重要上师。远为毗卢毗那佛化身,近为阿难尊者化身,与金刚尖锐为三人。..

嘎玛仁波切:发愿和回向的差别贪念是在作善事之前,先为自己打算,以自利而作;而愿力是为了利益别人,先为别人着想,再想到自己。而发愿和回向的差别是什么?是有没有完成..

科学研究的是物质,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就是假设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也就是物质和意识必须要截然分开;佛学研究的东西是意识,佛学反而认为主观和客观、物质和意识不能分开..

贵州省某县,有吴仁吴义两同胞朋友,父早亡,受母李氏抚养成人,吴仁娶妻孟氏,吴义娶妻崔氏,吴仁居长,性情良善,孟氏亦贤淑。吴义居次,年虽幼而性狡猾,崔氏性情亦横泼..

注:这个故事的讲述者是阿康仁波切,他是70年代伦敦桑耶寺的住持。第16世大宝法王在世时曾经给过我很多舍利,他对我总是有求必应。有一次,我向大宝法王提出了一个请求,我..

关于其他文章

其他文章网为您提供最新的其他文章信息,让您快速了解其他文章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其他文章。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